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勘局:对上保事业牌子,对下抓企业化经营,以队为基础事企分开,以局为单元整合结构

作者&投稿:车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进展情况综述~

地勘单位贯彻国办发[1999]37号进展顺利,企业化经营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经济稳步发展,职工队伍稳定。现将了解到的企业化经营的一些信息,综合起来作如下综述,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几种做法
国办发[1999]37号文提出的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改革至今已有几个年头。整个改革进程在前两年的基础上有所前进,但发展不平衡,模式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能有三类情况:
(一)以云南地勘局为代表,实行“以局为单元。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坚持事企分开,稳住事业,做大产业”
(1)他们认为以局为单元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条件已经具备。提出:以矿产勘查开发业为主导产业,包括公益性地质大调查的技术劳务;商业性地质勘查(面对矿业权市场、勘查劳务市场);矿产资源开发。以工程勘察施工和外经贸物业地产(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资产重组和机构调整。
(2)以地勘单位为基础,实行“两分离,一分流”。“两分离”是:①地勘单位的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分离;②主业与辅业的分离。“一分流”是:在“两分离”过程中对人员进行分流。剥离后的经营性资产和主业,转为企业;剥离后的非经营性资产和辅业,留给地勘单位,是事业性质。
(3)根据发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两分离、一分流”的需要,将地勘费除事业开支外,分为三类,即分流人员费用、基地管理人员费用和用于产业投资的资金。
(4)根据新的体制,深化企业改革,建立股权多元的资源型股份公司并准备上市,面向社会筹集资本;对局机关进行改革,既要保事业单位的牌子,又要把事业的职能与企业的职能分开,建立集团公司;对再分离后已建立起来的企业,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进行改造;对小企业网点,继续放开搞活。
(5)把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发展和壮大产业经济。为此,他们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先后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日本等国合作,开展风险勘查,已签订合同金额2750万美元,到位617万美元;走出去,到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
(二)以浙江地勘局为代表,实行“以地勘单位为基础进行改制,以地勘局为单元,进行结构整合和疏通环境,充分利用事业牌子和企业机制,壮大经济实力”
(1)以地勘单位为基础,整体构建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保留原事业单位的牌子。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由国有股和职工持股形成。
(2)以地勘局为单元,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并大力疏通外部关系。省财政已经答应,他们的地勘费基数每年递增8%,他们的养老、医疗保险,大部分已进入社会。
(3)逐步调整规范地勘局与所属企业化经营单位的关系。出于充分利用地勘局作为直属事业单位的牌子,要稳住它,扩大它的影响,在体制上不作改动,着重在机制上改革对所属企业化经营地勘单位的领导。
(4)发挥地勘队伍的优势,搞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用实际的业绩,让地方政府认识到地勘单位存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充分利用事业牌子和企业机制扩大社会影响。
(三)以安徽地勘局为代表,实行“对上保事业的牌子,对下抓企业化经营,以队为基础事企分开,以局为单元整合结构”
(1)他们认为,对上保事业的牌子,对下抓企业化经营,是符合安徽地勘局实际情况的选择。它既不影响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的优惠条件,又不影响大力推进企业化经营的进程,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2)以地勘单位为基础,内部事企分开。其具体内容是把主业和辅业分开,主业是走市场的部分,即工程勘察、基础施工、多种经营等,内部完全模拟公司制运作,不与辅业部分渗合;辅业部分包括地质勘查、后勤服务、基地管理等,属于事业性质,但内部也搞企业化管理。
(3)以局为单元,整合产业结构,已确立地质勘查业、矿产品开发加工业、工勘施工业为主导产业,局将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并多方筹集资金,把产业做大。最终形成“一院三个集团”的格局,即地调院、工勘集团、矿业集团、测绘专业集团。
(4)保证实现上述方案的主要措施是:①组织上大队内部事企划开,互不干扰,除队长外各负其责;②主业和辅业都搞三项制度改革;③对主业和辅业,都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④局将全力疏通外部环境,争取各种优惠政策。
二、对企业化经营中带有共性问题的评述
(一)地勘单位内部实行事企分开
地勘单位在深入实施企业化经营中,在局或地质大队内部,把事业和企业分开,互不干扰,相对独立地按照各自的机制运作,可能具有普遍意义。第一,从总结历史经验看,许多过去风光一时的市场收入搞得好的地质队,在事企不分体制下,纷纷走入困境。原因是市场收入的效益,都被本单位广大职工给吃了,或者替国家分担了经费不足的困难,无法形成积累。因此,一旦出现变化,他们没有任何承受能力,只好又退回事业的保险箱。第二,从现实看,长期事企混合运作,既管不好事业,也经营不好企业,造成“两耽误”。特别是有可能造成成本失真、效益失真。许多队办企业,在审计时出现的虚盈实亏;不少对外收入,通过地勘费暗补,维持表现的繁荣。这都是事企混合管理的结果。可以设想,一个队长,既要他维护出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把企业搞好,又让他完成主办单元交办的安置人员、保持稳定的任务,而这两件事在具体执行上是相互矛盾的,很难处理好。所以在地勘单位内部实行事企分开,是很有必要的。分开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的在全局范围内分开,有的在地质大队内分开,有的作为企业,在属下设置专门管理事业的机构,都是可以的,不必强求一致。
