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有哪些特点?

作者&投稿:微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子兵法》有什么特点?~

首先,《孙子兵法》所提到的“军、旅、卒、伍”四级基本编制在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特有,而与晋国军队的“六级”编制与齐国军队的“五级”编制有较大的区别。 其次,表现为《孙子兵法》所记述的“地形”、“相敌之法”等内容,恰好与《尚书·禹贡》、《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等典籍所描述的南方地区地形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相吻合。 其三,表现为《孙子兵法》所倡导的诡诈作战指导原则,与中原地区所流行的“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之“军礼”传统相对立,与所谓“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的“偏战”战法相区别,而体现了深厚的南方兵学文化的历史渊源。 其四,现存的《孙子兵法》近六千言之中,曾多次提及“吴、越”之争,“越人之兵”云云,将越国视为吴国主要的假想敌之一,这也表明它是立足于南方战争形势与战备格局基础之上的,是有关南方地区军事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与思想升华。

打仗不在于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那种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妄动的人,势必成为敌人的俘虏。

将在士卒尚未亲近依附时,就贸然处罚士卒,那士卒一定不服,这样就难以使用他们去打仗了;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仍不执行军纪军法,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打仗的。所以,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平素能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素所以能认真执行命令,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孙子兵法》,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他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并改姓陈为田。田完的五世孙、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今山东惠民)”。后来,因齐国政局动荡不安,孙武由齐国到了吴国。经伍子胥引荐,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吴王的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宋代朝廷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它系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十三篇。《孙子兵法》在战国末期和汉初已很流行,当时流行的就是“十三篇”文本,“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到汉成帝时,任宏论次兵书,定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根据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发掘出的竹简《孙子兵法》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西汉墓发掘出的木简《孙子兵法》佚文,以及流传至今的《史记·孙吴列传》,均有“十三篇”的记载,说明“十三篇”是《孙子兵法》的本文。“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可能是后人附益的内容。东汉末年,曹操删去了附益的部分,专为“十三篇”作注,恢复了“十三篇”的本来面目,使“十三篇”得以完整地流传至今。其他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先后佚失。但从银雀山汉墓竹简和上孙家寨汉墓木简的《孙子》佚文以及散见在史书、类书中的《孙子》佚文看,《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也确实存世过,任宏、班固的著录是有根据的。

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第一《计篇》,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战略运筹和主观指导能力的分析,以求得对战争胜负的预见,提出了“五事”“七计”、“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第二《作战篇》,主要讨论物力、财力、人力与战争的关系,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和“因粮于敌”的原则;第三《谋攻篇》,主要论述“上兵伐谋”的“全胜”思想,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第四《形篇》,主要论述战争必须具备客观物质力量即军事实力,中心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第五《势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实行作战指挥问题,通过灵活地变换战术和正确地使用兵力,造成锐不可当的有利态势;第六《虚实篇》,主要论述作战指挥中要“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因敌而制胜”,中心讲用“示形”欺骗敌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七《军争篇》,主要论述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问题,提出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军事原则;第八《九变篇》,主要论述根据各种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军事原则的问题,提出了“必杂于利害”、“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第九《行军篇》,主要论述行军、宿营和作战的组织指挥及利用地形地物、侦察判断敌情的问题;第十《地形篇》,主要论述地形的种类与作战的关系及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动原则,还提出了“视卒如爱子”的观点;第十一《九地篇》,主要论述九种不同作战地区及其用兵原则,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袭击的作战思想;第十二《火攻篇》,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方法;第十三《用间篇》,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了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各种间谍的使用方法,提出先知敌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孙子兵法》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在军事哲理方面,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贯穿于全书始终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至今仍是科学真理;它重视人事,反对天命,不信鬼神;它含有弱生于强、强生于弱的矛盾转化思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辩证分析的思想、“兵无常势”的发展变化思想等。在战略战术方面,它重视战略谋划,反对轻易用兵,主张“慎战”、“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它把战略的内容归纳为“道、天、地、将、法”五个要素,并指出将帅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这五个战略要素,才能够打胜仗;它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因敌而制胜”,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作战对象等而采取不同的打法;要“致人而不致于人”等。在军队建设方面,非常重视和强调将帅的地位和作用,把具有“智、信、仁、勇、严”五个条件的将,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个战略要素之一;主张文武兼施,刑赏并重,以法制原则治理军队等。当然,《孙子兵法》也存有糟粕,如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夹有某些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成分;在历史观方面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提倡愚兵政策等,都是应该进行批判的。

《孙子兵法》在唐朝时传到日本,18世纪传到了欧洲,相继出现了法、英、德、俄等译本,目前世界各国大都有自己的译本。《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孙子兵法》饮誉千年,传抄翻刻者历代不断,自曹操开注《孙子》先河之后,更是注家蜂起,产生了众多的版本,有抄本、印本、纸本、竹简本、白文本、注解本、单行本、丛书本、汉文本、少数民族文本(如满文本、西夏文本)等。据现存有关书目粗略统计,中国历代注解批校《孙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种版本近四百种。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汉初抄本,惜为残简,经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整理,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校注、注释本,1976年出版释文本,战士出版社1976年翻印文物出版社1976年本。

