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关于二战后期战线变化的问题?

作者&投稿:宋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战战线的问题我一直有一个问题不解。~

可能诺曼底是在西线战场吧,一开始法军和英军都处于劣势,诺曼底登陆后开始反击

二战胜利后的世界格局基本上是经过精心策略的战胜国主宰世界的格局,这个格局发展到今天,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美、苏争霸的冷战阶段。在基本势均力敌的两个世界对抗中,整个世界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而受益最大的却是战败国德国和日本。为了对付社会主义苏联,美国不但没有严厉惩罚德、日两国,反而大行马歇尔计划,支持德、日复兴。虽然联合国宪章规定德、日不许恢复武装,却正好使德、日经济免受庞大军费开支困扰,因而发展很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这是当初谁也没料到的。相反,苏美展开全球竞争,疯狂进行军备竞赛,国力大损,苏联几被拖垮,美国也靠借债度日。 第二阶段是美国独领风骚阶段。由于中国、前苏联发生政治剧变,少数坏人和蠢货当道,前苏联被无情肢解,经济发展一落千丈,很快由超级大国变成二、三流国家。中国虽然表面上没有崩溃,但也是迷失方向,名为韬光养晦,实为甘当美国的走卒,所以两极格局和毛泽东苦心谋划的三角格局都不复存在,美国乐陶陶一极称霸。 第三阶段是最近发生的多国挑战二战框架,反对美国霸主地位。而发起挑战二战框架的国家恰恰是二战的主要战败国德、日两家挑头。这种正在发生的历史,突出表现在加入联合国等问题上。 说起多国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原因,倒是因美国的倒行逆施引起的,这一点值得注意。美国今天教训这个国,明天消灭那个国,搞的世界人心慌作一团。为求自保,有的公开入股,派兵参加侵略战争,有的暗送秋波,怀中掏出大把金钱。当然也有英明领袖,暗中策划组成反美联合阵线。在这场斗争中,日本最为精明,深知无争霸世界能力,因此紧靠世界霸主美国,反对中国,妄想在世界性霸主美国支持、默许下成为亚太地区霸主。法国总统希拉克最为大气,力图整合欧洲,联合中国、俄罗斯等国对抗美国。计策虽然美妙,只可惜希拉克总统生不逢时,内外遇到的全是鼠目寸光之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成问题的是中国,在当今世界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生死存亡之秋,不思春秋霸业,却大唱和平主旋律的调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令人悲愤。倒是印度、巴西,雷声小、雨点大,悄悄作起联合国常任理事之梦。 说到联合国,不得不谈联合国的本质。二战之后,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五年在美国华盛顿和旧金山脱胎的联合国,表面上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包括后来的反饥饿、反疾病、反愚昧等,实质上很明确,就是由战胜国决定人类命运,并没有考虑到战胜国变成新法西斯国家怎么办。否决权的规定,以使联合国成为摆设。二战后前苏联和美国频繁便用否决权,使联合国成为摆设。在常任理事国中,美国最会使用否决权为已服务,叫你联合国什么不利美国的事都干不成,能利用联合国则利用之,不能利用则躲开联合国自个干。有些国家空有否决大权,却不见行使,如文物一般。因此,可以说联合国的本质是美国的工具。 德国、日本、巴西、印度四国要结伙冲击二战政治框架,自有他们的道理,联合国老一套也该改一下,否则有违公平。联合国的改革有不可阻挡之势,问题是联合国怎样改,是在现任常任理事国怎样想,中国应该怎样想和怎么办。 联合国怎样改?有两套办法,一是换汤不换药,增加几个常任理事国,使世界各国头上多增加几个负担,另一个是废除否决权,重大事情由所有成员国投票决定,在联合国实行民主制。 现任常任理事国各国的心态是什么,应加以分析。美国自成立联合国以来,顺风顺水,自然第一个反对联合国改革,但美国人很聪明伶俐,明知多数国家赞成改革,不会公开反对,而是采用声东击西,分化瓦解的政策。总之,改革不能损害美国的利益。英国多年来只是美国应声虫,自然还会步美国之后尘。