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动词,名次,形容词,数词在正常的用法之外,还有哪些特殊用法?

作者&投稿:种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汉语中的数词在用法上与现代汉语有哪方面的明显区别~

古汉语中的数词在用法上基本被现代汉语完全继承,如确数、概数(三五成群)、终极数(十全十美、九九归一),或形容词(多、少、不专一)等。明显区别是活用,文言文可以将数词活用为动词。如“二(贰)”作动词时,有改变、使其改变的意思。例如“二三其志”、“此心不二”。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的顺序,“定语”则用在名词之前。  
古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语序:



一、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就是指为了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如“光荣啊,人民的军队!”“多美啊,祖国的山河!”但古汉语中谓语前置的现象更为常见。
古汉语中的谓语前置句,主要用于感叹句和疑问句,通常在谓语后面缀以语气词。
1 谓语前置的感叹句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 谓语前置的疑问句
《论语·颜渊》:“何哉,尔所谓达者?”
《孟子·梁惠王上》:“何哉,君所谓逾者?”

主谓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二、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宾语无条件前置的情况较少。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有四种,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1)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的基本情况
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何”、“胡”、“奚”、“曷”、“安”、“焉”、“恶”、“孰”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必须前置,要求很严,很少例外。例如:
《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欺”是动词,“谁”作宾语时前置,名词“天”作宾语时不前置)
《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敬”是动词,宾语“谁”前置,“兄”不前置)
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
贾谊《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胡”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即助动词),那么疑问代词宾语要放到能愿动词前面。例如: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2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在用了否定词“不”、“毋(无)”、“未”、“莫”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放到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例如: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但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要求不是很严,也就是说,可以前置,也可以不前置,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不同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前置。例如:
《诗经·魏风·园有桃》:“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我”前置) 有人对我不了解,说我士人傲慢太骄狂。
《诗经·王风·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不前置。“何”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3 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  
(1) 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的基本情况 
在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就将宾语前置,而以代词“之”、“是”等来复指它们(“之”、“是”等也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有的学者认为,“之”、“是”等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这里有两种情况:
① 前置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用“之”、“是”等来复指。例如:
用“之”复指的:
《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即“有何厌”,“之”所复指的前置宾语是名词性词组“何厌”,而不是疑问代词“何”)
用“是”复指的:
《左传·僖公五年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将虢是灭”即“将灭虢”。)

② 前置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用“之”复指。例如:
《谷梁传·僖公二年》:“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其斯之谓与”即“其谓斯与”。)

  (2) 用代词“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凝固结构:
① 是之谓,此之谓。“是之谓”即“谓是”,“此之谓”即“谓此”。在这两个凝固结构的后面,有时带有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此)之谓……”实际上是一个双宾语结构,其中宾语“是”或“此”前置,另一个宾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不前置,可译成“称它……”、“把它称作……”等。例如:
《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是之谓”、“此之谓”这两个凝固结构也可以单独形成分句,后面不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译成“说的就是这个”、“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孟子·公孙丑上》:“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② 唯(惟)……是……,唯(惟)……之……。
这两个凝固结构对前置宾语的强调作用更加突出,其中“唯(惟)”是语气词,意思是“只”、“只是”;“是”、“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代词。例如:
《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敌是求”即“唯求敌”。)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③ 何……之有。
在这个凝固结构中,“何……”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作前置宾语;“之”是复指“何……”的代词;“有”是动词。这个凝固结构表达比较强烈的反问语气,意思是“有何……”,可译作“有什么……”。例如:
《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晋书·周处传》:“三害未除,何乐之有?”

