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型企业发展趋势

作者&投稿:楚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大型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际制造业出现了双重转移新趋势: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所需要的研究型产业,转移的技术路径从垄断技术向技术研发转变;另一方面,在国际化趋势下,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在较早阶段就开始了国际扩张,将失去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制造业转移到其它国家。在这一双重转移过程中,国际产业转移领域也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服务业投资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   在承接国际产业双重转移新趋势的过程中,“中国制造”正逐步失去低成本竞争优势。首先,低端产品的有限生存空间不能够维持低成本竞争优势:由于很多低端产品是靠价格战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低成本竞争,企业的利润非常有限,这使得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其次,“民工荒”引发工资水平上涨,导致中国制造业失去低成本竞争优势;再次,消费需求不足制约了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的发挥: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等原因导致的农村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消费品结构失衡,阻碍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制造业的国内市场无法扩张,低成本竞争优势无法发挥。   尽管“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愈来愈弱,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的增长还要依赖制造业的发展,还需要有低成本优势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因此,我国制造业需要寻找低成本竞争优势新的突破点。从国内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低端产品领域经过残酷价格战存活下来的企业,一般都选择向高端领域进行突破,往设计、研发、品牌等高附加值领域迅速扩张。从国际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国际制造业正不断将研发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国内外产业发展的这种趋势,无疑为我国优化升级制造业产业链提供了一个突破点:通过承接国际制造业的研发产业,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我国企业加入国际制造业研发产业链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跨国公司直接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二是我国政府或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承接国内外研发业务;三是其他国家在我国创立研发机构,承接国内外研发项目。   跨国公司把研发活动搬到发展中国家,目的之一是降低研发成本,而我国拥有廉价的研发成本,自然会成为跨国公司降低研发成本的理想地,因此我国企业可以顺理成章地承接国际制造业研发转移的新趋势,成为世界制造业研发的新基地。   廉价研发成本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拥有丰富的研究机构和廉价的研发人员。据统计,中国目前拥有县以上研究机构5700多家,这些研发机构多数从事技术推广,拥有创新能力的不足1/5,且大部分研发人员尚未发挥出应有的功效,这为跨国公司以较低工资成本在我国招募研发人员提供了机会与可能。   廉价研发成本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二,是用本土人员研发适合本土市场产品的隐性知识的成本较低。有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最终来源:科学家40%的知识是通过非正式交流获得的;工程师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的知识达60%以上;80%的工程师通过相互交谈来解决项目中的有关问题。本土研发人员拥有开发适合本土市场所需产品的隐性知识,利用本土人员进行研发,获取这种隐性知识的成本相对较低。   廉价研发成本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三,是“中国创造”可通过大规模定制的方式占领中高端市场,以尽量低的价格提供更新、更好、更具个性的中高端产品,在中高端市场呈现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创造低研发成本竞争优势。   在承接国际产业双重转移新趋势的过程中,要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需要考虑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出两个方面,战略重点应定位于产业双向转移:一方面需要优化升级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由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创造;另一方面,需要将我国失去低成本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逐渐转移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制造业。   自主创新是承接国际制造业双重转移新趋势、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自主创新实际上是用研发方式降低成本、优化升级制造业产业链,在我国,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用研发方式降低成本的杠杆效应非常大。自主创新有很多方式,如整合创新、流程创新、技术颠覆性创新等,在承接国外制造业双重转移新趋势的过程中,只有选择适合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方式,才能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外向型国际化是承接国际制造业双重转移新趋势、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经阶段。笔者认为,制造业企业国际化可分为四个阶段:国内阶段、内向型国际化阶段、外向型国际化阶段及与国外合作阶段。我国引进的外资绝大部分都流向了制造业,因此制造业内向型国际化阶段的发展已趋向成熟,而外向型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必须走外向型国际化发展之路。企业规模并非外向型国际化的障碍,中小制造业企业也可克服规模过小的困难,发现一些独特的方式进行外向型国际化经营。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是采取贸易和出口代理等方式,然后才考虑对外直接投资。但外向型国际化没有固定模式,中小企业也可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方式跳越初级阶段,直接对外进行投资,将失去低劳动成本竞争优势的制造业转移出去。笔者认为,企业国际化经营主要依赖于企业家的能力和努力,只有不断创新符合国际市场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中国企业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随着市场及政策导向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更高诉求,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未来,智能设备、工业大数据将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幅改善传统制造业生产模式,释放生产力。
《规划》提出推进智能制造的总体路径是: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
构建相关数据信息模型,突破生产过程数据集成和跨平台、跨领域业务互联,跨企业信息交互和协同优化以及智能制造系统规划设计、仿真优化4类系统集成技术。开展场景、车间、工厂、供应链等多层级智能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智能运维服务等新模式。
加强自主供给,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引导软件、装备、用户展开生产制造、经营管理、控制执行等工业软件。Hightopo面向典型场景和细分行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轻量化、易维护、低成本解决方案。强大的可视化引擎技术打造集智能化、绿色化的数字型智能制造业可视化管理模式。为想要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如智能车间、智能装配工厂、工程机械设备厂、汽车制造业、物流仓管管理等行业提供转型新思路。