最近些年来,俄国人一直患痴呆病,什么国土沦丧、财政崩溃等全无感觉,自己人被美国人卖了还替美国人数钱,不会自己思考问题,更不会有所作为。只有法国还不糊里糊涂,但势单力弱,不能左右大局。法国最想通过改革增加德国一类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毫无疑问的。 在中国必须对二战后形成的新格局做出判断和决策的时候,必须重点搞清中美关系问题。在此问题上,几十年来从中央到媒体精英主流,都力主修好、维护中美关系。据说这种意见反映了某决策人的意见,这个决策人分析二战后的世界各国状况好坏的原因,总结为:看你跟美国关系如何。处的好的国家,日子都好过,反之,都不好过,因此,为处好美国关系,宁可不出头。且不说这种判断是否符合事实,姑且承认这是事实,问题是中国怎样才能取得美国满意。一条是把中国变成美国殖民地,对此美国肯定满意,中国老百姓和多数官员、知识分子不满意;一条是毛泽东的战略,以斗争求和好,这一条美国不满意,中国现领导也不想那样做;另一条是我承认你是老大,我发展成老二、老三是否行。对于这一条,答案是肯定不行,美国不会满意,美国的主意是,也只能是叫中国变成新殖民地。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个基本事实摆在面前:是中国不能发展到美国的水平,凡是有想把中国美国化的都是做梦。不说别的,单说目前美国消耗能源占世界百分之四十以上一项就决定中国不能美国化。一方面,美国才有两亿多人口就占四成能源,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把全世界能源百分之百给中国也达不到美国水平,怎样实现美国化?至于全世界都走美国路更是笑话,除非发动一场世界热核战争,杀的全人类人口只剩五亿才行,要不然的话,就不要学美国。对此等常识性东西,美国是清楚的,所以要找借口侵略伊拉克,还想侵略伊朗等国家,目的就是占有资源,维持美国的正常生活水平。说美国不反对中国统一和发展,完全是骗人的。中国发展起来还了得!有些人把美国当活雷锋,真是大白天见了鬼了!美国的如意计划是,至少要维持现状,谁发展都是同美国争生存空间,特别防止中国坐大,中国发展了,美国就要喝西北风去,这是市场经济常识。中国这样的大国,只能是美国的战略对手,根本不存在战略伙伴关系;中美结成战略伙伴,对付谁?美国利益的最高层次,是令中国也前苏联化,只有俄、中类大国被肢解和殖民化,美国才睡得着觉! 说到这里,要强调一点,我并不是反美国人民,而是反美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反美国资本制度。全世界人民必须明白,美国那一套是癌细胞,最消耗能量,如果癌细胞扩散到全球,人类整体死亡的日子就到了。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应该怎么办?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坚决维护二战原有框架,反对实质性改革。二是采取实用主义方针,支持德、印、巴加入常任理事会,以日本对二战认识不彻底为名,坚决反对日本加入。三是带头摧毁二战框架,取得绝大多数国家人心,重新洗牌,争取最好前途。必须明白,二战框架是对美国有利,对中国未必有利。以上三策,前者为下策,因为会得罪多数要求改革的国家,后者为上策,即能争得人心,又能打破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第二种方案是中策,可操作性强,可进可退。何去何从,是中国政府必须面对的。 总的来说,中国要有突破二战胜利后结构的思路,因为事实上也有突破。中国应采用软化美国,孤立日本,争取英国,依靠巴西等第三世界,团结法国和俄罗斯的战略方针。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什么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活动的误区,应该怎样走出误区。误区可概括为不研究二战性质和产生原因,不研究为何取得二战胜利,不联系实际,不研究新绥靖主义和新帝国主义问题,不研究中国在二战中的特殊地位,不研究怎样才能消灭战争,不研究反战运动等。走出误区可概括为指出二战的性质,二战是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法西斯分子和绥靖分子共同策动的,指出了二战的开头和结尾都在中国,指出二战后真正的进步是社会主义思潮带来的,指出了反殖民主义和反战运动的意义,指出了二战纪念范围应是全人类的,指出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的缺陷等等。