4 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除了上述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和用“是”、“之”复指的宾语前置之外,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些没有任何语法形式作标志,仅凭语序手段来表现的宾语前置。这种宾语前置不多见,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仔细辨别。  
(1) 动词的宾语前置。例如:  
《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是征”即“征是”;“是问”,即“问是”。)
(2) 介词的宾语前置 
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无条件前置,例如:
《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方城,山名)
《史记·吴王濞列传》:“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
介词“于(乎)”的宾语偶尔前置。例如:
《墨子·非乐上》:“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
《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而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词序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时,一般是把数词和动量词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例如:去了三趟,读两遍,研究了好几次。古汉语则不是这样。古汉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主要有两种方法:
1 数词作状语
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动量词,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例如:
《墨子·公输》:“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2 数词作谓语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可以把作状语的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末作谓语,而使原句的剩余部分(通常是一个主谓词组)作主语,在主语后、数词前必须用一个代词“者”来复指主语。例如:
《战国策·赵策》:“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鲁仲连辞让者三”这个句子,主语是“鲁仲连辞让”,“者”字复指主语,“三”是谓语。这句话强调突出了“三”这个行为数量,可译成“鲁仲连推辞了好几次”。如果不强调“三”,这句话的正常表达形式是:鲁仲连三辞让。)
《史记·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这句话的正常词序是:范增数目项王,三举所佩玉玦以示之。) 通过上述例句,我们可以看到:在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时,数词作状语和数词作谓语这两种表达方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古代汉语中,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在正常用法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现分别列举如下:
1、动词。正常用法是作谓语,一般带宾语。特殊用法有4项:
(1)动词作名词。例如: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宜枉驾顾之。(驾,指车、马)
(2)使动用法。例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扰乱;劳,使……劳累)
(3)意动用法。例如:邑人奇之。(奇,以之为奇)余悲之。(悲,对此感到悲哀)
(4)为动用法。例如:死国可乎?(死,为国而死)伤仲永。(伤,为仲永而哀伤)
2、名词。正常用法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特殊用法主要有4项: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例如: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2)名词用作使动词,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生:使死人复生。肉:使白骨长肉)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4)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作状语。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3、形容词。正常用法是主要作谓语、定语。特殊用法有4项: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就活用为名词。例如:四美具,二难并。(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贤主嘉宾)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有时后面带了宾语,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热:感到热。凉:感到凉)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就活用为使动词。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丽)
4、数词。正常用法是经常与量词结合在一起,作定语。它如果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

例如: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名词活用
答:一、知识梳理 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与现代汉语略有不同。实词一般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类;虚词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助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这就是所谓的“词有定类,类有定职”。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哪些?
答: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5.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名词+名词,...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一)
答:亲→亲近,远→疏远, 先汉→西汉,所以→……的原 “亲”和“远”原来是形容词,在这里的“亲近”和“疏远”变为动词。译文: 亲近 贤臣, 疏远 小人,这是西汉兴隆的原因。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一般做主语、宾语、定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临时用来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性的成分。

文中有哪些词类活用?
答: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7 、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1 )名+ 名。a 名动...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哪些?
答: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简析“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所以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名词“冠”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 ⑵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古代汉语知识总结,哪里有?
答:--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3、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4、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

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
答:在古代汉语的世界里,词类的灵动转换如同乐章中的变奏,为语言增添了无尽的韵味。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七种独特的活用法,它们分别是名词的舞动、形容词的旋律、以及动词与形容词的奇妙转换,这些都是我们理解古汉语精髓的关键所在。名词的华丽转身:</ 诸如"朝服衣冠","发芽","用蹄踢","面对着",这些...

文言文的理解方法
答:反复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二、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古汉语中的文言词分为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两大类,学习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对学好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谈谈文言实词的学习和掌握。所谓文言实词,传统的说法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了学习上的方便,通常...

古代汉语里是不是只有动词才能作谓语,而名词形容词作谓语都要活用为动 ...
答:不是。文言文中形容词也可以直接做谓语。名词也可以直接做谓语,这种句式我们就称为判断句,判断句中直接作谓语的名词也不视为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有哪几种
答:二、名词作动词 1、歌以咏志 歌:写诗歌。《观沧海》2、妇抚儿乳 乳:喂奶。《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口技》4、会宾客大宴 宴:举行宴会。《口技》5、有仙则名 名:出名,闻名。《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 前:向前。《狼》8、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