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子留学海外,陈佩斯平稳度过“亲情空巢”

作者&投稿:崔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据国务院相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后我国远赴海外求学的留学生多达800万,近些年来更是以每年30万的速度递增。这一庞大群体离家后,其父母忍受着“亲情空巢”的煎熬。这类留守家长如何平稳度过“亲情空巢”?如何处理两代人之间出现的矛盾,从而实现父母与儿女共同成长?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陈佩斯以自己的切身经历,给出了标准答案。

2010年9月,陈佩斯与王燕玲的独生儿子陈大愚远赴英国伦敦留学。陈佩斯兴冲冲开车将儿子送往首都国际机场,儿子拎着行李箱过安检时,他还风趣幽默地与儿子开玩笑:“见了那边金发碧眼的美女,可别把老爸老妈给忘了!”陈大愚调皮地冲父亲扮鬼脸:“那可不一定。”父子俩哈哈直乐。

陈大愚一走,这个曾经稳固的三口之家,便变成了陈佩斯与王燕玲的二人世界。傍晚,夫妇俩返回北京昌平区的家,家里黑灯瞎火,静得可怕。陈佩斯打开电灯,默默走进儿子房间。他用鼻子闻儿子的枕巾、床单,伸手摸儿子挂在墙上的吉他。陈大愚用过的网球拍倒在地上,陈佩斯捡起放置书柜顶上。不知不觉中,泪水在陈佩斯眼里涌动。王燕玲来到丈夫身边,一声叹息:“我心里也不好受。” “以前儿子抱着吉他在家里扯着嗓子吼《菊花台》,我嫌他太闹,现在听不到他声音,我还真不适应。”王燕玲泪光闪烁:“孩子大了,总得远走高飞寻找自己的世界,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

陈佩斯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就是走不出儿子的世界。像许多留学生家长一样,陈佩斯也深陷“亲情空巢”的泥淖。儿子虽已18岁,但从小到大一直没有离开过父母,他能适应那边的生活吗?英语跟得上吗?吃得惯西餐吗?当地孩子会不会歧视他?种种担忧在陈佩斯心头凝成疙瘩,他吃不好睡不香,整天焦躁不安,排演话剧《蝙蝠》时经常说错台词。

北京与伦敦有8个小时的时差。北京凌晨一点,正是陈大愚下午5点放学的时候。陈佩斯特意在床头柜上放一个定时闹钟,只要铃声一响,他迅速从床上爬起,睁着惺忪睡眼给儿子打电话,问儿子中午吃的什么;上了几节课;平时都与哪些同学玩;叮嘱儿子刻苦学习,不要乱花钱。刚开始,陈大愚还耐心回答父亲,次数一多,他显得不耐烦:“爸,我都大一学生了,您别将我当小孩子。每天都问同样问题,烦不烦?”陈佩斯讨好地说:“爸还不是担心你!”

因频繁接父亲电话,陈大愚的室友都熟知陈佩斯的电话内容。每次手机一响,他们就模仿陈佩斯的语调说:“儿子,中午吃的什么,上了几节课?多与同学交往,不要乱花钱。”陈大愚自我解嘲:“我爸这是爱的呼唤。”内心却对父亲的电话日益抵触。一天傍晚,陈大愚与几个同学在学校湖边喂天鹅,这时陈佩斯的电话来了,陈大愚烦透了,将电话铃改成了静音状态,往包里一塞不管不顾。

晚饭后,陈大愚才想起给父亲回电话。陈佩斯急疯了:“你怎么不接电话?没什么事吧?我和你妈差点报警了。”陈大愚打断父亲:“我能有什么事?爸,您三更半夜爬起来打电话,我真不忍心。你别打这么频繁好吗?咱们一个星期通一次话就行了。”陈佩斯与儿子讨价还价:“一个星期太久,咱们还是三天通一次话吧。”

此时陈佩斯56岁了,事业已达到一定高度,他已没有更高追求,主要精神寄托就是独生儿子。儿子的喜怒哀乐就是他的喜怒哀乐。自从儿子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后,陈佩斯格外关注那边的天气情况及 社会 新闻。2011年1月13日深夜,陈佩斯在网上搜索到:一位在伦敦的香港留学生,夜里10点从酒吧回家,被两个劫匪杀害。陈佩斯心惊肉跳,连忙将妻子拉到电脑旁,焦虑地说:“大愚一个人在那边我不放心,有亲人在身边守着,我才踏实。”王燕玲也放心不下儿子。夫妻俩一番商量,决定由王燕玲赴伦敦陪读。