通过将产线生产过程透明化,实现生产有序可控。孪生建模分析+数据可视化方案,实现了数字工厂的全要素联结,用数据驱动智能生产,大幅度提升数据利用效率。依托于上述数字底座的通用化,同样的技术方案也可以应用到更多正在进行工业数字化转型的行业、企业当中。

通过对接数据接口实现三维场景里重点设备业务数据可视化,在页面中展示重点关注设备状态,利用不同颜色的设备数值、图标代表不同的设备状态。向轻型制造业加强渗透,数字孪生基于实体数字建模、物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构建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之间的闭环数据交换通道,实现数字空 间和工业设备的虚实客观映射,在数字空间 对物理设备的实时状态进行呈现,未来数字孪生将向轻型制造业加强渗透。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在海量工业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深度集成和分析,运用数据可视化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并通过柔性生产、动态调控、网联协同等新型制造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展望

  典型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趋势与结构演变规律性较强。迄今为止,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典型工业化国家的一般规律基本吻合,同时也表现出追赶国家的一些特点。本报告根据典型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结构变化及各行业比重峰值出现时点与人均GDP的相关关系,预测了2013—2022年期间我国各工业行业比重变化趋势。预计纺织、造纸、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延续回落态势,冶金、建材等重工业部门比重在2015年前后达到峰值,随后持续回落;机械、电子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将继续上升,大约在2020年前后趋于稳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任泽平

  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本报告旨在分析典型工业化国家制造业演变规律,并与我国进行比较,预测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

  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典型化事实

  从典型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随着人均GDP上升,制造业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制造业各部门达到峰值的时点并不相同。

  典型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趋势与结构演变规律性较强。

  ——随着人均GDP上升,制造业比重先升后降,工业化率、投资率和经济增速几乎同时达到峰值

  一国经济由低收入阶段向中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过程,也是工业化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典型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随着人均GDP不断提高,工业化率先逐渐上升,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与之相伴的是投资率先升后降、经济增速先高后低,并且工业化率、投资率和经济增速几乎同时达到峰值(刘世锦等,2011)。

  典型工业化国家工业化率的峰值平均为46%,所对应的人均GDP平均值大约为8800国际元。追赶型经济体工业化率所能达到的峰值高于美国,所对应的人均GDP低于美国,体现了挤压式增长的特点。

  ——在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各行业比重达到峰值的先后顺序与技术和资金密集度有关

  从典型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随着人均GDP上升,制造业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制造业各部门达到峰值的时点并不相同。

  以纺织业、食品工业等为代表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比重回落时点最早。纺织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经过工业化初期的大幅上升之后,较早地快速回落,典型工业化国家普遍从15%以上回落至5%以下。相对于其他制造行业,纺织业回落的人均GDP时点最早、幅度最大。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回落时点也比较早,从20%左右回落到10%—15%之间。但与纺织业不同的是,典型工业化国家食品工业比重在人均GDP达到5000国际元之后普遍趋稳,基本稳定在10%—15%之间。

