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铜矿成因分类及其分布规律

作者&投稿:封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内生铜多金属矿勘查地球化学分类及其特征~

如上所述,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具有明显差异,它们的成矿作用不同,地质特征也不同。根据对中国大约30个不同类型铜多金属矿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前述七种成因类型矿床均具有明显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但并不是每种类型矿床都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型矿床的典型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例如,斑岩型、夕卡岩型和热液型矿床,虽然它们的矿床地质特征有很大差异,但由于其成矿的基本地质条件相近,即均与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有关,所以它们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组合和分布基本相似,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完全基于矿床的成因类型总结和建立的不同类型矿床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模式,不适合于利用区域地球化学资料进行区域找矿预测。
任何找矿勘探工作都是以地质条件和地质特征为基础进行的,尤其是在利用物化探资料进行成矿预测时,更应该以一定的成矿地质特征为基础。以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为基础,结合矿床的成矿作用和地质特征,将内生铜矿床分为四种勘查地球化学类型(史长义等,1998),即与火山岩有关的铜矿、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矿、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铜矿和层控热液型铜矿(表1-2-3)。这种分类便于利用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地球化学资料进行区域找矿预测。各种类型铜矿床的典型地质特征见表1-2-4。

表1-2-3 内生铜矿床勘查地球化学分类与成因分类对比表


表1-2-4 各种类型铜矿床典型特征

(据刘兰笙(1986)资料补充编制)

