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民族是怎样"因地制宜"的?

作者&投稿:沙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哈萨克族怎么形成的?~

哈萨克族的族源也很复杂。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四世纪,居住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前苏联境内伊塞克湖周围地区的乌孙人,以及更早些时候就居住在这里的塞种人(白种人)和月氏人,是哈萨克族最早的先世。
六世纪后半叶,游牧于阿尔泰山地区的突厥人,在天山北部的乌孙故地与乌孙人首先开始了哈萨克族最早的溶合,以后又有契丹人、蒙古人先后也加入了哈萨克民族的形成溶合之中。随着蒙古人势力的不断扩张,溶合后的早期哈萨克人的分布范围曾扩展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十五世纪六十年代,在锡尔河下游地区游牧的早期哈萨克人从蒙古人的金帐汗国分裂出来,向东迁移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于他们是为反抗和摆脱压迫与统治而迁移的,因而得名“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这部分人后来又不断地与南迁的乌孜别克人和由游牧转向定居的蒙古人溶合,并建立了哈萨克汗国,正式形成了以“哈萨克”之名见称于世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哈萨克族民风民俗
1、服饰:哈萨克族服饰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吐马克”是哈萨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带有两个耳扇,后面有能够遮风雪、避寒气的长尾扇。哈萨克族女性的服饰比男性服饰要复杂一些,款式繁多,做工极为讲究,而且随着年龄的变化,着装上也有所不同
2、饮食:哈萨克族人常把牛、马、绵羊、山羊和猎物以及飞禽的肉煮着吃。煮的时候适当地放一些咸盐,用慢火炖煮,煮熟之后便可享用。
哈萨克族人在平时(多在饮马奶酒的时候)喜欢烤着吃新宰杀的绵羊的胸脯上的肉。烤的时候,将胸叉子肉摊开,用肉钎子穿好,再撒了咸盐烤熟就可食用。
哈萨克牧民的奶制品有用牛奶和羊奶做成的奶油、奶皮子、酸奶子、奶酪、奶疙瘩、奶豆腐、红奶豆腐、酥油以及用马奶子做的马奶酒和用驼奶做的驼奶酒。
3、居住:哈萨克族的牧场有冬夏之分,夏牧场多在海拔高、冬季气候寒冷的地方,冬牧场分布在河谷、山间盆地和向阳的低山山坡等处。

他们的服装多用皮毛制成,长袖肥身,便于骑乘。

哈萨克民族概况
哈萨克族大多数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另在蒙古国、士耳其、巴基斯坦、印度、德国、俄罗斯、美国等国也有分布,约1000万人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自治县、巴里刊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昌吉、博州等地,另外在甘肃省、青海省也有少数分布。全国共有人口1110758人。
哈萨克族是世界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有着发达的畜牧业,主要培育养殖马、牛、骆驼、绵羊、山羊等牲畜,因此生活饮食以肉、乳、多种乳制品为主,并加食面食、小米等。以奶豆腐、炒面、小米粉等七种食物混合制成“吉尼提”,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品。哈族十分喜爱熏肉,其中,把马肉当作肉中上品,忌食没有宰杀放血的牲畜肉。以宰两岁马驹用马肠子、马肚、脖颈肉等最好的肉款待贵客。历史上哈萨克族是热情好客的民族,只要客人来到家中就热情欢迎、接待、宰羊待客。在民间有:“只要沿途有哈萨克族,那怕你走一年的路,也用不着带一粒粮、一分钱”的传说。

哈萨克族以尊重老人,受戴父母,爱护儿童及妇女为最首要的传统美德,具有善良,开朗、纯朴、直爽、勇敢、诚恳的性格特征,在长辈面前重礼节、不饮酒。

据伊斯兰教的习俗每周洗澡,每天冲洗七窍及前后二阴,这不仅是宗教习俗,而且是预防疾病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在大小便后及饭前要用壶浇水洗手而不用盆,洗完后用中布擦干,忌甩手中之水,十分讲究饭桌上的礼节,如对席上的肉、馕切好再吃,不能随手抓整块就吃,而且抓到手中的食物不能再放进盘中,忌食掉在地下的食物,也不能用脚踩踏,不能在客人面前打哈欠、矢气,也不能在屋内吐痰、擤鼻子等等。

