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尔的军人:威廉·凯特尔

作者&投稿:冷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威廉·凯特尔的宣布罪行~

当盟军攻入德国境内时,凯特尔和希姆莱签署命令要求处于交通中心的城市要坚守到最后一个。在柏林战役中,凯特尔想同希特勒一道留在首都,但后者命令他撤离。凯特尔千方百计想解救柏林,声称“任何不尽一切力量挽救局势和元首的人,将为历史和德国人民所唾弃。”1945年5月8日,凯特尔代表纳粹德国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作为主要的战犯,凯特尔在纽伦堡受到审讯。此时,凯特尔仍然忠于希特勒,说:“就是在今天,我还是希特勒坚定的追随者。尽管我反对党的纲领中的某些条款。”同时极力为自己辩护,认为他不过是执行命令,从未允许参加决策,元首把决策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审判期间,凯特尔写了回忆录(未写完)。纽伦堡军事法庭宣布他犯有反对和平与人类的战争罪行。法庭指出:“令人触目惊心的、广泛的罪行是没有意识地、残忍地犯下的。执行上级的命令,即便是对一个士兵来说,也不能成为减轻其罪行的理由。”1946年10月16日,被判处死刑的凯特尔在纽伦堡上了绞刑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6年之后,由于汉堡政论家和史学家格利茨的介绍,世人才知道前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的身世。1882年出生于甘德斯海姆的凯特尔,性格倔强。1901年,这位农场主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即从军于沃尔芬比特尔的野战炮兵第46团。在他任该团的中尉副官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那慕尔与马恩河的各次会战,因作战有功而获得过二级与一级铁十字勋章,并于1914年冬升任炮兵连长。1915年春,他晋升上尉并调到第10预备军军部任职,于1916年参加了凡尔登血战。同年,凯特尔调任师首席参谋官,并获霍亨索伦皇家勋章。在战争的最后一年,他在佛兰德担任海军陆战队的参谋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凯特尔仍留在军中服役。1931年10月担任军队署组织处的上校处长,1933年晋升少将,并奉命在不来梅组建第22师。1935年,凯特尔从师长直接被任命为陆军部局长,1938年2月晋升为国防军参谋长,一跃而为希特勒最亲信的军事顾问。但他在重大决策问题上都无法说服希特勒,尽管在希特勒决定进攻波兰时他曾提出过劝告。凯特尔已晋升上将。他对陆军内部的反抗浪潮毫无接触。他相信希特勒在军事方面的判断能力。虽然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同他个人的意见大相径庭,但他始终以服从为天职。西方战役结束之后,凯特尔被晋升为元帅。这时,希特勒决心进攻东方。凯特尔又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并提出了一份不要进攻苏联的意见书。希特勒对此毫不理会。从这时候起,凯特尔转而处处迎合希特勒,1941年7月25日,海军元帅雷德尔在一份意见书中建议在地中海海区实施军事扫荡行动,并加强北非的作战力量。凯特尔为避免引起希特勒的不快,提请彻底修改意见书。在东方战役过程中,凯特尔毫无保留地同意希特勒撤掉那些功勋卓著的将领。他甚至助纣为虐,赞同处死许多高级军官,而这些军官的唯一罪名只是未能服从希特勒关于死守的命令。1944年2月,凯特尔要求处死罗夫诺的守备军司令,遭到陆军参谋长裁茨勒的反对。但特级元帅戈林则支持凯特尔的意见。希特勒命令举行军法审判。经审讯确认守备司令有罪后,凯特尔又要求处死罗夫诺地区的一名师长,终因曼施坦因元帅的反对而未能进行。1944年夏,西线崩溃,凯特尔的失误已暴露无遗,他的绝对服从助长了前线的灾难。希特勒于7月29日召集了隆德施泰特、隆美尔和施佩勒诸元帅以及海军上将克兰克、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等人到贝希特斯加登举行作战会议。会议上,隆德施泰特和隆美尔要求希特勒停止战争,但希特勒仍然固执地预言总体战的“胜利”。会后,隆美尔约凯特尔恳谈,并向他说明,战况毫无希望,战争必须尽快结束,凯特尔也相信战胜没有希望,他虽然答应向希特勒陈言,但他仍然迷信“领袖”的“天才”,并希望战争能获得不分胜负的解决办法。凯特尔一直到希特勒自杀的那一天都是忠心的。他于1945年5月13日被俘,1946年10月1日在纽伦堡的国际军事法庭被判死刑。10月16日被执行绞刑。当他听到判决的时候,脸上毫无表情,登上绞刑架时也是如此。他已完全被希特勒的魔力所降伏。