(二)以局为单元进行产业整合
各地勘单位所办的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结构趋同,所以以局为单元进行产业整合势在必行。整合的办法可考虑:
首先,要明确全局所要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这些产业确定的原则是:自己的优势同市场需求的结合点,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根据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特点,决定整合和重组的要求。有的要以局为单元,统一发展。如:对大型矿产开发、矿产勘查的产业,就应当以局为单元,统一去搞。因为它的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光靠一个地勘单位无法承受。有的要有分有统。如:对工程勘查、基础施工的产业,就应当有分有统,分是为了适应市场经营的需要,,发挥多个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中小项目,光靠局统一去揽活是不现实的;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高级别的资质、大型的设备,更好地承揽大项目,更有效地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有的则适于联营。如:旅游业、某些服务业等,既可以独立经营,又需要相互依托,招揽生意。
第三,调整的方法,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分别进行。但是确定重大项目,筹措资金,必须在战略谋划的基础上进行,这里,增量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局的作用具有决定性。当然,在具体步骤上,可以先以队为基础进行调整,发展各自的重点产业,然后局再作整合;但是条件成熟的,也可以在全局范围内,进行产业重组。
(三)局机关的改革要提到议事日程
近20年的地勘单位改革,都是在地质大队一级进行,局机关作为事业单位,全权领导着地勘单位的改革,而本身基本没有触动。这次,不仅有37号文件要求,局机关和地质大队都要改,而且在事企分开的要求下,局机关也必须改。
总体考虑是:地勘局作为事业单位的牌子不能动,保事业的牌子,首先要保局的牌子,在对外是事业单位的大前提下,在内部对事、企分别用不同机制和人员去管理,机构可以分三块:
(1)局机关要组织一个专门机构,代表出资人去管所属的业已分开的企业。可以组成管理国有股权(产权)的董事会,行使国有股东的权利,按照董事会的职权,确保出资人的权益。
(2)对局级还保有的事业职能,要进一步明确、细化,组成专门机构去管。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规范地分配事业费(增量投资交给管企业的去配置),并且一定要包死基数(政策性增资,统一调整基数),不搞临时增补,防止“跑局钱进”,形成要钱的机制。
(3)局机关的办公室、政治工作机构、人事机构、财务机构等,可以不分为事业和企业,作为综合部门,管理所属单位各自的业务。
局机关管企业的部分,进一步发展可能有两种模式:一是作为控股公司,专门从事资本经营,不搞实业经营;二是作为集团公司,既搞资本经营,也搞实业经营。
(四)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党中央提出的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改造成为公司制企业,其关键是要建立与现代公司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
现代公司最基本的特点,一是众多出资者共同出资,形成了公司的法人资产,股东对公司债务所负责任只以其投入的股本为限;二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所有者“远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具有经济能力的人直接管理企业的运营。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现代公司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以通过出资者(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来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局属的骨干企业,有条件的地勘单位都要逐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对此,许多地勘局和地勘单位都作了有益的探索,既取得了经验,也遇到了问题。当前的主流方向应当是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改革进程。首先可以在出资者到位、经营者与所有者分离这两个基本点上进行深入,模拟运行,待条件成熟时再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五)对小型企业网点放开搞活
这项工作已有相当的进展,但要深入抓下去。放开的原则要坚持:①坚持以地质大队一级地勘单位为主体,不能多头放。②坚持与产业结构调整、资本结构调整相结合,不能孤立地抓放小。③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保护资产所有者的权益。④要坚持与职工分流相结合,不能把资产放开了,把人员留下来。
放的形式要灵活多样:①股份合作制。国家投入可转为债权,逐步返回。②合伙经营。可本着职工自愿,单位同意,按有关法律和规定的程序改制,国有资产全部置换。③产权出售。包括整体出售、部分出售、单项出售。必须严格评估,公平交易。④引资嫁接。包括入股式嫁接、联营式嫁接。⑤企业兼并。包括承担债务式兼并、投资入股式兼并、购买式兼并、行政划拨式兼并等。⑥租赁经营。包括抽资租赁、抵押租赁、还本租赁。⑦承包经营。包括风险抵押式承包、定额上缴式承包。
(六)切实抓好人员的分流
