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和性格特点?(联系原文答)

作者&投稿:银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中四弟子各有怎样的志向~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到大国威胁并经常遭到侵略、灾荒的有一千辆战车的中等诸侯国,经过三年时间,可以使百姓勇于作战并懂得道理。
曾皙的志向是:在暮春时节,穿上夹衣,与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去春游,在沂水中洗洗澡,到舞雩台土迎风乘凉,兴尽时唱着歌回来。
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经过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那些制度和礼仪之类的事,等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去完成。
公西华的志向是: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
曾晳,名点,字皙,即文中的“点” ;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 ;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即文中的“赤”。

人物性格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自信,知难而进,有军事政治才能。
曾晳: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娴熟礼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坦诚、鲁莽;曾晳:懂礼爱乐;冉有:谦虚谨慎;公西华:谦恭有礼。

1,子路:坦诚、鲁莽。

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释义:子路率先回答说到,我自己的理想,就是可以有一个国家,可以有一千辆的车,可以在大国之间可以周旋,然后用自己的军队,去解决人们的饥荒问题,如果可以这样做,大约也就三年了,可以让他先鲁莽行事,然后才可以知道分寸。

分析:从子路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

2,曾晳: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原文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释义:孔子问道:有什么好伤心的,每个人都有它的志向,不需要强求。曾晳:那就莫过于春天,每个人春天的服装都已经穿上,其中五六个人戴上帽子,大概有六七个陪同的筒子,大家呆在风中,沐浴阳光,大家一起唱歌,等累了,再回去。

分析: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3,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原文: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释义:冉有回答道,我现在六七十岁了,现在好像还是跟五六十岁,差不多,我追求的境界大概就是这样,大约三年,国家的百姓就可以兴旺发达,每个人都知道礼乐的教化,以等待君子的到来。

分析: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说话很有分寸。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4,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

原文: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释义:公西华回答道:问题不是在于我们有没有能力去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学习。宗教的事情,大都全都相同,我希望自己品行可以端正,可以作为一个治理天下的相。

分析: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真可谓是孔门弟子中的谦谦君子。

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

1、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2、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征,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自然。孔子问志,子路就“率尔而对曰”,抢先发言,宣称自己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显得很直率,
也很自信好强。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说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

曾皙谈吐雅致,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和生命情趣。师生暮春郊游,
流连山水,寄情自然,说明他的性格恬淡洒脱。

扩展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释义: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分析:从子路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

2,曾晳: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原文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释义:(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耕之事完毕。(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分析: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3,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原文: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释义:(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分析: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说话很有分寸。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4,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

原文: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释义:(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分析: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真可谓是孔门弟子中的谦谦君子。

扩展资料: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曾晳,又称曾点,字子晳,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属山东嘉祥)人。他是宗圣曾参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先进》记载,他在谈志向时,希望“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感叹道:“吾与点也。”

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公西华(前509年-?,一说前519年出生),汉族,字子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人。东周时期鲁国学者、孔门弟子。唐玄宗尊之为「邵伯」,宋真宗加封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公西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征,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自然。

1、子路“千乘之国,……且知方也”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

2、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3、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说话很有分寸。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4、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真可谓是孔门弟子中的谦谦君子。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释义: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分析:从子路的言辞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

2,曾晳: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原文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释义:(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耕之事完毕。(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分析:曾皙,他所说的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他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3,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原文: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释义:(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分析: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从他言志时说“如其礼乐,以待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说话很有分寸。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4,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

原文: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释义:(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分析:公西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真可谓是孔门弟子中的谦谦君子。

古代诗文名篇赏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答:春秋时期,孔子以其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为载体,揭示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这四位弟子聚首,孔子以问志为引导,开启了一场思想的碰撞。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的志向,如同锐剑直指国事,他们热衷于治国平天下,充满雄心壮志。然而,曾皙的见解却犹如乐章中的和弦,悠扬而深邃。他主张以音乐和艺术来...

论语侍坐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各言什么
答:【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案
答:第4个层次(“点,尔何如?”——“吾与点也。”):这一层次,写曾皙述志。孔子对曾皙予以赞扬。这一部分,是写子路先回答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孔子对...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各自的理想
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简兮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是哪一句
答:1、孔子对弟子的态度不一样。孔子认为子路不够谦虚、不懂得谦让,不够内敛而微愠,认为这不是一个治国者应有的胸襟。2、孔子认为冉有和公西华的过分谦虚表示了不满。3、孔子更认同曾皙的主张,主要是曾皙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看孔子的理想国到底是怎样的?
答:《论语》中的对话大多短小精悍,唯有两段很长很完整。一篇是《季氏将伐颛臾》,另一篇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两篇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季氏》篇用激烈的论辩传达了孔子“反对征伐、仁者爱人”的观点;而《侍坐》篇则借曾皙之口描绘了一幅孔子心中的理想国图景。“莫春者,...

《子路、曾皙、冉友、公西华待坐》全文及翻译
答: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

孔子对四弟子志向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志向是什么
答: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习惯,那就是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份长幼之别的顾虑,学生当然愿意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里畅所欲言。2、孔子学生的志向:孔子对他们两个的期待都非常高,所以当学生们散开的时候只有颜回家和子路在孔子身边。子路性格外向,心地善良。而颜回稳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
答: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