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说中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作者&投稿:赧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有什么作用~

第一人称的作用:
1、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
2、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3、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
4、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5、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第二人称的作用:
1、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更生动。
2、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以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
第三人称的作用:
1、运用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扩展资料:
其中第三人称叙述属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而作者本身的能力根本无法做到全知全能,所以作品里面的硬伤和常识性错误很难避免。
但第三人称无障碍的叙述视野,会让作品陷入事件的泥沼。假若作者没有找到一条轻巧的暗线去串联,那肯定是结构松散,庞杂累赘,流于一堆生活片段的堆砌。
虽然世界上没有一种尽善尽美的叙述视角,但是在写作时可以扬长避短,优化组合,充分利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各自的优点,进行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视角的转换,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1、第三人称之间的转换。比如王奎山的《大火》,分别记叙了赖孩、天星和长顺各自在火灾中的活动轨迹。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去繁存简,避免了结构松散,有抽丝剥茧的艺术魅力。
2、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之间的转换。比如陈毓的《伊人寂寞》,后半部分因为 “我”的加盟,使作品有了新的走向。叙述视角一转换,便释放出作者的写作情感。又比如苏童的《老爱情》,也是因为“我”在开篇和结尾的介入,让整个事件变得真实可信起来。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让作品变得摇曳多姿,意蕴丰富,内涵深刻,弥补了小小说叙述手法单一、故事情节单薄的先天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人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人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三人称 (名词解释)

第一人称作用: 1.亲切,使所叙述的事件更加真实可信. 2.便于直接面对读者. 3.以“我”的“卑微”来衬托主人公的形象. 缺点:只能写“我”的感受,不能写他人的感受. 第二人称作用: 1.具有亲切感,便于直接对话. 2.增强语势,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作用: 1.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2.深入地表现任何人的内心世界(全视角). 缺点:不亲切 望采纳.

1、汉语人称
第一人称:我、我们。
第二人称:你、你们。
第三人称:除“我,我们,你,你们”的其他主语。
2、这三种人称各有其表达效果与优点。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供参考。

文段中各个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段中各个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人称的作用:
1.使文笔更真实,代入感更强;
2.容易抒发情感;
3.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真实;
4.更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5.使读者产生共鸣。
第二人称的作用:
1.增加文章的亲切感,拉近读者和主角之间的距离;
2.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3.让读者更加有代入感。
第三人称的作用:
1.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2.用第三人称写成的文章,往往有较大的篇幅,容量大,能较集中的塑造人物,铺展情节,揭示主题;
3.可以更客观、更详细地介绍人物的活动、特点和命运,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第一人称表达感情更加方便,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使读者感到更加亲近自然,第三人使叙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灵活地反映现实。

小说,散文,诗歌的语言特点各是什么?
答: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声调 发音过程中...

散文教学教什么
答:2. 广义的散文——(语文教学界)文学性的散文——狭义的散文 语文教学界的“文学性的散文”含义:包括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生动的)说明文、(生动的)议论文(社论、报告、演讲)、科学小品等。 3. 文学性散文在人教版教材中所点比例 教材 语体文 散文 第一册 25 24 第二册 25 22 第三册 ...

童年第一章主要内容
答:《童年》读后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是我最宝贵的收藏,就高尔基写的《童年 》这本书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在假期中我看了不少书,对《童年》这本书最感兴趣.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用自传体写的小说三步曲的第一部(第二,第三部《...

抒情散文以及小说的答题格式
答: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

鲁迅的文章有哪些是散文诗集,有哪些是小说集,哪一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
答:《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狂人日记 ...

茅盾的主要作品为《___》,散文《___》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 ...
答:文学论文集《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杂谈短篇小说》、《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还翻译了几十种外国文学著作。文化大革命后写成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 ...

第一部语录体散文是___;第一部长篇抒情诗是___的___;第一位著名女词人...
答:2.《尚书》:我国第一部散文集。3.《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武著。4.《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5.《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著。6.《晏子春秋》:我国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7.《论语》: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品。8.《战国策...

朱自清的散文
答: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东亚病夫在今年三月“复胡适的信” (《真美善》一卷十二号)里,论这几年文学的成绩说:“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味曲包。第二是短篇小说。……第三是诗。 ……”这个观察大致不错。 但有举出“懒惰”与“欲速”,说是小品文和短篇小说...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全面解读
答:(2)概括小说情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概括作品主题:蕴含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中,重在理解形象二.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对情节,人物,环境的具体描绘及其叙述的语言风格故事发展的表现手法:顺序,倒叙,插叙叙述人称的表现手法: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小说特色的表现手法:(营造环境,...

散文与小说的语段作用一样吗
答:18.文中第⑧段对父亲的描写作用是什么?(2分)18.反复渲染父亲的年迈与病弱,更能反衬出他对自己儿子的浓浓牵挂与深情(1分);也为下文父母找不到回家的路做了铺垫(1分).(五)写配角的语段 (六)结尾 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戛然而止,令人思考.散文:总结全文;点明主题、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