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简介50字以下

作者&投稿:郜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郑成功主要事迹。不少于50字~

国姓爷忠孝两全东都瀛海泣血记

国姓爷郑成功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户藩千里滨,祖籍福建泉州南安郡43都石井村,公元1624年8月27日生,属西洋处女星座,农历7月14日甲子年,午后酉时生,十二生肖相鼠,卒於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8日,得年39岁,由於出生时千里滨海边红光照亮、天鸣地动(相传郑成功为大海鲸化身降临),因为长的白白胖胖惹人可爱,深受郑家欢喜颇俱福相,故取乳名福松(闽南语松与相同音,福气建在、松柏永春),待回国更名森(森林似海、国之栋梁),号大木(大造乙木日元生於初秋之令),字明俨(明心俨然、忠孝两全),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册封为延平郡王,后世尊称为「延平王」。
(名垂不朽代代颂扬)


於忠———谈到忠,先了解郑成功家族起源及郑成功生平,有关此叙述非常多,兹不再赘言,公元1644年叛臣洪承畴、叛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席卷中原,横扫江南,南京不保。公元1645年其父郑芝龙及其叔郑鸿逵,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明朝诸臣,於福州拥立唐王隆武帝,时年21岁的郑森由南京国子监太学返闽(金陵易帜),父芝龙带领引见晋谒隆武帝,皇帝抚其背授言:「朕惜无女可配卿为憾!当勿忘朕,应尽忠孝」。南明唐王朱聿键钦赐予国姓「朱」,更名「成功」,官拜御营中军都督(行礼同驸马爷),次年封「忠孝伯」并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挂招讨大将军之印号召「奉明正朔」担负起「反清复明」之重责大任,据一隅之地终其一生与清人鞑虏周旋对抗,志节矢忠不贰,孝道始终如一,内心所承受压力、创伤、哀痛、悲愤,实非他人所能了解,所率军队除少许亲近倭兵武士外,大多接受父亲郑芝龙旧部泉州子弟兵为骨干,其中多数为海盗出身,加上明朝北方各省败退投靠散兵部队及少数投降山寇、土匪,还有慕名而来海外浪人、并远至南澳、澳门招兵渔夫与及雇用少数白人佣兵与黑人洋枪队....等等(义军水师),与其说郑军为一支强而有力战斗部队,亦可说郑军为一支随时面临不稳定因素而瓦解的杂牌军,故延平王郑成功治军相当严刑峻法、赏罚分明,为历史学者所公认。
(恩威并施信赏必罚)

对藩主郑成功的看法,从其个性与施琅长期间不合产生过节,施琅态度傲慢跋扈,刚愎自用屡犯上,擅杀成功亲卫曾德后逃逸,导致性情刚烈的郑成功勃然大怒,愤而斩杀其父子俩(埋下恩怨情仇因果)。且因郑成功长久率兵征战军旅戎马倥偬,造成郑成功性格上喜怒无常动辄得咎(处女座讲求完美精细),尔由其母亲田川氏惨遭清兵奸辱自尽,成功闻之,痛不欲生,剥开腹肠洗涤而葬之,迨因长子郑经与四弟乳母陈氏乱伦生子,欺蒙成功大逆不孝,谕令堂兄郑泰返厦门杀董夫人及郑经,但郑泰以「乱命!不可从也」欲搪塞之,仅杀陈氏母子覆命(违命待惩忐忑不安),综观上述几种情境可见知郑成功一生突发性严厉冷酷,令人油然而产生肃杀敬畏的性格,况且郑成功曾拜学南京国子监儒学大师钱谦益门下,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深受儒家思想教育薰陶影响,养成天赋人性,善良仁慈,温和宽恕之道,从复台驱荷之役,堂堂战胜国仍然让战败者荷兰人携家带眷金银珠宝全身而退,安全地离开大员回到巴达维亚城(今印尼雅加达),如此怀著悲天悯人气度,仁慈善良胸襟,宽厚侠义精神,旷世古今有谁可睥睨,而得到印证之。
(刚柔并济恩怨必报)