由于职工的素质同产业的要求不够适应,即使产业结构调整到位,小企业放开,仍有一部分职工得不到安置。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分流职工,同营造新的产业一样重要。其具体做法是:①实施再就业工程。各单位建立“再就业工程专项费用”,专项用于下岗职工培训和再就业支出,增强职工转岗适应能力,增加再就业机会。②鼓励下岗职工从事集体、个体经营或对外劳务输出。根据情况,对个体经营者可适当支助资金或贷款;要求保留职工身份的,必须按规定交足规定的费用。③退养。45岁以上的,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发放退养费,到退休时再办理退休。④退休。因身体状况不佳,退休年龄可放宽5年(比国家规定),但须本人申请,单位同意,局批准。⑤解除劳动关系,一次性安置。由本人申请,家属签字,经职代会同意,企业法人代表批准,公证部门公证,可以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做一次性安置。安置费用的标准可灵活掌握。
(七)基地管理逐步实行社会化
在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对小企业网点实行放开搞活的同时,再把主业和副业分离、物业管理和生产经营分离,以减轻新改制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其具体做法是:对原地勘单位的基地进行改造,组建物业管理中心,条件成熟时,可转为社区服务中心,与原系统脱钩。
物业管理中心的职能是:①管理原地勘单位基地的房地产,有的直接经营,有的服务维修;②管理没有进入股权的原来国有资产,以及代表所有者管理小企业网点的国有股权;③经营管理原地勘单位基地的公用服务设施;④管理离退休职工的日常事务;⑤管理下岗职工,有的可以搞待岗培训。
物业管理中心实行“独立核算、有偿服务,以收抵支、定额补贴,超支不补、节约提成”的经济责任制。关键是要制定公平合理的收费标准,有的标准要经过批准,不能自作主张。
物业管理中心的领导体制,有的由地勘局直接管理,有的经地勘局委托,由局属企业管理。不管由谁管理,都要规范管理模式,建立既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又有利于高效益的经济承包责任制。而且管理方式逐步向城市社区管理中心学习,以便条件成熟时,放到当地社区。
三、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已经取得的成绩应当肯定,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有的是原来潜伏着,现在表面化了;有的则是在新形势下发生的。其中主要有:
1.政府的现行政策和某些行为,不利于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推进。如:①事业单位调整工资,不是按全部在册人员给,而是扣除已经转企的人员;②省级财政要求地勘单位按全额预算的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上报会计报表,强化了事业管理,弱化了企业管理;③某些地方财政和主管领导,认为地勘单位对外收入,应相应减少财政拨款,使地勘单位感到越搞企业化越吃亏。
2.这次调工资,为广大地勘职工增加收入,本来是件大好事,但是也对企业化经营的推进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从事事业性质工作职工工资的提高,必然造成从事企业工作的职工的攀比,进而加大了企业压力,促使成本提高,竞争力减弱,甚至影响向企业分流人员。再比如:由于事业单位定期提高工资,也普遍强化了保事业牌子的意识,因为一次调工资可使一个局增加上千万元的财政拨款,这比市场上收入上亿元还顶用。可见,事业的牌子很值钱,如果能稳住这个牌子,干嘛还要冒企业化的风险呢。
3.地勘单位人员过多,且素质和结构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原以为通过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可以把现有人员大部分转到企业去。两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新的产业所需要的人,并非是现有富余人员所能胜任的。所以,即使地勘单位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到位,大多数富余人员也无法得到安置,同时也不能用企业赚的钱去为地勘单位养活人。富余人员难以解决是大多数地勘单位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难。
4.许多地勘单位现有的市场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地勘费的补贴而取得的,这也是原来没有引起重视或认识不足的问题。人们习惯上总是把市场收入同地勘费拨入加在一起,计算地勘单位的总收入,并用市场收入占地勘单位总收入的百分比来论证地勘单位的市场化成就。可是如果某些市场收入是靠地勘费补贴才能实现,那么一旦补贴没有了,这部分市场份额就失去了竞争力,收入也就没有了。所以这部分市场收入与地勘费的关系,不是彼此独立相加的关系,而是一方没有、另一方也不存在了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地勘单位潜伏的一个严重问题,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单位不可能长期靠补贴在市场上竞争。
5.地勘单位对主导产品或主导劳务的选择面临难题。从地勘单位的自身优势看,一是开矿,探采结合;二是从事地质勘查劳务。但这两根支柱都步履艰难。在开矿方面,不是所有省地勘局都有这个优势,在一个地勘局内,也不是所有地质队都有这个优势。即使存在这种优势的局和队,也普遍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开矿的环境太差,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当地政府侵占矿业权人的利益。二是开矿所需的资金短缺,同时开矿的层次也太低。靠地质队这一级办矿,只能是小打小闹,且也容易受侵犯。而要上规模、正规开采,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开发有色金属矿,投资大、周期长,没有国家的专项支持,难以成功。在地质勘查方面,生产能力过大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进一步加剧:①属地化之后,真正用于地质勘查投入的明显减少。因为现在是根据投入效益作出的自主选择,效益不好,投入自然减少。②社会资金对商业性地勘投入仍然缺乏积极性,一方面,许多老矿山已进入中后期,迫切需要后备资源,但又没有资金开辟新区找矿;有的虽有投资意向,但又难以选到理想的矿区、矿点。另一方面,有的地勘单位占有大量成矿区域和有远景的矿点,但又缺少足够的资金进行投入;如果让他们让出地盘,要价又太高,买方难以认同。目前正处在互不相让的状态。③除矿产勘查而外的地质勘查诸如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说起来前景广阔,做起来很少有人问津,原因是这些地质工作多是供给方炒起来的,真正的社会有效需求还没有较多地出现。
