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亚简介

作者&投稿:丑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秀亚简介~

张秀亚
(1919—)女,作家。河北沧县人,笔名陈蓝、张亚蓝。幼年时全家迁居天津。1932年入省立第一女师。1935年开始在《益世报文学周刊》、《国闻周报》发表作品。第一首诗作《夜归》现收入诗集《秋池畔》。1937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大龙河畔》。

1938年考入北平铺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次年转入西洋文学系,毕业后入本校研究所史学组,后任助教。1943年到四川重庆任《益世报》副刊编辑。1946年回辅仁大学任教。1948年到台湾,1952年出版到台后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1958年任台中静宜英专教授。1965年辅仁在台复校,回辅仁任中文系和研究所教授。1973年赴美考察,并在西东大学进修。创作风格新颖清丽,意境深远。作品以散文著称。

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大龙河畔》、《皈依》、《幸福的泉源》、《珂罗佐女神》、《寻梦草》、《感情的花朵》、《七弦琴》、《那飘去的云》、《艺术与爱情》、《张秀亚自选集》;散文集《少女的书》、《三色堇》、《牧羊女》、《凡妮的手册》、《怀念》、《湖上》、《爱琳日记》、《两个圣诞节》、《北窗下》、《曼陀罗》、《我与文学》、《心寄何处》、《书房一角》、《水仙辞》、《天香庭院》、《人生小景》、《我的水墨小品》、《石竹花的沉思》、《白鸽.紫丁花》、《海棠树下小窗前》、《爱的轻歌》、《杏黄月》、《湖水秋灯》;诗集《水上琴声》、《爱的又一日》、《秋池畔》;其他还有《诗人的小木屋》、《写作是艺术》、《张秀亚选集》、《张秀亚散文集》;另有与法国Lefeuvre合著的《西洋艺术史》著作11册,翻译著作10余种。


张秀亚的散文色彩缤纷,诗情浓郁,笔致秀逸。她的散文多撷取身边的物事人情和个人经历,或写景咏物,或描人情世态,或缘事写情,看似小事一桩,写来又各有情致。写日月山川,花岛虫鱼,则文字优美,笔调轻松,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写对世界和人生的宗教情怀,则温暖如炬,仁爱虔诚,悲天悯人而又积极入世;写个人心境,则缘事而发,触景生情,喟叹感慨,都有较强的诗情,这使她的散文自成一派,独具特色。如《种花记》、《杏黄月》、《秋日小札》等,都是睹物兴情,移情于物的佳作,那空 的山景,绮丽的城市风光,温馨缱绻的情意,一一跃然纸上。她的散文敏感多思,洞微悉幽,纯真隽永。她能捕捉生活中种种动人的“真趣”,善于激发想象和联想,从平凡中发掘出纯真不凡的美来,如《髻》回忆了慈母一生的磨难,赞颂了母亲淳厚和仁爱的心怀,音乐味幽美,感人至深,是她的代表性作品,文中也可看出她长于刻画人物的优势。张秀亚的散文也有生动的意象,清丽的文笔,意境幽远且不乏淡淡感伤。她能灵活处理叙事、抒情、写景和议论等技巧因素,做到虚实结合,反复渲染,组织意象,营造意境。如《没有荷叶》写雨中的山城,夹叙夹议,写景抒情,虚实相映,意境幽远,诗情盎然。张秀亚的散文很讲究语言的锤炼和修辞手法,用词生动准确,散文呈现诗意美和韵律美。

幼年时全家迁居天津。1932年入省立第一女师。1935年开始在《益世报文学周刊》、《国闻周报》发表作品。第一首诗作《夜归》现收入诗集《秋池畔》。1937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大龙河畔》。1938年考入辅仁大学中文系研习中国文学。1943年到四川重庆任《益世报》副刊编辑。1946年回辅仁大学任教。1948年赴台。1952年出版到台后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1958年任台中静宜英专教授。1965年辅仁大学在台复校后,回辅大任中文系和中文研究所教授。1973年赴美,并在西东大学进修。 二零零一年六月廿九日正午,在美国加州橙县医院病逝,享年八十三岁。家庭成员:子:于金山女:于德兰

