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聊城春秋时有聊城、摄城,那么聊摄城在哪里?

作者&投稿:那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山东聊城是什么地名~

聊城在古代有多种叫法,有聊城邑,武阳郡,平原郡,聊邑县,博州,东昌府,东临道。
春秋时为齐国聊城邑。《战国策·齐文》记曰:“燕将攻下聊城。”《左传》亦有载:“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今市以古聊城为名。秦朝置聊城县,属东郡,两汉因之。
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改属平原国,后改平原郡,晋因之。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徙治至今市区东北王城,为平原郡治所。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平原郡,十六年(596年)置博州,大业年间废,聊城县改属武阳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聊城县属河北道魏州,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博州。
天祐三年(906年)改为聊邑县,五代又复为聊城县。北宋淳化三年(992年)聊城县治徙至今市区。元至元四年(1267年)置博州路,治聊城县。
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东昌路。明洪武初改为东昌府,治所在聊城县,清代因之,属济东泰武临道。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制,聊城县属济西道,次年改名东临道。1925年属东昌道,1928年废道制。1936年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38年11月,聊城被日军攻占。日军撤退后,国民党军收复聊城。1946年12月,共产党军队进攻聊城,国民党军撤退。后聊城县属冀鲁豫第六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境内辖县分属平原省聊城专区、濮阳专区及河北省邯郸专区。1952年撤销平原省,聊城专区划归山东省。
1958年12月,聊城县改为聊城市,由山东省直辖。1963年3月改市为县,属聊城专区,1967年改聊城地区。1983年8月,聊城县改设为聊城市(县级)。
1998年3月,撤销聊城地区,改设地级聊城市;原县级聊城市改为东昌府区。

扩展资料:
聊城这一名字始见于《左传》一书,可是,那时的聊城城址根本不是现在的地址,据史料记载,现在的聊城城址是经过了四次迁移才定位的。
最早的古聊城城址在今天的东昌府区嘉明经济开发区申李庄东约一华里,西新河西岸,现称为聊古庙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聊城为齐国属地。秦朝统一后,设置聊城县,治所就坐落在这里,一直到晋代没有改变。公元499年,聊城县城才迁往王城。聊城古城址在聊古庙存续的时间有一千余年。
时间虽然相隔了2500多年,但春秋时期的聊城,城建格局与现在的古城十分相似。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公元前249年,聊城被燕将占守,齐将田单围攻一年之久,却攻不下。
齐王念鲁仲连射书退敌有功,要为他加官进爵,可鲁仲连辞谢了齐王的爵禄,隐逃到海上。鲁仲连射书救聊城之壮举,为后世所景仰,李白、赵孟頫、谈迁等都赋诗赞叹。
为纪念这位才智超群义侠独行的高士,明朝万历年间在东城门外修筑鲁仲连台,后来又几次重修。
但据旧志记载,鲁仲连台原在聊古庙,所以有人推断,《水经注》所说的东门侧有层台”,指的就是“鲁仲连台”。明朝修建的“鲁仲连台”和原先那个“鲁仲连台”,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聊古庙的叫法据说这里有颛顼的坟墓,当地人为了怀念他,给他修了衣冠冢,冢旁盖了庙。庙在墓的前面,山门巍峨,翠柏浓蔽。
清康熙年间,聊城状元邓钟岳到此,书写“聊古庙”匾额一方,悬于庙门,以后“聊古庙”的名称就沿袭到现在。
过去聊古庙的规模宏大,远近闻名。正殿内塑有颛顼帝执圭坐像,高约7尺,两旁文武侍立。殿后三间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
还有亭榭回廊,院内竹木清华,有住持僧名“了僧”,庙产良沃80多亩。颛顼墓旁有水井,称圣泉,井旁有碑,据志乘记载,此井颇著灵异,逢干旱祷雨,往往沛降甘霖”,古代称为聊城八景之一,名为“圣泉携雨”。
后来,井没了,聊古庙也在1945年遭到毁坏,1978年,政府为保留这历史遗迹,在井旁碑上刻“聊古庙遗址”以志。
2010年5月30日,闫寺办事处民营企业家吴铭友个人出资,重修了圣水井,还举行了淘圣水井的仪式。
他寻访聊城文化名人,探究古井的历史渊源,考察各地遗存古井,本着“如旧修旧”的原则,使古井融古色、古香、古韵、古味于一体,让圣水井成为聊城的又一大景点。
今天来到聊古庙遗址,还能看到在地表散布着的陶片。行家们说,从这些陶片可以识辨的器形看,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
一座新建的石亭,石亭旁时值仲冬依然绿意葱茏的一棵杨树,亭子下面就是圣水井,井后是颛顼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聊城

