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的文言文

作者&投稿:温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关于学习的文言文有那些

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关于古文的基本常识

一. 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一.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1.实词的古今异义: 有一部分文言实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变化,可以用它的今义去理解文言文。

一部分实词在文言中古义与今义都用,这个语境用的是古义,那个语境用的是今义,阅读时必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去分析斟酌。 多数文言实词的古义和今义是不同的,不能用今义去理解它在文言文中意义。

具体地说,这种古今词义的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词义扩大或缩小了,如“江”、“好”、“臭”、“让”;感 *** 彩有了变化,如 :“卑鄙”、“爪牙”、“锻炼”、“钩心斗角”、“师心自用”等;古今义没有任何联系,已经转移了,如:“涕”、“偷”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而其归书也必速 后五年,吾妻来归 (2)使使如秦受地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矣。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此诚社稷存亡之秋也 (5)毛遂自赞于平原君 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6)父已在先,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子与我衣,我活也 蹇叔之子与师 (7)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8)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9)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0)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1)便言多令才,年始十八九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此三子者,吾遗恨也 (13)为学有难易乎?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贼易之 (14)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不怜公子姊乎? 独畏廉将军哉? (1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6)王有疾在奏里,不治将恐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17)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18)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19)可为约束,立制度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0)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1)少时,家贫,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愿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2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24)哭泣无涕,中心不泣 (25)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6)光武悬令,往往物色之 (27)去:离开;(时空)距离 /虽:虽然;即使 / 每:每次、每逢;经常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祥:预兆 锻炼:玩弄法律,使人入罪 (2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29)劝君更尽一杯酒 果行,国人皆劝 (30)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31)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管仲相齐,齐大治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君之面,位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 (3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3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2.区分单音词与双音词: 文言文只有少量的双音词,不能撤分开来理解。

一些连绵词、叠音词、专用名词、表示时间的词都属于这一类。如:憔悴、展转、窈窕、惆怅、参差、仿佛、踯躅、徜徉、逡巡;社稷、天子、足下、布衣、宾客、区区、郁郁唧唧; 斯须、须臾、少间、有顷、有间、久之、质明、黄昏、人定、鸡鸣、隅中。

另外,有些双音节词在特定的语境里也不能撤分开来理解,只能把它当作一个词。如: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是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旦日,卒中往往语。”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同一个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有时是两个单音词,有时是一个双音词,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去仔细分辨。

胜相士,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以武贤,上以为大将 吾祖死于是,吾父又死于是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势不易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言文中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单音词居多。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双音词的,在文言里往往是两个单音词,需要撤分开来理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公车特征拜郎中 /于是相如前进缶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屈原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颜。

3. 有关学习的文言文都有哪些

1、战国荀子的《劝学》

节选: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释义:君子知道他学得不全不精就足以认为是完美的,所以诵读群书来力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

2、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

节选: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释义:玉如果不经过打磨和雕刻,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成才。

3、清代周希陶的《增广贤文》

节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实际上是唐朝韩愈所作,被收录进《增广贤文》)。

释义:如果你想登上知识的高峰,那么勤奋就是唯一的路径;如果你想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刻苦就是祝你前行的船舶。

4、宋代朱熹的《劝学诗 》

节选: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释义:年华易逝,学习难成,不应该浪费每一寸的时光。

5、唐代颜真卿的《劝学》

节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释义:年轻时不知道要早早德努力学习,等到了满头白发之时才悔恨就已经迟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

4. 关于学习的文言文有那些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5)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6)“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7)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8)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5. 关于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来一位有古文基础的老师指点一下

文言之法无外乎多查、多记、多阅、多写,此学古文四大境界也。多查者,遇迷惑于典籍中求解也;多记者,得之于典籍存诸胸也;多阅者,西学曰:语言环境。先阅短小易懂,可从唐宋明清诸家小品文中得之,后游刃有余,阅先秦两汉之典章亦不谓难;多写者,至高之境界,如静安先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言,此时之文言已“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也。

文言之法实无法。何谓无法?因寰宇间万物皆法自然,自然者个体之本性也。他人之法未必合尔之学,故要融会贯通,化无法为有法,化有法为己法。

6. 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1.“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 A )

A庄子

B孟子

C论语

D史记

2.我国先秦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A

A论语

B庄子

C左传

D韩非子

3.在《史记》中,用来记叙帝王事迹的是( D )

A列传

B世家

C表

D本纪

4.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高峰的作品是( B )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水浒传》 D《儒林外史》

5.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 A )

A陶渊明

B王维

C白居易

D王昌龄

6.茅盾的三部曲系列小说有( A )

A爱情三部曲

B蚀

C子夜

D春蚕

7.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 B )

A茶馆

B骆驼祥子

C断魂枪

D月牙儿

8.莫伯桑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成名作是( D )

A俊友

B苦恼

C一生

D羊脂球

9.下列诗句中运用“赋”法的是( c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0.“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巾。”句中所指人物和作者分别是( C )

A岳飞、辛弃疾

B周瑜、杜甫

C诸葛亮、杜甫

D诸葛亮、李白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小题中的括号里。

1.1918年(

鲁迅 )在(

新青年 )杂志上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史记》主要包括( 本纪

)、世家、列传、书、(

表 )五部分。

3.《诗经》可分为风、( 雅 )、( 颂 )三部分。

4.“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 )、苏轼、苏辙、(

王安石

)、曾巩。

5.《短歌行》是(

曹操 )的作品,是一首(

乐府 )旧题诗。

6.(

李白 )号青莲居士,其《行路难》属于七言(

古 )体。

7.“(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

8.“其身正,(

不令而行

);(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三 解释词语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解释下面句中下面划线的词语的含义。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对着

2.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字:抚育

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嫁妆

4.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向:以前

四 翻译题。共24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季氏将伐颛臾。

(鲁国执政)季氏将要讨伐颛臾(鲁国附庸国)。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沿着水流向东走,到达了北海,向东方看去,看不见水的尽头(对岸)。

3.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从以上所说的来看,外国人哪里对不起秦国呢

4臣欲奉(阙“诏”字)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子我想要尊奉君主的旨意为国效命,但是(我的祖母)刘氏疾病又越来越严重,想要姑且顺从我自己的亲情(侍奉祖母),但是我的请求却不被同意。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答:2013-06-29 文言文基础知识 21 2006-08-26 文言文基础知识 10 2013-12-26 初中古文基础知识总汇 4 2009-09-28 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 45 2008-04-11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及练习 39 2009-04-19 高中古文基础知识 3 2012-11-15 如何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2 2009-03-16 初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关于学习的文言文
答:凿璧偷光(又名: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与之书,遂成大学。译文 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却没钱买蜡烛。邻居...

【古文基础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什么是文言文
答: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是 虽然文言文不是现实中的语言,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 所以,要学好现代文,必须有坚实的文言基础。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

文言文基础汉字
答:1. 文言文基本(常见)字词解释 实词,还是虚词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

文言文基础阅读七年级
答:文言文基础阅读七年级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新东都17 2022-10-02 · TA获得超过162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9.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二十五篇 一、读拼音写汉字。 二、...

文言文两则学弈原文
答: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

学奕文言文翻译
答: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再加上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我...

文言文课文原文
答:3、选编本文的目的:在六年级开学伊始就让学生接触这两篇文言文,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善于观察事物,实事求是。可以让刚进入六年级的学生消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的学习。二是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4、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寻找人教版高一语文第六单元古文
答:<<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句文言文
答: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的产生、发展和变革,都不能从它本身来解释,而只能由它的经济基础来说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派生的,所以,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内容,就决定自己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