访谈、对谈

吴慧君--访张秀亚女士谈新诗,葡萄园季刊,第51期,1975年1月,页19—25
吴慧君--访张秀亚女士谈新诗,写作是艺术,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8年8月,页123—133
亚衡--访学者、诗人、兼作家的张秀亚女士,妇女世界,第28期,1975年5月,页10—12
亚衡--访学者、诗人、兼作家的张秀亚女士,写作是艺术,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8年8月,
页123—133
亚衡--访学者、诗人兼作家的张秀亚女士,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827—833
林小恋--以文艺缀饰人生、使思想成为一支歌——访女作家张秀亚,爱书人,第45期
,1977年7月21日,页2
林小恋--以文艺缀饰人生、使思想成为一支歌——访女作家张秀亚,人生小景,台中,晨星出版社,1979年2月17日,页175—180
10700207,林小恋--以文艺缀饰人生,使思想成为一支歌——访女作家张秀亚女士,
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870—876
董云霞--访徐钟佩、张秀亚、叶蝉贞谈当前国事——政治文学两者俱能观察入微,民声日报,1978年3月20日,3版
周安仪--访张秀亚谈写作,青年战士报,1978年4月7日,11版
封德屏--以文字作水墨画的艺术家——访张秀亚,幼狮文艺,第48卷第3期(总第297期)
1978年9月,页63—70
祈志凯,高永霖--访问天资高旷的女作家张秀亚,白鸽‧紫丁花,1981年8月,页205—215
祈志凯,高永霖--访问天资高旷的女作家张秀亚,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
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911—920
封德屏--以文字作水墨画的艺术家——访张秀亚,石竹花的沉思,道声出版社,1981年10月,页175—184
封德屏--以文字作水墨画的艺术家——访作家张秀亚,
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61—771
陈玲珍--文坛一株碧树——张秀亚女士访问记,文学时代丛刊,第4期,1981年11月,页46
—54
陈玲珍--文坛一株碧树——张秀亚女士访问记,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
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851—863
尚德敏--迎向蓝天与阳光的苦奈树——访张秀亚女士,中华文艺,第22卷第4期,1981年12
月,页49—58
钟丽慧--高举文艺圣火——访永不退休的张秀亚女士,尔雅人,第1期,1982年11月1日
钟丽慧--高举文坛圣火——访永不退休的张秀亚,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845—850
陈幸蕙--北窗下的一枝彩笔——张秀亚女士访问记,中华日报,1983年10月10日,9版
陈幸蕙--北窗下的一支彩笔——张秀亚女士访问记 ?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
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88—793
庄秀美--返景入深林——访女作家张秀亚女士,大华晚报,1985年8月19日,10版
庄秀美--返景入深林——访女作家张秀亚女士,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923—935
林芝--我来到澄明的蓝湖之畔——张秀亚访问记,幼狮少年,第10期,1985年10月,页98—101
喻丽清--北窗下的牧羊女——我写作的启蒙师张秀亚女士,中央日报,1989年12月7日,16版
庄宜文--聆听岁暮的声音——资深前辈作家现况报导,联合报,1997年12月16日,41版
朴月--张秀亚访问记 ?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893—903
罗茵芬--文协文艺奖章:张秀亚、钟肇政、蔡文甫等人获奖,中央日报,2001年5月4日,18版
许潆芳--张秀亚生平列美国会纪录,中央日报,2001年8月5日,14版
??--作家张秀亚的生平,列入美国国会记录,民生报,2001年8月5日,A7版
林宝庆--哀悼华人作家张秀亚、吴振伟列入美国国会纪录,联合报,2001年11月6日,14版
王兰芬--纪念追思张秀亚——明追赠华夏奖章,民生报,2001年11月8日,A13版
高琇芬--国民党追赠张秀亚奖章,中央日报,2001年11月10日,14版
陈青--张秀亚获中国文协荣誉奖章,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956—958
张语凡--致张秀亚,中央日报, 1958年3月26日,6版
琦君--金缕曲——寄赠秀亚,中央日报,1962年8月19日,6版
琦君--金缕曲——寄赠秀亚,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
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72—573
凌叔华--作家书信,幼狮文艺,第32卷第1期,1970年1月,页192
天涯客--犹见「湖水」犹读「秋灯」——寄张秀亚,中华日报,1979年7月17日,11版
蔼如--犹见「湖水」犹读「秋灯」——寄张秀亚,中华日报,1979年7月17日,11版
蔼如--犹见「湖水」犹读「秋灯」——寄张秀亚,九歌,第2期,1979年10月7日,页4