临清舍利宝塔
舍利塔景色舍利塔晨曦舍利宝塔耸立在城北人运河东岸,雄浑高峻,巍峨壮观。舍利宝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通州的燃灯塔、杭州的六和塔、镇江约文l峰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
古运河景区
  古运河风景区为古老京杭古运河聊城段,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漕运盛极一时,借助漕运之利,运河经济甚为繁荣。聊城为沿岸九大商之一,被盛誉为“江北一都会”清康熙、乾隆皇帝曾十一次驻驿于此。
  运河沿岸留有很多名胜古迹,“山陕会馆、大小码头、宋代铁塔、唐朝古槐”等国家重点文物沿河而立;与...
东昌湖
东昌湖,环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古城,初现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逐代开阔,水域4.2平方公里,引黄河水为源,常年不涸。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穿湖而过,城河湖一体,托出江北独特的水城风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中的《胭脂》篇,...
鳌头矶
鳌头矶座落在临清市中区会通河分叉处,是京杭大运河上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此处原为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交汇处的一座石坝,其状如鳌头,两支运河上的四处河闸象鳌两只足,广济桥在鳌头矶后象其尾。坝上所筑古建筑称鳌头矶...
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阳谷县城东约25公里阿城镇南街,会通河(今称小运河)东岸,为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是古运河民族文化旅游线上重要景点。其主体建筑落成于清康熙年间,至今仍坚固如初。寺院占地近百亩,由刘公祠、海会寺、运司会馆三部分组成。原有殿堂、僧房、楼阁200余间、各种佛像...
山 陕 会 馆
山陕会馆院景山陕会馆坐落在古运河两岸,为山西商人集资兴建的一处庙宇与会馆相结合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历经四年,主体工程竣工,其后连年扩修,至嘉庆十四年方具现今之规模,前后历时十六年,耗银六万零四百六十五两六钱九分,占...
曹植墓
曹植墓古墓葬。位于东阿县鱼山西麓,坐东朝西。建于魏太和七年(233)。曹植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南临鱼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陨石”,北傍曹植读书之地羊茂平台。墓顶悬崖峭壁,灌木葱郁。1700余年来,古墓沧桑,历经磨难。据记载,早年:“兆茔崩...
武训祠
武训祠位于冠县柳林镇。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武训祠,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祠后为武训墓。1896年12月5日武训在临...
鱼邱湖
鱼邱湖位于高唐县县城内。又名城环湖、高唐四湖、高唐城圈湖。由东南湖、西南湖、东北湖、西北湖4部分组成。为古代掘土筑城而成。其中,东北湖和西北湖以拱桥为界,桥旁建有亭台4座,1958年起注入黄河水。湖面
64公顷。湖底平坦,水深常年保持1米左右。湖内有鱼、藕,间有苇蒲。...
鱼山
鱼山坐落于东阿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黄河北岸。属泰山西来余脉。海拔82.1米,占地80余公顷。相传,因其形似甲鱼,或曰古建鱼姑庙于山顶,故名鱼山。因汉武帝所作《瓠子歌》中有“吾山平兮钜野溢”之句,又名吾山。春秋时属齐。魏晋时建有一座神女祠,供奉神女成公...
华歆墓
华歆墓位于高唐县城东涸河镇大华村北200米处,距县城20公里。墓封土高3米,直径7米。墓室顶部有1平方米的洞。从顶部洞口能看清墓室。此墓为砖室结构,上为圆形拱顶,底部呈八边形。据当地群众历代相传,此墓为华庄华姓祖坟。华姓人经常维护,故古墓至今保存完整。据《高唐州志》记载,此为三国时期魏臣华歆之墓。...
兴国寺古塔
兴国寺古塔又称菩萨塔。位于高唐县城北17公里梁村街东。始建年代无考,传为兴国寺寺僧和当地居民共同筹资兴建,明清时曾维修。塔为青砖砌筑,八角楼阁式仿木结构,共13级(存11级),高37.5米。基座为正八边形,周长22.8米,面积33平方米。第一层重檐,檐下设斗拱,...
临清清真寺
清真北寺北殿后寺东寺大殿望月楼清真寺,阿拉伯语称为“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场所”,临清俗称“礼拜寺”。临清原有三座清真寺。现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东寺,均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
海源阁
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22万。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z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翟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
临清运河钞关
运河二闸遗址钞关大院内景临清运河钞关(收取关税之所)在鳌头矶南300米处大运河西岸。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延存至今已有570余年的历史。现存有钞关仪门,南、北穿厅,公堂、巡拦房、船料房、官属舍房等80余间古建筑,院内存...
姜堤乐园
姜堤乐园位于:聊城市南郊,地理位置优越,东临赵王河,北靠徒骇河,西傍聊阳路,是在原来四河头自然风景区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建成的透染了浓重乡土气息、折射着民族地域文化风采的游乐园。