这年春节过后,陈佩斯夫妇赶赴伦敦。他向儿子说明来意:“为安全起见,你妈今后长期在这边陪读。”陈大愚坚决反对:“爸妈,英国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世界上只有英国的警察不需要携带枪支上街巡逻。你们在网上看到的血案只是特例。再说我都19岁了,完全能独立生活。”陈佩斯回击儿子:“如果你想让我晚上睡安稳觉,就同意妈妈留在这边。”父亲将话说到这份上,陈大愚没有再坚持。

陈佩斯租好公寓,将母子俩安顿好,就匆忙返回北京。王燕玲还沿袭在北京的管理模式,要求儿子放学按时回家,要是晚半个小时回来,一定让儿子说清原因;她不赞成儿子随便去同学家里串门;不允许儿子泡吧、跳舞、喝酒;不准儿子穿奇装异服。英国的教学环境自由宽松,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妈妈套的“紧箍咒”几乎让他窒息。

5月中旬,陈大愚向母亲下最后通牒:“如果你不回北京,我就退学。”王燕玲只得难过地回国。

得知妻子是被儿子赶回来的,陈佩斯在电话里狠狠训儿子:“你太不懂事了,一点也不体谅父母的苦心。”陈大愚生硬地挂断电话。陈佩斯内心无比纠结……

王燕玲劝丈夫:“陪读儿子烦,打电话他不接,你还是给他写电子邮件吧。”英国上网便捷,儿子随时都能使用无线网络,陈佩斯觉得妻子的建议切实可行。此后,他开始在网上给儿子写信:“宝贝儿子,儿行千里母担忧,我这个做爸爸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别嫌爸爸琐碎唠叨,你虽已成年,但在父母眼里还是孩子,我和你妈放心不下你。你可以不理解,但不能阻止我和妈妈的关心……等你到了爸爸这个年龄,就能体会我的苦心了。”写着写着,陈佩斯被自己感动了,泪水涌出眼眶。仅仅半个月,陈佩斯就给儿子写了4封情真意切的电子邮件。然而,陈大愚只回复一封,且不超过100字。陈佩斯怅然若失。

2011年7月,学校放暑假,陈佩斯要求儿子回国度假。陈大愚不想回父母身边,借口帮导师做课题,滞留学校不归。很快,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来临,陈大愚迎来了半个月的长假。他在电话里告诉陈佩斯:“爸,圣诞节这边机票不打折,往返一趟不划算,我就不回北京了。你和妈妈给我寄点 美食 过来。”陈佩斯已经1年没见儿子了,经不住“亲情空巢”的煎熬,他决定去伦敦陪伴儿子。夫妇俩压缩自己的行李,给儿子带了果脯、松子、杏仁等一行李箱礼物。

12月24日平安夜,陈佩斯夫妇陪儿子在酒店吃了一顿丰盛的团圆饭。酒足饭饱,一家三口返回宾馆,陈大愚打着饱嗝儿对父母说:“爸妈,我和同学们约好了狂欢、装扮圣诞树,你们在宾馆看电视吧。”不等父母表态,他拿起帽子围巾就出了门。陈佩斯原计划带妻儿去伦敦国家大剧院看歌剧,儿子与同学们玩去了,他自然也没了心情。夫妻俩在宾馆里等儿子回来。可直到凌晨两点,也没盼来儿子的身影。陈佩斯困得撑不住了,倒在床上睡着了。

这次陈佩斯夫妇在伦敦待了整整一个星期,可儿子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却不足两天。回北京的航班上,陈佩斯沉重地对王燕玲说:“大愚变化太大了,我觉得他现在对我们有些冷漠。以前在北京他可不这样。唉,我真接受不了他这种变化!”王燕玲身同感受,心里也不好受。

再说陈大愚,置身原汁原味的西方教育环境,学业非常优秀。他能用流利英语辩论演讲,看得懂英文原版电影,能用英文写信;他一改曾经的腼腆内向,变得活泼健谈,独立能力很强,越来越注重自我内心感受。与此同时,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悄悄发生改变。