  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比重达到峰值时所对应的人均GDP大致在11000国际元左右。典型工业化国家钢铁行业占制造业比重在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之前持续上升,而且在3000—11000国际元之间出现加速,普遍从3%左右上升到8%左右,之后持续下降到3%左右。总体来看,典型工业化国家钢铁行业比重达到峰值时的人均GDP水平比较接近。

  以金属制品、电器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比重持续上升,大约在人均GDP达到15000国际元左右时趋于稳定,且没有明显回落。典型工业化国家金属制品行业在人均GDP15000国际元左右时达到峰值,随后从峰值的8%左右缓慢回落至5%左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人均GDP超过20000国际元之后,金属制品行业比重仍能保持在5%以上。典型工业化国家电器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在人均GDP15000国际元左右时达到峰值。但各国峰值水平略有差异,其中美国、英国等先行国家峰值水平在10%左右,德国、日本等早期追赶国家峰值水平在15%左右,韩国、我国台湾等后期追赶国家和地区峰值水平在20%左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在人均GDP15000国际元左右时达到峰值,美国、英国的峰值水平在12%左右,日本、韩国的峰值水平在15%左右,之后趋于稳定。

  ——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在工业化后期,典型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了制造业“服务化”,以及服务业专业化和外包化的趋势,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占制造业投入比重不断上升,制造业升级越来越依靠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与融合发展(李善同、高传胜等,2008)。1970—2000年间,美国制造业的服务业投入系数从13.3%上升到22.7%,上升了9.4个百分点;日本从10.9%上升到17.9%,上升了7个百分点。

  不同的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度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依赖通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保险、技术研发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更依赖运输仓储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因此,随着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科研服务、通讯服务、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在制造业投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运输仓储等在制造业投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制造业供应链全球化趋势加强

  过去几十年,制造业的全球化一直是创造高价值就业岗位以及提高新兴经济体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生活水平的主要动力,世界各国都已经参与并受益于快速的产业全球化和制造业扩张。实证研究表明,制造业对各国的繁荣发展非常重要,仅制成品出口数据的差异就可以解释128个国家70%以上的收入变化(世界经济论坛,2012)。

  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浪潮为后发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日本和韩国的崛起正是先承接了欧美钢铁、纺织工业,然后承接了汽车、电子产业转移的结果。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对外开放背景下承接了先行国家纺织、钢铁、家电、造船、电子等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结果。

  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及国际经验对比

  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对制造业升级提出了挑战。

  迄今为止,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典型工业化国家的一般规律基本吻合,同时也表现出追赶国家的一些特点。从已经出现的行业峰值时点看,与国际经验吻合度较高。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对制造业升级提出了挑战。

  ——工业化率高于典型工业化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的平均水平,呈挤压式增长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水平,1981—2011年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5%,比GDP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从工业增速与GDP增速的相关性看,二者走势高度相关,这符合典型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是带动一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按照购买力平价口径(1990年G—K国际元)测算,2008年我国工业化率为48.5%。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3414美元(现价),按购买力平价折算为6725国际元,与典型工业化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情况相比,我国工业化率比重偏高,明显高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跟德国、法国同期水平相当,呈挤压式增长特征。

  ——制造业结构演变趋势与典型工业化国家吻合度较高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了持续快速升级。主要制造行业的变动趋势与国际经验吻合度较高。

  以纺织业、食品工业等为代表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GDP比重回落时点较早。纺织缝纫皮革工业从1980年的6.1%持续下降到2012年的2.7%,典型工业化国家纺织业比重经过工业化初期的大幅上升之后,普遍持续快速回落。食品工业在2002年前小幅回落,但之后稳定在3.7%左右。2002年我国人均GDP为4197国际元,典型工业化国家食品工业比重在人均GDP5000国际元之后也普遍趋稳。