6.对地勘单位某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实,有的规定也相互矛盾。如:国办发[1999]37号文规定“地质勘查单位转让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时,允许其部分或全部转增国家资本金”。可是《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又规定,地勘单位过去已经取得的探矿权,如果超过保护年限,收归国家所有。这后面的规定,实际上否定了前面的规定。有些地方政府,包括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把地勘单位过去形成的已超过保护期的探矿权,拿出来转让,招商引资,地勘单位难以接受。
四、解决地勘单位困难和问题的对策建议
1.对地勘单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有理性认识。它既是结构性的,又是体制性的。所谓结构性的,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用行政方法配置的庞大的地质队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市场来配置,不需要那么多了,而且差距很大,甚至连原来的10%都用不了,90%要转为非地勘业。这是一种非常严酷的现实,不是临时的困难。所谓体制性的,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商业性固体矿产的勘查,是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用完即核销的事业管理体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矿产品是竞争性商品,勘探费由企业出资,进入矿产品成本,可见商业性矿产勘查是一种企业行为。因此,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实现结构调整、体制转换,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所决定的,其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对上述两点,一定要有清醒认识,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2.要正确处理事业牌子和企业化经营的关系。地勘单位仍然保留事业性质本身,就是一项重要政策,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这项政策,理所当然地是我们要努力坚持的头等大事。对此,有许多地勘局做得很好,应当继续努力。但是这毕竟不需要组织很多人去做,只要明确责任,指定专人去疏通就可以了。同时也不宜扩大宣传,因为在这件事情上让广大职工知道得太多,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形成层层向上的一种机制。对地勘局的主要职能来说,应当放在组织和领导地勘单位实施企业化经营上。实际上大家也是这样做的,这里需要论证的是在处理向上要和向市场要的关系上可能有四种结果:一是向上要影响了向市场要,即由于向上要,强化了干部和职工的等、靠、要的意识,弱化了闯市场的劲头;二是向市场要影响了向上要,即由于对上边的工作没有做好,造成市场增收,而相应减少财政拨款;三是向上要和向市场要互不影响;四是向上要增强了向市场要的实力,即把向上要的钱利用得好,能够产生长期效应。我们应当努力争取第四种结果,至少要达到第三种结果,一定要防止第一种和第二种结果。
3.地勘单位的人多,靠企业化经营来消化或转移又是不可能的。所以大量富余人员长期滞留在地勘单位,是很多地质队由事业向企业转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大问题。对此,必须求助于政府。办法是:比照国内一些大企业的做法(如石油、石化、银行),对原事业编制的职工,年满45岁以上的可以内退或买断。其所需费用,首先从地勘费基数中拿出一部分,再由财政部门一次性支持一部分。这个问题解决了,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就会大大前进一步。据估算,45岁以上的职工,约占地勘单位现有在岗职工的1/3,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是富余人员。稳住了这些人,就稳住了整个局面。实践也证明,与其花钱办那些为安置人而不死不活的企业,不如干脆把钱用于这些人员的内退或买断。
4.地勘单位用于经营性的资产和资金严重不足,大多数为人均不足1万元。为了缓解这个问题,除了从地勘费基数中每年挤出10%用于投资而外,还需要政府从两个方面给予切实的支持:一是对地勘单位用国家预算完成的探矿权,不受保护年限的限制,谁找的矿,归谁支配,形成的探矿权价款,转增国家资金;二是建立专门用于补贴矿产普查的“地质勘查基金”,把地勘单位的主业培育和发展起来。这等于增加地勘单位经营性资产。因为主业有活干了,地勘单位现有的装备和技术都可以派上用场。
“地质勘查基金”用于补贴普查,不是用“基金”直接立项,代替企业去找矿,而是通过“基金”的杠杆作用,经过两级传导,去调动社会资金,增加勘查投入。首先,用“基金”补贴矿产普查。之所以补贴普查,是因为在整个矿产勘查中,普查阶段风险最大,社会资金最不肯进入,通过政府补贴,可以调动社会资金进入普查。其次,一旦普查有所突破,找到了市场需要的有望矿点、矿区,就可以有效地调动社会资金进入矿产勘查。这样,通过两个层次调动,即政府补贴,调动社会普查资金;普查成果,调动社会勘查资金,就可以用少量的政府补贴,把固体矿产勘查的投入启动起来,促进地勘单位主业的发展。
5.政府的各项政策,必须向有利于推进地勘单位改革的方向转变。很明显,要求地勘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逐步成为“四自”的经济实体,是国办发[1999]37号文的既定方针。因此,各级政府对地勘单位的政策应当服从并服务于这个总目的,而不是相反。当前,至少在如下3个问题上应当进行政策的调整:①在对地勘单位按事业性质调整工资时,不宜划分已转产或未转产,应当一视同仁,统一增加基数;②在财务制度上,在满足统一报表要求的前提下,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地勘单位加强对外增收的核算,不要把财务预算管理,管得太死;③对企业化经营效益好的地勘单位,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促进它,表扬它,而不要减少它应当得到的财政拨款。总之,对地勘单位所有的财政优惠和政策,应当有利于它向市场上创收,而不是鞭打快车。要研究建立支持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政策体系。