2012年6月26日,陈佩斯的父亲、一代表演艺术家陈强,因脑梗塞在北京安贞医院不幸辞世,陈佩斯悲痛万分。这时陈大愚马上就要放暑假了,陈佩斯一个电话将儿子召回国,让陈大愚见了爷爷最后一面。陈强的老伴李玉洁因悲痛过度病倒了,陈佩斯将母亲送往医院治疗。白天他与王燕玲去公司上班,便叮嘱儿子在医院照顾奶奶。

一个人守着80出头的奶奶,陈大愚觉得很无聊。待奶奶服药睡觉后,他悄悄跑到医院附近的网吧玩网游。一天,陈佩斯突然接到护士的电话:“陈老师,李老要喝水,病房里怎么没一个家属?”陈佩斯连忙拨打儿子电话,这才得知陈大愚抛下奶奶去网吧的事。陈佩斯早就憋了一肚子火,此事成了他发泄郁闷的突破口。他狠狠教训儿子:“怎么出去留学几年,你越来越不懂事了?瞧你这不负责任的冷漠劲,哪里像陈家的子孙?”陈大愚针锋相对:“爸,别随意上纲上线,我都20岁了,少拿您那套思维模式束缚我。”父子俩你一句我一句,互不相让。王燕玲赶紧将儿子拉进书房,才避免争吵升级。

因心存不满,陈佩斯动不动就训儿子,陈大愚烦透了。暑假还没过完,他就提前返回伦敦。此后,陈大愚很少主动与父亲联系;陈佩斯的电话或电子邮件,他也消极应付,父子之间有了鸿沟。陈佩斯为此焦躁不安,睡眠质量和胃口很差,经常感觉全身乏力,有了焦虑症的明显反应。

2012年10月11日深夜,陈佩斯翻来覆去睡不着,起床烧水喝。打开煤气灶后,他靠在沙发上迷迷糊糊睡着了。沸腾开水溢出后将火苗浇灭,可天然气还“滋滋”往外冒,陈佩斯却浑然不觉。恰巧王燕玲起床上洗手间,闻到刺鼻煤气味,赶紧关上管道煤气阀门,避免了一场灾难发生。王燕玲推醒丈夫,陈佩斯也心有余悸。

第二天,王燕玲在电话里将陈佩斯的症状告诉了儿子:“以前你爸爸吃得香睡得着,整天乐呵呵的,精神状态很好。自从你去英国留学后,他变化很大。孩子,这与你有很大关系。”父子连心。陈大愚落泪了,对父亲的隔阂、怨恨瞬间烟消云散,可他不知怎样与父亲沟通。

11月23日,陈佩斯应邀出席北京一家留学中介组织的家长座谈会。与会的200多位家长,说起远在海外留学的儿女,个个都有一肚子苦衷。陈佩斯也向专家坦诚了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对方一番点拨,深深触动了陈佩斯……

专家的分析精辟而客观:“留学生家长要正确面对‘亲情空巢’,不能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全寄托在孩子身上,那样既会给自己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但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儿女大了,总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做父母的要放手让子女成长。”一番话引起了陈佩斯的共鸣。针对陈大愚身上出现的问题,专家给陈佩斯支招:“对儿子的学业优秀和个性独立,你要给予充分肯定;他淡化亲情,你要说服引导他,给他纠偏。”陈佩斯纠结的心豁然开朗。

2013年元旦,陈佩斯飞赴伦敦与儿子团聚。一见面,他向儿子提了个要求:“大愚,陪爸爸看一场英文原版电影好吗?”陈大愚一脸疑惑:“爸,您能看得懂吗?”陈佩斯轻抚儿子脑袋:“爸不是有个英语顶呱呱的儿子吗?”陈大愚也想在父亲面前“秀”英语,便陪父亲在网上观看原汁原味的英国影片《伦敦上空的鹰》。父子俩并排坐在电脑前,陈佩斯一句英文对白也听不懂,陈大愚耐心为父亲同声翻译。电影结束,陈佩斯向儿子竖大拇指:“大愚,你英文不是一般棒,而是相当棒。爸为你骄傲自豪。”得到父亲表扬,陈大愚脸上露出自信微笑。

