国内铜矿主要类型

作者&投稿:枞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有多少铜矿?~

中国铜矿的总保有量约为6234万吨,位居世界第七,是世界上铜矿储量较多的国家之一。探明储量中富铜矿占35%。铜矿分布广泛,除天津、香港外,包括上海、重庆、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皆有产出。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910处。江西铜储量位居全国第一,占20.8%;西藏次之,占15%;再次为云南、甘肃、安徽、内蒙古、山西、湖北等省,各省铜储量均在300万吨以上。从矿床类型看,主要是斑岩型铜矿,如江西德兴特大型斑岩铜矿和西藏玉龙大型斑岩铜矿;其次就是铜镍硫化物矿床,如甘肃自家嘴子铜镍矿;夕卡岩型铜矿,如湖北铜绿山铜矿、安徽铜官山铜矿;火山岩型铜矿,如甘肃白银厂铜矿等;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如山西中条山铜矿,云南东川式铜矿;陆相砂岩型铜矿,云南六直铜矿以及少量热液脉状铜矿等。从铜矿形成时代来看,从太古宙至第三纪一直有铜矿的形成。但从储量规模和矿床数量来看,则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和元古宙。中生代铜矿多与侵位浅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如德兴铜矿;元古宙铜矿多与海相火山岩浆活动有关,如甘肃白银厂铜矿。在这两种铜矿及其形成时代中,中生代的斑岩型铜矿是最主要的。

昌乐县内的铜矿成因类型属于岩浆期后热液充填交代型铜矿床。此类铜矿床形成于中生代,为以热液充填作用为主、交代作用为辅形成的脉状铜矿床;发育在变质岩、火山岩、砂砾岩、花岗岩等各类岩石的构造裂隙中。铜矿体赋存在古元古代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底板)及白垩纪大盛群页岩、泥岩(顶板)接触的破碎带内。多为矿点或小型矿床。

我国地处欧亚、印度洋和太平洋世界三大板块交会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复杂,有利于形成各种类型的铜矿,加之环太平洋、古亚洲(中亚-蒙古)和古地中海(阿尔卑斯-喜马拉雅)世界3大铜成矿带都通过我国,因此我国铜矿床工业类型齐全。迄今为止,全球各种主要铜矿类型均已在我国境内发现,计有斑岩型、矽卡岩型、海相砂页岩型、陆相砂页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即黄铁矿型)、陆相火山岩型、铜-镍硫化物型、脉型和自然铜型等。有的学者(刘雅蓉,1989)把海相火山岩型和陆相火山岩型合称为火山沉积型,把海相砂页岩型和陆相砂页岩型合称为层状型。总的来说,我国铜矿资源也很丰富,铜金属总储量已超过7000万t,它们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大兴安岭、祁连山、中条山、西南“三江”、川西南—滇中和天山、阿尔泰山、北山及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地区。和国外相似,我国的铜金属储量主要也是集中在斑岩型、海相砂页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铜-镍硫化物型和矽卡岩型5种铜矿类型,所不同的是我国的矽卡岩型铜矿占的位置更重要一些,因为我国碳酸盐岩石比较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特别是燕山期);其他类型的铜矿在规模、品位等方面也还有一些差别(矿床规模普遍较小,铜的品位较低),这可能和我国的地质演化及其他地质特点有关。我们根据我国各铜矿类型所占铜金属储量比重的大小,把它们依次排列为:斑岩型→海相砂页岩型→矽卡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即黄铁矿型)→铜-镍硫化物型,其中斑岩型铜矿的储量占全国50%以上。目前,我国的大型、超大型铜矿床基本上都产在上述5种铜矿类型中,它们所占有的铜金属储量为全国总储量的80%以上。