他疗伤康复后,于1915年年初被派至“参谋本部”担任参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他被留任在“新德军”里,并且招募组建新部队番号德军自由军团边境守卫军驻守在波兰国界,也担任过师级部队军官参谋,最后在“汉诺威骑兵学校”担任教官两年。
1924年底,他被调派至“国防部”,是凡尔赛条约后期掩护德军准备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谋本部”外壳单位;没多久他就升迁为署、处长,纳粹党执政后1933年他依旧被原职留用于“军部”,1935年年在魏勒·冯·弗理奇推荐他出任纳粹德国国防部长。 威廉·凯特尔(1882.9.22—1946.10.16),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
1882年9月22日出生于甘德斯海姆的凯特尔,性格倔强,如同下萨克森的农夫们所常有的性格一样 。1901年。这位农场主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即从军于沃尔芬比特尔的野战炮兵第四十六团。在他任该团的中尉副官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那慕尔与马恩河的各次会战,因作战有功而获得过二级铁十字奖章与一级铁十字奖章,并于1914年冬升任炮兵连长。1915年春,他晋升上尉并调到第十预备军军部任职,于1916年2月21日年参加了凡尔登战役。同年,凯特尔凋任师首席参谋官,并获霍亨索伦皇家勋章。在战争的最后一年,他在佛兰德担任海军陆战队的参谋官。 很有作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凯特尔仍留在军中服役。1931年10月担任军队署组织处的上校处长,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历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1933年晋升少将军衔,并奉命在不来梅组建第二十二师。
1935年,凯特尔从师长直接被任命为陆军部军事政治管理局局长,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了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陆军高级将领的职务,以提拔年轻的高级指挥官为名,委任他为新组建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长,使他一跃而成为希特勒最亲信的军事顾问。这个最高统帅部实际上形成了与陆军总司令部的分庭抗礼局面,并凌驾其上。尽管凯特尔在一些重大决策问题上同希特勒有不同见解,但他无法也不敢说服魔鬼希特勒,如在希特勒决定进攻波兰时他曾提出过劝告,可一见希特勒坚持就马上依附过去。见义勇为 1940年1月27日,凯特尔受希特勒委托,在希特勒1939年12月14日下达的准备侵占挪威和丹麦的命令基础上,又下了一个命令,主要内容如下:
“元首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希望‘N’计划在他亲自直接监督下,并密切联系战争总计划加以制订。
有鉴于此,元首委托我领导今后的准备工作。
为此,在最高统帅部设立一个工作参谋部,它同时又是负责指挥这一战役的未来参谋部的核心。
尔后全部制订工作,在‘威悉河演习’代号下进行。”
这一命令具有很大的原则性意义,这种意义远远超出了计划中的这一战役的范围。它与布隆贝格任国防部长、弗里奇男爵任陆军总司令时开始产生的分歧有关。当时,无论是弗里奇,还是他的继任者布劳希奇及总参谋长贝克和以后的哈尔德,都认为陆军在任何未来战争中理所当然要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希望陆军会对战争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他们主张,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郎应该是由领导全部战役的人组成,机构尽可能小。最高统帅部阼为国防部长(先是布隆贝格,后是希特勒)的机关,只应在总体上制订战略展开计划和未来各次战役的计划。因此他们坚决反对扩大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而力图根据陆军的发展情况,扩大陆军总参谋部这一作战和组织机构,极力阻挠属于最高统帅部系统的某种军队指挥机构在陆军中出现。
陆军总参谋部的许多争论,就是为了防止权力落入凯特尔这样的忠实于希特勒的军事顾问们手中,因为这些人对希特勒的战争计划可能会表现出危险的赞同态度。
以前的战役计划和指挥都由陆军总司令部实施,希特勒没有进行很大的干预,最多是积极参与制订准备措施。如今,涉及挪威和丹麦的命令又挑起了这个争论,并以有利于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的方式解决,其结果是使最高统帅机构发生了危险的双重发号施令现象,甚至使陆军总司令部对陆上战役的指挥权被完全剥夺。最高指挥机构编制中的这种混乱现象,这种无休止的分歧,甚至传染到了下级中去。
总之,凯特尔的这个命令为希特勒确立在德国军队中的“统帅地位”铺平了道路,并使之畅通无阻。
凯特尔的新的工作参谋部在1940年2月5日集中。到3月1日前,它的准备工作已达到可以颁发专门训令的规模。已经晋升为上将的凯特尔,尽管知道陆军内部对希特勒有很大的反抗潮流。但他毫不与之接触,他相信希特勒在军事方面天才的判断能力。虽然希特勒的所作所为有时同他个人的意见大相径庭,但他始终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身为德国三军最高统帅部主管的凯特尔。其军事素质和才能还是相当不错的。他的“威悉河演习”训令第一项很好地概括了德国和英国的战略观点:
“斯堪的纳维亚事态的发展,要求做好用部分武装力量占领挪威和丹麦的一切准备。这就能阻止英国人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站住脚,保障我们在瑞典的矿石基地,扩大海军和航空兵对英作战的出发阵地。”
