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搜集

作者&投稿:李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搜集谚语~

劳动出智慧,实践出真知。老猫不在家,耗子上屋爬。冷粥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礼多人不怪,油多不坏菜。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量大福大,心宽屋宽。邻舍好,无价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六月不热,五谷不结。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路湿早脱鞋,遇事早安排。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有千条,理只一条。驴骑后,马骑前,骡子骑在腰中间。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骂人骂脏口,打人打伤手。骂人无好口,打人无好手。买瓜看皮,扎针看孔。买鸡看爪,买鸭看嘴。买锣要打,买伞要撑。买卖不成仁义在。买卖不懂行,瞎子撞南墙。买时得买,卖时得卖。卖瓜不说瓜苦,卖盐不说盐淡。卖主怪脚,买主怪鞋。满招损,谦受益。慢病在养,急病在治。猫跟饭碗,狗跟主人。猫怕过冬,狗怕过夏。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没钱时挨饿,有钱时摆阔。没有不上钩的鱼,没有不上竿的猴。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蜜多不甜,油多不香。苗多欺草,草多欺苗。苗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明枪好躲,暗箭难防。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磨刀不误砍柴功。磨刀不用看,全仗一身汗。莫馋人富,莫嫌人穷。莫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莫看强盗吃肉,要看强盗受罚。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谋官如鼠,得官如虎。母大儿肥,种好苗壮。南方吃雁,北方吃蛋。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三分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年纪不饶人,节令不饶天。念书不用功,等于白搭工。娘家的饭香,婆家的饭长。鸟贵有翼,人贵有志。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鸟无翅不飞,鱼无水不游。宁吃半餐,不吃断餐。宁吃飞禽四俩,不吃走兽半斤。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宁叫顿顿稀,不叫一顿饥。宁叫嘴受穷,不叫病缠身。宁可锅里放坏,不可肚里硬塞。宁可认错,不可说谎。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宁可种上丢,莫望不种收。宁可做过,不可错过。宁苦干,不苦熬。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宁添一斗,莫添一口。宁在锅里争,不在碗里争。宁走封江一指,不走开江一尺。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牛能拉犁,狗能看家。牛要脚圆,猪要脚粗。

巴掌打空——劳而无功
打靶不中——偏了心
打半边鼓(打鼓不打面)——旁敲侧击
打出来的口供——不实
打好的鱼网——心眼多
打架揪胡子——谦虚(牵须)
打开棺材喊捉贼——冤枉死人了
打锣卖糖——各干一行
打鸟没打中——非(飞)也
打鸟人的眼睛——尽往上看
打鸟的姿势——睁只眼,闭只眼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儿子不养娘——白疼了一场
二郎神的印堂——独具慧眼
机器人看戏——无动于衷
八匹马拉不开——难解难分
八十老太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
八月的天气—— 一会儿晴一会儿雨
八月十五吃月饼——正是时候
芭蕉结果—— 一条心
打蛇打七寸——攻其要害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太多了。。。省略。。。
  由来 例: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回答者:三叶す草草 - 试用期 一级 9-5 19:01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0% (0) 不好
  100% (1)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好呀
  评论者: qzgb叉烧包 - 助理 二级

  好呀
  评论者: 415978287 - 试用期 一级

  好呀
  评论者: 415978287 - 试用期 一级

  更多>>
  其他回答共 2 条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中国谚语
http://blog.shzxyy.com/more.asp?name=weizhong&id=22&page=9
英语谚语
http://www.wwenglish.com/en/ez/2/

谚语大全
http://www3.upweb.net/index272-img/showlog.php?id=4427

谚语大全
http://www3.upweb.net/index272-img/showlog.php?id=4427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谚语第二缉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有理赢,无理输。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理不短,嘴不软。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谚语第三缉
◆人有志,竹有节。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高中常用英语谚语带翻译
答:简单英语谚语容易记诵,对我们的英文也有很大的帮助,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高中常用英语谚语带翻译,欢迎阅读。 高中常用英语谚语带翻译一 1、人生没有朋友,犹如生活没有阳光--A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a life without a sun. 2、活到老,学到老--It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搜集三条农业谚语
答:春雷响,万物长。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麦怕清明连夜雨。夏雨稻命,春雨麦病。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搜集五条谚语
答:动手成功,伸手落空。想喝甜水自己挑。路要自己走,关要自己闯。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家有斗量金,不如自己有本领。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不怕别人瞧不起,就怕自己不争气。锯一响就有锯末。血书必须要血写。(西班牙谚语)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蒙古...

谷雨节气的农业谚语
答:谷雨节气的农业谚语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以下是我搜集的谷雨节气的农业谚语,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谷雨节气的农业谚语 1、谷雨时节种谷天,南坡北洼忙种棉。 2、水稻插秧好火候,种瓜点豆种地蛋。 3、光栽不护,坝光山秃。 4、芍药打头,牡丹修脚。 5、麦不封垄,松...

谚语、俗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请按要求搜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俗...
答:谚语、俗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请按要求搜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俗语。 (1)看云识天气:___(2)看风识天气:___(3)看物象识天气:___... (1)看云识天气:___(2)看风识天气:___(3)看物象识天气:___ 展开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电视...

经典气象谚语
答:经典气象谚语大全 气象谚语的定义是口述与笔记的历史充满韵文、轶事与谚语来指示明日天气是天朗气清还是风雨飘移。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经典气象谚语大全,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谚语栏目! 大雨前兆 蜻蜓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 动物对下雨的预报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群结团,雨蚁成群出现...

初中常见的英语谚语带翻译
答:初中常见的英语谚语有哪些呢?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初中常见的英语谚语带翻译,欢迎阅读。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交。Great hopes make great man.远大的希望,造就伟大的人物。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雨过天晴。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Art is long, ...

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共二条
答:乌云过岗,风大就落雹黑龙过岗落雹 关于天气的谚语东风急,备斗笠。风静闷热,雷雨强烈。急雨易晴,慢雨不开。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星星密,雨滴滴。星星稀,好天气。星星明,来日晴。星星眨眼,有雨不起。直闪雨小,横闪雨...

英语谚语带翻译
答:英语谚语100句带翻译 多看看收集一些经典的常用的英语谚语对我们的英文有很大的帮助,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英语谚语100句带翻译,欢迎阅读。1、A bad beginning makes a bad ending--不善始者不善终。2、A bad thing never dies--遗臭万年。3、A bad workman always blames his tools--不会撑船怪河弯...

搜集关于生活启示录的谚语
答: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狭路相逢勇者胜。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