(一)斑岩型铜矿

这是我国最主要的铜矿类型,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北兴安岭、山西中条山、长江中下游、西南“三江”、北疆和华北克拉通北缘5个地区,它们基本上位于世界3大斑岩型铜矿带(环太平洋带、古亚洲带和古地中海带)的分布区内。它们的分布与构造作用关系密切,总的受构造活动带控制,但就单个矿床而言,矿床定位于隆坳交接部位,并靠隆起一侧(芮宗瑶,1998)。在斑岩体中,并不是整个岩体内都有铜矿,而往往只是在斑岩体外缘的某些部位,该处一般裂隙构造比较发育,蚀变作用比较强烈,成矿作用发生在成岩之后,显然成矿是与热液活动有关。目前,我国已知的5个超大型铜矿床中,斑岩型铜矿就占了4个,即西藏玉龙、江西德兴铜厂与富家坞和黑龙江的多宝山(储量已接近超大型规模)。另外还有内蒙古乌奴格吐山、山西铜厂峪、江西德兴朱砂红、西藏贡觉多霞松多和西藏察雅马拉松多5个大型铜矿床。我国的斑岩型铜矿床中铜的平均品位,相对比国外要贫一些,矿石含铜量多低于1%。斑岩型铜矿床的矿石组分较复杂,可综合利用的元素较多,最常见的有钼,常形成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其次是金、银、铼、硒、碲,它们都可作为副产品进行回收。有的可能还伴生有铂族元素,但这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工作才能确定。

(二)海相砂页岩型铜矿

这种铜矿类型主要产于海相细碎屑岩-碳酸盐建造中,赋矿围岩为细碎屑岩(有的含火山物质)或碳酸盐岩石,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展布,并随地层同步褶皱,有的地段还有后期切层的铜矿脉产生。矿床规模一般较大,主要分布在四川会理—云南东川—易门—元江、山西中条山、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和青海鄂拉山地区,它受陆内裂谷(亦有人称坳拉谷)或隆起区的边缘海槽控制。海相碎屑岩型铜矿容矿地层的时代主要是元古宙和古生代。和国外相比,我国的元古宙更重要一些,主要矿床都是产于中、新元古代细碎屑岩(有的含火山物质)-碳酸盐建造中,它是我国铜矿重要类型之一。其中最大的矿床是云南东川汤丹铜矿,据最近的资料,其铜金属储量已接近超大型矿床规模(250万t)。另外还有内蒙古潮格旗霍各气、乌拉特后旗炭窑口、青海兴海铜峪沟和云南东川落雪等大型铜矿床。矿石成分简单,主要为铜、铁的硫化物,如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和黄铁矿等,有的还有方铅矿和闪锌矿,个别矿床附近还有钴异常显示。目前,产于古生代沉积盆地中的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基本上没有发现,但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塔里木和柴达木地块的周边地区,现已找到了这种类型的矿床,但由于工作程度低,其规模远景尚不大清楚。青海古生代地层内的铜峪沟(大型)铜矿床中,矽卡岩矿物较多,过去多称其为类矽卡岩型矿床但根据其围岩为砂页岩,矿体顺层分布及矿床的其他特点,把它划归砂页岩型铜矿可能更合适一些。由于这种类型铜矿床的规模一般较大,因此今后应注意在塔里木和柴达木地块周边寻找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床。

(三)矽卡岩型铜矿

这是我国有特色和很重要的铜矿类型,它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石的接触带中。分布范围非常广,遍及我国大多数省(自治区),如西藏、江西、湖北、广东、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山东、安徽、山西、江苏、广西、湖南、辽宁和青海等省(区)都有产出,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云南、山东及广东几省这种类型矿床最多,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矽卡岩型铜矿床常常成群成带出现,并经常和斑岩型铜矿共存,其分布特征一般是岩体内部为斑岩型,岩体边缘接触带中为矽卡岩型,因此我们有时称其为斑岩-矽卡岩型,如云南的雪鸡坪、江西城门山和湖北封山洞矿床都是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两种类型铜矿并存。目前,已知矽卡岩型的大型铜矿床有江西瑞昌武山、九江城门山、铅山天排山和湖北大冶铜录山、广东曲江大宝山与安徽铜陵冬瓜山等。矽卡岩型铜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矿床小而富,矿石铜的品位可达2%~3%,主要为大、中、小型铜矿床及矿点,基本上不形成超大型矿床。矿石成分相对比较复杂,常含有钴和少量的金,不同矿床的伴生组分不一,有钼、铅、锌、锡和磁铁矿等。

