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有哪些较为特殊的语序

作者&投稿:戊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的顺序,“定语”则用在名词之前。  
古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语序:

一、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就是指为了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如“光荣啊,人民的军队!”“多美啊,祖国的山河!”但古汉语中谓语前置的现象更为常见。
古汉语中的谓语前置句,主要用于感叹句和疑问句,通常在谓语后面缀以语气词。
1 谓语前置的感叹句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 谓语前置的疑问句
《论语·颜渊》:“何哉,尔所谓达者?”
《孟子·梁惠王上》:“何哉,君所谓逾者?”

主谓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二、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宾语无条件前置的情况较少。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有四种,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1)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的基本情况
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何”、“胡”、“奚”、“曷”、“安”、“焉”、“恶”、“孰”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必须前置,要求很严,很少例外。例如:
《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欺”是动词,“谁”作宾语时前置,名词“天”作宾语时不前置)
《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敬”是动词,宾语“谁”前置,“兄”不前置)
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
贾谊《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胡”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即助动词),那么疑问代词宾语要放到能愿动词前面。例如: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2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在用了否定词“不”、“毋(无)”、“未”、“莫”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放到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例如: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但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要求不是很严,也就是说,可以前置,也可以不前置,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不同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前置。例如:
《诗经·魏风·园有桃》:“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我”前置) 有人对我不了解,说我士人傲慢太骄狂。
《诗经·王风·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不前置。“何”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3 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  
(1) 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的基本情况 
在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就将宾语前置,而以代词“之”、“是”等来复指它们(“之”、“是”等也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有的学者认为,“之”、“是”等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这里有两种情况:
① 前置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用“之”、“是”等来复指。例如:
用“之”复指的:
《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即“有何厌”,“之”所复指的前置宾语是名词性词组“何厌”,而不是疑问代词“何”)
用“是”复指的:
《左传·僖公五年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将虢是灭”即“将灭虢”。)

② 前置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用“之”复指。例如:
《谷梁传·僖公二年》:“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其斯之谓与”即“其谓斯与”。)

  (2) 用代词“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凝固结构:
① 是之谓,此之谓。“是之谓”即“谓是”,“此之谓”即“谓此”。在这两个凝固结构的后面,有时带有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此)之谓……”实际上是一个双宾语结构,其中宾语“是”或“此”前置,另一个宾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不前置,可译成“称它……”、“把它称作……”等。例如:
《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是之谓”、“此之谓”这两个凝固结构也可以单独形成分句,后面不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译成“说的就是这个”、“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孟子·公孙丑上》:“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② 唯(惟)……是……,唯(惟)……之……。
这两个凝固结构对前置宾语的强调作用更加突出,其中“唯(惟)”是语气词,意思是“只”、“只是”;“是”、“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代词。例如:
《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敌是求”即“唯求敌”。)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③ 何……之有。
在这个凝固结构中,“何……”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作前置宾语;“之”是复指“何……”的代词;“有”是动词。这个凝固结构表达比较强烈的反问语气,意思是“有何……”,可译作“有什么……”。例如:
《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晋书·周处传》:“三害未除,何乐之有?”

4 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除了上述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和用“是”、“之”复指的宾语前置之外,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些没有任何语法形式作标志,仅凭语序手段来表现的宾语前置。这种宾语前置不多见,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仔细辨别。  
(1) 动词的宾语前置。例如:  
《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是征”即“征是”;“是问”,即“问是”。)
(2) 介词的宾语前置 
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无条件前置,例如:
《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方城,山名)
《史记·吴王濞列传》:“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
介词“于(乎)”的宾语偶尔前置。例如:
《墨子·非乐上》:“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
《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而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词序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时,一般是把数词和动量词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例如:去了三趟,读两遍,研究了好几次。古汉语则不是这样。古汉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主要有两种方法:
1 数词作状语
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动量词,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例如:
《墨子·公输》:“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2 数词作谓语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可以把作状语的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末作谓语,而使原句的剩余部分(通常是一个主谓词组)作主语,在主语后、数词前必须用一个代词“者”来复指主语。例如:
《战国策·赵策》:“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鲁仲连辞让者三”这个句子,主语是“鲁仲连辞让”,“者”字复指主语,“三”是谓语。这句话强调突出了“三”这个行为数量,可译成“鲁仲连推辞了好几次”。如果不强调“三”,这句话的正常表达形式是:鲁仲连三辞让。)
《史记·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这句话的正常词序是:范增数目项王,三举所佩玉玦以示之。) 通过上述例句,我们可以看到:在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时,数词作状语和数词作谓语这两种表达方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古代汉语的副词中有一类叫做“语气副词”,它的功能、用法与真正的语气词...
答: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常见的语气词有:的、了、么、呢、吧、啊。语气副词是表示语气的副词,常用来作全句的修饰语。常见的语气副词有:难道、岂、究竟、偏偏、索性、简直、大概、莫非等。上面是百度百科里提供的解释。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我认为二者的区...

古代汉语语法有哪些?请一一列举?
答: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

古汉语中的疑问词有哪些?
答: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

古诗文几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四个太阳 网友来稿
答: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与地、诗与酒、花与鸟等,也算工对。有些特殊语音的词语(如叠音词、连绵词)相对属于工对。如《滕王阁序》:“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已矣”与“丘墟”之间,表面上看不是对偶,其实它们之间是双声相对。“已矣”是双声,“丘墟”在古代汉语中均为“溪...

搜集古文中的语法现象30个
答: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

文言文代词有几类
答:之:用为远指时表示“那个”;“他(她、它)”;“其他的”。如《武王伐纣平话》:“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 【注】之作为代词,并非都是远指,也常用作近指。 匪:通“彼”。如《诗经·桧风·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 5. 语文文言文中全部的代词和介词有哪些 1.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同现代汉语...

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该作品中的特殊句式如下:首先,文章采用了省略句,如“友(之于)太丘”,省略了之于,这种省略在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其次,文中也有倒装句,如“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是一个比喻句,意思是说时间不如柳絮因为风吹而飘散,这种倒装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最后,文章还采用了判断句,如“君与家君...

文言文重音词
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文言文补语例子
答:什么样的少年,后面紧跟了修饰语“好事”。【状语】:描述主语动作状态的词句子成分作状语的一般也是动词,形容词,这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文言文中名词也经常怍状语,这属于名词的活用,叫名词作状语。综合起来看,动词、名词作状语的较为常见;其次是介词结构,但与现代汉语不同,介词结构作状语在文言文中绝大...

古代汉语中有些同义词用于泛指和特指意义是不同的,泛指段玉裁叫做 ,特...
答:3、段玉裁的观点 段玉裁是清代的一位著名语言学家,他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关于同义词的泛指和特指意义,段玉裁有一个观点是:同义词在泛指时通常采用较为宽泛、概括的义项,而在特指时则采用更为具体、详细的义项。古代汉语的特点 1、词汇丰富 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表达方式多样。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