古代摄城在今天的聊城茌平县肖庄乡王菜瓜村境内,县志记载有:王菜瓜遗址。记载摘录和老人口口相传的故事如下,这要从博陵古城说起:
聊城市茌平县境内有一个博平镇,古称博陵。博陵,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在《田敬仲完世家》中有:“晋伐我,至博陵。”事在齐威王六年,战国时的齐国,都于临淄,辖有山东的济北、胶东之地,既是来伐我,博陵自是齐国之地。唐张守节《正义》仅称“在济州西界也”。唐杜佑《通典·郡县·博平郡》:“博平:齐之博陵邑也。有摄城。汉博平县故城在今县东界也。”《元和郡县志》、《嘉庆一统志》也俱称:春秋齐国有博陵邑。汉置博平县,属东郡。唐太宗贞观时并入聊城县,武则天天授年间又恢复设置。今山东茌平之博陵镇即此。
公元201年(汉高祖6年)置博平县,治博陵。自1037年(宋景佑四年)博平县城迁至宽河镇(今博平),1956年3月,博平县撤销,并入茌平县。茌平县县志记载:茌平县王菜瓜遗址原为博平故城遗址,旧垒颓垣,高出地面约五米 多的沙丘成鱼鳞状。王菜瓜遗址1980年调查时发现,面积约10万平方米 ,文化堆积厚约2.5 米,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较好,出土有盆、罐、砖等战国、汉代器物。据历史记载:这里原为摄城,春秋时并入齐国,故又称摄城。(可查阅茌平县县志-王菜瓜遗址)
博陵以陵名而转为郡名,则始于东汉。据《后汉书·桓帝纪》:“(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于博陵。”又“(延熹元年)六月戊寅,大赦天下,改元延熹。丙戌,分中山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园陵。”东汉末年,梁太后和她的哥哥大将军梁冀当权,汉质帝刘缵被梁冀鸩毒驾崩,太后将袭为蠡吾侯的刘志征召到夏门亭,准备将妹妹嫁给他。于是兄妹二人定策禁中,拥立刘志为皇帝,是为汉桓帝。桓帝的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父亲是蠡吾侯刘翼,刘翼死后,儿子刘志袭封为蠡吾侯。刘志即位当了皇帝之后,追尊父亲刘翼为孝崇皇帝;母亲郾氏是刘翼的媵妾,故追尊为孝崇博园贵人。梁太后驾崩之后,才又追尊为孝崇皇后,其园陵曰博陵。
今茌平县博平镇就是从古博陵古城迁过来的。搬迁时,老人传说,老城城砖都是靠人力,一块快传到新城来的。这可能最早的科学流水线作业啦!
王菜瓜村遗址,此地原为黄河古道,这个地方大约从战国到秦汉一直都是古代黄河的流经之地,后来因为黄河摇摆多次改道,从河南濮阳到冠县、博平、高唐、齐河,一直到河北天津,西南东北一线的黄河故道,呈现明显的沙化景象。
说到摄城,不得介绍下聊城的由来,再此可能对摄城的名称由来给予佐证参考,下文摘自《百家号》,作者:笔尖历史的见解引用,只是引用,并无冒犯之意,敬请谅解。
聊城,春秋时期就见于记载,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聊城得名,说法复杂,有的说“聊城”因“聊河”或“聊水”得名,此说毫无历史依据,不能成立。因为在鲁西平原上,自古至今从没有“聊河”或“聊水”存在过。《左传》、《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水经柱》均无记载。
“聊”字,一边是耳,一边是卯,聊城得名与耳朵有关。
聊城始建于春秋时期,位于齐国西部边境,是战略重地。当时齐国在边境修建了两座城邑来防御强敌,一个是“聂”城,一个是“聊”城。“聂”字,按《说文解字》,由三耳组成,意为“附耳私语”,也就是说悄悄话的意思。建城的用意,在于及时探听西部邻国信息并汇报,故称为“聂”城。另一个取名聊城,据《说文解字》,“聊”字从“耳”,“卯”韵,解释为“耳边长鸣”。也就是说,作为齐国西部边垂的重要城邑,要特别注意边境的信息和动态,时刻警钟长鸣,因此为这座新建的城池取名“聊”城。