--------------------------------------------------------------------------------

作品评论

综论

何欣--张秀亚的诗(代序),秋池畔,台中,光启社,1966年12月,页7—14
何欣--张秀亚的诗,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
事业公司,2003年9月,520—527
夏祖丽--张秀亚在享受人生,妇女杂志,第27期,1970年12月1日,页44—45
夏祖丽--张秀亚在享受人生,她们的世界,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81年,页153—158
夏祖丽--享受人生的张秀亚,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815—822
王少雄--论张秀亚的散文,青年战士报,1972年10月7日,9版
公孙嬿--论张秀亚的散文,青年战士报,1972年10月7日,9版
钟丽慧--「五项全能」张秀亚,文艺月刊,第180期,1974年6月,页8—18
谷瑞华--张秀亚的散文(一—三) ?文坛,第183—185期,1975年8月1日、10月1日、11
月1日,页32—44、62—86、32—52
舒兰--中国新诗史话——张秀亚,新文艺,第259期,1977年10月1日,页70—74
舒兰--中国新诗史话——张秀亚,中国新诗史话(1)中国诗——历史与批评,台北,渤海堂,1998年10月,页346—347
程榕宁 ???当代八位女作家:林海音、孟瑶、徐钟佩、张秀亚、琦君、谢冰莹、罗兰、苏雪林,文艺,第105期,1978年3月,页8—29
吴慧君--张秀亚和她的散文世界,幼狮文艺,第48卷第3期(总第297期),1978年9月,页92—96
吴慧君--张秀亚和她的散文世界,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30—736
涂静怡--爱与美的向导——读张秀亚教授的作品有感,中央日报,1983年3月24日,10版
涂静怡--爱与美的向导——读张秀亚教授的作品有感,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602—608
李丰茂等编著--中国现代散文选析——张秀亚,中国现代散文选析,第2卷,1985年3月15日,页632—646
张国立-- 张秀亚的五十年文学梦,中华日报,1986年5月14日,11版
宋田水--要死不活的台湾文学——透视台湾作家的社会良心,台湾新文化,第14期,1987
年11月,页31—51
白少帆等编---张秀亚的散文,现代台湾文学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页747—755
钟玲--台湾女诗人作品中的中西文化传统,七十六年文学批评选,台北,尔雅出版社,1988年3月,页73—102
杜元明--诗情葱茏,笔致秀逸——略评张秀亚的散文,台港文学选刊,1988年第2期,1988年
杜萱--现代散文的特质与赏析,国文天地,第4卷第8期,1989年1月,页92—95
钟玲--五十年代清越的女高音,联经评论(10)现代中国缪司——《台湾女诗人作品析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6月,页182—197
古继堂--台湾女性作家群形成的背景和意义,台湾小说发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页172—175
公仲,汪义生--五十年代后期及六十年代台湾文学(下)(1956—1966),台湾新文学史初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页164—165
黄重添、徐学、朱双一--女作家散文,台湾新文学概观(下册),福州,鹭江出版社,1991年6月,页184—186
张敬铭--张秀亚少年时代的诗,文讯杂志,第57期,1990年7月1日,页73—75
??--张秀亚,中国现代文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月,页347
郑明娳--台湾现代散文女作家笔下的父亲形象,现代散文现象论,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年8月,页117—133
王志健--中国新诗渊薮,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7月,页997—1006
亚彬,范希文主编--张秀亚,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1993年7月,页1151—1156
杜元明--母亲的新婚:台湾散文名作赏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页175—122
刘登翰等编--梁实秋、张秀亚与50年代的散文创作,台湾文学史(下)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
社,1993年,页439—445
庄若江等著--诗意流转,文采斐然:张秀亚散文简论,江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8期,1993年
侯江,张秀亚沦陷时期作品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1期,1994年2月,页142—152
刘红林--文质相扶——张秀亚散文论,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4年第1期,1994年4月,页29—33
李敏勇--在语言和想像力的废墟上——台湾战后诗的脆弱和贫困,战后台湾文学反思,1994年6月,页38—39
王晋民--张秀亚的散文--台湾当代文学史,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页725—735
郭国昌--心灵的倾诉——张秀亚小说解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1997年2月,页96—99
封德屏--东西交会,古今融合——张秀亚散文论--当代台湾散文文学研讨会,1997年3月30日
?弦--把文学的种子播在台湾的土地上,文讯杂志,第194期,2001年12月,页91—92
方美芬--张秀亚研究资料,文讯杂志,第194期,2001年12月,页93—98
陈芳明--在母性与女性之间50年代以降台湾女性散文的流变,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 ?2003年5月,页295—310
于德兰编--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上、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1114页
小民--崇高的平凡美——张秀亚及他的作品,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642—649
张雪茵--张秀亚的诗与散文,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50—555
李玮--散文回味——三十年来散文畅销书介绍,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 2003年9月,页749—751
舒兰--张秀亚,抗战时期的新诗作家和作品,页129