一、以局为单元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云南地勘局在贯彻执行国办发[1999]37号文规定的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中,提出了以局为单元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具体做法是:
(一)以局为单元发展产业经济已经具备条件
他们总结了多年来发展产业经济的经验和教训,认为成绩应当肯定,但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能忽视,主要是:①企业规模小、散,发展后劲不足,全局30多个单位办了200多个企业,每个企业年均收入仅为200万元左右。②各个单位之间,低水平重复投入,产业趋同,整体素质不高,投资效益低。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同时他们也认为调整的条件已经具备:
(1)经过多年的努力,要发展的产业基础已经初步具备,全局市场收入已在4亿多元,占全局总收入的2/3,且有的企业已有一定规模。
(2)地勘费基数确定后,对产业经济发展已经有一个稳定的扶植金支撑,每年可以拿出几千万元,集中办几件大事。
(3)全局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大部分进入社会,职工住房产权制度改革也基本到位,为以局为单元发展产业经济解除了后顾之忧。
(4)对非主导、支柱产业的小企业网点,在“九五”期间进行了有进有退的政策,可以置换出一部分国有资产,重新配置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中去。
(二)以局为单元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
他们根据:①“九五”以来本局产业经济发展的经验;②分析研究了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和客观环境;③分析研究地勘局自身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确定:以矿产勘查开发业为主导产业,以工程勘察施工业和外经贸、物业地产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即“一个主导、两根支柱”,同时在各个产业中培植足以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
矿产勘查开发业作为主导产业,包括三大部分:①地质大调查等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它的产品是一种技术劳务,它的市场是政府订货。②商业性地质矿产勘查。它的产品有的是矿业权,有的是为矿业权服务的勘查技术劳务。③矿产资源开发。它的产品是矿产品。他们认为,地勘局的这个主导产业,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也许暂时还比不过一般的矿业公司,但是把矿业权作为一种商品,在云南省他们还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而且这个优势还决定今后10年、20年云南矿业的发展后劲,谁占有这个优势,谁就可以主导未来的云南矿业经济。
(三)以局为单元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重组
1.对矿业的重组。该局矿业开发“九五”时期起步,主要从事黄金、锡、铜的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初具规模。2000年矿业开发总收入已接近1亿元。2001年该局加大投入,对骨干黄金矿山进行技术改造,已形成年产黄金1000公斤的生产能力。为加快矿业的发展,确立其主导产业的地位,推进以矿业为主业的地勘单位的重组改制,他们以云南地矿勘查工程总公司(集团)为发起人,吸收其他法人参股,将若干骨干黄金矿山的优良资产和精干人员,从地勘单位剥离出来,组建“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上市发行A股为目标,为矿业的发展提供社会资本的支持,使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司已于2001年8月底注册成立,挂牌经营,并进入上市前的辅导期。
2.对工勘施工业的重组。这个产业是该局目前经济总量最大的一个支柱产业,现共有各个级别施工企业17个,分散在各地勘单位。除具有三个高资质外,其余的资质低、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难以承担大的施工项目。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工勘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现有的工勘施工队伍格局不利于工勘施工业的发展。为推进工勘施工企业的重组,稳步实施规模经营和大企业战略,决定按区域性、专业性、互补性三原则,推进工勘施工业的重组,重组为3个一级施工企业,一个地域性、一个专业性的施工企业。使工勘业实现适度集约和规模经营,以加快其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的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
3.对多种经营业的重组。主要调整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即以原集团公司外经贸部为基础组建进出口公司,根据矿业和工勘施工业发展的需要,形成矿产勘查、开发、加工、贸易一条龙的经营链,带动矿业和工勘施工业走向东南亚市场,从而提高外经贸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带动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拓展,使其成为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撑。同时,继续采取多种方式放开搞活与主产业无关联的不适宜国有独资经营的小企业。
二、以地勘单位为基础,实行“两分离、一分流”
他们认为,要实行以局为单元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必须使全局优良生产要素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集中,必须让这些生产要素与地勘单位母体分离。为此,必须以地勘单位为基础,实施“两分离、一分流”。
(一)“两分离、一分流”的内容和做法
“两分离、一分流”是指地勘单位的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的分离;主业与辅业的分离;并在两分离过程中对人员进行分流。“两分离、一分流”实质是分离事企职能。将地勘单位主产业中的优良资产与精干人员相结合,与队的事业职能分离后进入市场。将不适应经营的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中的不良资产剥离到队,将不适应进入市场的人员剥离留队,改变长期存在的事企职能混合、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混合、优良资产与不良资产混合、精干人员与非精干人员混合的事企不分的体制。优良资产和精干人员从事业母体中脱离出来,合理流动,向主产业集中,才能突破主产业小、散、乱的格局,有利于主产业的重组,把主产业做大。经剥离后的地勘单位,是事业性质的,其职能主要是管理基地物业地产、管理在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管理待岗职工、管理未改制小企业和国有资产及收益(或国有股股权及收益)。为支持“两分离、一分流”工作,由局核拨队(事业)基地管理费和转产分流人员费用,这样可以稳住事业,发展产业。同时事企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今年以来,该局9872名在职职工,从主产业分流出来留队的职工3889人,队(事业)管理人员518人,放小改制小企业职工约1000人。矿业、工勘等产业从业人员4500人左右,约占全局在职职工的46%,分流留队的人员占39%,队(事业)管理人员占5%,各类放小企业安置约占10%。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队伍结构的调整,将有力地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分流人员的安置办法
对地勘单位来说,在企业化经营中,如何分流富余人员,同如何把产业做大同样重要。为此,、云南地勘局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分流富余人员的政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内部退养。规定待岗职工中男年满50岁、女年满40岁的人员,可实行内部退养。月退养费由事业单位工资体系中本人档案职务工资标准或技术等级工资标准(即固定部分)的70%、105元生活补贴、每一工作年限2元的工龄补贴构成(大约人均500元/月)。
(2)病退。本人申请,医院证明,可办理病退。
(3)下岗。适用于年轻的待岗职工。按当地最低生活费标准(昆明为180元/月)+130元,作为下岗职工待遇。
(4)鼓励自谋职业。
(5)一次性买断工资。平均付给每人3万元,同时解除劳动合同。
