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蜀吴”,为什么蜀汉国号为汉却被称为蜀?

作者&投稿:盖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汉”常被别人称为“蜀”?~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再总结一下: 1. 刘备政权的正式国号是汉,不是蜀。这是没有任何辩驳余地的史实。 2. 以魏为正统,还是以汉为正统,并不能改变刘备政权以“汉”为名,存在四十多年的事实。 3. 蜀汉人士在各种场合自称“蜀”,在第一点这个大前提下,其意义只能是“地理上”的“蜀”,而非作为国号的“蜀”。 4. 魏、吴人士把蜀汉称为蜀国,只能表明他们的政治态度,绝不会改变其国号为汉的事实。 5. 三国志游戏中,刘备、刘禅以“蜀”为国号,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在240回“嘉靖本”三国演义中也出现过。120回本三国演义就修正了,希望将来的三国志游戏也能修正。

这其实要从曹操说起,大家也都知道曹操一生中干的最出名的除了官渡之战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手上已经有了正统天子汉献帝,所以曹操所在的一方才是正统。在刘备建立蜀汉的时候,曹丕已经先他一步篡汉为魏。

按照曹魏政权的观点来说,汉在名义上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正统应该是属于曹魏政权的。而这个时候刘备却在巴蜀地区建立的汉王朝,那么以天下大义来看这个是不正统的,所以他们也不会称刘备阵营建立的是汉朝。毕竟曹操一直都是在捍卫自己正统的观念,如果这个时候曹魏政权承认刘备建立的是汉王朝,那么无疑就是在打曹操,打曹魏政权的脸。所以他们肯定是不会让刘备得逞,得到这个天下大义的。

毕竟当时虽然说汉王朝已经灭亡,但是汉王朝的影响力还是非常之大的.如果这个时候刘备在建立起汉王朝的话,对于曹魏政权还是会造成一定困扰。故而曹魏政权就根据刘备阵营所在的巴蜀地区,称呼刘备建立的是蜀政权而不是汉。这归根结底也就是名义之争,毕竟在古代个人名望最重要。刘备想要这个名望,曹魏政权也想要这个名望。曹操努力一辈子,才将曹魏政权是正统这个观念树立下来,这个时候刘备想要摘桃子,曹魏政权的官员是不会允许。

在当时曹魏政权直接称呼刘备建立的是蜀国而不是汉.蜀汉是后来人为了区分东汉和西汉才这样叫的,毕竟在历史上刘备的的确确建立的就是汉王朝,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他这个建立的汉王朝和之前的东汉。西汉相比就是差了点意思。说到底,刘备的蜀汉政权没有笑到最后,故而他们的汉政权也没有得到世人的承认。

1

“三国”,是哪三国?这似乎是个无厘头的问题,因为地球人都知道,魏、蜀、吴三分,当然就是魏国、蜀国、吴国了。其实,这是一个必须说明的重大错误,也是一个“必也正名”的重大问题。

在众多的三国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在中学生背诵的各种版本的中国朝代歌中,乃至在绝大多数的文史研究著作中,“三国”都是魏、蜀、吴。比如在央视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自始至终“蜀”旗飘扬,这真是“气死历史学家”的大错!


有这面“蜀”字旗,诸葛亮的棺材板按不住了

所谓“三国”,从曹丕开始的魏国、从孙权开始的吴国,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从刘备开始的“蜀”国。

刘备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骂曹操是“汉贼”。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篡了汉皇帝刘协的皇位。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在“传闻汉帝(刘协)见害”后,刘备就做了汉皇帝,建都成都。刘备之所以仍然沿用“汉”国号,是为了显示其政权的正统性,表明汉朝没有结束,他的政权就是汉朝的延续。甚至刘备称帝后启用的第一个年号“章武”,也寓有彰显光武帝刘秀及其第一个年号“建武”的意思。

其实,禅位后被封为山阳公的刘协是公元234年去世的,比刘备去世得还晚。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驾崩,刘禅继位,继续沿用“汉”国号不改,直到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十一月为魏国所灭。

刘备、刘禅以“汉”为国号,这本来是清清楚楚的史实,为什么会错成了“蜀”呢?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陈寿的《三国志》是以《蜀书》的名号记述刘备、刘禅的汉政权的。

我们知道,“前四史”之一的陈寿的《三国志》是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最权威的“正史”。《三国志》分立《魏书》《蜀书》《吴书》,分别记述曹魏、刘汉、孙吴的历史,并以曹魏为正统。

