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作者&投稿:彤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劝学 文言文知识整理

<;劝学>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2. 求劝学文言的知识点

通假字 木直中绳, 以为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通“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赋,资质。 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 以为轮。

,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走得快。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古今异义 1.故木受绳则直 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4.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6.蟹六跪而二鳌 古义:腿,蟹腿;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 虚词 于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另:苛政猛于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

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另:有蒋氏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另: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另:君将哀而生之乎;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另:潭西南而望;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另: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另: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军惊而坏都舍(表比喻)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曾在齐国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 *** 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学(节选)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画的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直了,刀剑在磨刀石上磨,就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多次检查、省察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看见的范围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变洪亮,但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和桨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为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

3. 劝学 师说 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劝学》

1、通假字: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再。副词。 “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资质禀赋。

2、成语:

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大声疾呼,欲盖弥彰

二、《师说》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无常师、择善而从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 急

【通假字】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词类活用】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词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

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

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

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

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句: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水为之而寒于水。

5. 劝学原文,翻译,文言知识,文学常识,重点字词

《劝学》原文及翻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

认真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薰陶感染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1 、已:停止2 、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3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蓼( li ǎ o )蓝:一年生草本植 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

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 色染料。

4 、青于蓝:比蓼蓝(更)深。5 、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6 、輮 :通“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7 、规:圆规,测圆的工具。8 、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有,通“又” 。槁,枯。

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9 、挺:直。10 、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11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12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 、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检查。

省,省察。乎,介词,于。

14 、须臾:片刻。15 、跂:提起脚后跟。

16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17 、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18 、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 ,指声音宏大。19 、假:借助,利用。

20 、舆:车。21 、利足:脚步快。

22 、致:达到。23 、水:指游水。

名词。用如动词。

24 、绝:横渡。2 25 、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通“性”天赋,资质。26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7 、兴:兴,起。28 、渊:深水。

29 、蛟:一种龙。30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 具备了。

得,获得。31 、跬:古代的半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跨两脚为“步” 。32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33 、骐骥:骏马。

34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 驽马,劣马。

架,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 “一驾” 。35 、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舍,停。36 、锲:用刀雕刻。

37 、镂:雕刻。38 、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

用,以,因为。39 、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

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 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

40 、鳌:蟹钳。41 、躁:浮躁,不专心。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 (“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晒)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或探究并领会。

疾 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黄金。

爪牙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3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走狗。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6. 求荀子《劝学知识点求荀子劝学》的知识点,例句如实词,通假字 爱问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劝学》教案 通假字 木直中绳, 以为轮 通“?А保曰鸷婺荆蛊渫淝? 虽有槁暴 通“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赋,资质。 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 以为轮。

,使动用法,用?У墓ひ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走得快。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古今异义 1.故木受绳则直 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4.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6.蟹六跪而二鳌 古义:腿,蟹腿;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

虚词 于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

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另:苛政猛于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另:有蒋氏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另: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另:君将哀而生之乎;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另:潭西南而望;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另: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另: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军惊而坏都舍(表比喻)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曾在齐国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 *** 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学(节选)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У墓ひ瞻阉瞥沙德郑耐涠染头显补妫ɑ脑玻。

7. 梳理劝学文章思路,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而又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

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

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8. 孙权劝学文言知识重点虚词一词多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成语词类活用文言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但:只,仅. 23、孰若:谁像.孰:谁,若:像.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 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3、更:重新. 44、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5、邪(yé):通“耶”,语气词.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当涂:当权,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48、以:用 49、见事:认清事物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古今异义词 辞 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过 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更 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但 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9. 孙权劝学 文言知识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但:只,仅。 23、孰若:谁像。孰:谁,若:像。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 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3、更:重新。 44、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5、邪(yé):通“耶”,语气词。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当涂:当权,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48、以:用 49、见事:认清事物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词

辞 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过 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更 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但 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文言文《劝学》中需要掌握那学重点内容?
答:《劝学》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1.字词解释 (1)古今异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②声非加疾也 ③假舆马者 ④蟹六跪而二螯 ⑤金就砺则利⑥用心一也 ⑦下饮黄泉 ⑧ 蚓无爪牙之利 (2)通假字(5个)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3)词类活用 ①动...

文言文劝学知识点归纳
答:三、文言句式1、“于”字为标志的状语后置:青于蓝。 2、省略句:輮以为轮。2、“之”字作标志的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 文言文《劝学》中需要掌握那学重点内容 一、文言实词 1、“劝学”的“劝”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的“中”、“以为...

语文文言文劝学知识点
答:(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2)吾尝肢而望矣(连词,表修饰)(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

高中语文劝学的知识点
答:高中语文劝学的知识 一、文言五项 【通假字】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zhì),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古今异义】輮以为轮 古:把……做成;今:认为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的刀类;...

劝学文言文总结
答:1. 急 【通假字】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词类活用】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孙权劝学文学常识整理
答:1. 孙权劝学文学常识 孙权劝学文学常识 1.孙权劝学的文学常识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作品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答:高考语文《劝学》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的文言文翻译和多音字解释
答:回答: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

文言文劝学重点必考句子
答:1. 《劝学》中重点的句子有哪些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释义: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冰是水所凝结成的,但比水更冷。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释义: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3. ...

劝学文言文帯注释
答: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