哈萨克族一般住毡房、土屋及木屋,将毡房及屋内用哈萨克族独特的手工艺术品彩色毛线编织图案装饰得美观、大方而又漂亮。

服饰以牲畜的皮毛及棉布料制成,据男女的年龄差别及四季的变化选用不同的服饰及样式,并以各种图案进行绣花点缀,极具特色。

哈萨克族有库尔班节、肉孜节、纳吾热孜节等内容丰富和历史悠久的节日。婚礼、丧葬都有一系列民族特色的仪式。在每季的牧场迁移中,前来户必须对后来户进行款待,将自己家中的熟食及奶茶,立即送去,以表示欢迎和友好。在搬迁中沿途经过其他已定居的牧民房屋时,人们纷纷送来酸奶、马奶等可口的饮食,解渴充饥,以祝沿途顺利。

哈萨克族还盛行相互济助的习俗,从古留传至今,当有人遇到灾难或生活困难时,或遇孤、老、寡、残等没有依靠之人时,同氏族的人就会根据自己的情况给予济助,如送衣服、粮食、牛羊、毡房等等。

在文娱体育活动中,有阿肯的对唱,诵长诗、弹冬布拉、跳舞,还有赛马、叨羊、姑娘追、摔跤及马上游戏等。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勇敢、勤劳、智慧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千百年漫长的岁月里,在生存发展和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创造了包括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宗教信仰、医药卫生在内的灿烂的民族文化。

--------------------------------------------------------------------------------

关于哈萨克人
答:在现代的人类学划分中,哈萨克人属于南西伯利亚型或图兰类型的代表人种之一.这种类型是有早期欧罗巴种和蒙古利亚种互相融合而成.哈萨克人的人类学种型体态的基本属性从人类头骨角度来看,面部宽阔,其头骨属于圆形,前额骨宽度中等(96.3mm),面部骨高(75.1mm),宽度较宽(143.7mm),鼻骨高度中等(24。9度...

哈萨克人是白种人吗?
答:哈萨克族,哈萨克属于北欧白色人种的一个分支,但是由于哈萨克是一个常年战乱的民族,历史上和蒙古阿拉伯等国交战,导致中国境内哈萨克族人严重白黄混血化,但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保持了大部分的白色人种的血统,所以说哈萨克是白色人种的分支即图兰人种。原始哈萨克人应该是突厥人的一个亚种,含有少量...

哈萨克族是什么人种?
答:哈萨克族分布在西北地区,他们属于白色人种,长相比较像欧洲人,是我们的少数民族之一。

哈萨克族被称为“三无民族”,究竟是哪“三无”?
答:哈萨克族的“三无”是这个民族没有乞丐、没有孤儿、没有先天残缺的人。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是什么?
答:1、习俗: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

哈族的风俗习惯
答:哈萨克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一部落不能通婚。哈萨克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样,使用伊斯兰年历。于每年3月20左右过"纳吾鲁孜"节,即哈族的春节。节日期间,每家都做"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春。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是斋月,在斋月里人们白天都不进食。斋月过后开始过"肉孜节"...

为什么哈萨克族被称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乞丐的民族
答:首先,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是大草原。他们热爱大自然,热情好客。而哈萨克族主要是位于哈萨克斯坦,而在我国的新疆周边地区也是存在一些哈萨克族人民的。而很多哈萨克族的人也已经不是生活在大草原上了,而是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城镇里。但是他们的天性依旧没有改变,依旧是那样的热情好客、热爱...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是什么?
答:哈萨克族至今还保留着崇拜月亮的宗教习俗。像许多古代民族一样,哈萨克族也崇拜火,祈求灯火,将火称为“火母”来崇拜。因为他们认为火是一种神圣的力量,自有其深刻的内涵,具有驱除妖邪的神力,是尊贵的。认为火是哈萨克族人的救星,具有让他们摆脱灾难的力量。历史 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

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是怎样的?
答:民间创作丰富,如传奇故事、抒情诗歌、讽刺性曲艺等。 哈萨克族服饰多用牲畜皮毛加工而成。妇女夏季穿长花布连衣裙,喜用银元或银制品作装饰。冬季外罩对襟大衣,大衣多用冬羊皮缝制。妇女头戴白布盖头,外披白布大头巾,长及脚跟,头巾左上端有饰品装饰。年轻女子头戴圆形花帽,冒顶由猫头鹰羽毛作帽缨。冬...

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有什么不同?
答:哈萨克族,民族语言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蒙古族的语言是蒙古语,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宗教信仰为萨满教,藏传佛教,回教。2、民族服装不同:哈萨克族服饰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吐马克”是哈萨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