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武经七书》本和南宋宁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宋刊《武经七书》现藏日本静嘉堂。此本为白文本,版心有刻工姓名,书前钤宋“礼部图书”九叠篆朱文大长印,卷首钤“汪士钟印”,“郁松年印”,“泰峰”三印。国内通行的是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中华学艺社借照静嘉堂藏本胶片影印出版的《续古逸丛书》本。宋刊《十一家注孙子》存世有三部,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足本和一部残本。足本书尾有承德堂牌记,钤“钟溪鉴赏”、“岳飞之章”、“戎马书生”、“周暹”、“高山流水”五印。残本仅存卷下一册,钤“携李”、“项子京家珍藏”、“稽瑞楼”、“文瑞文勤两世手泽同和敬守”、“常熟翁同龠禾藏本”、“翁斌孙印”六印。上海图书馆藏本,卷首和卷尾钤“袁氏珍藏图书”、“袁坡”、“长安子孙”、“季振宜印”、“沧苇”、“昆山徐氏家藏”、“天禄继鉴”、“乾隆御览之宝”八印。其中上卷、中卷和《孙子本传》共缺25页,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据此本影印和排印,并用北京图书馆藏本补全。

现存最早的《孙子》单注本是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在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卷一《孙吴司马法》之内。此本书中避讳至“慎”字,原本当是南宋孝宗刊本。原本今不得见,摹本出自顾广圻(字千里)之手,酷像原本。此本当是宋元丰年间编辑《武经七书》时所收录的曹注《孙子》。

现存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本是西夏文本。今存仅有102页。台湾《书目季刊》第15卷第2期载有此本影印件。

宋以后,《孙子》的版本很多,但大体上都是从《武经七书》本、《十一家注孙子》本和《魏武帝注孙子》这三种版本演化而来,其中尤以《武经七书》本为最多。

《孙子兵法》竹简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的区别
答:首先,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两部不同的军事著作,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内容侧重以及军事思想的特点上。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由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所著。这部兵法书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阐述了战争的策略与原则,被后世誉为“兵学圣典”。它强调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
答:四、上下一心、官兵一致;五、避实击虚;六、贵“无”思想,孙武大力宣扬“无形”的好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他认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七、洞察先机。八、后发制人。《孙子兵法》又名:《孙子》、《...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分别是什么?这两种兵法的区别在哪里?
答:所以先有孙子兵法,后有孙膑兵法!它们有承前后的意义!孙膑兵法,更注重战术,围魏救赵,天忌赛马等。孙子兵法把战上升到国家层面,战,义与不义,将帅关系,将君王关系,后勤补给,赏罚公平与否,百姓相背支持与否等。所以价值高于前者。两个人的兵法,大不相同,孙子兵法包括比较全面,战略与战术结合。...

对《孙子兵法》的认识
答:不论是多么小的一个战争都是整体因素决定最终结果的,非通盘考虑而不能把握胜负,我们不会希望由上天来掷骰子安排我们的结果,因为人的特点就有主导未来的期望!别说对已知因素的把控了,就算是未知因素我们的思维也是尽可能的把控的,这种思维是《孙子兵法》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是必须考虑的,这...

孙子兵法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
答:分析如下:《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五个:1、战略运筹。2、作战指挥。3、战场机变。4、军事地理。5、特殊战法。《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兵书》、《孙武兵书》、《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一共十三篇,共有六千字...

你对《孙子兵法》有什么看法呢?
答: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简析: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深刻了解,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失败。个人观点:《孙子兵法》里最著名的一句话,通常被说成,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单单是战场,商场、情场,甚至搏击格斗都能用得着这个原则,好好把握吧。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简析:攻击敌人没有准备的...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这本书有多厉害?
答:泛化程度相当高。这是高度集中和简化的结果。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欧洲、以色列等现代军事和政治大国,所有军事、科技、政治方面的成功案例都符合孙子兵法的指导思想。孙子兵法虽然只有六千字,但信息量却很大。可以说,每一句话都是珍贵的。在这本书中,孙武揭示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并总结了...

《孙子兵法》中有什么军事思想?
答:《孙子兵法》中谋略制胜思想主要表现在“庙算”制胜、“诡道”制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三个方面。(1)“庙算”制胜。是指靠战前充分周密计划取胜。因古代用兵之前的施谋定策是在祖庙里讨论决定,故称之为“庙算”。它强调战争指导者要“经之以五事,较之以七计”,即以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军事、兵力等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估算出战事的发展进程以及胜负的可能性,再制订作战计划,这是战前用兵的要领。而孙子兵法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即讲“仁”,但是“仁”主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同时还要符合战胜敌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才能再“仁”。

为什么说《孙子兵法》是一部超越时代的兵法?
答:3、总体上看,高新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运用,使现代作战样式凸显出许多新的特点。但不管样式、形态如何变化,战争必然沿着战争基本规律的轨道向前推进。从这个意义上看,《孙子兵法》所总结和揭示的战争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仍然对现代战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