(一)矿产分布规律总结
调查区内已发现的矿产有铜、水晶、浮岩、石膏等4个矿种,13个矿床、矿 (化)点。按其成因类型划分:铜、水晶属内生矿产;浮岩、石膏属外生矿产,其分布严格受成矿地质环境及成矿作用的控制。
1. 外生矿产的分布规律
调查区内外生矿产的分布受成矿地质、地理环境和成矿物质来源的限制,在时空分布上具明显的规律性。
1)浮岩矿:以马蹄岭浮岩矿点 (编号 (5))、小黑山北浮岩矿点 (编号 (7))为代表,产于新生代新近纪中新统火山岩雄鹰台组中,受当时的火山活动、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的控制。
2)石膏矿:以火箭山西石膏矿床 (编号 (10))、小黑山南石膏矿床 (编号 (14))为代表,其成矿时代主要为新近纪中新世早期,矿床直接产于中新统唢呐湖组 (N1s)的湖相膏盐建造中,在区域上具广泛的成矿规律性。其石膏具有质量优良、厚度大、延伸稳定的特点。
2. 内生矿产的分布规律
调查区的内生矿产集中分布于阿尔喀山晚古生代陆缘盆地和可可西里三叠纪边缘海盆内,但主要分布于后者,其成矿时间各不相同。其中大九坝西南铜矿化点分布于(5)号断裂以北,矿体赋存于岩体与中泥盆统布拉克巴什组 (D2b)的内接触带上。成矿时代为华力西晚期;火箭山东铜矿位于火箭山铜矿点断裂北侧,燕山期石英闪长玢岩小型斑岩体中,基本上全岩矿化。其成矿时代为燕山期;水晶矿主要分布于新近系中新统雄鹰台组 (N1x)的气孔状、杏仁状玄武岩孔洞中,它的成矿时代与玄武岩喷发成岩时代一致。
(二)成矿远景区划分
根据上述原则,调查区内圈出Ⅰ级成矿远景区1个(编号Gy(3));Ⅱ级成矿远景区2个(编号Cu,Au,Ag(1)、编号Cu,Au,Ag,Mo,Gy(2))。
1.石膏滩石膏Ⅰ级成矿远景区 (编号Gy(3))
位于石膏滩—石膏湾一带。地理坐标:东经89°30′~90°00′;北纬36°00′~36°04′30″。面积225 km2。
远景区处于华南板块北缘印支期构造活动带可可西里三叠纪边缘海盆三级构造单元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新近系中新统唢呐湖组 (N1s)和上三叠统巴颜喀拉山群第一、第二、第三亚群。有中型石膏矿两处,明显受地层控制,其中石膏矿产于新近系唢呐湖组 (N1s)的一套湖相膏盐建造中。石膏矿层呈近东西向或北西-南东向,倾向南或南西,倾角15°~25°。该远景区内石膏矿规模较大,质量优良,不需勘探即可开采利用,经济价值可观,但交通不太方便。
2.平沙泉一元宝梁一带铜金银Ⅱ级成矿远景区 (编号Cu,Au,Ag(1))
位于平砂泉—元宝梁一带。地理坐标:东经89°46′~89°51′;北纬36°25′~37°00′。面积694 km2。
远景区处于(5)号断裂北缘,昆仑结合带阿尔喀山晚古生代陆缘盆地三级构造单元内。出露的地层为中泥盆统布拉克巴什组(D2b)和中二叠统马尔争组 (P2m)。另外,沿(5)号断裂断续分布有石英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小岩体或岩株。
远景区内有铜矿点1处 (编号 (1))。另外有1:50万化探扫面圈定的化探异常HS-3号丙类Au,Ag异常和HS-4号丙类Cu异常。
根据化探异常的分布,已知矿点的地质特征和断裂分布特征可知,该远景区为Cu,Au,Ag成矿的有利地段。区内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小岩体的内接触带是残余岩浆含矿热液富集的部位。找矿标志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石英脉、方解石脉等。建议对该远景区加强Au,Cu,Ag的普查,特别是对铜的普查找矿工作,有希望找到更有潜力的矿床。
3.火箭山—馒头山一带Ⅱ级成矿远景区 (编号Cu,Au,Ag,Mo,Gy(2))
位于火箭山—馒头山一带。地理坐标:东经88°30′~89°30′;北纬36°00′~36°16′。面积1 050 km2。
远景区处于华南板块北缘印支期构造活动带可可西里三叠纪边缘海盆三级构造单元内。区内出露地层为中新统唢呐湖组(N1s)和上三叠统巴颜喀拉山群第三、第四和第五亚群(T3By3,T3By4,T3By5)。区内有小岩体或岩株呈北西-南东向断续分布。区内断裂发育,呈北西-南东向或近东西向展布。
远景区内有铜矿点1处 (编号 (11)),大型石膏矿床1处 (编号 (10))。区内属化探空白区。
根据远景区已知矿床、矿 (化)点的地质特征和断裂分布特征可知,该远景区对铜成矿非常有利。原因有二,其一,从大的成矿背景上分析,它处于特提斯成矿域 (中国西南成矿域)金沙江-红河斑岩铜 (钼)成矿带的西延部分,该带是我国远景最大的斑岩铜 (钼)矿带之一,除铜-钼矿化外,还伴生有金产出;其二,从航片、卫片及航磁△T剖面上显示,含铜岩体呈北西-南东向断续分布,规模较大。建议对成矿远景区应加强对斑岩型铜矿的普查,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方法,普查范围除调查区已圈定的成矿远景区外,可向西或南东扩大,以期发现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矿。

矿床的成因分类反映人们对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的认识,是人们对矿床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矿床分类是当前矿床学中一个复杂的问题,由于对矿床的形成条件、成矿机制、控矿因素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认识不同,以及分类原则和基础不同,而使得分类方案有很大分歧。一般认为,成矿物质及其来源是成矿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成矿环境是外界条件,而成矿作用则是成矿物质在一定的环境下富集而形成矿床的机制和过程(袁见齐等,1985)。

陈毓川等(1993)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将矿床成矿模式分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和其他成因矿床4个系列。郭文魁等(1987)和刘兰笙(1986)在不忽视成矿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属成矿的条件与容矿围岩性质,将中国内生金属矿床分为岩浆型、接触交代型、斑岩型、热液型、层控热液型、陆相火山岩型和海相火山岩型等七大类。这一分类方案有利于进行区域成矿分析,比较适合于普查找矿。图1-2-1为中国主要大中型铜矿分布图,可见我国的铜矿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两大显著特征。