这一训令还流露出给这一入侵事件打上和平占领印记的企图。将在战役开始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需要,将通过显示德国海空军实力的方法,给这些措施增添必要的力量。 关于预定实施的行动,训令包括以下规定:
“进入丹麦和在挪威登陆应该同时进行。应尽快并以尽可能大的兵力进行战役准备。一旦敌人在挪威掌握主动权,应即刻采取对策。要使我们的措施出乎北欧国家和西方敌人的意料,这是至关重要的。在采取一切准备措施,特别是为输送军队准备船只、训练和装载时,应考虑到这一点。假如装载准备不可能保守秘密,应给指挥官和军队指定一些假目的地,真正的目的地只能在舰艇出海后才向军队说明。”
关于战役实施问题,训令中说:
“在丹麦,最重要的是要迅速夺取陆地部分和西兰岛,攻占波罗的海接近地;在挪威,必须以海军和空军实施行动。突然夺取最重要的海岸地段。”
这些规定和战役实施问题的提出都很出色。而且从新的参谋部组成到训令拟制完毕只有短短几天时间。 战役后,英国未来首相丘吉尔曾坦率承认:“德国人在计划、指挥和坚定性方面,显然占了优势。他们毫不动摇地实施自己的作战计划。他们充分了解如何在各个方面大规模地利用空军。”
这是对凯特尔军事才能的高度评价。但他的军事素养更有糟糕的时候,当德军正在西线大败同盟军顺利推进时,他竟然和约德尔将军一起支持希特勒下了一个拯救了英国远征军主力和同它们一起被围的法军的莫名其妙的命令,这个命令当然引起了指挥战役行动的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以后军事历史的反对。
西方战役结束之后,凯特尔于1940年7月被授予陆军元帅军衔。他的晋升曾引起许多将领的不满,如德军元帅曼斯坦因在他著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写道:“……这种行动毫无疑问的是足以使这种官阶的威望贬值,……在波兰战役结束时,陆军总司令与两位集团军群总司令是能够符合这个要求的。但是希特勒却未把他们升任元帅,以来表示对于陆军的感谢。现在他却一次制造了一打元帅。其中除了曾经打了两次卓越战役的几位总司令以外,也还包括了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的那个主管在内,他既不是指挥官又不是陆军总部的参谋总长……他的组织功绩固不可没,但却决不足以与陆军总司令相提并论。” 当希特勒决心进攻东方时,凯特尔曾又表示了不同意见,并提出了一份不要进攻苏联的意见书。希特勒对此毫不理会。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凯特尔更加处处迎合希特勒。1941年7月25日,海军元帅雷德尔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按首先要在战争中集中基本力量去打败英国这一方针行事,写了一份意见书给最高统帅部,书中建议在地中海海区实施军事扫荡行动,并加强北非的作战力量。凯特尔知道希特勒的心思都在进攻苏联上,为避免引起希特勒的不快,就提请彻底修改这份意见书。在东方战役过程中,凯特尔的指挥机构把一些战役中个别将领成功的临时措施当成了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用希特勒只进不退的公式去代替灵活和负责任的指挥,代替利用空间和交替实施进攻和防御的原来陆军总参谋部充满活力的那种巧妙行动,而且越来越信奉这一公式。几乎完全否认军队退却是为了恢复行动自由或节约兵力的一种作战手段。凯特尔的战略观点简直染上了希特勒的病态特征,他已经渐渐习惯于元首永远也不会犯错误的神话,他信奉元首的直觉,不顾一切地保持对元首的信赖,从心里感到希特勒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统帅”,这不是一般的阿谀奉承,他已被希特勒的魔力所降伏。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最高统帅部完全清楚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被围后派增援兵力解围非常困难,但却顺着希特勒不许第六集团军突围,严令其坚守。结果葬送了6个步兵师、3个摩托化师、3个坦克师、1个高射炮兵师和罗马尼亚的一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以及克罗地亚军队的1个团,共26500人。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僵硬指挥应该对此负战败之责,但德国的宣传机构却把最高统帅部不可饶恕的错误说成是合理的和不可避免的过失,这在当时就使所有了解事实真相的将领们感到凯特尔等人格外可恶。
在希特勒将布劳希齐、龙德斯泰特、古德里安等战功卓著的将领免职时,凯特尔毫无保留地表示同意和支持这种临大战撤换行为。他甚至助纣为虐,赞同处死许多高级军官,而这些军官的唯一罪名只是未能服从希特勒关于死守的命令。1944年2月,苏军进抵卢茨克和罗夫诺,德军损失惨重。凯特尔要求处死罗夫诺的德军守备司令,遭到陆军参谋长蔡茨勒将军的反对。但帝国元帅戈林则支持凯特尔的意见。希特勒命令举行军事法庭审判。经审讯确认该守备司令有罪后,凯特尔又要求处死罗夫诺地区的一名师长,终因曼施泰因元帅的反对而未能执行。 1944年夏,西线崩溃,凯特尔的失误已暴露无遗,他的绝对服从助长了西线的灾难。希特勒于7月29日召集龙德施泰特、隆美尔和施佩勒诸元帅以及海军上将克兰克、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等人到贝希特斯加登举行作战会议。会上,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要求希特勒停止战争,但希特勒仍然固执地预言总体战的“胜利”。