先说南线,43年盟军登陆西西里。西西里战役结束后,墨索里尼倒台,意大利宣布停战,退出战争。德国解除了意大利军队武装,扶植墨索里尼在北部建立政权。之后,盟军15集团军向北进攻,在中部的卡西利诺山区域被德国人顽强阻击。盟军考虑发挥优势,在安齐奥海滩登陆,试图从这里攻击罗马。但盟军行动迟缓,被德国人堵住了。苦战几个月后,才进入罗马。而德军主力后退到北部地区,抵抗到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再说东南欧,也就是南斯拉夫,希腊一线,主要是和铁托的交锋
44年苏联攻入德国本土和罗马尼亚,德国统帅部考虑将f集团军群调回本土(也就是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背景),最后摆脱了铁托的纠缠和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的尾追,退入奥地利,捷克
最后说北欧战线,芬兰方向,44年芬兰退出战争,德国从芬兰撤退
丹麦和挪威在德国投降前一直在德国控制下

经过2年零8个月的拉锯战,北非战争至此终告结束。盟军在北非的胜利,使地中海航道从此畅通,为下一步通过西西里岛重返欧洲创造了条件。1943年7月9日深夜,盟军以空降登陆开始了西西里战役。由于希特勒在判断盟军登陆地点时严重错误,德军装甲师的反击被盟军粉碎,意军几乎未加抵抗便仓皇撤退,海岸防线很快被摧毁。美军部队和英军部队先后进入墨西拿,占领全岛。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宣告结束。西西里岛战役是盟军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在敌领土上实施的一次重要战役,盟军不仅在军事上获取了直接进攻意大利的跳板,而且在政治上强烈震撼了已经动摇的意大利政府,导致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投降,为盟军打开从南部登陆欧洲的大门。
盟军于1943年8月17日夺占西西里岛后,决定继续进攻意大利本土。地面攻击部队为英国亚历山大将军指挥的第15集团军群,下辖蒙哥马利的英第8集团军和克拉克指挥的美第5集团军。
1943年9月3日,意大利代表和盟国代表秘密签订了停战协定,当天凌晨,英第8集团军从西西里渡过峡窄的墨西拿海峡,在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登陆,向意南部快速挺进。
1943年9月8日,盟军司令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和意大利巴多格里奥政府分别广播停战宣言,宣布意大利无条件投降。从此,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实际上解体。

问一个关于二战后期战线变化的问题?
答:先说南线,43年盟军登陆西西里。西西里战役结束后,墨索里尼倒台,意大利宣布停战,退出战争。德国解除了意大利军队武装,扶植墨索里尼在北部建立政权。之后,盟军15集团军向北进攻,在中部的卡西利诺山区域被德国人顽强阻击。盟军考虑发挥优势,在安齐奥海滩登陆,试图从这里攻击罗马。但盟军行动迟缓,被德国人堵住...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史
答:二战后,随着轴心国的战败、英法实力的衰退,美国和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世界被分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美苏及其各自阵营分别在军事、政治、经济、宣传各方面全面对抗,一如战时,史称“冷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参战并与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愿军进行了交战,战争双方以三八线为界签署停战...

二战全程战线变化
答:二战全程战线变化主要经历了几个显著的阶段,包括欧洲战场的开局与西线战线的形成、东线战场的扩大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转折,以及太平洋战场的演变与最后的全球反攻。在二战初期,德国以其闪电战术迅速席卷了欧洲大陆。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引发了欧洲的全面战争。随后,德国在西线发动了强大的攻势,法国在短...

论述美国二战后期 军事战略演变过程
答:美国全球战略从开始酝酿到正式形成,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系统完整、从军事战略到全球战略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酝酿、初步形成、正式形成以及冷战后时期四个阶段。这种阶段性划分的依据,是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消长变化的结果,更反映出美国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驱使下从本土扩张到海外扩张、从海外扩张到全球...

二战东线有多残酷?战斗后期的德军战斗力如何?(下)
答:从战时到战后再到近期,德军的伤亡数字不断增加,而东线在总损失中的比重却变化不大。分别为75%、74%和77%。这一比率证实了一个基本事实:正是在广袤的俄国战线,曾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强大战争机器的德国武装部队被红军打断了脊梁骨。德军损失的分布(1939年9月1日—1944年11月)波兰(1939)死亡16343人失踪320人...

二战时期的德国开辟了几条战线
答:西线:法国、英国、比利时等等 东线:波兰、乌克兰 苏联 、南斯拉夫等等 南线:伊比亚,埃及 突尼斯 等等。、北线:丹麦,挪威等等 大西洋:潜艇战 太平洋:德国潜艇远征部队大概30艘左右。

二战东线有多残酷?战斗后期的德军战斗力如何?(上)
答:但在3月底,新编的党卫军第9、10装甲师又被调往东线,留在西线的满员装甲兵团仅剩一个第21装甲师。不好意思了小伙伴们,整合的文章太长了只能分开来发了,下半篇在二战东线有多残酷?战斗后期的德军战斗力如何?(下) 抢首赞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分享 复制链接http://zhidao.baidu...

二战的转折点是哪次战役?
答:二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和中途岛战役。1、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其战略上的胜利远远超出由英美领导下的诺曼底登陆(霸王行动)。此战后苏联开始逐步掌握战略主动权。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万人,...

...下一步会做什么?形势将会如何变化?(喜欢二战的可以关注我,问我相...
答:德北非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战役,如果德国在北非获胜,下一步可能会采取以下几种行动:1. 进一步扩大战果:德国可能会试图乘胜追击,继续进攻英国和法国在北非的军队,并试图占领更多的领土。2. 增强军事力量:德国可能会试图增强其在北非的军事力量,包括增加军队数量和军事装备,以备进一步...

一战和二战的知识点
答:一、二战的转折点 太平洋战场转折点是中途岛战役;北非是阿拉曼战役;苏德战场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影响和评价 1、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2、时任总统的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3、在1932年大选中,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击败在任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