陈寿的这种处理方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陈寿虽然先为刘禅的臣子,但刘禅亡国后,陈寿又成了继承曹魏的司马氏晋朝的臣子,而按照传统时代史家修史的做法,他修《三国志》,就必须以曹魏为正统,否则就等于否定了接替曹魏的司马氏晋朝的合法性,如果真这样做了,那就是杀头之罪。

连带着,陈寿不以《汉书》记述国号为“汉”的刘备、刘禅政权,而改以带有地域色彩的“蜀”进行记述(“蜀”为古代的族名与国号,其地域在今四川中部偏西,公元前316年并于秦国,秦于其地置蜀郡),这既缘于在当时各方争为正统的背景下,曹魏与司马氏的晋朝即称刘备、刘禅的汉政权为“蜀”,也缘于此前已经有了刘邦的汉(习称“前汉”或“西汉”)、刘秀的汉(习称“后汉”或“东汉”),如果再立《汉书》,容易导致名实的混淆。

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尊重历史本来的事实,遵从名从主人的原则,那么记述刘备、刘禅的政权,还是应该称“汉”。

季汉、章武:刘备的合法性建设

2

那么,刘备、刘禅政权称“汉”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最重要的理由是刘备姓刘。按照《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记载,刘备是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中山王刘胜的后代。曹魏鱼豢的《典略》则说刘备是临邑侯的枝属。汉朝的临邑侯,可考者有刘让、刘复两位,这两位虽然都是西汉景帝刘启的后代,但都不是中山王刘胜的后代,刘让还因为谋反被东汉光武帝刘秀诛杀。

所以,刘备有可能是刘让的枝属,因为先祖有谋反的劣迹,所以假托为刘胜之后。为什么要假托刘胜呢?据说刘胜有120多个儿子,从刘胜去世到刘备出生,又经过了270多年,如果按照30年为一代来算,就是经过了差不多10代,谁能搞清刘备是不是刘胜的后代呢?随刘备自说自话就是。


中山靖王刘胜的斗

相当豪华的满城汉墓

其实,小时候就死了父亲,靠与母亲一起卖鞋子、织席子过活的刘备,到底是不是刘胜或者刘让或者刘复这些人的后代,是可以怀疑的。比如注《三国志》的南朝宋裴松之就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臣松之以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

然而,有意思的是,刘备正是凭借着“帝室之胄”的身份,以兴复汉室为旗帜,逐渐建成他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势力,并与曹操对抗、与孙权联合的。换言之,“汉”正是刘备、刘禅政权的政治旗号与正统定位。

刘备、刘禅政权称“汉”,在后世也得到了颇多认同。比如明朝谢陛的《季汉书》、清朝王复礼的《季汉五志》,都尊刘备的汉为正统,承认刘备的汉是继承刘邦的前汉、刘秀的后汉的季汉,也就是第三个汉。南宋萧常、元朝郝经两人的两部《续后汉书》,也都以东汉班固的《汉书》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为接续对象,即同样是以刘备、刘禅为正统,立为帝纪、本纪,而退黜孙吴、曹魏为载记、列传。如果刘备、刘禅身后有知,面对这样的认可,应当含笑九泉了吧。

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今天谈论三国的历史,谈论刘备、刘禅政权,不能还如特殊政治背景下陈寿作史书的做法,称“蜀”不称“汉”,而应该依据历史本来的事实,称为“汉”,或者沿用旧称称为“季汉”,底线是约定俗成地称为“蜀汉”。

至于长久以来称刘备、刘禅政权为“蜀”,这属于带有贬义的他称,可谓最为不妥,应予废除,否则不仅对不起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一班汉家君臣,而且有碍于对当时历史的正确理解,因为刘备、刘禅父子以及诸葛父子、关羽父子等最大的政治资本,便是作为正统象征的“汉”国号。

称呼历史人物的常见错误

3

其实类似称“汉”为“蜀”这样莫名其妙或者不可理喻的错误,在社会上乃至历史学圈子里还有不少。

以国号或者朝代来说,夏商周三代中的商是自称,殷是他称,那么按照名从其主的原则,今天河南安阳的“殷墟”应当改称为“商墟”。公元1616—1636年,努尔哈赤时期与皇太极前期,汉译的国号应当是“金”,而不是“后金”。

再以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来说,秦王嬴政觉得自己功过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德盖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所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尊号“皇帝”,并且废除了“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指示“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如此,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始皇帝”,我们平常习称嬴政为“秦始皇”是欠妥的,因为缺了不可或缺的“帝”字。

而更加混乱甚至大错特错的是,我们习称自己改名武曌的那位女皇帝为“武则天”,其实在她82年生命的最后一年,才有了“则天”尊号,先为“则天大圣皇帝”,再为“则天大圣皇后”,我们怎么可以自始至终都称她为“武则天”?