会后,隆美尔约凯特尔恳谈,并向他说明,战况毫无希望,战争必须尽快结束。凯特尔也相信战争胜利没有希望。他虽然答应向希特勒陈盲,但他仍然迷信“领袖”的“天才”,并希望战争能获得不分胜负的解决办法。 1945年4月当战争发展到德国首都,柏林受到合围威胁的时候,希姆莱、戈林等要员都已匆匆离开此地,异想天开地去与西方国家进行谈判,充当谈判的最佳人选,开始走自己的道路去了。德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和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长约德尔却表现出了对希特勒的无限忠诚。他们俩当时都不在受到围攻的柏林城内,这两人决定对各战场的德国军队保持形式上的指挥。他们完全无视现实,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从外面解救柏林和希特勒。凯特尔命令德军第九集团军退却至柏林以南同仍然防守易北河和穆尔德河的由文克将军指挥的第十二集团军会合,他天真地认为,如果这两个集团军试图从南面和东南面突击柏林,而施泰纳上将的以杂牌部队组成的“集团军”也能够展开进攻的话,那么,也许可以突破苏军铁桶般的合围圈(苏军已经合围了柏林市区的三分之二左右)。
为了付诸实施这个远远脱离实际情况,近乎天方夜谭的计划,凯特尔首先前往第十二集团军,令其在4月22日夜间做好执行新任务的准备。4月24日,从大本营临时所在地、位于波茨坦以北的克拉姆普尼茨发来了几份最后拟定的命令。根据这些命令,第十二集团军应向于特博相方向东进,在那里同向西突围的第九集团军会合,以便随后和它一起转入进攻,解救柏林。文车将军只能根据凯特尔的乐观描述判断柏林四周的情况,他起初确曾准备打到柏林,但很快就明白实施那种进攻是不可能的。为了摆脱因腹背受敌而被击溃的困境,也为了保障第十二集团军本身获得在易北河以东行动的必要自由,文克将军转而向东进攻,去支援被苏军围困的第九集团军。 凯特尔代表最高统帅部紧急干预了这些行动。他命令第十二集团军与第九集团军协同,对柏林发动在他看来是决定性的进攻,并回到帝国办公厅呆了些时间,由于他在那里介绍了情况,所有人又都充满了昔日的乐观情绪。现在凯特尔认为自己的任务是保障整个海因里希上将的“维斯瓦”集团军群兵力从北面配合第九、第十二集团军发起进攻,解柏林之围。但是在最后时刻,向前挺进的苏军朱可夫和科涅夫坦克部队在哈弗尔湖区的瑙恩以南会师,并在西面将柏林的包围圈合拢。这时,德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4月24日由克拉姆普尼茨迁到了菲尔斯滕贝格地域(参见柏林战役)。
凯特尔和约德尔从北面向柏林进攻的企图遭到了海因里希上将的激烈反对,因为从4月22日起,他的集团军群正面的情况再次变得很严重。坦克第三集团军尚能暂时顶住苏军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奥得河以西的猛攻,随后它为避免被苏军突破,不得不于4月25日退到兰多夫河地区,接着,当再次出现苏军向普伦茨劳突破的威胁时,又继续西撤。同时,该集团军群以施泰纳上将的兵力和第十二集团军从易北河派来的一个军,在拉特诺以北、哈弗尔河以东仓猝组织宽正面防御,抵挡从南面进攻的苏联人。如果决定从这些薄弱的防御阵地抽调兵力向柏林实施进攻,为了从后方掩护进攻部队,坦克第三集团军只能留在原地防止苏军突破而不能参加进攻。只有一个从西面调来的摩托化步兵师和一个已被击溃的坦克师残部可用于进攻,就这两个师,海因里奇上将还急需用其去支援坦克第三集团军作战。执行凯特尔发出的这个最高统帅部命令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已经一清二楚:在拥有弱小兵力的情况下向柏林突击,没有丝毫取胜的可能,坦克第三集团军的正面势必被突破。过几天后这就会导致无法形容的混乱,从被突破正面撤下的部队将与向西奔逃的一批批难民混在一起。海因里奇上将不愿参与制造那种灾祸。
4月27日,坦克第三集团军的防御正如海因里希所担心的那样,在普伦茨劳方向被苏军突破。这时只有马上投入当时因德军最高统帅部直接干预,为向柏林进攻而占领出发地位的那两个师,才能阻住这一被分割突破的局面。于是海因里奇决心把这两个师北凋。已完全被希特勒潜移默化的凯特尔,又司空见惯地责难别人不去解柏林之围是变节和怯懦,因为他在周围看到的都不合自己的意愿,他认为周围的人即使不是变节,也是居心险恶。他不想懂得,只有通过退却和将新锐兵力投入战斗,坦克第三集团军才能保全。他感到气愤的是,为了不让德国军队落入苏联人之手,竟放弃了斯维纳明德这个“同奥得河有联系的最后一个海军基地”。他像中了魔法似的,眼睛只盯着柏林和元首,而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使那位元首脱离他为自己安排的命运了。凯特尔仇恨海因里奇这位司令官,认为这位司令官在捣乱,认为他行为中全是错误,他没有像某些战线的司令官那样,为了吓唬所属部队,把逃兵一个个吊在退却道路旁边的树上。 由于不服从命令,经凯特尔和约德尔提议,海因里奇上将于4月28日被解职,而被认为是“更果断和顺从”的施图登特上将成为他的继任者。在其到职之前,蒂佩尔斯基希将军奉命指挥该集团军群,后者不久以前已开始指挥编成第二十一集团军的军队,这些军队在由东普鲁士调来的集团军司令部领导下,防守哈弗河下游与新鲁平以南地域之间的正面。但由于海因里希的作用,凯特尔竭尽全力策划的向柏林进攻的企图已经自动告吹。在4月的最后几天里,凯特尔这位希特勒的最顽固的支持者也承认为柏林解围是无法实现的,因而停止了这方面的一切尝试。他和约德尔趁坦克第三集团军的正面还未被苏军彻底突破,将德军最高统帅部迁到了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并不再干预各位司令官的行动。
4月30日,在解围的最后希望破灭后,给人类和平带来巨大灾难的声名狼藉的希特勒,没敢在最后关头为其所表演的一切丑恶行径负责,于下午三时半自杀身死。其侍从官将他和爱娃的尸体搬至总理府的后花园里,用汽油焚毁。 凯特尔一直到希特勒自杀的这一天对其都是忠心的。
5月3日,凯特尔出席了希特勒死前任命的邓尼茨政府召开的“波希米亚”问题会议。参与了将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军兵力集团有组织地撤至西线战场向美军投降使其避免落到俄国人手中的图谋。
5月8日深夜,在柏林城郊的卡尔斯霍尔斯特正式举行的德国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上,凯特尔元帅和海军上将弗雷德堡、空军上将施通普夫代表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宣布向苏美英法四国无条件投降,并在《法西斯德国武装部队投降书》上签字。