南明永历12年5月(公元1658年6月)第一次统率大军17万(号称)北伐中原遇飓风失败,翌年永历13年4月(公元1659年5月)第二次统率大军20万北伐(联合张煌言部),破瓜州,克芜湖,取镇江,围南京城,清军守将两江总督郎廷佐闻郑军即到,立命城外十里所有百姓尽数撤入城内并将房屋全部烧毁,一面急奏上疏北京清廷增派大军救援,一面采用提督管效忠缓兵之计,遣使假以卑辞向郑成功求情乞降,唬称清朝有法,守城过30日者,城失罪不及妻孥,怜求郑成功宽限一个月后即开城门投降,当下至忠至孝仁厚宽容的郑成功正沉浸在节节胜利的旋涡之中,故而骄兵必纵,纵则败之(一慈之仁一己之施),心想「自舟山兴师以来,战必胜,攻必克,彼焉敢缓我之兵邪!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今既来降,骤攻之,何足以服其心哉。」同时也不想再牺牲军士们,於金陵战前郑成功在主帅船上望著浩瀚浪涛烟波袅袅的江面,巍巍峨峨屹立不摇的南京城,当下真情流露胸怀壮志,有感抒发喃喃自语的写下一首七言绝句文采,诗云"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摘自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随即号令全军缟素朝向南京城遥祭明太祖朱元璋皇陵,同时祭拜崇祯、隆武二帝,登时气势磅礴,尽见江淮旌旗遍布有如白雪皑皑一片景象,全军声泪俱下秩序井然,顷刻之间江河震撼场面惊天地泣鬼神,延江百姓为之动容,皆互道匡复明朝江山社稷中兴之象指日可期,於南京之役本可为大明朝恢复半壁江山,可惜郑成功感於昔日在南京国子监求学时,心寄南京城之怀念与留恋,情系秦淮河畔的景致宜人,回忆往事点点滴滴(思古幽情怀忧丧志),深信儒家以德服人,兴仁义之师,惟「仁者无敌」之王道文化,且个性善良仁慈宽厚,惶恐部属及城内百姓大量伤亡,况且南京有先帝明太祖朱元璋陵园(明孝陵),为防招致兵荒马乱炮火摧毁破坏殆尽,及思量父亲大人在北京遭受清廷要挟生命安危,....等等多重顾忌,内心踌躇,终至却步,不忍兵戎相见生灵涂炭,暂且避免触犯惊动明太祖先灵为念(忠孝节义德泽涌泉),故始终听不进众帅将劝进,一举拿下南京城(刚愎自用招致犯下),反而中了清两江总督郎廷佐缓兵之计,终致兵败南京城,毕竟文人儒士出身缺乏果决狠劲(天意无奈大势底定),於是役也!南明主力战将计有甘辉、张英、林胜、陈魁、万礼、余新、潘庚钟、蓝衍、魏标、林世用、洪复...等数十员文武将官战殁阵亡(全军祭文歌功颂德),成功叹曰:是「吾欺敌之过」(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尔出长江再攻崇明岛不克,出师无功,至此郑成功自知孤臣无力可挽天(泣祷自贬感恩戴罪),10月退守金厦。枕戈待旦,养兵蓄锐,筹谋图计,生聚教训,有朝一日,俟机憼遵父托收回大员。
(闽南语台湾称大员)


於孝———说到孝,南明永历15年3月(公元1661年4月),郑成功统兵2万5千、大小战船数百艘,由金、厦出发先攻取澎湖,围攻热难遮城(闽南语难与兰同音)长达八个月之久(南京之围殷鉴不远文攻武吓劝降荷兰),终於驱逐占领台湾38年的荷兰人,秉承父志克尽忠孝两全收复大员(台湾)改为东都明京(天命难违福泽子孙),作为反清复明之根据地,终想一天反攻内地,图复大明江山之志及完成先帝遗愿,偏见事与愿违,逢闻吕宋(菲律宾)华侨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残害,未能旋即派兵征伐吕宋,拯救华人及郑氏亲族於一时(瀛海泣血蓄势待发),若郑成功生命延长一、二年攻取菲律宾或远征南洋扩大郑氏版图(改写历史创世未来),同年永历帝避难缅甸,但终究逃亡一年后被吴三桂擒捕,递解昆明绞杀(正朔招牌面临将至),此际叛将黄梧,向清廷提出所谓灭郑「平海五策」,实施海禁和迁界造成东都粮运接济困难(粮饷两缺攻守失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骤然将郑成功福建泉州老家祖坟,大肆挖掘破坏,戳尸极尽侮蔑,成功闻耗西向切齿怒骂曰:「黄梧忘恩负义,生者有怨,死者何仇?敢如此结不共戴天之恨!倘来日起兵西进伐取,吾不寸磔汝尸,枉作人间大丈夫!」。
(人神共愤永无宁日)

公元1661年10月3日,清廷以郑氏父子私通共谋,将郑芝龙一家族人11口斩於北京柴市(一代船王枭雄落幕),噩耗传至,成功痛心疾首呼天跪地北向大陆哭泣曰:「汝父当初若听儿劝谏,今也不会惨遭杀身之祸,然不幸中之大幸,仍有孩儿当为您复仇!」。
(全军缟素戴孝祭拜)