1)铜矿床的分布与区域地质构造关系密切

海相火山型铜矿床分布在优地槽褶皱带和基底出露的隆起区。岩浆型铜矿床明显地受深断裂控制,有的分布在两大构造单元的交界处两侧及地槽区、地台区的深断裂附近,且多分布在隆起一侧。夕卡岩型和斑岩型铜矿床在地台区主要分布于地台边缘凹陷带或隆起与凹陷的过渡带,在地槽区往往分布在地背斜隆起区的边缘深断裂附近。根据铜矿床成矿特点及其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分布关系,刘兰笙(1986)将中国铜矿的分布划分为古亚洲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根据中国已知中型以上铜矿的分布特征看,大地构造和区域性地质构造控制着铜矿床的区域分布和类型。

(1)天山-赤峰活动带以北地区:其范围相当于天山—赤峰活动带及西伯利亚板块,成矿时代以古生代为主,矿床主要受NW、NE和NEE向构造控制,涉及省份包括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主要矿床类型有新疆喀拉通克、葫芦、黄山、琼河坝,吉林红旗岭、赤柏松,甘肃金川等岩浆型矿床,内蒙古霍各乞、甲升盘、东升庙等层控热液型矿床,新疆阿舍勒、辽宁红透山、内蒙古白乃庙等火山型矿床,河北寿王坟、辽宁二棚甸子、八家子、华铜、吉林天宝山、黑龙江弓棚子等夕卡岩型矿床,内蒙古乌奴格吐山、头道沟、黑龙江多宝山等斑岩型矿床。

图1-2-1 中国主要大中型铜矿分布图(矿产资料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图集(1973)补充;构造图据任纪舜等(1983))

(2)中部昆仑—秦岭—祁连成矿带:矿床主要受NW及NWW向昆仑、秦岭和祁连活动带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华北板块的南缘及其与华南板块的接触带。成矿时代以古生代为主,涉及省份包括青海、甘肃南部、陕西、山西、河南等。主要矿床类型有火山型矿床,如青海红沟、甘肃白银厂、小铁山等;岩浆型矿床,如青海德尔尼等;斑岩型矿床,如山西铜矿峪、青海纳日贡玛等;层控热液型矿床,如山西蓖子沟、胡家峪、老宝滩等;夕卡岩型矿床,如青海赛什塘等。

(3)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矿床主要受NW和NNW向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藏滇板块及其与华南板块的接触带,涉及省份包括西藏、云南、四川等。成矿时代除少数中生代外,大部分都为喜马拉雅期。目前已发现有斑岩型(如西藏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云南雪鸡坪等)、火山型(如四川拉拉厂、云南大红山)、层控热液型(如云南汤丹、落雪、因民)及岩浆型(如云南白马寨、朱布等)矿床。

(4)华南板块东部地区:矿床主要受NE向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华南板块东部的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涉及省份包括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成矿时代是多期的。矿床类型多种多样,典型矿床有湖北铜录山、封山洞,江西天排山,安徽铜陵等夕卡岩型矿床;江西德兴、福建钟腾等斑岩型矿床,福建紫金,江西铁砂街,广东大宝山、浙江西裘等火山岩型矿床,湖南铜鼓塘层控热液型矿床,江苏安基山,浙江乌岙,江西枫林等热液型矿床。

2)铜矿床与岩浆岩关系甚为密切,并明显地具有成矿专属性

如有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Cu-Co等岩浆型铜矿,有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斑岩型、夕卡岩型等铜矿床。

矿床金属组合与岩浆岩的关系也有一定规律,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Cu-Co矿,与偏基性的中性岩有关的岩浆岩形成铁铜矿,中偏酸性岩浆岩形成铜钼矿、铜铅锌矿,而偏酸性岩浆岩[w(SiO2)>70%]则形成钼铜矿、铜锡矿。



内生铜矿成因分类及其分布规律
答:基于铜矿床的成矿特点和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分布关系,刘兰笙(1986)将中国铜矿分布划分为古亚洲、滨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三大成矿域。从已知的分布特征来看,大地构造和区域地质构造控制了铜矿床的区域分布和类型。2)铜矿床与岩浆岩的关系密切,并明显显示出成矿专属性。例如,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

内生铜多金属矿勘查地球化学分类及其特征
答:以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为基础,结合矿床的成矿作用和地质特征,将内生铜矿床分为四种勘查地球化学类型(史长义等,1998),即与火山岩有关的铜矿、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矿、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铜矿和层控热液型铜矿(表1-2-3)。这种分类便于利用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地球化学资料进行区域找...