  以冶金工业、建材工业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占GDP比重经过快速上升期后,目前已接近峰值水平。我国冶金工业比重在2001年人均GDP3759国际元时加速上升,由3.7%上升到2011年的6.1%和2012年的5.6%。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9136国际元,已经接近典型工业化国家钢铁行业比重达到峰值的阶段。2012年我国冶金行业比重较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同时行业面临较大调整压力。

  以电气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长期呈上升态势。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GDP比重由1980年的1.1%上升到2012年的2%,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由0.9%上升到1.9%,未来仍有上升空间。根据典型工业化国家经验,这些行业比重在人均GDP达到15000国际元左右时上升趋势才会停止。

  ——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峰值临近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重化工业特点明显。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9136国际元,冶金工业占GDP比重达到5.6%,化学工业达到4.1%,显著高于其他工业行业。高重化工业比重、高投资率和高增长是工业化处于中后期阶段的典型特征。

  根据典型工业化国家经验,人均GDP11000国际元是钢铁、有色等重工业达到峰值的普遍时点,随后转入快速下降通道。各种迹象显示,目前我国正步入重化工业阶段后期,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峰值临近。住行消费作为最后一轮物质性消费升级,过去十年有力地带动了地产、汽车和重化工业的发展。但近年地产、汽车销售大不如前,粗钢产量增速大幅下滑,这不仅有宏观调控和周期调整的原因,还有投资潜力下降的原因。未来居民消费升级主要是非物质性的服务类需求,对投资的带动效应大大下降。虽然目前我国还有巨大发展的潜力,但不意味着仍能保持高速增长。

  ——制造业的服务投入系数偏低

  1987—2002年间我国制造业的服务业投入系数整体呈上升趋势,由8%上升到12.2%。但在2002—2007年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2007年我国制造业的服务业投入系数仅为8.3%,显著低于典型工业化国家15%以上的水平。而且在制造业的服务业投入结构中,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相对较高,而邮政、电信、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相对较低。

  原因主要有:一是2002—2007年间我国处于重化工业阶段,钢铁、化工等高资源消耗产业占比大幅上升;二是入世以后,受国际产业转移影响,“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迅速上升,转移到我国的制造业大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低端,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和能力不足,对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较高,对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制约了我国制造业升级。

  ——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涨压力增大,转型发展形势严峻

  受劳动力供求格局变化影响,近年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低端劳动力工资涨幅尤为明显。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工资跟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明显高于越南、印尼、印度等国(三星经济研究院,2010)。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大规模货币投放,房价、地价大幅上涨,从而推高了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和商业成本。未来随着潜在增速下降和发展阶段转换,企业盈利预期和投资预期发生变化,银行风险意识上升,企业财务费用成本提高。

  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明显。2005—2012年间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升值的情况下,越南、印度、墨西哥、韩国等国货币贬值幅度却比较明显,大大提高了这些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非中国制造”开始增多。

  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预测

  虽然我国工业化率将下降,但工业内部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业比重将不断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将持续上升。

  本部分根据典型工业化国家的一般规律和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预测了2013—2022年间我国各工业行业比重变化的趋势。

  纺织缝纫皮革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食品工业、森林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延续了回落态势,这些行业在工业化早期就已经达到了行业比重的峰值。2012—2022年间,纺织缝纫皮革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7%下降到1.7%,累计下降1个百分点;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从1.5%下降到0.9%,累计下降约0.5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和森林工业分别稳定在3.7%和1%左右。纺织业比重的下降速度要快于食品工业,主要是受国内消费需求和出口成本优势同时下降影响。

  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造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将在2015年前后(即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左右时)出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从回落的幅度看,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等行业所占比重回落的幅度要大于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这一演变趋势符合典型工业化国家的一般经验。在工业化后期,石油工业受国内需求带动效应较强,化学工业在细分行业中仍存在较大升级空间。2012—2022年间,冶金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5.6%下降到3%,累计下降约2.7个百分点;电力工业从2.3%下降到1.2%,累计下降1.1个百分点;煤炭工业从2%下降到1.1%,累计下降约1个百分点;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造业从3.2%下降到1.7%,累计下降1.5个百分点;石油工业从2.9%下降到2.8%,累计下降0.1个百分点;化学工业从4.1%下降到3.9%,累计下降约0.1个百分点。

