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仗,两军交战真如《三国演义》里面那样先由双方将领单挑吗?

作者&投稿:除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很多反应中国历史的古装影视剧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景。那就是双方军队交战之前,阵地上将人马排开,将领纵马而出,大声吼道:“我乃某某某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等一些之类的话语。然后对方阵营中就会跑出一员将领开始与其单挑。那么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属实吗?

这场面在《三国演义》中经常看到,如当年关羽之所以成名,就是因为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董卓麾下的华雄率军来战,作为诸侯的孙坚被人击败,随后十八路诸侯各自派出大将,如潘凤、俞涉等等,结果这这些人都没有在华雄手下坚持三个回合。

于是十八路诸侯相顾失色,而他们麾下士兵的士气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正是在这军心动荡的时候,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小弓马手的关羽挺身而出,直接跑过去一招就把华雄给干掉了,于是讨董联军瞬间士气大振,而关羽的勇猛之名也就此传遍天下。

另外像《说岳全传》以及《隋唐演义》等等历史演义小说中,也有着很多这种古代打仗,是由双方将领先在阵前进行单挑的记载,如岳飞便是在阵前击败了杨再兴的“回马枪”,而让杨再兴心服口服投入军中,罗成更是在阵前击败了窦建德的女儿窦线娘,从而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也正是由于这些演义小说的广泛传播,以及现代影视剧的影响,所以人们对于打仗前先由大将单挑的规矩极为熟悉,渐渐便会对其究竟是真是假有所疑虑,毕竟这些书上说的再真,那也只是小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那么就看看正史上是怎么说的吧。

根据《汉书》的记载,项羽与刘邦在广武进行交战的时候,刘邦躲在城楼上不出来,项羽对他说:“为了你我两个人的事业,却连累这众多的士卒与百姓,又怎么能够忍心呢?不如你我就在阵前一决雌雄,以此来决定天下的归宿!”这算是项羽在阵前主动发起了单挑的邀请。

不过刘邦并没有接受,这是很可以理解的,毕竟项羽不仅比刘邦年轻了二十多岁,而且从小就力能扛鼎,个人武力极为强大,刘邦若是真的与其单挑,能够走过三招便算他运气好,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拒绝对方的单挑显然面子上不好看,于是刘邦回答说:“吾宁斗智,不斗力也!”算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

从这个记载就可以看出,当时打仗时候先由主将斗一阵的风气是存在的,不过对方也可以拒绝,清朝的考据学者王士禛在个人著作《池北偶谈》中,将这种现象起了一个专门的称呼:斗将。

古代打仗的时候,首先斗将,随后再斗军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不过在秦汉时期这种现象反而比较少,因为动不动就是数十万人的大战,将领个人的武力在大战中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倒是在三国与十六国南北朝那样的乱世中,斗将的风气盛行一时,这主要是由于小规模的突发战更普遍,所以将领的武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古人打仗,两军交战真如《三国演义》里面那样先由双方将领单挑吗?_百度...
答:由于受到影视剧和小说作品的大量影响,总有人觉得古代打仗就像电视上和小说上写的那样,比如三国演义中,两方先列好阵势,然后是两边各派出将领单挑,等到将领决出胜负后,赢的一方士卒开始冲锋,单挑失败的一方就大败而归,这样的记载在三国演义中非常多,其实真实历史上的战争完全不是这样。中国历史上真实...

古人打仗,两军交战真如《三国演义》里面那样先由双方将领单挑吗?_百度...
答:古代打仗的时候,首先斗将,随后再斗军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不过在秦汉时期这种现象反而比较少,因为动不动就是数十万人的大战,将领个人的武力在大战中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倒是在三国与十六国南北朝那样的乱世中,斗将的风气盛行一时,这主要是由于小规模的突发战更普遍,所以将领的武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古人打仗,两军交战真如《三国演义》
答:尤其说书人讲到两国交锋,往往会用斗将来表现双方的胜负,实则是历史风云的简化版,说书人真要仔细表现对战双方导致胜负的各种因素,繁杂不说,还怕听众听着无趣,哪有用斗将来的简单,还不脱离故事的大脉络。两军交战,真有双方将领先行单挑吗?历史战争长河中,肯定有过。不然也不会衍生出演义评话的文...

为什么像《三国演义》等里面,双方对垒打仗时都是两个大将先出来单挑,等 ...
答:这是因为《三国演义》是小说,写战争时先让双方大将单挑,从艺术方面既好写又好看。要是真有板有眼的写行军布阵,小说家不擅长,读者也未必有耐心看。真实的历史上并不是这样的。古代战场很少有大将单挑这种机会。真实的战场上,大多数是猛将带着士兵冲锋,可以起到提高士气的作用。真要是双方大将在战...

中国古代战争用兵打仗是像三国上那样吗
答:怎么会呢,呵呵,那只是罗灌水写小说的需要。实际战争中,如果是先锋将领及偏将,在前线指挥部下冲杀,经常需要亲自上阵,以鼓舞士气。但是不可能玩单挑的。而主将或主帅,更多的是在中军指挥大军。

古代打仗例如三国时候,正史上面打仗真的是像演义里面那样先大将单挑在全...
答:不是,你说的只是提高士气而已,一般战斗已骑兵第一,步兵其次,弓箭手最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打仗非常讲究列阵,步兵的阵型一旦要是乱了,那就会被骑兵像切菜一样虐杀。。。我国的各朝军队均演练阵法。下面作简单的介绍:鱼鳞阵(高渠弥创):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

三国时期两军作战,真如小说中那样先由两个将军单挑么?
答:历史上只能说有过,比如吕布伤郭汜,阎行胜马超,但从来就不是战争中的主流 但个人武勇也往往起战役的绝对作用,比如乐进斩淳于琼可以说是官渡大战的转折点

古代打仗时,两名最初的虎将交锋,为何就能影响军心士气?
答:随着人们对历史的了解越来越多,回头想想这个观点难免会让人发笑。将军的勇敢固然有用,但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例如,著名的将军韩信和霍去病就不是以其无与伦比的武术闻名。那么,在古代,两军交战时,两位将军战前的场面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从鼓舞士气的角度看,其历史原型可以追溯到先秦志士...

鸦片战争轶事:清朝将领学三国演义用火攻攻敌
答:按《三国演义》的说法,那时打仗,似乎很喜欢用火攻。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军……对了,还有火烧连营。两军交战,一方借助水火二君,以巧制敌,当然便宜。真要是得手了,对方弄不好就全军覆没。就像《三国演义》上讲的,七擒孟获最后一战,“让那兀秃国连个人种都没留下”。当然,真实的...

古代打仗前将军一定要一对一打吗?历史上有哪些真实的一对一案例?_百度...
答:第一,给双方士兵打气。自然,赢的一方士气高昂,输的一方士气低落。那么,在现实历史中,真的会出现一对一的对抗吗?别说,真的有。古代将领单挑不是普遍现象,但不代表完全没有。如东汉学者王灿写的《三国志孙策传》、《英雄记》、《宋史太祖本纪》,分别记载了孙策与太史慈、吕布与郭汜、赵匡胤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