--------------------------------------------------------------------------------

分论

单行本作品

诗集

《水上琴声》
绿茵--我读《水上琴声》,幼狮文艺,第6卷第1期(总第31期),1957年5月 页10
《秋池畔》
柳文哲--诗坛散步——《秋池畔》 笠,第20期,1967年10月,页51
梓园[钟鼎文]--诗人未必以诗名——旅途中读张秀亚的《秋池畔》,联合报,1985年9月25日 ?8版
梓园--诗人未必以诗名——旅途中读张秀亚的《秋池畔》,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632—634

散文

《三色堇》
陈纪滢--读《三色堇》后记,三色堇,台北,重光文艺出版社,1952年,页151—153
陈纪滢--读《三色堇》后记,中央日报,1952年7月2日,6版
陈纪滢--读《三色堇》后记,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
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33—535
张漱菡--我读《三色蓳》,畅流,第5卷第12卷,1952年8月,页27
田榖--评介《三色堇》,中国语文月刊,第2卷第3期,1953年4月,页21
庄明萱--一束秀逸多采的三色堇,福建文学,1983年第6期,1983年6月,页60
10700302,吕大明--开在心灵潭畔的花朵——读《三色堇》有感,台湾新生报,1985年6月14日,7版
丘秀芷--重读《三色堇》,尔雅人,第55期,1989年11月,页3
丘秀芷--重读《三色堇》,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93—596
韩涛--评《三色堇》 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67—571
刘静娟--阳光的美酒——重读《三色堇》,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97—601
季薇--爱的光辉——《三色堇》读后,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75—579

《凡妮的手册》
归人--评《凡妮的手册》(上、下),中央日报,1955年4月13日、20日,6版
??--《凡妮的手册》,文坛,第3卷第8期,1955年5月,页24
张康--我读《凡妮的手册》,名作家与名著称,第62期,1984年9月,页3—26