紧接着,陈佩斯向儿子表达歉意:“对不起,以前爸爸没有考虑你的感受,频繁给你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向你提各种要求,动不动对你发脾气,给你带来了压力烦恼。以后爸爸会改变。”父亲的诚恳感动了陈大愚,他眼里涌出泪花:“爸,我做得很欠缺,你和妈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一个‘爱’字。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其实我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就能缓解您的焦虑和担心。”陈佩斯将手盖在儿子手背上,父子俩心中涌动滚烫暖流……

陈佩斯是德艺双馨、家喻户晓的表演艺术家,多才多艺的他在影视剧、话剧、小品、配音等各个领域全面开花。这些年来,他被权威部门授予“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50位电影艺术家”等30多项殊荣。返回北京,陈佩斯不再将喜怒哀乐全寄托在儿子身上,开始打造理性顺畅的父子关系。他潜心经营自己创办的大道文化公司,与同行组织“北京喜剧艺术节”;带领团队赴全国各地巡演话剧《亲戚朋友好算账》……紧张忙碌的生活,大大缓解了陈佩斯的焦虑症状。

与此同时,渐渐读懂父亲的陈大愚,也在悄悄改变自己。每隔两三天,他会交给父母十分钟时间,或是打电话,或是写电子邮件,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业和生活近况。陈大愚知道,回馈父母的最好方式,就是全方位提升自己,做一名优秀出色的留学生。他参加学校网球、动漫等多个兴趣小组;购买当地的年轻人火车卡,组织同学们去周边国家参观 旅游 。每次他都提前设计路线,采购食品,安排住宿。2013年4月,他开始每个星期在冰激凌店打工5个小时,既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又锻炼了自己的 社会 实践能力。

6月初,陈大愚组织几位华人留学生,编辑出版了《伦敦人看中国》一书,在学校引起轰动。他将第一本书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快递给陈佩斯。儿子的点点变化与进步,在陈佩斯心里堆积成一座幸福城堡……

称道儿子优秀的同时,陈佩斯还努力引导儿子注重亲情,懂得感恩,绝不让他蜕变为冷漠的“香蕉人”。他经常在电话里告诫儿子:“你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爷爷走后奶奶心情不好,你多给她打电话。”陈佩斯还将儿子小时候,奶奶给他洗澡,抱着他买冰糖葫芦,守着他打点滴的照片打包发送给陈大愚。

看着一幅幅熟悉温馨的画面,想想白发苍苍的奶奶,陈大愚心中奔涌回馈的冲动。每隔两天,他主动给奶奶打电话;老人耳朵背听不清,陈大愚就放慢语速,提高声音说话。每次回北京,陈大愚还用勤工俭学的钱回馈亲人。他给奶奶买帽子和围巾,送给爸爸一个假发头套,给予妈妈的是一套保暖内衣。为了调剂家人胃口,陈大愚从超市买来奶酪、培根、芝麻、西红柿,亲自下厨给家人烤香喷喷的披萨。他切一块塞进父亲嘴里,歪着头问:“爸,味道怎样?”陈佩斯呵呵一笑:“儿子烤的披萨,味道当然世界上独一无二。”

2013年10月,陈佩斯已年满59岁,即将迈入老年门槛。因常年操劳,陈佩斯血糖、血压偏高,陈大愚牵挂父亲身体状况,经常在电话里提醒道:“爸,您别这么累了,再过一年我就大学毕业了,到时由我挣钱养家。您千万不要抽烟喝酒,不要开快车,晚上10点准时睡觉。”

儿子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馈亲人,陈佩斯百感交集。火热亲情是一剂良药,彻底荡涤了“亲情空巢”带给陈佩斯的负面情绪。而今的他脸色红润,精神饱满,事业更上一层楼,整天生活在舒心与幸福中。儿子陈大愚学业优秀,阳光开朗,是人见人爱的帅小伙。在平稳度过“亲情空巢”的过程中,陈佩斯与儿子共同成长!

-END-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



爱子留学海外,陈佩斯平稳度过“亲情空巢”
答:自从儿子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后,陈佩斯格外关注那边的天气情况及 社会 新闻。2011年1月13日深夜,陈佩斯在网上搜索到:一位在伦敦的香港留学生,夜里10点从酒吧回家,被两个劫匪杀害。陈佩斯心惊肉跳,连忙将妻子拉到电脑旁,焦虑地说:“大愚一个人在那边我不放心,有亲人在身边守着,我才踏实。”王燕玲也放心不下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