还有一种说法,也与耳朵有关。
聊城的“聊”右面的“卯”在甲骨文里是“杀”的意思,甲骨文中常有卯几人、卯几牛的文字。“聊”就是割耳朵的意思。据专家考证,商朝时,聊城是商朝贵族的根据地。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商朝剩余贵族不服造反,在聊城地区攻杀西周的诸侯国齐国的军队,为震慑敌人,还割下齐军将士之耳。这些商朝贵族还在此地建了两座城,一曰聊城,一曰摄城,均有割耳震慑之意。
从作者笔尖历史的见解和引用佐证来看,"摄城"的由来还是很有意思的吧?再给大家摘录一个历史君详解博平既博陵古城的由来吧,此中提到“摄城”现摘录如下: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博州,博平。上。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七十。乡七十四。元和户二千四百三十。乡一十五。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齐之西界聊摄地也。战国时为齐地。秦兼天下,今州即秦东郡地也。在汉为东郡聊城县之地。後魏明元帝於此置平原镇,孝文帝罢镇置平原郡。葛荣之据冀州也,又於今理置冀州,寻废。孝武帝复置平原郡。
隋开皇三年置郡,十六年於今理置博州,大业三年省。隋乱,宇文化及弑逆,自江都举兵至此。窦建德攻陷其城,复自据。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重置博州。
州境:东南一百五十七里。南北一百六十六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七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九百三十里。西南至魏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贝州一百九十里。东北至德州二百六十里。东渡河至郓州一百八十里。东渡河至齐州二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平纟由十匹。赋:绵,绢。
管县六:聊城,武水,堂邑,清平,博平,高唐。
聊城县,紧。三。郭下。本春秋时聊摄地,晏子对景公曰:“聊摄以东,其为人多矣。”汉以为县,属东郡。晋属平原郡。高齐改属济州。隋开皇三年改属冀州,十六年置博州,县属焉。
黄河,南去县四十三里。
茌平故城,在县东五十三里。在茌山之平地。石勒之贱也,卖在茌平人师欢家为奴。
四口故关,在县东南八十里。隋置。
武水县,上。八。东北至州六十里。本汉阳平县地,属东郡。隋开皇八年,改阳平为清邑县,十六年分清邑置武水县,属莘州,即今博州武水县理是也。在武水沟之南,因名之。大业三年废莘州,改属魏州。贞观元年,改属博州。
黄河,南去县二十二里。
堂邑县,上。二。东至州六十里。本汉清县、发干二县之地,属东郡。隋开皇六年,於此置堂邑县,属屯州,因县西堂邑故城为名。大业二年,改属魏州。
武德四年又属屯州,贞观元年废屯州,改属博州。
乐平故城,本汉清县,在县东三十里。《後赵录》曰:“东海王使征东将军苟?击汲桑、石勒,勒与?相持战於平原、阳平?,为?所败,勒奔乐平。”
堂邑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七里。高帝五年,陈婴为堂邑侯,婴孙午继封,尚馆陶公主。
清平县,上。二。东南至州八十里。本汉清阳县地,属清河郡。隋开皇六年自今贝州清河县界移贝丘县於今理,属贝州。十六年,改贝丘为清平县,属博州。