《湖上》
归人--《湖上》,妇友,第34期,1957年7月10日,页33—34

《爱琳的日记》
金剑--论《爱琳的日记》,妇友,第61期,1959年10月10日,页31—32

《少女的书》
钱剑秋--《少女的书》序,妇友,第82期,1961年7月10日,页7
《北窗下》
归人--评介《北窗下》,妇友,第99期,1962年12月10日,页18—19
筱恩--读张秀亚《北窗下》,中央日报,1963年9月5日,页6
朱伟明--读《北窗下》,中央日报,1964年9月5日,6版
查芳龄--张秀亚《北窗下》与我,中华日报,1976年7月23日,9版
王斐宜--林林总总与北窗——《北窗下》读后感,明道文艺,第48期,1980年3月,页136
—138
郭明福--温柔之必要——重读《北窗下》有感,中华日报,1983年1月2日,10版
李玮--散文回味——三十年来散文畅销书介绍《北窗下》,散文季刊,第1期,1984年1月,页108—109
秦贵修--《北窗下》,翰海观潮,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97年5月,页112—114
秦岳--沙粒晶莹世界新——评介张秀亚的《北窗下》,书香处处闻,台中,台中市文化局,1999年6月,页37—39
逸尘--《北窗下》,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26—727
徐石上--词新句妙《北窗下》 ?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635
郭明福--温柔之必要——重读《北窗下》有感,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 ?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625—628
陈晓蔷--摊破浣溪纱——读秀亚姐新著《北窗下》,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74
袁噫甄--当晚霞满天(《北窗下》),今日生活月刊,实践家专,页63

《牧羊女》
罗传辉--我读《牧羊女》,文坛,第165期,1974年3月,页90—92
陈宗敏--张秀亚《牧羊女》欣赏,中华日报,1974年6月10日,5版
陈宗敏--《牧羊女》欣赏,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622—624

《曼陀罗》
金剑--读张秀亚的《曼陀罗》,青年战士报,1976年5月19日,11版
夏沙琳--夜读张秀亚的《曼陀罗》,青年战士报,1976年5月19日,11版
公孙嬿--读张秀亚的《曼陀罗》,青年战士报,1976年5月19日,11版

《心寄何处》
王少雄--评张秀亚的《心寄何处》,新知识,第107期,1976年7月,页26
王少雄--评张秀亚《心寄何处》,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42—748

《人生小景》
金蕾--张秀亚的《人生小景》,民生报,1978年10月16日

《我的水墨小品》
夏沙琳--张秀亚《我的水墨小品》推介,中华日报,1978年7月3日,9版
筱恩--推介《我的水墨小品》,中华日报,1979年7月3日,9版

《湖水‧秋灯》
公孙嬿--谈张秀亚《湖水‧秋灯》抒情小品的创作技巧,台湾新生报,1979年9月8日,12版
蔼如--抒情小品的创作技巧——谈《湖水‧秋灯》,台湾新生报,1979年9月8日,12版
金剑--张秀亚《湖水、秋灯》读后感,中央日报,1979年10月10日,11版
金剑--《湖水,秋灯》读后感 ?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22—725
晨帆--美好的乐章《湖水‧秋灯》,中华日报,1981年2月11日,10版
晨帆--美好的乐章——丝丝细语‧朵朵凝思——欣闻「湖水」‧喜见「秋灯」,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57—760
书宇--燃亮记忆的灯盏——读《湖水‧秋灯》创造生活的情趣,九歌,第93期,1988年11月,页3

《白鸽‧紫丁花》
金剑--评《白鸽‧紫丁花》散文集,中央日报,1982年7月1日 10版
10700347,涂静宜--《白鸽‧紫丁花》,九歌,第120期,1991年2月,页2

《书房一角》
重提--张秀亚的《书房一角》,妇友,第373期,1985年10月5日,页41—42
重提--张秀亚《书房一角》,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06—709
毛再青--张秀亚的《书房一角》学术论文纲要,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52—756

《海棠树下小窗前》
徐雁--来日倚窗前,海棠著花未——读张秀亚女士《海棠树下小窗前》,博览群书,1986年第11期,1986年,页30—31
郑明娳,林燿德--人生五题,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5月,页2—5

《杏黄月》
李树平主编--永不退色的日子——读张秀亚的《杏黄月》,中国散文精品分类鉴赏辞典,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12月,页17—18

