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于西学的学习发生了什么重大转变

作者&投稿:贡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发生了什么重大转变~

由原来的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转变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也就暗示洋务运动的失败,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另外,加剧了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程,封建主义逐渐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甲午战争前,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主要侧重点是“器物”,即西方的科技,如洋务运动;甲午战后,学习的层面扩展到政治制度,如维新变法。

1、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
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1605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
2、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而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中国人。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藉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

(3)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于西学的学习发生了什么重大转变?属于材料三中的哪个方面?并对“心的部分”的学习加以简述。(6分)
第三问 1从经济上转向学习政治 2 属于心物结合的部分 3简述:即新文化运动 因袁世凯复古改制而引发,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 以新青年为阵地的一次空前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其中对西方绝对肯定是其局限性

从经济上转向学习政治 。top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1、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
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1605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
2、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而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中国人。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藉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对于西学的学习发生了什么重大转变
答: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

甲午战争后严复和梁启超对西方的认识
答:甲午战争之后,随着“东学”的兴起,使得“新学”内部又分化成“西学”与“东学”两种势力。前者主张直接从欧美摄取西洋文明;而后者鼓吹以明治维新为样板,由日本间接吸收西方文化。虽然双方共同致力于传播启蒙思想,但在对于西方文化的基本认识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意见分歧与门户之见。清末民初,“西学”大...

清代时期的洋务人士采取什么态度面对西学?
答:清代朝廷在1860年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我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

试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你有何启示?
答: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是由“器物”(洋务运动)、“政治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到“思想文化”(五四运动),再加一步,那就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学习(十月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

为什么西学东渐反映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
答: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

西学东渐的传播方面
答:鸦片战争以后,受到西方的影响刺激,中国人开始对西方的历史产生兴趣,西方史学著作的翻译,早期有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莫维廉的《大英国志》这些译著也影响到中国人对西方历史的著作如魏源《海国图志》、《瀛环志略》,其后到1870-1880年代又有王韬的《法国志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至甲午战争之后,更是有大量...

中国近代化进程实质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发展有何特点?_百 ...
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初,中国人对西学的接受是被动的。而且,从“西学东渐”的过程来看,近代开始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相比之下西学总体上处于一种较高势能状态。按照任继愈教授的文化发展势差理论分析——“不同文化接触后,高层次的、先进的文化必然影响低层次的、落后的文化。这种...

中国学者在西学东渐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严复译的书为什么风行全国,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又接连遭到西方的侵略;丧权辱国,这些事件震破了中国人相信自己的古老文明的优越感,使之产生了解西方思想的愿望.在此以前,中国人幻想,西方人不过在自然科学、机器、枪炮、战舰方面高明一点,拿不出什么精神的东西来.第二个原因是严复在其译文中写...

什么是“西学中源”?
答:关于“西学中源”的一些理解:1、无论是“西学中源说”还是“西学东渐说”在现在这个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显然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人不可能活在孤岛上,民族也是。不同民族相互接触、交往必然会出现文化融合,就像一男一女认识了,然后发生了些什么一样。这无所谓是学了谁,因为是融合,双方都在...

近代各派西学中源说的目的有何不同的
答:所以这个说法自明朝末年到乾隆时期一直很流行。到19世纪末,这种说法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源于中国了。“Democracy”(民主)是从《周礼》来的,“赛先生”和微积分也来自中国。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从而放弃“西学中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