(四)海相火山岩型铜矿

这种类型铜矿西方国家多称为块状硫化物矿床,而原苏联则称之为含铜黄铁矿型,它是我国重要的铜矿类型之一。其品位较富,多数矿床的含铜品位都在1%以上。矿体和地层产状一致,呈层状、透镜状,成群出现。从太古宙到第三纪的地层中都有矿床产出,成矿时代的范围大,我国主要是产于元古宙和古生代海相火山岩中。分布地区广,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祁连山与西南“三江”地区,如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等省,此外在辽宁、陕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区)亦有产出。这类矿床为海底火山活动的产物,大多数海相火山岩型铜矿都产于不同成分火山岩的交接部位。含矿火山岩大多属细碧角斑岩建造,包括有凝灰质火山岩和火山熔岩。较著名的大、中型铜矿床有新疆北部阿舍勒、青海玛沁德尔尼、甘肃兰州白银厂、四川会理拉拉厂和九龙李伍及云南新平大红山等矿床,属同生源积成因。这类矿床在空间上常与铁矿伴生,如云南大红山和甘肃陈家庙矿床等,其上部为含铜(磁)铁矿床,下部为含铁铜矿床。

(五)铜-镍硫化物型铜矿

这类矿床在空间分布和时间上都与镁铁质基性—超基性岩体关系密切,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与矿化都受岩体控制,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层状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侵入体的底部接触带,通常认为是重力分异、流动分异和结晶分异的结果。这些镁铁质基性—超基性岩体主要沿古大陆边缘或陆内裂谷或陆内深大断裂分布,它们是在拉张环境中地幔岩上涌的产物。形成这种类型矿床有两个很重要的条件:一是裂开深度要大;二是深部成矿物质丰富。这种情况与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只是成矿方式不同罢了。因而在产有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床的深大断裂带的延伸地区,常出现成矿时代与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床不同的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如在额尔齐斯超岩石圈断裂带中,东南部有早二叠世喀拉通克铜镍硫化物矿床,西北部有中泥盆世的阿舍勒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又如北祁连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带的北侧有中元古代(1509Ma)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这两种类型铜矿的空间分布关系,其在成因上有何联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这对找矿很有意义。从现有资料来看,我国铜-镍硫化物型矿床基本上分布在长白山、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5个地区,最著名的矿床有甘肃金川、新疆富蕴喀拉通克和吉林盘石红旗岭,其中甘肃金川矿床中铜、镍的金属储量都达到了超大型矿床的规模,而且其中伴生的铂族元素是目前我国铂族金属的主要来源。