--------------------------------------------------------------------------------

小说

《寻梦草》
陈范生[陈之藩]--《寻梦草》读后,中央日报,1952年11月7日,6版
陈范生--《寻梦草》读后 ?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28—530
公孙嬿--寻梦与画梦——论张秀亚女士的《寻梦草》,自由中国,第9卷第12期,1953年12月,页29,22
司徒卫--张秀亚的《寻梦草》,五十年代文学评论,台北,成文出版社公司,1979年7月,页
73—74
《感情的花朵》
归人--《感情的花朵》,妇友,第20期,1956年5月10日,页32—33
郑夫喜--《感情的花朵》,读后感,文坛,第172期,1974年10月,页34—38

文集

《张秀亚自选集》
金剑--评《张秀亚自选集》,青年战士报,1972年10月7日,9版
金剑--评《张秀亚自选集》,中华日报,1973年3月6日,5版
金剑--《张秀亚自选集》评,中华日报,1973年3月26日,5版
桂文亚--《张秀亚自选集》读后,皇冠,第38卷第6期,1973年2月,页158—159
桂文亚--《张秀亚自选集》读后,橄榄的滋味,1977年4月,页14—16
崔焰焜--评《张秀亚自选集》,作品与作家,台北,水芙蓉出版社? 1974年6月,页108—111
崔焰焜--评《张秀亚自选集》,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37—741
唐润钿--源远流长《张秀亚自选集》,国语日报,1983年11月1日

《张秀亚作品选》
严文井--《张秀亚作品选》小引,华人世界,1986年4月,1986年
刑良俊--缕缕相思苦织成——读著名台湾女作家《张秀亚作品选》,博览群书,1988年1月,
1988年,页21
施国英--张秀亚:《星的故事》、《北窗下》,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1月,页588—589

单篇作品

李稼丽--从「小白鸽」说起,中国语文,第11卷第2期,1962年8月1日,页39
易象--一首诗的检讨 自由青年 ?第33卷第5期 1965年3月1日 页17—18
王明书--读张秀亚著〈千里姻缘〉有感 中华日报? 1977年7月4日 11版
张秀亚--〈在大龙河畔〉的寻梦者 爱书人 第3期? 1977年9月 页51—52
文奇--张秀亚的〈慈湖谒陵〉, 妇友,第274期,1977年,页16
文奇--张秀亚的〈慈湖谒陵〉,湖水‧秋灯? 台北 九歌出版社? 1979年7月 页167—170
野渡--纯散文的艺术——欣赏〈灵泉〉,中华日报,1979年2月15日,11版
王明书--张秀亚等著〈灵泉〉——纯散文的艺术,中华日报,1979年2月15日,11版
朱星鹤--散文选读——浅析张秀亚的〈星的故事〉,中华文艺,第112期,1980年6月,页63—65
朱星鹤--浅析张秀亚的〈星的故事〉,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83—585
施国英--张秀亚〈星的故事〉 ?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90—592
赵天仪--儿童诗欣赏26——张秀亚的〈蜜蜂〉,1984年3月7日
沈谦--第三之耳朵与第三之眼睛——评张秀亚〈重来〉,幼狮少年,第108期,1985年10
月,页105—107
沈谦--第三之耳朵与第三之眼睛——评张秀亚〈重来〉,独步,散文国——现代散文评析,台
北,读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10月,页27—32
沈谦--第三之耳朵与第三之眼睛——评张秀亚〈重来〉,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
文学与生活(下),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43—549
蒋守谦--独具韵味的情境——读张秀亚的〈雾〉,语文月刊,1992年第9期,1992年9月,页20
王宗法--尺素纳千娇—读〈雾〉,台港文学观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页163—165
叶海烟--动静两相宜——张秀亚〈谈静〉赏析,中央日报,1997年8月28日,21版
叶海烟--动静两相宜——张秀亚〈谈静〉赏析,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586—589
巫仁和--谈国文科的创造思考教学——张秀亚的〈温情〉一课为例,教育实习辅导,第3卷第4期(总第13期),1998年5月,页37—40
谢敏玲--〈温情〉,国语日报,2001年6月23日 4,13版
景尼--「温情」不温情?——张秀亚〈温情〉中的作者为何袖手旁观 ?国文天地 ?第17卷
第5期(总197期),2001年10月? 页55—57
林清泉--喜读〈新秋〉,中央日报,1984年1月31日,10版
林明德--信仰之歌——张秀亚<心曲>读后,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703—705
贾植芳--〈雪〉、〈紫丁香〉,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6月,页1043—1047