凯特尔的军人:威廉·凯特尔
答:威廉·凯特尔(1882.9.22—1946.10.16),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1882年9月22日出生于甘德斯海姆的凯特尔,性格倔强,如同下萨克森的农夫们所常有的性格一样 。1901年。这位农场主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即从军于沃尔芬比特尔的野战炮兵第四十六团。在他任该团的中尉副官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那慕尔与马恩河的各次会...

威廉·凯特尔的早年经历
答:1901年加入第46野战炮兵团,老凯特尔曾在该团服役。凯特尔1902年被任命为少尉,1908年担任团部副官,1914年10月大战爆发后晋升为上尉。在部队里,凯特尔是个忠于职守、精力充沛,但并不突出的下级军官,为人随和,贪嘴、嗜酒,喜爱狩猎、骑马和交际。1909年,凯特尔同利萨·方丹结婚。利萨是个很有个性...

威廉·凯特尔的简介
答:1944年2月,凯特尔要求处死罗夫诺的守备军司令,遭到陆军参谋长裁茨勒的反对。但特级元帅戈林则支持凯特尔的意见。希特勒命令举行军法审判。经审讯确认守备司令有罪后,凯特尔又要求处死罗夫诺地区的一名师长,终因曼施坦因元帅的反对而未能进行。1944年夏,...