(六)陆相砂页岩型铜矿

这种类型铜矿在我国有较重要的意义,它产于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云南震旦系下统的澄江组陆相砂岩中亦有铜矿化)中,根据矿床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矿体产状和矿石矿物的差异,又可分为两个亚类。一种是铜矿化多顺层分布,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和美国科罗拉多高原的砂岩型铜(铀)矿相同,但那里多为产于氧化-还原带中的矿卷状矿体),为含矿岩系。以红色砂页岩为主,夹黄色、灰色、紫色、绿色等杂色砂页岩,这套岩性组合常被称为“红层”。盆地面积相对不是很大,为一些断陷盆地与山间盆地,因而形成的矿床一般规模不大。盆地底部一般为暗色的粗碎屑岩或煤系,中部为含铜建造,上部为膏盐建造。铜矿化产于红色碎屑岩所夹的浅色砂页岩(一般为灰色、灰绿色、灰黑色等)中,矿石矿物以辉铜矿、铜蓝、斑铜矿、黄铜矿、孔雀石、蓝铜矿、黄铁矿、白铁矿为主,有少量的方铅矿、闪锌矿和砷黝铜矿。矿石铜品位较富,一般在1.0%~2.0%之间,不同矿床中常伴生有铀、银、硒等有用元素,有时还可圈出它们的矿体,甚至还可形成含铜铀矿床或含铜银矿床。这种矿床的成因,20世纪80代以来人们的认识比较一致,先期同生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成矿,我们把它称之为沉积改造矿床。陆相砂页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如湖南的衡阳盆地、麻阳盆地、云南的楚雄盆地和四川的安宁河盆地,它们在同一地区受相同的层位控制。较著名的矿床有云南大姚的六苴、大村、凹地苴,牟定郝家河、四川会理大硐厂和湖南麻阳九曲湾及常宁柏坊等,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这种类型的大型矿床,这可能与岩矿的陆相盆地规模不大有关。另一种是产于陆相砂页岩中的铜矿,目前仅见于云南兰坪-思茅盆地,它主要分布于兰坪盆地西沿的澜沧江沿岸澜沧江深大断裂东侧和思茅盆地中部NNW向的中轴深大断裂附近。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矿化成群出现,主要集中在中侏罗统,其次是三叠系,二叠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岩性有砂页岩、火山岩和灰岩,代表性矿床有金满铜矿(中型)。另外,其附近的地表泉华中亦有铜矿化(孔雀石),泉华覆盖于第三系之上(如兰坪县啦井北山)。矿体主要呈脉状,矿石矿物以黝铜矿、斑铜矿和黄铜矿为主,其次为黄铁矿、孔雀石、蓝铜矿,偶见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其矿体展布和矿物组合显然不同于第一种矿化,这反映它们在成因上有差别,可能是一种新的铜矿类型。我们在研究滇西三江地区腾冲两河金矿、381铀矿、江城勐野井钾盐矿、兰坪铅锌矿、金满铜矿和啦井铜矿化点时,提出它们为陆相热水沉积成因。并根据产状又将陆相热水沉积矿床分成3个亚类,即盆地沉积型、充填(贯入)沉积型和泉华沉积型,金满铜矿床属充填(贯入)型陆相热水沉积型矿床。该矿床有大脉型和细脉型两种矿体,大脉型矿体是该矿床的主体,沿层间断裂破碎带分布,严格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其铜金属储量占全矿的86%,铜品位为0.65%~12.02%,平均为2.04%;细脉型矿体多,规模小,品位低,多低于1%,最大矿体的铜品位为0.65%~1.94%,平均1.03%,分布分散,大多分布在侏罗系中统花开佐组上段的灰色细砂岩中,个别产于大脉型矿体相应部位。

(七)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床

它主要见于我国东部中生代中酸性陆相火山岩分布区,其次是我国西部川滇黔三省的二叠纪陆相峨眉山玄武岩中亦有一些铜的矿化和矿点。此外,在我国西部的准噶尔、西天山、西秦岭、可可西里和冈底斯山等地,从石炭纪到第三纪亦有基—中—酸性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和矿化,但目前发现的矿床不多。陆相火山岩型铜矿首先受火山岩建造类型控制,并顺深大断裂分布。过去由于我国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较少,因此与前述的矿床类型相比,研究程度相对要低一些。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常和次火山岩在一起,容易把它当成斑岩型矿床,但斑岩型与陆相火山岩型中的铜矿化差别很大,斑岩型铜矿床整体上以浸染型矿石为主,而陆相火山岩型却以脉状矿石为主。此外,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的围岩蚀变也是很特征的,常见有明矾石化、冰长石化和迪开石化等陆相火山岩型特有的围岩蚀变。此类矿床的矿石成分比较简单,有时伴生有银、金。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在长江中下游及闽浙粤沿海等省的燕山期陆相火山岩中常有产出,但所见矿床的规模都不大,目前只有福建上杭紫金山铜矿达到大型规模。该矿床产于北西向的云霄-上杭深大断裂中的上杭白垩纪陆相火山-沉积盆地的东缘,矿石矿物以黄铁矿、蓝辉铜矿-辉铜矿为主,其次是硫砷铜矿、铜蓝及少量斑铜矿等。