大业二年省博州,改属贝州。隋乱废,武德四年重置,属博州。
博平县,上。二。西南至州七十里。本齐之博陵邑也,《史记》曰“齐威王伐晋,至博陵”,是也。汉以为县,属东郡。晋属平原国。隋开皇三年改属屯州,十六年改属博州。
故摄城,在县西南二十里。晏子曰“聊摄以东,其为人多矣”,即此城也。
高唐县,上。二。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齐邑,《春秋》夙沙卫奔高唐以叛。《史记》齐威王曰:“君臣有?分子者,使守高唐,赵人不敢东渔於河。”
汉以为县,属平原郡。後魏属济州,高齐改属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博州。
皇朝因之。长寿二年改为崇武县,神龙二年复旧名。
黄河,在县东四十五里。
华歆墓,在县东二十里。
如上摘录所引记载,这个博陵古城(摄城)是不是很不简单啦?言归正传,如上所说,这个聊摄城是否就是聊城、摄城的统称呢?古代边陲,如记载所云,聊城古城和摄城本就很近,不是相隔遥远,同在20公里范围吧。是否“聊摄城"说的就是此地方圆范围了,但历史已经记载证明,摄城遗址再此,聊摄城也应指的此地,至少聊摄之说包括此地。
在说回博陵古城(摄城):现王菜瓜村西过七里河西侧叫旧城的村属固有耕地就是古代博陵古城遗址,也就是最早的摄城,这个城的消失故事是和古黄河改道有关。老人传说,当年因为黄河经常改道泛滥,水患成灾,致使人们在城的周围加高城墙,防备来水时淹入城内,地方方言叫——打堰;当这年来水时节,城里人们根据以往经验,每次来水都不会淹没过城墙,于是大意了,没有加高加固城墙防水,即没有打堰,谁知道这年水势特别大,当人们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水越过城墙灌入城内,致使黄河水囤积泥沙等杂物淹没此城。人们借助木料等漂浮物等逃生,水退后,城已经被囤积,所以就有了搬迁博陵古城的故事了。其实关于当年的水淹城传下来的故事还有很多,在此我就不多讲了,只是告诉大家,此城消失是因为黄河水患囤城所致就行了。
我记事时是70年代末,那个地方叫旧城,叫旧城顶的地方最高,有条十字路在这个顶上交汇,是必经之路(现在是聊夏公路南北贯穿通过的地方了)。因为灌溉原因吧,挖的有一条灌溉渠,渠的末端就到旧城顶,东和七里河相通,老人也说那是老护城河的一部分,从顶上看渠底,老人说有两丈之多,反正当时看下去很吓人,这个渠就是当时旧城的水源,用抽水机灌溉顶四周的耕地,地里当时很多砖头瓦块,经常捡到铜钱和骨制筛子(骰子),四四方方的,四面有坑洞的点数,拿来丢着玩,地里还有很多碗类的陶瓷破片,很多,也有彩色和黑白色等等的陶瓷片,也有很多瓦片,和青砖等的残片块等物,据说还有人耕地挖土平地时,挖出精致的陶瓷佛像等物,都被当时政府给征走了,说是文物。当时这些碎砖瓦什么的因为影响耕地,当地村里人就把些碎东西用车拉回村里,垫宅基地了,80至90年代都还是如此,当然这不是一天的功夫啦,因为太多,逐步实现的,现在耕地地表少见大块的了,但深下一米,还会是有很多的。
记得当年下大雨和黄河来水时,村子西北和旧城部分低洼地段,经常被水淹,当时这些地方是盐碱地,没人耕种,因为庄稼不爱长,没有收成,这些地方就是和水有缘呀!现在不同了,经过村里部分人的辛勤劳作改造,现已是良田,旧城顶也不是看上去很高了,因为多年沟渠开挖出来的黄河泥巴垫高了原来的路,看上去不是那么陡了,七里河的老桥已经新建了更宽更漂亮的新桥了,公路已经通到村里,村西和宽敞平直的聊夏公路相通,开车从聊城汽车总站到村里一刻钟左右的车程(不堵路呀,呵呵)。
好了,欢迎有兴趣探寻古城遗迹的朋友,看看听听关于博陵古城(摄城)的故事,王菜瓜村就是您的目的站,您定会不虚此行的!
请给个最佳答案吧!