(6)局属学校全部实行属地化改革。全局共20所学校,已交出去16所,每交出去一所平均要给地方40万元。未交出的四所中,一所为局的职工大学,已经省教育厅批准,改为国土资源职业技术学校,由省教育厅管。另一所为局属的普通高中,已确定改为昆明市宝石职业中学。
(7)后勤一块转化为物业公司(或中心),为职工提供有偿服务。医院全部对外开放。
(三)对地勘费基数分三类管理
为保证“两分离、一分流”顺利推进,并促进以局为单元的产业结构调整,他们将地勘费基数分为转产分流人员费用、基地管理人员费用、产业投资资金。
(1)转产分流人员费用。用于发放在“两分离、一分流”中分流出来的未上岗的待岗人员的生活费和内退职工的内退工资。局对每个地勘单位的分流比例进行核定,按人年6000元标准拨队(事业)转产分流人员费用,由队调控管理。
(2)基地管理人员费用。用于发放在“两分离、一分流”中留队从事基地管理的管理人员工资。每个地勘单位从事基地管理的人员比例由局核定,按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核拨。
(3)用于产业投资的费用。在保证上述经费后,余下的用于产业投资。地勘单位“两分离、一分流”后,主产业分离出来通过重组向主产业集中,局利用产业投资集中投入,加大投资力度,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放大投资功能,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产业的竞争力,使产业获得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三、面对新形势,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
1.围绕建立资源型股份公司、发行A股上市的目标,已成立了股份公司筹备组,目前已完成了内部重组。即将云南文山矿业开发总公司、大理州北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滇西矿业勘查开发总公司(含高山公司37%的权益)、楚雄市小水井金矿、富宁县那能金矿的经营性资产,以及一大队、物探队与矿权经营相关的固定资产,投入股份公司。同时,按照资产、业务、人员相匹配的原则,相应划入公司人员788人(不含聘用人员),完成了上述队伍的重组工作。
此外,还完成了股份公司股权设置方案:云南地矿勘查工程总公司(集团)作为主发起人,以净资产7500万元出资,邀约云南冶金集团(出资550万元)、上海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出资500万元)、中国地质大学(出资150万元)和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出资100万元)四家发起人,合计出资8800万元,构成股份公司股本。各发起人均已在《发起人协议书》上签字确认。
2.对地勘局机关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即逐步将事业局的体制改变为企业化经营体制。已成立云南地矿勘查工程总公司(集团),局与集团公司逐步实行职能分开,明确了局与集团公司为出资人与受资人的关系,正逐步采取措施将集团公司做实、做大、做强,已将三个产业部名正言顺地划为集团公司,其他综合部门正逐步过渡;集团公司与队级企业为母子公司的关系,正在培植和发展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如正在组建的资源型股份公司等)。出于策略上的考虑,他们在推进局、队两级企业化经营改革中,有意使队的改革步伐快于局的改革步伐,在若干年内,使局总体上仍保留为事业局的牌子和形象,以保持地勘费不间断,并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的一些优惠政策,待事业单位改革政策明确之后,再考虑局的定位问题。
3.地勘单位中从事企业活动部分的改革。这部分改革,是在“两分离、一分流”和重组的基础上进行,即对于已建立的企业都朝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进行改造。
首先搞内部股份制改造。即在地勘单位内部进行的股份制改革。有以下几种形式:
(1)区调队(在玉溪)。实行整体改造,该队分离出来的经营性资产,经清产核资约为600万元,向职工筹集400万元,组成迈特有限公司,下属几家公司,其中一家为宝石公司,原为职工控股的公司,已在全省开了5家分店,发展很快。
(2)三大队(在大理)的工程勘察施工公司。总股本800万元,职工股(含配股)占40%,已完成招股和工商注册等工作。
(3)选一些分项目进行股份制改造。如:汽车驾驶培训项目所进行的股份制改造。该项目是用租用的一块荒山进行封闭性的驾驶培训,培训方法较先进,报名参加培训的人较多。对此类项目的股份制改造不搞国家控股。
(4)对物探队(在宜良)之类无产业的队,实行60%的人休克式下岗改造,局按下岗人员每人每年3600元拨给队,由队安置下岗人员。需要指出的是对这类单位,局宁可下猛药改造地勘单位,也不办毫无希望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小企业。
(5)对各队办的属第三产业的小企业或实体,实行放小,通过职工买断,置放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主业。
在进行内部股份制改造中,采取了如下几项政策措施:
(1)股权设置和股权结构。所有企业都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设置国有股(由局、队持股)、企业法人股和职工股。职工股东成立职工持股会,其股权数额规定一般应占到总股本的40%以上,最低不低于35%。为吸纳一时拿不出较多的钱来认股的职工,采取一次认股,分期付款的政策,还可以用未来的红利付认股款。离退休职工不能入股。
(2)职工入股底限和配股。在坚持入股自愿的前提下,规定一般职工入股数额下限为5000元,班组长为8000元,中层干部为1.5万元,公司董事、监事及公司副职为2万元,副董事长、公司(总)经理为2.5万元,董事长为3万元。要求70%的职工参股,实行股权适当向管理层集中的政策,区调队迈特公司董事长的股权金达10万元,干部与职工的股权比例为10:1。
为了鼓励职工入股,提高职工持股比例,实行配股制,即按职工所持股本额实行1:0.5~0.7配股,其上限为3万元。配股资金来源于各队的三项基金(发展基金、集体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配股只限于本单位职工。职工股东的配股只有收益权,没有所有权。
经上述改制后,该局的经济将转变成为以国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到“十五”末,将使国有和非国有经济的比例达到7:3或6:4。
四、把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发展和壮大产业经济
云南局为了将地勘经济全方位地融于社会,融入国内外市场,加速发展,把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近几年来,大力推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1.“引进来”战略。近几年来,该局引进的力度比较大,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协助引进南非比利顿公司(为英资)联合开发兰坪金顶铅锌矿。
(2)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日本等国多家国际矿业公司合作,开展风险勘查开发,签订合作项目9个,合同金额2750万美元,到位资金617万美元。其中与南非比利顿合作成立的“高日勘探公司”的合作方式是:我方以一个矿权(估价为1300美元)加入,对方以资金投入挣股(已投入2500美元),已在中甸地区经钻探验证发现一个大型斑岩型铜矿;与澳大利亚WMC公司合作的“华澳公司”,已正式组建,协议资金400万美元;与加拿大英可鹰桥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展镍矿勘查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协议。通过引资风险勘查,盘活了部分矿业权资产,引进了新技术,扩大了勘查技术服务领域,其收费达1000多万美元。
(3)与国内公司合作。如:广西龙泉矿冶公司与该局的几个队合作,其方式有:矿权合作;对方提供先进设备、仪器、风险勘查金,地质队提供技术、劳务等,今年就从该公司拿到700万元资金。
(4)引资合作开发局机关大院的房地产。
2.“走出去”战略。该局实行的“走出去”战略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国家要求云南、广西两省(区)融入湄公河经济区;二是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上有互补性。中国的工业品在东南亚有竞争力,但越南 老挝、缅甸等国家的支付能力差,可用资源产品,尤其是矿产品支付。
这些国家在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也提出北方融入战略,放宽对外(尤其是对中国)开放政策,可谓是双方一拍即合。老挝的钾盐、越南的铬铁、缅甸的铂钯是云南局瞄准的三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老挝万象平原钾盐矿的协议已正式签署,资金已于2000年到位,是国家计委批准的第一笔海外勘查资金,计划1.5年内探明1亿吨首采储量、1亿吨远景储量,可供开发。
对越南的铬铁矿是从贸易入手的,每年从越南进口七八千万吨矿石。下一步打算与越方合作投资探采。目前正在谈判合作的事宜,已完成了选区工作。

