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什么规律

作者&投稿:仪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什么?~

一、市场经济中有强制发生作用的规律性
规律这个概念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哲学提出的,它含有自然法则的意义。
规律是一种来自外部(客观)的强制性。面对规律,人的选择自由仅仅体现在你要成功还是要失败上。要不失败,人就不能不遵循规律。
在市场经济中活动的人,是以谋求最大利润作为经济活动目标的。这种有目标的活动,不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因为目标制约了行为。为了获得利润,人们不得不服从经济中的一些原则,不得不适应一定的客观情况。否则,就会招致经济活动的失败。
所谓市场经济规律,就是制约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能否获得利益,在市场竞争中支配成与败的普遍原则。
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重要规律。这些规律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普遍出现,反复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不了解不重视它们,企业就不能赢利。违背它们,国民经济就陷入混乱。
以下的四个原则,可以认为是属于市场经济活动中反复出现和得到广泛验证的普遍规律。这就是:
1.市场有限性规律;
2.投资效益递减规律;
3.相对成本递增规律;
4.市场经济呈周期性上升与下降的运动规律。

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支配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最主要的是价值规律,也就是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供过于求时上涨,供不应求时下跌,各个企业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决定和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经营,从而维系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平衡。这就是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的主要含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过,“价值规律正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讲过,“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这句名言用于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此,我们说在经济工作中要尊重客观规律,首先就是要尊重价值规律,以及相关的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等。各项市场经济活动,除属于自然垄断的、具有外部性的、提供公共品的等等以外,都应放手让价值规律调节即市场调节。

一、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不仅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发挥着其作用。其基本内容仍然是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所需劳动时间的产品的生产, 各种商品都是以各自的价值数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的, 价值规律是其他法律的前提。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 价值仍然具有一定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价值价值具有调节生产和流通各部门社会劳动力总量比例分配的作用。

价值对社会生产的调解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来实现的。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 其劳动消费必须达到或低于社会所需的劳动力消费, 才能获得效益。市场价格和价值的相对水平反映了商品供求关系。正是通过这一点, 价值在规范社会劳动中发挥着作用。作为一种市场经济, 这一基本经济法的要求是通过价值函数来实现的。

作为一种胁迫性力量, 价值要求每个生产者都要关注市场的需求, 只有适应市场的需要, 我们才能谈论生产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是价值价值必须激励生产企业不断提高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改善管理, 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价值的功能是通过竞争与个人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的。个人工作时间比社会所需劳动力少的时间越多, 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盈利地位就越高。为了减少个人工作时间, 生产者必须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 这一过程是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过程。

因此, 价值价值的内在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 价值价值也具有引导消费、更好地满足需求的作用。

价值可以通过为商品价格的制定提供客观的基础来指导消费者的消费。为了吸引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 生产企业可以制定更低的价格。相反, 如果为了限制某种商品的消费, 也可以通过高价来实现。

这种在消费中的指导作用, 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 反过来也是为了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计划做出贡献。

二、竞争规律

竞争法实质上是对商品生产中劳动力消费的比较。竞争法是指商品经济中不同的利益主体, 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争取有利投资场所和销售条件的客观必然性, 与价值规律相同,它是商品经济的固有规律。

它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实现产品价值和市场价格。

商品的价值是在竞争中实现的, 即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的劳动力消费比较, 只有通过竞争, 才能在现实中了解什么是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来确定商品的价值, 以及新产品的价值也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它还促进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表明它在促进资源流动和分配方面更有效率。

二是通过竞争, 促进各类商品生产的生存, 达到适者生存, 不仅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且实现市场的新陈代谢。

自然淘汰法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同样的作用。通过适者生存, 产业结构得到了最迅速、最有效、最彻底的调整, 促进了社会经济更快、更合理的发展。第三, 竞争可以促进社会和技术进步, 促进企业创新。

企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中技术创新是根本, 谁是先进的技术, 谁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立于不败之地。

三、供求规律

供求关系的变化供求关系导致价格的变化, 反之亦然, 这种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化相互作用, 供求关系相互适应, 形成均衡价格规律性, 是市场供求规律。

供求关系法具有以下功能:

首先, 它导致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为市场提供不断变化的价格信号。

二是直接决定市场总量和结构条件, 促进市场发展处于平衡不平衡状态。

扩展资料:

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市场作为一种交易活动或交换的场所,早已存在。但作为以市场为主来配置社会资源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则不过几百年。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自由市场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也叫古典市场经济,即完全由市场力量来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一般指20世纪以前存在的市场经济。它建立在工业革命以及相应的生产技术基础上,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生产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

这一阶段采取的是一种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政策,整个经济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自由运作,社会经济运行呈现出一种无组织、无计划的自然运行状态。

然而,自由市场经济在带来异常可观的经济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令人忧虑的状况,这便是生产过剩或经济萧条,这种经济危机以周期的形式经常发生。

为了弥补这种自由市场竞争的失灵,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了政府干预。这样,自由市场经济就发展为现代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萌芽于20世纪初,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它是建立在更加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相对于自由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更趋完善,表现为市场机制的健全,法律的完备,保障制度的社会化、规范化,宏观调控手段的完善以及调控机制的健全,较之自由市场经济,更加注重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注重对效率与公平的协调。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更加高级的阶段。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理论和实践上需要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在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具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外部条件,市场体系还不完善。

这一阶段,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是探讨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揭示其内在运行机制,探求增加财富的途径和手段。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正是这一阶段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他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使人们第一次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有了清晰的认识。

亚当·斯密提倡的经济自由主义对资本主义各国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经济学家也大都沿着经济自由主义的轨迹,结合当时的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进入20世纪,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经济理论发生了一个大转折。那种认为通过市场的调节经济就可以达到均衡的理论与经济现实大相径庭。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指出市场的自发调节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使经济自动达到均衡,因而市场经济必须要有政府的干预。这就标志着古典学派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已经让位于必须进行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

以此为标志,市场经济进入了有宏观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阶段。市场经济理论也由此沿着经济自由主义、政府干预主义的不同轨迹继续向前发展,甚至出现了把二者结合起来的新综合的趋向。

世界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已经表明,现代市场经济一方面是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运行的,同时又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市场规律



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关系。

价值规律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竞争规律

竞争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互相争取有利的投资场所和销售条件的客观必然性,它和价值规律一样,都是商品经济固有的规律。

供求关系

一定时期内社会提供的全部产品、劳务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质的适应性和量的平衡。社会再生产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如何补偿、在实物上如何替换的问题。

在再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既互相供给产品或劳务,又相互提出需求,构成了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供求关系。保持良好的供求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

扩展资料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发挥财政政策作用

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财政宏观调控30年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国政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逐步深化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不断丰富财政政策手段和方式,有力地发挥了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也探索和积累了一些有益的财政调控经验。 

一、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财政调控 

1978年到1992年,我国处于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这期间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好发展,市场微观主体逐渐形成,市场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同时,经济运行中经历了1979-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1年三个较明显的经济周期。政府在经济管理中开始有意识地发挥市场机制调控作用,并利用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为以后的财政宏观调控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探索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运行 

(二)开始发挥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 

(三)开始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四)运用财政政策支持和推进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财政宏观调控 

1993年以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逐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不断深化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丰富完善财政政策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1993-1997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1、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作用因素逐步增强,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企业活力明显增强,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快速增长期。

2、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措施 

1993年初,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年6月出台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正式确定了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调。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1)清理税收优惠政策。 

(2)严格控制财政赤字。

(3)抑制消费过快增长。

(4)清理压缩基本建设项目。

3、1993-1997年宏观调控的成效 

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反周期调节效果,既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又促进了经济适度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

(二)1998-2004年积极财政政策 

1、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加上我国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突显,内需不振,外贸出口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

2、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 

1998年年中,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反复研究,及时果断地做出了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向积极财政政策的战略转型。主要财政政策措施有: 

(1)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调整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3)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

(4)完善非税收入政策,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5)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6)增加教育、科技、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等重点领域支出。

3、1998-2004年宏观调控的成效 

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主动采取的一次反周期调节,在我国财政调控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物价指数开始回升,通货紧缩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3)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4)增加居民收入,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三)2005-2008年稳健财政政策 

1、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 

经过连续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经济自主增长机制。

2、稳健财政政策的措施 

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概括起来就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1)适当调减中央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 

(2)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

(3)大力支持体制改革。支持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改组,财政安排资金大力支持实施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妥善安置政策性破产企业职工,基本实现了中央企业政企职能彻底分开。

(4)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近年来,以加强财政管理为目的,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等改革。

