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心理学专家对我做的566题MMPI结果分析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谢谢您——

作者&投稿:殷勤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心理学专家566题MMPI结果分析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MMPI有14个量表,其中Q、L、K、F是效度量表从这份量表答卷来看,该测试者比较据实回答,但其KF分得分较高,可能说明被试者有伪装疾病的倾向或者说被试者防御心理较重,F分得分越高表明精神病程度越重。对于上面的其余十个临床量表,这个需要专业的测量模板,根据相关T分公式把因子分算出来才能做比较,这个工程量比较繁琐,我建议,该提问者,测量人格方面的EPQ,或者这个维度表较清晰,或者你可以到专门的心理实验室做16PF测试,哪个比较方便快捷,你一做了就能看到结果,清晰明了。

你F原始分22,算比较高,有诈病的可能,在各量表的高分点上,中国的常模是60分。以上量表中:Pd Mf Pa Pt Sc Si的T分都超过60分。其中精神衰弱量表(Pt)高分,表现的特征:精神衰弱的特征为:焦虑、强迫动作、强迫观念、无原因的恐怖等。 高分者表现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维,恐怖以及内疚感他们经常自责,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精神分裂症量表(Sc)高分表现:思维、感情和行为混乱。 高分者表现异乎寻常的或分裂的生活方式。如不恰当的情感反应,少于,特殊姿势,怪异行为,行为退缩与情感脆弱。10.社会内向量表(Si)此量表是为了鉴别对社会性接触和社会责任有退缩回避倾向者。 高分者表现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过分自我控制,紧张,固执及自罪。但然这些得分,这个量表写着:T分来源网络,仅限参考。所以建议去专业的机构去测试,或者去医院测试。

你说错了吧,MMPL-2没有566版的,只有399版的,1;疑病 ;即使身体健康也总觉得身体欠佳表现疑病倾向,HS得分高的精神科患者,往往是有疑病症,神经衰弱,抑郁等临床诊断……
2;精神衰弱;高分者表现为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维,恐惧,内疚感,自责自罪,PT量表与D和HS量表同时升高这是精神症剖析图。

项目 原始分 加K分 标准分
Q(无效回答) 1 1 44.22 有一个问题没有回答

L(谎言) 4 4 45.24 有四个撒谎了,但量表有效
F(伪装) 21 21 60.96 有21个问题,你在伪装,或是说,你假象有病

K(防御) 5 5 32.83 5个问题的防御

前四个量表是效度量表,主要是看原始分,其他,你就不用管了

以下的解释主要是看第三个分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你是中国人,所以,一旦某个标准分高过了60(中国常模分,当然也许存在你们当地或者当时工种的常模),就有些危险了

另外,我只是把我所知道的解释说出来,

由于你是做的是网线测评,所以有很大很大的出入,你大概了解即可,绝对不能当真,如果一定要测评,我只建议你去专业的精神疗养院

Hs(疑病量表) 20 23 79.94 有疑病症、神经衰弱、抑郁等倾向,身体无病,也总觉得身体欠佳

D(抑郁) 35 35 67.79 常被诊断为抑郁症,表现忧郁、淡漠、悲观、思想与行动缓慢

Hy(癔病) 29 29 62.93 依赖、天真、外露、幼稚及自我陶醉等

Pd(精神病态) 27 29 72.98 性格畸变蔑视社会习俗和规范,有复仇攻击观念,多诊断为人格异常、反社会人格、被动攻击性人格;

Mf(男性女性化或者女性男性化) 30 30 56.04 这个,正常

Pa(妄想) 17 17 60.61 多疑、孤独、敏感等

Pt(精神衰弱) 41 46 85.49 紧张、焦虑、强迫思维、恐怖及内疚感,常自责自罪、自卑,Pt、D、Hs同时升高则多诊断为神经症

Sc(精神分裂症) 42 47 73.64 表现非常的或分裂的生活方式及情感反应 。极高分数(>80)者多有不恰当情感反应、怪异行为、妄想、幻觉、人格解体等精神症状及行为异常。且只有Sc高分、无F量表分升高常提示类分裂性人格

Ma(轻躁狂) 29 30 71.9 常为联想过多过快、活动过多、观念飘忽、夸大而情绪激昂、情感多变。

Si(社会内向) 45 45 65.25稍微内向

附加量表
属于MMPII2量表,不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抱歉

高考问题,关于考飞行员的一些问题[高分]
答:人格量表检测时没有时间规定,但设有无效卷规定,例如明尼苏达量表共含566题,前399题中专生弃权题达到30题,主机自动判为无效卷。能力测验主要有知觉速度、...都是专家观察评价的对象,有经验的老师能抓住几个关键性的指标,去重点观察,并将学生的表现与自己头脑中合格飞行学员的心理品质要求相比较,做出准确的评价。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
答:2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