一、对外保事业的牌子,对内抓企业化经营

安徽地勘局认为,为实现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改革目标,面临着几种不同的选择:

第一种是继续按单一事业体制和机制运作。这显然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不符,与国务院37号文的要求不符,更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不符。首先,属地化后,国拨地勘费仅作为基数存在,随着离退休费用的不断增长,用于事业发展的日常开支费用日渐减少,各省财政也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负担如此庞大队伍的事业支出;其次,国家已对科研事业单位实行改革,对其他各类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已提上了日程,完全保留地勘单位的原来意义上的事业体制,实际上是继续不了的;再次,地勘单位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种种矛盾,比如事业经费核销制、事企连根、等靠要依赖思想等,适应市场能力弱等。用这种状态去适应加入WTO后的激烈竞争的市场,肯定会被淘汰。同时,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地勘单位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收入,部分职工也得到了较稳定的转产,部分多种经营企业得到了发展壮大。这些都对地勘单位事转企形成了强力支撑。若将这些企业转而用事业管理办法来运作,将断送已有的改革成果。显然,这种抱着单纯事业体制和机制不放是行不通的。

第二种是立即取消事业单位的牌子,按企业机制运作。若立即登记为企业,目前的政策环境对地勘单位很不利,甚至有可能丢掉国家对地勘事业单位的一些优惠扶持政策。例如:地勘单位所有的税费将要按企业对待,这对企业小、实力弱的地勘单位来说,无疑是失去了快速发展的政策空间;若将地勘单位改造成国有独资企业,也并非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只有关系国计民生、国家战略安全等一些特殊领域或行业,才可以注册登记为国有独资企业。同时传统国有企业存在的弊端也不利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如改造成公司制企业,由于多元投资主体没有形成,内部职工持股所出现的股份平均化也难以规范操作。再者,地勘单位历史形成的离退休职工多,下岗职工多,内部办社会等,短期内难以社会化。若立即登记为企业,地勘单位将无法背着这些沉重的包袱。

第三种是对外继续保留事业单位的牌子,对内按企业机制运作和管理,与此同时,在地勘单位内部把事业和企业两块分开,事业部分相对保证其必须的经费支出,但内部按市场化运作;企业部分按企业机制运作,待条件成熟时,摘掉事业单位的牌子,登记注册为公司制企业,地勘单位完全实行企业化经营。这样做一是不影响地勘单位利用现行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一个较宽松的外部环境;二是内部全方位实行企业化经营,有利于彻底转变地勘单位职工的观念,培育其在市场经济大海中自争自强的能力;三是有利于实事求是地根据队情制订具体措施保证企业化经营的全面展开。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改革不是将一个地勘单位分成事业和企业两个单位,而是分开不分家,分前是传统地勘单位的一家,分中是过渡期分别采用两种机制管理的分别运作的一家,分后是初步实现企业化经营并向现代企业过渡的新的一家。

基于上述分析,他们认为第三种形式是过渡期地勘单位改革的一种较好形式,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二、以地勘单位为基础,内部事企分开

在地勘单位内部实行事企分开,其具体内容是把主业和辅业分开,主业包括现有的和未来的所有内部企业部分;辅业包括地质勘查业、后勤生活服务和基地管理、医院学校等内部社会职能和社会保障部分。这种划分主要是从性质上划分,以便分别采取事企不同的机制运作,而不是谁主谁次、谁优谁劣的问题。该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修改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对主业、辅业分开,提出了具体要求。

首先实行资产分开。经营性国有资产划归主业,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划归辅业。资产的划分标准是:地勘单位现有企业实际占有的各类资产和以地勘单位名义对外经营所占用的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现暂不能对外经营或虽可用于对外经营,但目前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机构所占有的资产为非经营性资产。对主业部分模拟架构公司体制,将已内部整体改制为企业的地勘单位作为母公司;未整体改制的地勘单位,则以某一能够支撑或带动该地勘单位其他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作为母公司,地勘单位受局委托将经营性国有资产全部投入到该母公司,母公司再将部分资产投入到其他企业,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母公司与分公司关系。辅业部分以资产保全为目的,通过内部整合,减少改革成本和波动,保持队伍稳定。

其次界定“主业”与“辅业”的职能和职责,做到权责清楚:

主业负责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上缴国有资产收益,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享有包括企业法人财产处置权、干部聘用、劳动用工、收益分配等多项自主权。鉴于目前地勘单位事业牌子仍然保留,多元投资主体尚未形成,队属企业基本上仍是国有独资企业,主导产业不明显,因此过渡期内实行内部模拟公司制企业运作,但要着力理顺模拟公司内部关系,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建章立制,转换经营机制,全力以赴开拓市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营造主导产业。

辅业负责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全,创造条件将非经营性资产尽可能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为企业提供服务,并积极开展对外经营活动,逐步实现自收自支。①辅业中的社会保障部分和社会职能工作尽可能推向社会,暂不能实现社会化管理的,实行以收抵支,差额补贴,限期自收自支;②辅业中的后勤生活服务和基地管理等可改造成物业中心,从定额补贴逐步过渡到自收自支或过渡到交给地方管理;③辅业中的地质勘查部分是过渡期内地勘单位事业性质的重要支撑,要保留并加强,但内部模拟企业独立运作,做到人员精干,装备精良,用好地质项目经费,大力争取国家、省及地方政府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积极开拓地勘市场领域,承揽商业性地勘项目,使之成为地勘单位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之一。承担地勘任务的小队伍有三种去向,一是进入省地调院,或仍由地勘费作为支持;二是地勘单位成为企业,自筹资金将其设立为内部事业性质的小单位;三是自身变为资源性公司,完全按企业运作。

三、以局为单元,整合产业结构

该局目前已确立地质勘查业、矿产品开发加工业、工勘施工业为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多种经营作为地矿经济的重要补充。

局将以资产为纽带,以证书、项目为联系,培育主导产业,构建三个产业集团和一个专业集团。地勘业以整体作为事业单位但内部实行企业化运作的省地质调查院为龙头,与各地勘单位辅业部分的地勘所实行技术合作、项目联系,集中优势,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地方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项目的同时,大力拓宽地质工作领域,开拓商业性地勘市场,最终形成全局地质勘查主导产业;工勘业以整体改制为公司制企业的地建公司为核心企业,加强与地勘单位所属工勘施工企业的联系与联合,逐步形成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及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全局性的综合建设工程集团;矿产开发业以矿贸公司为先导,引入市场需求,带动矿产品加工企业,由加工企业需要,带动探采,逐步形成贸工探采一条龙的矿业集团;充分发挥地质测绘总院甲级测绘资质证书的作用,联合地勘单位具有的乙、丙级测绘资质证书的测绘企业,构建起测绘总院与测绘分院体系,最终形成全局性的测绘专业集团。

局将集中财力,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投入。在用好用活现有地勘费基数的前提下,该局制定了《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每年从地勘费中切出一块(约占地勘费基数的10%~15%)作为发展资金,实行内部借贷、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运作机制,主要投向产品(项目)市场前景好、资金回笼快、经济效益好、流动资金紧缺的骨干企业。通过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扩大信贷规模,适度负债经营,通过吸引外资联合勘查开发、合作办企业,通过矿业权转让、职工入股等形式,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大力提高企业自我积累能力,扩大企业留利中的生产经营性投入。

