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人名为什么这么绕口?

作者&投稿:师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人名为什么这么绕口~

春秋战国实际上就是东周,还属于周朝,那是中华文明真正开始大发展的阶段,很多文化制度习俗都是在那个时期渐渐开始形成发展的,包括姓氏。

其实不仅仅是拗口,春秋时期的人并不把名字放在姓后面,而是一般只称呼名,或者把名字和官职地位和身份放在一起,另外姓和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看起来很复杂。

比如齐桓公,他姓姜,吕氏,名字叫小白。所以他没做国君时叫公子小白,公子是身份,就是公之子,国君的儿子。我们今天叫他姜小白或者吕小白,其实那时候人们不会把名字放在姓后面称呼别人,这种习惯到了战国时期才渐渐开始。

另外不仅姓名制度比较混乱,很多字写法也多,异体字,很冷僻的字出现在名字里,我们现在看起来也很费劲,而且由于几千年来很多字的读音变化很大,在古代人名中往往还读古老的字音,所以也拗口,比如西汉初年的郦食其,食其读作(yì jī)。

这些都是上古人名拗口的原因。满意请采纳,谢谢。

一般来说每个人某个时候都会这么认为别人的名字或其它地名奇怪,其它一点都不怪,归根结底只是文化和地域差异而已。
可能你活了20-30年,很多姓氏在你所处的交际圈没听说过,也没见过,就像我第一见到这三个姓氏"别,国,暴",我也感觉很奇怪。
我是南方人,第一次去东北,听到那里的地名叫"十八营子,荒山子”,我就感觉很怪,因为他们的很多名字来源于满清,南方人根本没接触过。

其一,指称个人。有多种用法:如可以接在官名后,作官称,像师氏、尹氏等。《左传·昭公》讲少昊氏诸鸟官名[7] ,亦是鸟名加氏为称。接在爵位后表示尊称,如“侯氏”。接在字或亲称后表示一种较亲近的称谓,如伯氏、叔氏、舅氏。接在姓后,指属于该姓族的女子,如“姜氏”“姞氏”“任氏”等等。接在作为家族组织讲的“氏”之名号后,指称属于该家族的个人,如叔孙氏、雍氏、庄氏。[16] 除以上用法外,东周典籍中称上古传说中的帝王、部落首领亦在其名后加氏为称,如“黄帝氏”、“少昊氏”、“共工氏”等。[15]
其二,与表示姓族之“姓”义同,如《左传·昭公》:“姜氏、任氏,实守其地。”[7] (杜预注:姜,齐姓;任,薛姓。)又如《国语·周语上》:“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17] 此“姜氏”即“姜姓”,但这种用法较少见。[15]
其三,指一些上古的部族,《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12] 除此所谓有夏氏、有吕氏外,《左传·襄公》的所谓陶唐氏、御龙氏、豕韦氏、唐杜氏[18] 等等,以及《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述诸上古国族,均未必是单纯的血缘组织。刘师培《释氏》论及此种氏:“是氏即所居之土,无上则无氏。”其实质乃是一种非单纯血缘关系的政治区域性集团。[11] 先秦典籍在记述商周时代的历史时,已很少使用此种含义的氏的概念,只是偶用以称一些边远地外的部族,如《国语·周语上》中“犬戎氏以其职来王”之“犬戎氏”[17] 。[19]
其四,指一种家族组织。此种例子很多,如《左传·昭公》叔向曰:“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7] 可见羊舌氏即叔向所属宗族的十一支分族之一。《国语·晋语八》:“终灭羊舌氏之宗者,必是子也。”韦昭注:“宗,同宗也。”[20] 由知羊舌氏本身亦构成宗族。《左传·昭公》:“子皮之族饮酒无度,故马师氏与子皮氏有恶。”[7] 子皮氏显即子皮之族。《左传·襄公》:“初,子驷与尉止有争……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候氏、子师氏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18] 这五氏亦即五族。《左传·哀公》中宋皇氏、灵氏、乐氏又称“三族”。[13] 《国语·晋语九》:“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21] ,辅氏即从智氏中所分立出来的,智果本人之近亲家族。以上文字可说明氏即族。实际上《左传》、《国语》中凡列国卿大夫家族多称“某氏”,如鲁桓公之后称“孟氏”、“叔孙氏”、“季氏”,齐国的“崔氏”、“田氏”,郑穆公之遗族统称“穆氏”等,皆属于氏的此种用法,显然不同干上述那种非单纯血缘关系的政治区域性集团之氏。指称家族之氏,已经见于西周金文,如散氏、虢季氏等。春秋金文中所见厚氏、干氏、彪氏、京氏也是。这种属于家族组织的氏与姓族的关系,当如《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世本》所言:“言姓即在上,占氏即在下。”即是说氏是统于姓族之下,二者有主体与分支的关系。[22]
其五,“氏”亦可专指族氏这种血缘亲族组织之名号,也可以说只是一种标志。如《左传》中可见有“某氏之族”之称,如“游氏之族”,细析之,所谓“某氏”在这里实仅专指该族氏之名。又如《左传·隐公》:“公命以字为展氏”[23] ,即是命以“无骇”之字“展”为其氏名,称展氏。郑樵《通志·氏族略》列举了多种氏名来源,如“以官为氏”、“以地为氏”等,此种“氏”均是指族氏之名号。“氏”亦与“姓”一样,具有名(族名)实(族之实体)两种含义。由此也可以进一步领悟到作为亲族组织的氏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凡称“氏”,皆表未该亲属组织有自己独特的名号。按照典籍中旧有说法,也可以说是有个独特的家名。所以所谓“立氏”不仅意味着在组织上相对独立,而且意味着起一个足以表示其独立性的名号。[24]
其六,在西周、春秋时代,作为贵族家族之“氏”,虽本身是血缘组织,但往往不是以单纯的血缘组织形式而是以一种政治、军事、经济共同休的形式存在,其自身只作为这共同体的核心。此种共同体有时亦可以“氏”相称。如《左传·昭公》记载昭公伐季氏,叔孙氏之司马言于其众曰:“我,家臣也,不敢知因。凡有季氏与无,于我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也。”[7] 可见这些家臣、私属是将“我”归入叔孙氏之内。此时的叔孙氏严格起来讲,不是指叔孙氏家族组织,而是指包括其家臣、私属在内的共同体。但是,此种用法的“氏”显然是由“氏”的亲属组织含义引申而来,并不能因为有此种用法,而认为所有的“氏”皆是指此种共同体。[25]