(八)脉型和自然铜型的铜矿

其所占铜金属储量的比例很少,而且有的斑岩型、陆相火山岩型和陆相砂页岩型铜矿中亦有脉状矿体产出,故在此不对这两种铜矿类型进行介绍。

上述7种铜矿类型都是按含矿主岩划分的,这在野外和室内都比较好识别,有关各类矿床的成因及其详细情况将由以后各章进行深入论述,在此不予讨论。还应该特别说明,近几十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铜矿的找矿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过去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而对我国西部的广大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比较落后等原因,地质基础研究和找矿的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在该地区找到上述类型的铜矿,甚至发现新的铜矿类型也还是有可能的。近年来,我国相继在西部地区找到了一些大型或有大型远景的铜矿床与地区,如四川盐源西范坪(大型,富碱斑岩型)、云南德钦羊拉(大型,块状硫化物型为主)、维西托顶(中型,块状硫化物型)、景谷民乐(中型以上,斑岩型)、思茅大平掌(中型以上,海相火山岩型)和塔里木与柴达木周边地区的古生代海相砂页岩型等,这说明我国今后找到大型、超大型铜矿床是有可能的,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找矿前景更好,当然工作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矿床编委会编著,中国矿床(上册),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中条山铜矿地质编写组,中条山铜矿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

3.云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砂岩铜矿地质,北京:冶金出版社,1977。

4.王之田、秦克章,中国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地质学报,1988,第62卷,第3期。

5.冉崇英、刘卫华等,康滇地轴铜矿床地球化学与矿床层楼结构机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6.朱训等,德兴斑岩铜矿,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7.汤中立,金川铜镍矿床成矿模式,现代地质,1990,第4卷,第4期。

8.宋叔和,祁连山一带黄铁矿型铜矿的特征与成矿规律,地质学报,1955,第35卷,第1期。

9.宋叔和,黄铁矿型铜和多金属矿床——世界范围内一些主要矿带和矿床类型对比研究趋势,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刊,1982,第5卷,第3号。

10.张洪涛、芮宗瑶,论中国斑岩铜矿系列的地质背景,地质学报,1991,第65卷,第3期。

11.李朝阳,季宏兵,颜文,云南兰坪-思茅盆地陆相砂页岩中脉状铜矿床成因讨论——一种新的铜矿床类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庆贺涂光炽院士从事革命和地球科学工作60周年暨80华诞,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4~42。

12.张洪涛,芮宗瑶。论中国斑岩铜矿系列的地质背景,地质学报,1991,65(3)。

13.杨应选、仇定茂、阙梅英等,西昌-滇中前寒武系层控铜矿,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14.芮宗瑶、王龙生,中国铜矿床分类新方案,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探,1994,第3卷,第4期。

15.芮宗瑶、黄崇轲、齐国明等,中国斑岩铜(钼)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16.孟宪民,矿床分类与找矿方向,矿床学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17.姜复芝,我国海相火山铁铜矿床的成因类型及某些成矿特征的讨论,矿床地质,1983,第2卷,第4期。

18.赵一鸣、林文蔚、毕承思等,中国矽卡岩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19.涂光炽等,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0.郭文魁,我国铜矿床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地质月刊,1959,第1期。

21.郭宗山,扬子江下游某些矽卡岩铜矿床,地质学报,1957,第37卷,第1期。

22.常印佛、刘湘培、吴言昌,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23.章午生,德尔尼矿床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24.谢家荣,中国铜矿的分类、分布及普查勘探方向,地质论评,1957,第17卷,第1期。

25.翟裕生,长江中下游铁铜矿床类型、形成条件和成矿演化,地质科学,1983,第4期。

26.黎功举,东川式铜矿床类型演化及找矿实践,地质与勘探,1978,第1期。



铜(钼)、铜镍矿
答:中亚大型以上的铜矿,主要有5种类型,即斑岩型和沉积砂页岩型及矽卡岩型、岩浆铜镍矿型和火山-沉积型。 一、斑岩型矿床 最重要的大型以上斑岩铜矿,在哈萨克斯坦分布于巴尔喀什地区及北哈萨克斯坦的博舍库利及巴尔喀什南部的科克赛矿床,这些斑岩铜矿除博舍库利(铜1.3Mt,金49t)等形成于早古生代陆缘弧内(成矿期为寒武...