《至尊红颜》里

武媚的老爹小时候就管她叫“则天”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郑成功应称郑森或者朱成功,孙中山应称孙文或者孙逸仙。借用孔子的话,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这里的“名”虽然指的是“名分”,但借用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也是可以的。如果我们一天到晚津津乐道地说三国,却连是哪三国都说错了,岂非贻笑大方、滑稽可笑?



魏国叫做曹魏,东吴叫做孙吴,为何蜀国只能叫蜀汉?
答:三国可以说是古代名气最大的时代,基本上是个中国人都能说出魏蜀吴三国中某个著名人物的名字。不过很多人都将三国中刘备集团建立的政权称为蜀国,包括很多有关三国题材的改编作品都是这样。其实刘备政权的正式国号是汉,史称蜀汉。有人认为肯定是小说《三国演义》的戏说误导了大众,所以很多人才会认为刘备...

魏蜀吴三国鼎立,实力相差不多,为何最先灭亡的是蜀国?
答:第一,蜀汉实力最为强劲的时期是刘备刚刚占据汉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那一段时间,这时候蜀汉的力量已经足以和曹魏争锋,东吴害怕蜀汉做大,所以偷袭荆州,导致蜀汉力量的削弱,而在此之后,刘备又发动了夷陵之战,被东吴的陆逊击败,损失了大量的青年才俊,自此之后,蜀汉只有益州和汉中两处。当初曹...

魏蜀吴三国中,为何最早灭亡的会是蜀汉?
答:因为三国的时候蜀国内忧外患,外面要北伐,然后朝廷腐败,导致国力急速下降,经常抢地盘,导致兵力有所不足,需要老百姓补充上兵力,这就影响了国内的发展。

当年魏蜀吴三国争霸为什么蜀国会输
答: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黄皓,但因刘禅十分宠信黄皓而无能为力。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维得到钟会治兵关中的消息...

三国“魏蜀吴”,为什么蜀汉国号为汉却被称为蜀?
答:这似乎是个无厘头的问题,因为地球人都知道,魏、蜀、吴三分,当然就是魏国、蜀国、吴国了。其实,这是一个必须说明的重大错误,也是一个“必也正名”的重大问题。 在众多的三国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在中学生背诵的各种版本的中国朝代歌中,乃至在绝大多数的文史研究著作中,“三国”都是魏、蜀、吴。比如在央视版的...

三国是“魏汉吴”,为什么一直用“魏蜀吴”这个叫法?
答:比如,在蜀地建立的政权,基本上不可能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权。这个“魔咒”,在后世屡屡重现。包括后来的后蜀与成汉,都是这样的。虽然从诸葛亮开始到姜维结束,蜀国一直在北伐,但是,一直都没有突破。这就体现了蜀地的地域性特征。比如,在蜀地建立的政权,容易懈怠,死于安乐。

在魏蜀吴三国中,最先灭亡的为什么会是能一统天下的蜀汉?
答: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蜀汉是最先灭亡的一方。公元263年8月,魏国权臣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对于魏灭蜀之战来说,本来会是一场比较胶着的战役。但是,邓艾偷渡阴平,顺利迫使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

为什么魏蜀吴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称蜀国为大汉?
答:季汉”。不过,由于西晋取代了魏国,为了维护西晋的正统地位,所以《三国志》的作者晋朝官吏陈寿便以曹魏作为三国中的正统王朝,因刘备所建“汉”的国土主要在蜀地,于是将其国称之为“蜀国”或“蜀”,其历史记载于《蜀书》当中,而不再使用“汉”这个正式国名,以致后来将之称为“蜀汉”。

为什么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最先灭亡?
答:但是蜀汉时期却与东汉有着本质上的差别,那就是地方豪族和士族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士族门阀在逐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当时的魏蜀吴三国都面临这个问题。曹魏政府在曹丕上台之后,就搞了一个“九品中正制”,公开,大胆而定改革了汉代的旧制,从制度上保证士族的入仕之途。曹魏和西晋最后能够一统天下就是与...

为什么魏蜀吴三足鼎立,率先灭亡的是蜀汉?
答:一、为何蜀汉第一个灭亡在创立蜀汉之前,刘备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对于曹操来说,是极有威胁的。因为古代称王称霸的人都要给自己“镀金”,刘备镀的这层“金”明显比曹操要有威慑力,所以这让曹魏十分忌惮。此外,东吴看起来比较低调,实则国富民强,但是孙权的能力要低于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