  金属制品工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继续上升,大约在2020年前后(即人均GDP达到15000国际元左右时)趋于稳定。2012—2022年间,金属制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1%上升到1.6%,累计上升0.5个百分点;机械制造业从3.1%上升到4.5%,累计上升1.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2%上升到2.8%,累计上升0.8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从1.4%上升到2%,累计上升0.6个百分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1.9%上升到2.7%,累计上升0.8个百分点。

  从工业化率的演变过程来看,2012—2015年期间我国工业化率基本稳定,之后逐步下降,并从2015年的39.2%下降到2022年的34.4%,累计下降4.8个百分点。

  虽然我国工业化率将下降,但工业内部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业比重将不断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将持续上升。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近中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挑战与战略选择研究”课题组)

你认为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综上所述,制造企业应该密切关注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智能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趋势,并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数据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个性化定制等方面加大投入和转型。高胜团队有12年企业智能化辅导经验,有任何企业管理难题欢迎私信。

中国的制造业未来将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加强自主供给,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引导软件、装备、用户展开生产制造、经营管理、控制执行等工业软件。Hightopo面向典型场景和细分行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轻量化、易维护、低成本解决方案。强大的可视化引擎技术打造集智能化、绿色化的数字型智能制造业可视化管理模式。为想要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如智能车间、智能装...

中国制造业未来技术趋势是怎么样的?制造企业最应该关注什么?
答:从中国的制造业来看未来的技术趋势应该会朝着人机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技术不仅能够让中国的制造业系统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进步,而且也能够将生活与科技进行完美的融合,进而实现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注重生产、设备、品质、管理等方面,才能够有效的使其在制造行业占据核心地位,成为龙头...

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答:中国制造的未来趋势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一、高端化、新智造 从薄如蝉翼的高精度铜箔、大型无人挖掘机、空中应急指挥机、电力检修机器狗,到“上天探海”的卫星、元宇宙虚拟现实,再到被称为人类科学“终极疆域”的脑科学、类脑技术……一系列高精尖科技产品在本届大会上悉数亮相,显示出制造...

我国生产型企业发展趋势
答: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对外开放背景下承接了先行国家纺织、钢铁、家电、造船、电子等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结果。 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及国际经验对比 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对制造业升级提出了挑战。 迄今为止,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典型工业化国家的一般规律基本...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
答: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精益先行的发展趋势:目前,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建设进程正在加快推进,而智能工厂建设已成为制造企业的主攻方向。企业智能工厂建设应包含透明工厂、互联工厂、精益工厂、绿色工厂以及数字化工厂5个维度。对于企业而言,精益生产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而智能制造为企业实现精益生产提供支撑,...

中国未来工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企业应进一步整合市场信息,挖掘细分市场的需求与发展趋势,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经过数十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完善,...

我国工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答:在2020年,我们可以看到,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企业生产经营明显改善。目前境外疫情仍在不断蔓延,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仍会造成不利影响。随着中国工业发展实力提高,2021年直至未来,中国工业将继续高质量发展,预计未来我国工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业互联网普及、产业链供应链、体制改革和区域融合以及绿色转型等...

我国制造业面临哪些新挑战
答:一、制造业发展呈放缓趋势,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恐受影响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动力。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出现了下降的苗头。对企业工商注册数据的分析也显示,近年来我国新注册制造业企业数量持续下滑,而关停注销企业...

现代制造的发展趋势
答:近年来,各地为了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在智能制造链条上诞生了大量的产业园区,这些园区孕育了一大批智能制造产业链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和孵化器。根据《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发展趋势报告(2019)》显示,包括带有“智能制造”名称的所有产业园区,目前中国总共有537个,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