我国矿床品位—吨位模型研究
答:其中铜矿储量在50万吨以上(包括伴生)的大型矿床有37个,全部为单或共生矿。 按照中国铜矿床模型分类(黄崇轲等,2001),我国铜矿类型可分为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斑岩型、接触交代型、海相火山气液型、陆相火山气液型、热液型、海相沉积型、陆相沉积型、受变质型和表生型等10种。各种类型铜矿储量和矿床数统计如...

铜矿可以简单分为几种?品位如何分类? 我现在数据只有:铜,品位50%~70...
答:铜矿的种类及分布 世界铜成矿类型多样, 按其地质--- 工业类型可分为:(1) 斑岩型,(2)砂页岩型,(3)铜镍硫化物型,(4)黄铁矿型 (5) 铜- 铀- 金型,(6)自然铜型,(7)脉型(8) 碳酸岩型,(9)矽卡岩型 [斑岩型]班岩型铜矿是一种储量大品位低可用大规模机械化露采的铜矿床矿石储量往往达...

中国铜矿主要特点及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铜矿床入选名录的确定_百度知 ...
答:摘要 铜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我国铜资源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收藏铜矿实物地质资料对加强铜矿资源勘查,加强为矿床研究提供服务意义重大。根据我国铜矿资源特点、成矿背景、主要成因类型,确定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铜矿收藏目录。选择性地收藏典型铜矿床实物地质资料,反映中国铜矿成矿特点,反映中国铜矿勘查水平和科研水平...

(一)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床
答:按矿石的自然类型划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两类,以原生硫化物为主。根据矿石构造特征又可把原生硫化物矿石分为浸染状、海绵陨铁状、斑杂状和块状等。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和黄铜矿。3种矿物相对含量变化很大,通常磁黄铁矿含量最高,其他两种矿物的含量变化视不同矿床而定。在富镍的...

我国铜矿类型及找矿方向
答:上述铜矿类型可以在一个地区单独出现,但更多的是在一个地区或相似地质背景中往往存在有几种铜矿类型,如阿尔泰、祁连山和川西九龙-木里火山岩发育区,容矿岩石为火山岩的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和岩浆熔离型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占有重要位置;西南三江地区深大断裂非常发育,因此该区最有意义的铜矿类型便是成矿物质来自深源的富...

铜矿的介绍
答:表面易氧化呈蓝紫斑状的锖色,因而得名。新鲜断面呈暗铜红色,金属光泽,莫氏硬度 3 ,比重4.9~5.0。常呈致密块状或分散粒状见于各种类型的铜矿床中,并常与黄铜矿共生。也形成于铜矿床的次生富集带,但不稳定,而被次生辉铜矿和铜蓝置换。在地表易风化成孔雀石和蓝铜矿。中国云南东川等铜矿床中有...

铜矿种类如何区分
答:后经勘查证实,这是一个大型富铜矿。用孔雀石制成的绿色颜料称为石绿,又叫石艹录。当今世界,一半以上的铜用于电力和电讯工业。所以,铜矿石被称为“人类文明的使者”。  自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青铜被广泛地用于铸造钟鼎礼乐之器,如中国的稀世之宝--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就是用青铜制...

中国有多少铜矿?
答:中国铜矿的总保有量约为6234万吨,位居世界第七,是世界上铜矿储量较多的国家之一。探明储量中富铜矿占35%。铜矿分布广泛,除天津、香港外,包括上海、重庆、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皆有产出。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910处。江西铜储量位居全国第一,占20.8%;西藏次之,占15%;再次为云南、...

安徽铜陵因什么而出名
答:铜陵市的铜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及其周边地区,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品质上乘,极具开采价值。主要的铜矿类型包括黄铁矿、磁铁矿和黄铜矿,其中黄铁矿尤为重要。黄铁矿是一种高品位的铜矿石,经过提炼可以获得高品质的铜金属。铜陵市的铜业发展历史悠久,技术成熟。长期的开采和冶炼实践中,铜陵人民积累了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