与其他作家比较

潘琦君--灯下小记,幼狮文艺,第32卷第1期(总第193期),1970年1月,页39—40
林贞羊--两篇不同的游记〈旅游漫记〉、〈独行天下〉读后,大华晚报,1982年4月18日

其他

苏雪林--读张译《回忆录》,文坛,第33卷第1期,1963年3月1日,页12—16
崔焰焜--关於《论艺术》,作家与作品,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4年6月20日,页116—122
曾肃雅--何不点亮蜡烛——读张秀亚译《改造世界》有感,教友生活周刊,第3期,1984年12月27日

张秀亚
(1919—)女,作家。河北沧县人,笔名陈蓝、张亚蓝。幼年时全家迁居天津。1932年入省立第一女师。1935年开始在《益世报文学周刊》、《国闻周报》发表作品。第一首诗作《夜归》现收入诗集《秋池畔》。1937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大龙河畔》。

1938年考入北平铺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次年转入西洋文学系,毕业后入本校研究所史学组,后任助教。1943年到四川重庆任《益世报》副刊编辑。1946年回辅仁大学任教。1948年到台湾,1952年出版到台后第一本散文集《三色堇》。1958年任台中静宜英专教授。1965年辅仁在台复校,回辅仁任中文系和研究所教授。1973年赴美考察,并在西东大学进修。创作风格新颖清丽,意境深远。作品以散文著称。

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大龙河畔》、《皈依》、《幸福的泉源》、《珂罗佐女神》、《寻梦草》、《感情的花朵》、《七弦琴》、《那飘去的云》、《艺术与爱情》、《张秀亚自选集》;散文集《少女的书》、《三色堇》、《牧羊女》、《凡妮的手册》、《怀念》、《湖上》、《爱琳日记》、《两个圣诞节》、《北窗下》、《曼陀罗》、《我与文学》、《心寄何处》、《书房一角》、《水仙辞》、《天香庭院》、《人生小景》、《我的水墨小品》、《石竹花的沉思》、《白鸽.紫丁花》、《海棠树下小窗前》、《爱的轻歌》、《杏黄月》、《湖水秋灯》;诗集《水上琴声》、《爱的又一日》、《秋池畔》;其他还有《诗人的小木屋》、《写作是艺术》、《张秀亚选集》、《张秀亚散文集》;另有与法国Lefeuvre合著的《西洋艺术史》著作11册,翻译著作10余种。

张秀亚的散文色彩缤纷,诗情浓郁,笔致秀逸。她的散文多撷取身边的物事人情和个人经历,或写景咏物,或描人情世态,或缘事写情,看似小事一桩,写来又各有情致。写日月山川,花岛虫鱼,则文字优美,笔调轻松,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写对世界和人生的宗教情怀,则温暖如炬,仁爱虔诚,悲天悯人而又积极入世;写个人心境,则缘事而发,触景生情,喟叹感慨,都有较强的诗情,这使她的散文自成一派,独具特色。如《种花记》、《杏黄月》、《秋日小札》等,都是睹物兴情,移情于物的佳作,那空 的山景,绮丽的城市风光,温馨缱绻的情意,一一跃然纸上。她的散文敏感多思,洞微悉幽,纯真隽永。她能捕捉生活中种种动人的“真趣”,善于激发想象和联想,从平凡中发掘出纯真不凡的美来,如《髻》回忆了慈母一生的磨难,赞颂了母亲淳厚和仁爱的心怀,音乐味幽美,感人至深,是她的代表性作品,文中也可看出她长于刻画人物的优势。张秀亚的散文也有生动的意象,清丽的文笔,意境幽远且不乏淡淡感伤。她能灵活处理叙事、抒情、写景和议论等技巧因素,做到虚实结合,反复渲染,组织意象,营造意境。如《没有荷叶》写雨中的山城,夹叙夹议,写景抒情,虚实相映,意境幽远,诗情盎然。张秀亚的散文很讲究语言的锤炼和修辞手法,用词生动准确,散文呈现诗意美和韵律美