公元1662年2月1日,郑成功正式接受荷兰人投降签约(历史性的一刻),收复大员(台湾)后,改为「东都」励精图治,设承天府(台南)置天兴(嘉义)、万年(高雄)两县,承袭明朝官制,订定律法,创立学府,实施「寓兵於农」屯垦政策自给自足,倾巢开拓,致力建设,治理经营,大员百姓为感恩戴德,缅怀纪念郑成功对先民福祉福泽,丰功伟绩,尊称为开台圣王、开山圣王、国圣公、国姓公。谨附郑成功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字里行间透露出郑成功持其父志收回大员克尽忠孝两全无私无愧无遗无憾与其「胸怀大襟」、「为善仁民」、「兼爱非攻」的和平精神。
(含孝九泉光宗耀祖)

公元1662年4月天地造化弄人,当下听闻留在厦门郑经悖礼乱伦与四弟之乳母私通生子,郑经竟伪称乃侍妾所生,蒙骗鼓里,时郑成功仍然不知,心想中年喜获长孙高兴万分,大加赏赐,然而陈氏得宠后更加跋扈,郑经夫人唐氏为明朝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於是显悦知悉便捎信予成功言道:「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闻斥责,反加齎赏,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国」,郑成功阅信后顿时羞愧至极气炸胸堂(晴天霹雳暴跳如雷)!谕令堂兄郑泰执法,但仅杀陈氏母子,公然违令抗命内心惶惶不可终日,然紧接顷闻永历帝蒙难殉国(南明终结),尔甚因福建老家祖坟被挖掘,父亲暨弟辈惨遭杀害,儿子乱伦大逆不道,吕宋华人迭遭涂屠....等等,诸祸齐临,事事不顺,积劳成疾,精疲神竭,心力交瘁,忧虑日累,愁眉深锁,忿忿难平,气闷无解,情何以堪,身何以顾,病似加重,几近崩溃,忽忆及父子反目,母亲田川氏辱死,国仇家恨,君亡子逆,众将抗命叛离,郑氏家族内讧,激愤痛哭,愧对列祖列宗。
(天兴万年世代表载)

公元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8日)正午郑成功临终前一刻,他仍念念不忘故国河川家园,置瀛台穿着冠带大明朝延平郡王朝服,西向大海远眺了望有船来否,内心迟疑旁徨不知所措,双手掩面而泣捧著明太祖的遗训曰:「....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屏居遐荒,遽损人事,然本藩与众卿已无君无国矣!大员虽复,尚孤悬海外,国家仍未统一,有何面目见先帝於九泉之下乎(万念俱灰瀛台泣血)?...罪臣朱成功生当乱世,身受国破家亡之痛,抚今追昔,北望中原十七年已逝矣!国土未复,家仇未报,成功忠孝两亏,将死不瞑目!苍天!苍天!何使孤臣至於此极也?....随之悲愤抑郁、哀伤痛哭、猝发心疾、含孝而终,时年仅39岁。
(天人同悲英年早逝)


终其郑成功一生功过,实当之为忠臣孝子,除秉遵父亲郑芝龙生前书信嘱咐遗志收回大员(台湾)之付托,并继承父亲一手建立的海上强权霸业外,且将之发扬光大,移孝至忠,无愧於父亲之培养与期许(足以告慰在天之灵)。自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於煤山(大明灭亡),迄父郑芝龙投清保明最后一支抗清武力,迨母田川氏於泉州安平受辱自尽,成功遭此连番剧变曰:「....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从此郑成功择在泉州城外南安丰州孔庙焚烧儒服弃文从武,祭拜先师云:「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衣,祈先师昭鉴」,以孤臣孽子自喻,起义视师誓言反清复明,开启大英雄堪苛戎武,多秋多难的一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除了善待明朝宗室、少君、遗臣外,倚一隅之地与清人鞑虏周旋对抗,矢志不渝,虽未成功,然名垂青史永为后人所敬仰崇拜,并谓之为民族英雄、大明忠臣、一代儒将、旷世豪杰、瀛海骁帅、闽台战神,非孤臣孽子、亦非乱臣贼子、更非奸臣逆子,绝非弄臣佞子,乃忠孝始终两全之「忠臣孝子」。
(千古流芳万年称颂)