四、保证实现事企分开、结构整合的主要措施

1.精减机构,精干人员。在管理机构设置上,主业除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设置精干的经营性机构外,其他如党委、纪委、团委、工会等管理机构,与辅业部分本着工作需要和精简原则合并设置,工作中覆盖辅业和主业两块。省局严格控制辅业部分的内设机构和管理人员及经费,管理人员按辅业部分职工总数核给一定的编制(一般按职工总数的3%~8%),其经费实行差额预算,定额补贴。各单位均成立地勘所,选择精干的技术人员进入该机构,属于事业性质,相对保证其工作经费,内部独立运作,严格项目管理。

2.对辅业和主业,均进行以“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为重点的内部配套改革,转机建制。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全面推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上岗,所有下岗人员由专门机构管理,在内部形成职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主业自主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并与效益挂钩的分配制度。在尚未进入地方社保体系前,地勘单位的辅业部分建立起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内部统筹办法。目前大部分地勘单位的医疗、失业保险已进入地方统筹,全局整体的养老统筹正力争纳入地方统筹体系实转。

3.加强地勘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机构。为适应主业、辅业分离改革需要,将地勘单位的领导班子分成两部分——主业领导班子和辅业领导班子。过渡期,队长既是主业又是辅业的主要负责人,辅业部分仅设一名副队长,负责除地勘工作以外的辅业工作,队总工程师负责地质勘查的全面工作。队长兼任主业总经理。组成精干的经理班子,主业除总经理外,副总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按《公司法》及有关规定,产生和聘用,局不直接下文任命。按照“管主业的人全力以赴管好主业,管辅业的人一心一意管好辅业”的指导思想,局制定了《关于主辅分离改革后地勘单位议事规则的指导意见》,规定主业和辅业办公会分别为主业和辅业的最高决策会议,并分别对两个办公会的主要任务和决策内容作了规范,以使决策更加及时、准确和科学。

4.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该局制定了《地勘单位“十五”经营目标考核奖惩办法》,每年与各单位行政一把手签订年度经营目标责任书,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同时制定了《经营目标考核机关工作人员奖惩办法》,将局机关全体人员的奖惩与全局年度经营目标完成情况挂钩,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地勘单位负责人与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均实行风险抵押制。同时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实行队务公开、厂务公开制度。

5.努力争取各种优惠政策,为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和支持地勘单位有偿取得并依法转让矿业权,转让所得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争取省政府将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在省级财政中安排一定的地质工作经费;争取各级地方政府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纳入地方经济发展体系,加大对地质勘查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争取地勘单位享受结构调整、企业改制、再就业工程等有关优惠政策;争取地勘单位的职工尽快进入地方社保体系等政策。这些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综上所述,安徽地勘局的改革目标是,通过对辅业部分的逐步社会化和对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改造,实现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辅业部分中,社会保障部分和社会职能基本实现社会化管理,后勤生活服务和基地管理等实现自收自支,对于地勘业,将视其发展情况,或成为能够自我发展的资源性公司,或加入到省地质调查院,成为其分支机构,或在地勘单位成为企业后作为内设事业机构。主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发展壮大,并通过进一步的改组改造,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时,地勘单位初步实现企业化经营,待条件成熟时,组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并正式挂牌,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



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怎么样
答:省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目前是一个年轻人养老的处所

安徽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怎么样?学建筑电气的进去做什么?待遇怎 ...
答:327地质队在安徽是比较有名的,属于事业单位现在工作待遇还算有保障的,建筑电气进去后可以做建筑工程,路桥工程,水电工程都可以做。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打算报考事业单位招聘,应届生学管理...
答: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事业单位招聘一般有很多职位的,具体的要看您报考的职位,才能如果进去主要干的事。更多2015年安徽事业单位招考信息,请关注:安徽人事考试网http://ah.offcn.com/?wt.mc_id=bd13259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安徽省直单位有哪些
答:问题一:安徽有哪些省直单位 地方统计系统、地说系统、工商系统、监狱劳教系统、质监系统 问题二:合肥哪些单位是省直单位 首先,你问的范围比较广泛,如果你针对某些单位或是某些系统来问的话,估计回答的话更能精准一些。 其次,我列举一些省直系统或是单位的,你看看。 1、省直事业单位 省*** 机关医院、省直机...

座谈会会议纪要参考
答: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局长高弟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当务之急是要研究面临“新常态”应采取的对策,如:对国有地勘单位配置矿权应提上日程,不仅能提高地勘单位的积极性,而且对国家后备资源的储备意义重大;二是不仅应明确会计制度,而且要在各管理级次进行界定,这将对分类改革起指导作用。 湖南有色地勘局副局长凌水成重点谈...

安徽泥河勘查模式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600平方千米的安徽庐枞火山岩盆地,已经发现并探明了罗河、龙桥和马鞭山两个大型、一个中型磁铁矿,以及大包庄、黄屯、罗河、何家小岭四个大型硫铁矿,能否再找到铁矿?用什么机制能加快找矿?用什么办法能把矿尽快地开发出来?安徽地矿局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泥河铁矿的勘查开发实践,初步回答了这...

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待遇怎么样?我是水工环毕业生...
答:工资和福利待遇很不错了 编制后每月3000到4000没多大问题了 还有很好的福利 就是工作比较累点

请问谁知道,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到底怎么样啊?
答:所有的事业单位都差不多是世袭制,没人就别幻想了,9个名额里,有一个外边就不错了,或据听说是为照顾单位里退休的老职工,安排子女就业的,女马的个臭111逼,有的子女都上班过了!!!我不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只是道听途说,谢绝跨市跨省。当然多努力会有收获的!

六安313地质队归哪里管
答: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六安313地质队由原337地质队和原313地质队于1990年合并成立,是省属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勘查事业单位,队部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归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管。六安市,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部。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直属事业单位2009招聘笔试试题以前几年的也行...
答:为加强我局地质勘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皖政〔2006〕53号),更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安徽省人事厅批准,我局311地质队等20个事业单位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地质勘查类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297名。现将招聘有关事宜公告如下:一、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