3、宏观调控的主要成效 

在执行稳健财政政策过程中,注重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体制改革三者的有机结合,

并注重加强与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配合,使我国经济运行呈现 “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格局,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自2002年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以来,GDP增幅连续四年超过10%, 2007年达到11.9%,为近10年来最高增速。

(2)粮食连年增产。2007年粮食产量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达到9389亿斤、9680亿斤、9950亿斤的基础上,达到10030万亿斤,增长0.7%,连续第四年获得丰收。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和优质率也不断提高。 

(3)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有所改善。稳健财政政策采取的一系列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居民消费的增长,增强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4)经济效益不断改善。

(5)群众受惠较多。

三、30年财政宏观调控的基本经验 

在上述财政政策调控过程中,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逐渐形成科学的调控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财政调控经验。 

(一)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控的目的主要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或失灵,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自1992年我国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在财政政策转型和调整的实践中,我国政府始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转变和创新调控方式,牢牢把握相机抉择这一灵魂和关键,财政调控体系日臻完善。 

1、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必须注重调控方式的转变和创新。

2、财政调控由被动应急型向预期主动型转变。

3、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必须牢牢抓住相机抉择这个关键。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财政政策作为一国政府实现多重发展目标的主要工具,从本质上看不仅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有效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财政政策的促发展功能更为突出,公共管理、宏观调控以及社会发展都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撑。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方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也是近10多年来我国财政调控积累的宝贵经验。 

1、财政政策注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财政政策注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财政政策注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财政政策注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坚持推进改革创新,为宏观调控创造体制条件 

体制和制度建设滞后,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财政调控的实践中,我国政府注重以财政政策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体制改革的关系,致力于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1、财政政策注重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2、坚持财政制度创新。完善的财政体制是有效实施财政调控的重要制度保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价值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竞争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求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财政部官网-财政宏观调控30年回顾



1.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不仅仅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依然发挥其作用。其基本内容仍然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各种商品均以各自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其它规律的前提。
2.竞争规律:竞争,从实质上说就是商品生产中劳动消耗的比较。竞争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互相争取有利的投资场所和销售条件的客观必然性,它和价值规律一样,都是商品经济固有的规律。
3.供求规律:供求变动引起价格变动,同样反之亦然,这种商品供求变化与价格变动相互作用,供给与需求相互适应,形成均衡价格的规律性,就是市场的供求规律。

一、市场经济中有强制发生作用的规律性
规律这个概念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哲学提出的,它含有自然法则的意义。
规律是一种来自外部(客观)的强制性。面对规律,人的选择自由仅仅体现在你要成功还是要失败上。要不失败,人就不能不遵循规律。
在市场经济中活动的人,是以谋求最大利润作为经济活动目标的。这种有目标的活动,不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因为目标制约了行为。为了获得利润,人们不得不服从经济中的一些原则,不得不适应一定的客观情况。否则,就会招致经济活动的失败。
所谓市场经济规律,就是制约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能否获得利益,在市场竞争中支配成与败的普遍原则。
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重要规律。这些规律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普遍出现,反复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不了解不重视它们,企业就不能赢利。违背它们,国民经济就陷入混乱。
以下的四个原则,可以认为是属于市场经济活动中反复出现和得到广泛验证的普遍规律。这就是:
1.市场有限性规律;
2.投资效益递减规律;
3.相对成本递增规律;
4.市场经济呈周期性上升与下降的运动规律。

主要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关系。

以下属于市场经济的主要规律的有()。
答:市场经济的主要规律包括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答:解析: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指价值规律,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答:【答案】:D 【答案】D。解析: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主要是商品生产技术的对比,优胜劣汰,以此不断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其表现形式是市场供求影响商品价格,商品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故本题答案选D。

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法律分析: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

市场经济四大基本规律
答:法律分析: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市场经济运行是指在一定的运行场所和制度环境中,在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支配下的市场经济的现实运作过程,即通过市场体系中的市场价格信号来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调整其消费与生产行为,实现供求与需求在...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答:【答案】:A 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包括价值规律、供求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其中,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规律,故本题选A。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什么
答:法律分析: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标准(含标准样品),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

市场经济运行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是( )
答:A项:正确,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一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二是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运行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B项:错误,竞争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有哪些
答:1.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不仅仅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依然发挥其作用.其基本内容仍然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各种商品均以各自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其它规律的前提.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依然有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价值...

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答: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下:1、价值规律;2、供求规律;3、竞争规律;4、货币流通规律;5、资本积累规律;6、生产价格规律等。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