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历程》看如何改变国民性(1)

作者&投稿:宠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演变轨迹证明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古训并不完全准确,因为民族性格确实在不断变迁。
2. 读春秋故事,人们会对那个时代的单纯和透明感到惊异。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人,他们的生活充满活力,死亡果断而清白。
3. 在周边民族还处于沉睡时,中国人已经开始思想启蒙。那时的中国人思想活跃,智慧奔放,出现了众多智者,学说林立。
4. 然而,中国的思想青春期被秦始皇的统一所终结。秦始皇的过错在于将天下人视为猎物,用暴力和实用主义统治。
5. 秦始皇的统治方法确立了暴力基础,取消了民众的自尊和思想,导致中国人的群体人格受到粗暴摧残。
6. 汉高祖刘邦是这种实用主义的代表。他为了逃命,多次将孩子推下车,显示了他对生存的极致追求。
7. 汉王朝通过无为而治,逐渐恢复民族元气,驱逐匈奴,建立了大汉天威。
8.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中国人民保留了上古社会的一脉相传的质拙单纯,中华文明遥遥领先于四邻。
9. 盛唐时期,中国人的自信达到顶峰。中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长安的大街上,各国商人和学者络绎不绝。
10. 那时中国人的人格基调是阳刚、开放、乐观、健康、进取。他们的生活自由而开放,没有过多的清规戒律。
11. 盛唐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人格最健康的皇帝唐太宗,以及伟大的诗人李白,他们的存在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的胸襟和气魄。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的作者简介
答: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1994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1994年至2006年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葫芦岛市分行,2006年调入渤海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文学院合同制作家。已出版《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等。

春秋战国时期浓厚的中原文化的男人性格
答:仔细翻阅中国历史,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古代的中国人和后来的中国人,似乎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历程如同直跌下来的瀑布,其落差之大,令人惊讶。源头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的中国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国人的品质却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无创造力。先说春秋...

心路历程六百字左右
答:寒假里,仔细看了老师推荐的书。其中有一段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讲述了中国人的性格——温良的中国人。说中国人温良,不是精神颓废的驯良,而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这是麦嘉温博士的原话。其实,寒假中我亦写了一篇关于中国人性格的文章。上述语段给我的触动便是,当我像愤青一般地用文字...

简述中国民族性格的主要特征
答:1、爱国如家,忧国忧民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主要的优秀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性格的精华。中国各民族人民特别是民族的精英在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之时,他们总是把国家的利益摆在首位,总是挺身而出,视死如归,爱国如命,总是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以身报国,用鲜血和生命报效祖国。2、大公无私,勤劳...

急急急,求一篇介绍辜鸿铭的文章
答:辜鸿铭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序言中说:"事实上,要懂得真正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对此徐友渔先生在《辜鸿铭的保守主义》中说:"他对中国人的气质、个性之类难于揣摩把握的东西,是那么细腻、灵敏,既洞若观火,又体...

吾国与吾民2000字读后感
答:而林语堂先生林语堂用一种客观而冷静的态度勾勒当时的中国,用含蓄的口吻道出中国人性格养成的历程,是为了让中国人了解国情,冷静的解决问题。 《吾国与吾民》这一本书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中日...

中国人的性格与历史有什么联系
答:回答: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家的慈悲为怀,道家的无为、中庸之道一直洗刷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大脑,性格也潜移默化了,你说对中国的历史能没关系吗。--忍无可忍,官逼民反造就了改朝换代,客观推动了历史的进程。---百忍成金成就了多少历史、文化的积淀,你说现在的和谐不是建立在过往的历史中吗,历史反过...

急急急~~~
答: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倾心于安居乐业,习惯于知足常乐,以守成为通例.春播,夏管,秋收,冬藏,农耕文明的规律性和稳定性,使古代中国人注重顺应自然节奏,固守家园,脚踏实地,安土重迁,祈求平安,以和为贵,而不愿冒险扩张,把重视亲情,和睦共处,安土乐天视为理想的生活状态.汉元帝曾概括中国人的社会...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的作者简介
答:张宏杰,作家,学者。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就职于渤海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等。有多部作品在韩国及港台出版。

你同意林语堂的“中国国民性”的观点吗?为什么?
答:近代中外人士对中国国民性有以下三类言说:一类是严复、梁启超、鲁迅、陈独秀等启蒙思想家以批判的目光审视“中国向来的灵魂”,着力于针贬国民劣根性;一类是来华传教士、商人、政客等外国观察家或说“中国通”对中国民族性格的评说;还有一类是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或说“西方通”以西方民族性为参照对中国国民性的返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