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聊城地区历史悠久。
春秋时期,东昌府、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
战国时期,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赵国。
秦,行郡县制,境域均属东郡。
西汉,承秦制,聊城、东阿、阳谷、莘县属兖州部东郡,冠县、临清属冀州部魏郡,高唐属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属兖州部东郡与青州部平原郡。
东汉,正式定州、郡、县3级。聊城、东阿、莘县、阳谷、高唐、杨露、临清仍属原州郡,茌平改属兖州部济北国,冠县改属司州部阳平郡。聊城夜景
隋朝,初废郡存州,后又废州为郡,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唐朝,聊城、高唐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临清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莘县、冠县属河北道魏州魏郡,阳谷、东阿初属河南道济州济阳郡,后属郓州东平郡,茌平属河南道郓州东平郡。

在今聊城春秋时有聊城、摄城,那么聊摄城在哪里?
答:古代摄城在今天的聊城茌平县肖庄乡王菜瓜村境内,县志记载有:王菜瓜遗址。记载摘录和老人口口相传的故事如下,这要从博陵古城说起:聊城市茌平县境内有一个博平镇,古称博陵。博陵,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在《田敬仲完世家》中有:“晋伐我,至博陵。”事在齐威王六年,战国时的齐国,都于临淄,辖有...

古代山东聊城是什么地名
答:聊城在古代有多种叫法,有聊城邑,武阳郡,平原郡,聊邑县,博州,东昌府,东临道。春秋时为齐国聊城邑。《战国策·齐文》记曰:“燕将攻下聊城。”《左传》亦有载:“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今市以古聊城为名。秦朝置聊城县,属东郡,两汉因之。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改属平原国,后改...

聊城县的历史沿革
答:春秋时为齐国西境聊、摄、清邑地 。战国为齐国聊城邑(今市区西北7.5公里聊古庙)。秦置聊城县,属东郡。西汉于县西境置清、发干2县,与聊城县同属东郡。东汉因之,章帝时改清县为乐平县。三国魏聊城县属平原郡,乐平县改属阳平郡。西晋聊城县属平原国,乐平县仍属阳平郡。北魏泰常七年(422年...

聊城为什么叫"聊城",这个名字有什么来历?
答:聊城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记载为“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这两座城池的建立可追溯至公元前522年以前,位于今聊城城西北的阎寺村附近。聊城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它与古代的会盟活动紧密相连,这些活动是齐桓公时期齐国作为诸侯盟主的重要外交行为。在春秋时期,...

老东昌的东昌府
答:东昌府原来叫聊城县,汉置聊城县,据《水经注》:“聊城县东北有摄城,《左传》所谓聊摄以东是也。”据《史记正义》:“聊城,春秋时齐高西界。聊,摄也。战国时,亦为齐地。”以古地名名县。1958年设市。1997年8月29日,国务院国函[1997]82号文批复,撤销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设立地级聊城市...

聊城的起源和典故
答:于是商朝贵族在此建了两座城,一曰聊城,一曰摄城,均有割耳震慑之意。聊城的历史沿革与现代发展:1、历史沿革:聊城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齐国时期。古代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其都城曾设在今天的聊城地区。聊城地区在古代属于齐国的核心领土之一,在中国历史上,聊城地区曾经是军事...

以前山东聊城属于哪国?
答:聊城市名由来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春秋时期,聊城、茌平、高唐、东阿、阳谷属齐国,莘县、临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战国时期,聊城、茌平、东阿、阳谷、高唐仍属齐国,莘县改属魏国,冠县、临清改属赵国。聊城在1952年归属山东省,所谓的齐鲁大地,概因为周边以历史上的...

聊城名字的由来
答: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聊城的名称源自古时的聊河。聊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当时位于齐国的西部边境,担任着重要的战略角色。齐国在此地修建了两座城池,分别为“聂”城和“聊”城,以抵御邻国的侵扰。“聂”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三耳之意,象征着附耳私语,寓意及时传递邻国的信息。而“聊”字则由...

聊城为什么叫聊城,“聊”是什么意思,是聊天吗
答:卯几牛的文字。“聊”就是割耳朵的意思。据专家考证,商朝时,聊城是商朝贵族的根据地。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商朝剩余贵族不服造反,在聊城地区攻杀西周的诸侯国齐国的军队,为震慑敌人,还割下齐军将士之耳。这些商朝贵族还在此地建了两座城,一曰聊城,一曰摄城,均有割耳震慑之意。

聊城是古代谁的故乡
答:故微子城即春秋战国时摄城,亦即摄国故城。聊古庙 春秋至北魏聊城故城。位于今聊城东昌府区北15里处。《续山东考古录》载:“聊城县故城在城西北十五里,今聊古庙,是后人于其地立庙名耳。”治所在聊古庙的时间约为1千余年,距今已2500余年。北魏人郦道元记录其当时的风貌说:“城内有金城,周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