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作者&投稿:调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附例句

6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 ---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

2. 文言文常用字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

3.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 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一词多义)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

4. 怎样能有效的理解文言文

1.多查和记文言文中常用字的解释,例如焉:了,吾:我2.多看看有关文言文的书,例如有翻译的古文小说:聊斋志异,逐渐在看当中,记住一些常用句子的翻译,遇到文言文时也能大致了解意思.3.实在不行,请买本文言文翻译大全,死记硬背了啊,不过我并不是很赞同这个方法,毕竟自己真正了解了文言文才能做好它.剩下的自己去体会吧,文言文很简单的,别把它想得很难.哦,还有,可以看看古装电视剧或小说,里面也有一些古文.耳濡目染之下定能理解文言文.祝你好运哦。



上海中考文言文常用字词
答:4. 求中考文言文必考150个常用加点字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150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 综合上海目前正在使用的三套教材,笔者觉得下列实词值得大家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给予足够的重视: 岸、卑、比、鄙、兵、病、薄、踣、步、察、尝、朝、彻、乘、驰、从、错、达、旦...

谁帮我总结一下初中用到的所有文言文字词的固定翻译如: 走,跑。 要...
答: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总汇(1) 默而识之(《论语》十则)识:(古义:记 今义:知道,认识)(2)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3) 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古义:更、更加 今义: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4) 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请:...

120实用文言文
答:1. 常见文言文实词120个 的解释 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

文言文大概的字
答:3. 初中文言文常见字的一般解释 缘:沿,沿着。 为业:以……为生。 行:划船上行。 忽逢:无意中发现。 夹岸:两岸。 芳:芳香。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非常。 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惊异”。欲:想要。 穷:尽,走完,这...

文言文常用字有哪些?
答:文言文常用字有哪些?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鹤岗爆火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乾莱信息咨询 2022-11-15 · 百度认证:内蒙古乾莱科技官方帐号 乾莱信息咨询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5个)\x0d\x0a(一)之\x0d\x0a1.用作代词\x0d\x0a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 急 要意思的
答: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

初中常用的文言文词,您只用把字告诉我就行了。谢谢!真的有急用...
答:初中常用的文言文词,您只用把字告诉我就行了。谢谢!真的有急用!!! 可以多一点吗、... 可以多一点吗、 展开 4个回答 #热议# 如何缓解焦虑情绪? 星儿霖霖 2011-03-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3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之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

初中文言文复习,重点词汇翻译
答:初中文言文复习,重点词汇翻译 10 按文章一课一课的来,不要总结的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二、桃花源记三、陋室铭四、爱莲说五、三峡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送东阳马生序八、小石潭记九、出师表十、曹刿论战,要这些的词语翻... 按文章一课一课的来,不要总结的 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 桃花源记 三、 陋室铭...

中考文言文加点字
答:4. 【问几句【初中】语文文言文【加点字】意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以下供你参考,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尝——曾,曾经.未尝:可译作“没有一次”)常与人佣耕(与——跟、和,连词)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与——与(之)的省略,跟(他),介词)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与——通“举”,全、都)...

初中文言文四大板块(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答:(七—九年级)文言文通假字一览表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僵硬《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愉快。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你。《〈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智慧、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