为什么春秋战国先秦时期以前的人名常有一些生僻字出现
答:春秋战国时期,姓氏没现在这么多,由于姓氏少,所以贵族才有固定姓氏,普通人没有姓氏的,所以名字比较乱,比较奇怪。就拿秦国来说吧,自从周赐姓,才姓赢。望采

中国古代人名为什么那么难读
答: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姓氏中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就比较难认难读了。因为很多是音译过来的,本来没有什么意思,也有些复姓是因为古代皇帝分封官职、爵位产生的。姓就显得比较奇怪(现在看来)。因为这些官职现在都不存在了。

求教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名问题
答:春秋战国时,及以前,并没有明确的姓氏划分,而是大多以字相称,比如说孟明视,他是百里奚的儿子,名视,字孟明,但是他叫做孟明视,古代男子是不称姓的。有些以地名来表字,比如屈原。,他就生在屈地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人名除了正式的姓名外,大士大夫和文人中还盛行表字。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

人名谜解析目录
答: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指南,涵盖了历史上各个时期中国人名的谜题解析。从古代的夏、商、西周,到近现代的现当代,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姓名特点和文化内涵。首先,我们关注的是夏商西周时期,其人名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接着,春秋战国时期,人名的变化反映了诸侯割据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姓名的专业问题
答:就算是春秋的齐桓公也曾经被称为公子小白,晋文公曾被称为公子重耳。这个公子、王子就是身份。贵族身份的表示。三、你怎么不吧百里孟明视、西乞术跟白乙丙加一块儿说???(ˇˍˇ) 想~白起的祖先是楚国公子后人白公胜。你有兴趣可以查查《史记》。你自己看看白公胜是什么年代的人。什么时...

...时期的名字多为2个字,而现在多为3个字。春秋战国三国出现的名字基本...
答:先秦时期,「名」是幼时在家供亲长称呼之用,通常称「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齐桓公名小白……那么,为什么汉晋之间的单名会特别多呢?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乃是为了便于避讳。避讳起于西周时期,凡君主与尊长的名字...

古代有哪些人名或地名是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而改的?
答:他做了皇帝以后,不仅把_娥改名为嫦娥,还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右臣田横改名为田昌,把衡山改名为常山。8.建业建康公元229年,三国大帝孙权建都今南京,改秣陵为建业。西太康三年,晋武帝司马燕改建业为建业。西建兴元年,之孙司马晔即位,即晋帝,因讳,改建业为建康。至于建康后来怎么变成现在的“南京”,那是明朝的事。

古代有哪些姓氏已经灭绝?春秋战国的人名为什么都很好听?
答:不过现代人起名字就没那么令人感到惊艳了,重名的人实在太多了。来学习下春秋战国时期大家的名字是怎样的吧。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又十分注重礼仪,对于起名字也是十分讲究,对于很多诸侯来说,他们起名字甚至还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因此,在春秋战国也出现了很多好听的名字,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