威廉·凯特尔的登上权力顶峰
答:1938年2月,希特勒任命凯特尔为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在最高统帅部内设有4个职能部门:武装部队作战参谋部,情报与反谍局,武装部队中央局和武装部队经济局。凯特尔担任此职直至1945年法西斯德国战败。从能力上说,凯特尔担任如此高的职位并不称职,事实上他自己也这么认为。但是,他是希...

威廉·凯特尔的元帅水平
答:威廉·凯特尔1941年5月,凯特尔签署臭名昭著的《关于政治委员的命令》,授权德军战地指挥官处决被俘的共产党军官,而毋需经过任何军事法庭审判。有不少将军指责这是犯罪性命令,但凯特尔对这项命令没有任何异议,坚持绝对服从。1941年7月27日,凯特尔还签署命令,赋予党卫队头目希姆莱以绝对权力,在苏联...

代表纳粹德国签署投降书的三名将军,最后都有着怎样的结局?
答:之后德国由邓尼茨元帅主持政务,他派遣代表海陆空三军的首脑代表德国向同盟国签署投降书。三位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结局:陆军元帅威廉·凯特尔 凯特尔结局是最悲惨的一个,他被同盟国军事法庭判处绞刑,其实他也是罪有应得。在纳粹的年月里,他是希特勒的得力助手,参与迫害犹太人,犯下了滔天大...

代表纳粹德国签署投降书的三名将军,最后都有着怎样的结局?
答:其中,威廉凯特尔是三个人东名声最好,最大的。是德军中比较自立比较厉害的最高指挥官之一。希特勒这个人非常喜欢凯特尔,哪怕两个人在进攻的意见上有所分歧。哪怕是错的,只要希特勒坚持认为是对的,凯特尔也会支持他的领袖希特勒。可能他能登上这个位置也是因为希特勒的喜欢,但是他最终的结局却是被...

威廉·凯特尔的职务是什么?
答:威廉·凯特尔 —— 陆军元帅 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陆军元帅 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埃尔温·隆美尔 —— 陆军元帅 北非远征军司令,意大利北部集团军群总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总司令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 —— 陆军元帅,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D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总司令...

***德军凯特尔元帅是怎么死
答:在这最后的一瞬刻所表现的是;凯特尔天生下来就是软弱的,也是怕事的,尤其是他已被希特勒的魔力所降伏。但这不表示他的人格的软弱,因为他毫不恐惧地和毫不怯懦地走上绞刑台去就死。 纽伦堡的国际军事法庭上的凯特尔元帅 凯特尔一直到临死时,始终相信他已“尽忠”于他的国家了。 被绞死的...

希特勒手下有哪些大将?
答:第十名:最忠于希特勒的将军-威廉·凯特尔 凯特尔一直迷信于希特勒的天才,对统治世界充满希望,一直追随到希特勒自杀;他直接策划德军侵吞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还参与策划攻袭波兰等各种战争。第九名:纳粹德国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 指挥全线攻袭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1941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