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的实质包括自我意识和什么

作者&投稿:司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元认知的实质包括自我意识和什么

元认知就是认知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个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元认知的结构:1、元认知知识;2、元认知体验;3、元认知监控

自我意识包括哪些层次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著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3)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为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查。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意识包括哪些内容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自我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型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自我意识是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等)。人的意识发展的高阶阶段和重要特征。个人的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这三者相互联络、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其中,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包括自我觉察、自我感知、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主要解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自我体验是自己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包括自信、自爱、自尊、自卑、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主要解决“我这个人怎么样”、“我是否满意自己”等问题。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制约作用,包括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律等,主要解决“我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怎样改变现状成为理想的那种人”等问题。上述三种表现形式以自我认识为基础,产生自我体验,进而达到自我控制;同时又在自我体验的推动下加强自我控制,加深自我认识,增强自我体验。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和完整统一,就成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从内容上看,又可分为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心理自我)。所谓物质的自我,是指对自己的身体、外貌、衣着、风度、所有物等的认识和体验,如是否健壮、漂亮等。社会的自我,是指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作用、义务、权利等的认识和体验。精神的自我,是指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理想、能力、情感等心理特征的认识和体验,是自我意识中最核心、最持久的部分。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最后分界线,但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有其萌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心理意义包括什么

 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历程一般都要经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成熟的标志,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促进社会适应,和谐人际关系。大量的心理学实践证明,许多人社会适应不良及人际关系不协调是由于自我意识不健全或不正确造成的。如果一个人对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认识、体验不正确,尤其是在自我评价及自我概念上与客观的现实差距太大时,就可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不协调,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产生合理的理想自我,并且通过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体双方不同的地位和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主动调节人际关系。对己、对人能够知己知彼,从而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维护心理健康。
2促进自我实现,创造最佳心理质量。健全的自我意识通过合理的自我认识、良好的自我体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促进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心理潜力。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自我实现是心理最健康和心理质量最佳的标志。
3有助于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当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不能统一,或在理想的自我实现过程中受到挫折时,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能够自省,自觉地寻找其原因。一方面通过自我调节、控制,纠正心理偏差,努力缩小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差距;另一方面重新调整认识,形成新的"理想自我"的内容,使自己的心理行为个体化与社会化协调、平衡、完善发展。

自我意识包括哪些层次:()A,知B,情C,意D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

个人的自我意识包括哪些

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自我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型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自我意识是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等)。

自我意识包括哪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 [yì shí]

    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

    编辑

  •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资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的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的。此种辨识真伪的能力,任何其它脑区都没有。当人在睡眠时,意识脑区的兴奋度降至最低,此时无法辨别脑中意像的真伪,大脑进而采取了全部信以为真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梦境”。意识脑区没有自己的记忆,它的储存区域称作“暂存区”,如同计算机的记忆体一样,只能暂时储存所察觉的资讯。意识还是“永动”的,你可以试一下使脑中的意像停止下来,即会发现这种尝试的徒劳。有研究认为,意识脑区其实没有思维能力,真正的思维都发生在潜意识的诸脑区中,我们所感知到的思维,其实是潜意识将其思维呈现于意识脑区的结果。

    一种更一般的定义意识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运动,可以反映(对映)真实世界以及非实有意识自身的运动,可以正确对映真实和意识本身规律,也可不正确或歪曲反映。一般意识需要真实物质寄主才能对真实和意识本身产生作用。它的存在可以分为静态和能动两种状态,静态意识一般以编码形式存在,比如语言文字,声音,影象,软体或其它静态物质载体,意识能动态可以继承静态形式而提升意识范围和水平。意识的静态和能动态互相作用是新意识产生的重要源泉之一。这种定义的出发点源自于物质永恒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对人工智慧有一定参考意义。



元认知的概念简介
答:认知发展》一书。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元认知是什么意思?
答: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1、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2、元认知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3、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粗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元认知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元认知
答:1、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2、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元认知概念简介
答:它涵盖了自我意识的元认知知识和自我调控的元认知控制,例如在教育中常讨论的“学习如何学习”,即体现了这种次级认知功能。元认知的核心在于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深刻理解,以及通过自我调控来优化这些活动的能力。它实质上是自我意识在认知活动中的运用,强调的是个体对认知过程的监控和调整。

1.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区别.
答:所谓元认知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的心理过程,即对认知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三个方面。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的自我监控。元认知中研究得比较多的元记忆、元理解、元学习等。元认知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意识性,能使学习者明确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知识,...

元认知与自我监控有什么区别
答:元认知概念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内容,它们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所指定目标行为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记录。元认知监控针对的认知过程;而自我监控则强调目标是自我,且没有突出对认知的作用。我认为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元...

元认知和埃利斯理论的区别
答:1、元认知是主体对其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即对认知的认知,强调主体的认知活动需要其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的相互作用。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2、埃利斯理论是一种管理实践,最初由美国管理学家埃利斯提出,旨在帮助组织和个人更有效地管理其日常活动。埃利斯ABC理论有助...

元认知|认知背后的认知
答:即 ”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 简单的说,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如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就属于元认知的范围。元认知的实质是人的自我...

元认知系统运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元认知系统运作主要包括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使用方面的认识。元认知是20世纪70年的认知领域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元认知是主体对其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I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及对认知的认知,强调主体的认知活动需要其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的相互作用。元认知就...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心理观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一种强调个体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认识和监控以及对这些过程的调节和改进的心理干预方法。其心理观包括以下方面:1. 认知自我意识:强调对自己思维方式的认识和监控,即认知自我意识。通过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偏差,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和习惯,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2. 认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