本人文章里有提到就读学校以及笔名等问题,请仔细查看。

张秀亚的简介
答:张秀亚 (1919—)女,作家。河北沧县人,笔名陈蓝、张亚蓝。幼年时全家迁居天津。1932年入省立第一女师。1935年开始在《益世报文学周刊》、《国闻周报》发表作品。第一首诗作《夜归》现收入诗集《秋池畔》。1937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大龙河畔》。1938年考入北平铺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次年转入西洋文学...

在张秀亚的《雾》中,“我”为什么喜欢雾?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答:人物简介 张秀亚(1919.11.8-2001.6.29 )女,作家。河北沧县人,祖籍河南,笔名陈蓝、张亚蓝。幼年时全家迁居天津。1932年入省立第一女师。1935年开始在《益世报文学周刊》、《国闻周报》发表作品。第一首诗作《夜归》现收入诗集《秋池畔》。1937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大龙河畔》。

张秀亚的人物简介
答:1932年入省立第一女师。1935年开始在《益世报文学周刊》、《国闻周报》发表作品。第一首诗作《夜归》现收入诗集《秋池畔》。1937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大龙河畔》。1938年考入辅仁大学中文系研习中国文学。1943年到四川重庆任《益世报》副刊编辑。1946年回辅仁大学任教。1948年赴台。1952年出版到台后...

六年级上册语文26课的作者是谁
答:...船 冰心 诗人简介 朗读训练 诗歌探究 诗歌鉴赏 课后作业 诗歌背诵 冰心七年级上册语文ppt,完成题(分)。申 请 书校抗“非典”宣传组:近来,SARS病魔在我国肆虐,共12题,七年级上册英语ppt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主要作品有:小说《两个家 ...九年级语...

益世报《益世报》报刊简介
答:作为言论自由的平台和公众喉舌,《益世报》见证了众多民国名人的风采。诸如罗隆基、梁实秋、田汉、钱端升、张秀亚、范长江、张恨水和邓广铭等知名人士,他们的文章和故事与《益世报》息息相关。1921年至1922年,周恩来远赴法国勤工俭学,也曾在《益世报》上发表过56篇海外通讯,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记。...

益世报的报刊简介
答:1915年,天主教天津教区副主教雷鸣远创办了一份声名、地位仅次于《大公报》的《益世报》。当时正值老西开事件发生,《益世报》能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积极报导和热情支持天津人民的反抗斗争,抨击法国的侵略行径,因而给人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销路因此大增。抗日战争爆发后,《益世报》先后迁到昆明、重庆...

唐人街林语堂好词佳句
答:《苏东坡传》简介:作者林语堂。书中讲述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一位佛教徒、一位巨儒、一位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

张秀亚简介
答:张秀亚 (1919—)女,作家。河北沧县人,笔名陈蓝、张亚蓝。幼年时全家迁居天津。1932年入省立第一女师。1935年开始在《益世报文学周刊》、《国闻周报》发表作品。第一首诗作《夜归》现收入诗集《秋池畔》。1937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大龙河畔》。1938年考入北平铺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次年转入西洋文学...

张秀亚简介
答:亚衡--访学者、诗人、兼作家的张秀亚女士,写作是艺术,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8年8月,页123—133亚衡--访学者、诗人兼作家的张秀亚女士,甜蜜的星光——忆念张秀亚女士的文学与生活(下) 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公司,2003年9月,页827—833林小恋--以文艺缀饰人生、使思想成为一支歌——访女作家张秀亚,爱书人,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