开闽台海疆威震东南还我山河
承抗清复明尽忠克孝永传后世


国姓爷忠孝始终两全东都瀛海泣血持父之志收复大员矢忠不贰含孝九泉无私无愧无遗无憾勿疑勿忘

对藩主郑成功的看法——瀛海雄师辟疆土、秉承父志扬霸业、矢忠不贰作孝臣、旷世英豪千古颂、永垂不朽代代传

对国姓爷郑成功的看法—抗清驱荷图复明、憼遵父托收大员、德泽涌泉福子民、矢志不渝忠孝全、英烈千秋载青史

对忠孝伯郑成功的看法—忠烈孤臣抗鞑虏、持父先志驱荷夷、含孝九泉耀祖德、东都励治留英名、大员功绩缅怀恩

对延平王郑成功的看法—跨海义师复大员、天兴万年立根基、东都瀛台尽忠孝、福泽鼓泉遗世间、千古英气盖寰宇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收复台湾之名将。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
1645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赐名成功,因此改名郑成功。清军入关之后,郑成功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厦门作为抗清根据地。在郑成功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兵力大伤,他考虑了全局形势,感到只靠厦门和金门作为根据地,势单力孤,不可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
如果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台湾,扩大抗清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形势就会好得多。而且台湾人民不堪忍受荷兰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于是郑成功决定挥戈东征,收复台湾。公元1661年,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发现郑成功进攻台湾后,十分惊恐。
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成功乘海水涨潮之际出其不意的穿过鹿耳门,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在郑成功先后击溃了其水师和台湾城的援军后,赤嵌的荷兰军向郑成功投降。
接着郑成功近围台湾城,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人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书。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宝岛台湾。

扩展资料
郑成功死后原葬台南近郊洲仔尾(今属永康区);郑克塽降清迁居北京后,上疏表示“念台湾远隔溟海,祭扫维艰”,请迁内地。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五月,郑成功父子迁葬福建省南安市康店村覆船山,附葬于七世祖郑乐斋坟墓内。也有说法称,为免台湾人起抗清之心,郑氏诸祖在台诸坟悉遭朝廷下令迁葬中国大陆。
郑成功称获得如下封号:
1、宗人府宗正协理宗人府事
2、提督禁旅、仪同驸马都尉
3、御营御武副中军勋戚、总统御营军务,招讨大将军忠孝伯 —受封于1647年(隆武二年)三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成功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让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死后葬于台湾台南鹿耳门港附近。“Koxinga”一词是外国人对他的习称,即源自“国姓爷”。

扩展资料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

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课本中,称赞郑成功“驱逐了外国侵略者在台湾的势力……受到我国人民的崇敬”。在历史课本中写着:“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团结当地的汉族人民与高山族人民,共同发展生产事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成功



郑成功因收复台湾被称民族英雄;因抗击清廷称王台湾。前被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称“国姓爷”,后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郑成功的资料简短一点
答:郑成功,本名郑森,字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末清初,郑成功率军在东南沿海坚定顽强的抵抗满清。郑成功治兵有方,军法极严。是南明御辱抗清的各路兵马中为数不多的胜率较高的部队。郑成功不但是一位武将,同时又有着文人雅士的身份,是一名儒将,不光写得一手好字,诗词也写得极好,所以不光受到人民们的拥护爱戴,也得到...

郑成功资料简介,郑成功简介
答:1、人物简介 郑成功(1624.8.26-1662.6.23),本名郑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母亲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

郑成功的简介50字以下
答:郑成功(1624年—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让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死后葬于台湾台南鹿耳门港附近。“Koxinga”一词是外国人对他的习称,即源自“国姓爷”。

郑成功的简介
答: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天启四年农历7月14日(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通常认为是日本人)1630年,郑成功随叔芝燕回国,住晋江安平郑府。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避走金门,然后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

简要介绍郑成功
答:1、郑成功,(1624—166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

郑成功的简介
答:郑成功简介 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天启四年农历7月14日(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通常认为是日本人)1630年,郑成功随叔芝燕回国,住晋江安平郑府。郑芝龙延聘名师授业,1638年郑成功入南安县学为廪生,1644年...

郑成功简介 简短简短注意简短越少越好
答:郑成功(1624年-1662年),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

关于郑成功生平事迹
答: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史书记载他“少年聪敏,英勇有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

郑成功的简介50字以下
答:郑成功最著名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面对清军的侵略和压迫,他毅然决定率领军队跨海征战,最终成功收复台湾,使这片宝岛重回祖国怀抱。这一伟大壮举不仅彰显了郑成功的军事才能和民族气节,也为后世的台湾同胞树立了光辉榜样。总之,郑成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和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

请用简短的话语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
答:郑成功,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幼名福松,因受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故世称“国姓爷”,又因受永历帝封延平王,故也称“郑延平”,1624年8月27日出生于母亲的故乡日本肥前平户,先祖由中原固始县入闽。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芝龙降清,他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