矿产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答:二、外生矿产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外生矿产相对产出较多,种类丰富,金属矿与非金属矿共存。主要有铜矿、铅锌矿、铁矿、煤矿、石膏矿、磷矿、岩盐矿、粘土矿等,按成矿时代顺序有以下期次。元古期:在西南天山的阿克苏岩群(ChA)中形成了砂岩型铜矿及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大都叠加了后期的多种成矿作用类型...

内生金属成矿系统的分布和成矿有利地区预测
答:根据金属矿产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成矿特点,将内生金属矿床分为岩浆型、伟晶岩型、热液型、接触交代型、斑岩型、火山型、层控热液型。岩浆型矿床是指与岩浆作用主要与基性、超基性岩浆作用有关而形成的矿床,矿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基性、超基性等岩体密切相关。岩石有二辉橄榄岩、斜辉橄榄岩、橄榄岩、...

成矿机制及成因分析
答:可见,研究内生矿床的形成机制,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成矿物质来源。 1.矿质来源 安庆铜铁矿床主要成矿金属Cu、Fe主要来源于岩浆,少量来源于围岩地层中。其主要依据有: (1)矿床与岩体的亲缘关系 矿床产于岩体侵入的前峰,矿体严格接触带控制,说明了两者之间成因上的亲缘关系,成矿是成岩的继续。成矿岩体为深源成因,...

江西城门山铜矿床
答:伴随石英斑岩的侵入,有较强的侵入爆破作用,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内生角砾岩,角砾岩中广泛育有钾、硅质蚀变及泥化、绢云母(水云母)化等,局部地段可构成铜矿体。 图15-4 城门山矿区地质图(据黄恩邦等1980年资料编绘) 花岗闪长斑岩呈断续的环形分布于杂岩体之外围,环的最大宽度约500m,与围岩常呈犬齿状接触,在各...

不同规模主要类型铜矿床比例分析
答: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8年,我国共发现不同类型各种规模内生铜多金属矿床约224个(表1-2-2)。由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矿床规模上,以大中型矿为多,约占61%。在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数量上,以夕卡岩型占主导,约87个;其次是热液型,约42个;最少的是火山岩型,约占20个。若以大型...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床
答:上述矿石类型的分带及矿石的结构构造显示了本矿床具有外生和内生叠加的特征。 3.矿石物质成分 矿石矿物成分复杂,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磁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次有穆磁铁矿、胶状黄铁矿、白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菱铁矿及少量白钨矿、方黄铜矿、自然金、毒砂、赤铁矿、辉钼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榴子石、透...

小坝梁金(铜)矿
答:尽管该矿床规模不大(提交的铜资源量约5万t,伴生金资源量约1t),但由于其独特的产出背景和矿化类型,一直广受矿床地质工作者关注。矿床大地构造上位于西拉木伦-苏尼特南部-贺根山中晚古生代板块缝合带内的贺根山蛇绿岩分布区。 (一)矿区地质 1.地层 矿区主要出露有下二叠统格根敖包组第二岩段(P1g2)的安山质...

元古宇铁铜多金属矿床类型及特征
答:东川式铜矿床矿石中黄铁矿Co/Ni值为1.25~2.43,反映内生成矿特征;硫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宽(δ34S 14‰~1.67‰,多峰塔式分布),说明硫源以海水硫为主,并有深源硫参加。包裹体成分有相对富钾型[K+—Ca2+— (Cl-)]和相对富钠型[Na+—Ca2+— (Cl)]两者共存。包裹体水氢氧同位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