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扼尔尼诺显现”?

作者&投稿:势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扼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
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
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
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
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
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
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
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
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
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
,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
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
现象。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
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
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
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
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
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
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
、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
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
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
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
“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
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
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
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
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
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
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
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
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
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
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
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
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
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
越来越频繁。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
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
候异常现象的认识。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
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其次是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
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时,都会迅速
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
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22550.html?si=7
回答者:tracyc1 - 助理 二级 2-23 19:08

中文名称:厄尔尼诺现象
外文名称:elninophenomenon
内 容: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
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
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
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
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
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
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
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
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
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
,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
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
现象。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
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
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
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
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
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
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
、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
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
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
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
“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
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
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
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
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
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
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
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
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
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
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
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
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
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
越来越频繁。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
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
候异常现象的认识。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
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其次是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
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时,都会迅速
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

拉尼娜现象,是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异常降低的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相反,所以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圣婴现象)之后。圣婴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别称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 现象。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其次是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时,都会迅速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

厄尔尼诺(ELNINO)在西班牙语中是“孩子”之意,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从我国6-8月主要雨带位置来看,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夏季雨带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点说,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可比作是热带地区的心脏跳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好象是热带地区得了一个心脏病,使得规律性的低频振荡出现了异常现象。

当上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这样的厄尔尼诺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 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件,又称拉尼娜事件。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据历史记载,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的并且持续之今的这一次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

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中文名称:厄尔尼诺现象
外文名称:elninophenomenon
内 容: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
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
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
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
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
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
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
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
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
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
,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
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
现象。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
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
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
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
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
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
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
、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
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
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
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
“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
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
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
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
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
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
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
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
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
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
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
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
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
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
越来越频繁。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
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
候异常现象的认识。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
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其次是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
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时,都会迅速
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
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

是厄尔尼诺现象吧。
简单地说是指太平洋表层水温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在一般情况下,热带太平洋西部的表层水较暖,而东部的水温很低。这种东西太平洋海面之间的水温梯度变化和东向的信风一起,构成了海洋一大气系统的准平衡状态。大约每隔几年,这种准平衡状态就要被打破一次,西太平洋的暖热气流伴随雷暴东移,使得整个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变暖,气候出现异常,其时间可持续一年,有时更长。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男孩”或“基督的孩子”。由于该现象首先发生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太平洋海岸附近,多发生在年终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

厄尔尼诺是一种不规则重复出现的现象。一般每3~7年出现一次。1982—1983年发生了当时被认为是最严重的厄尔尼诺,全世界经济损失达13O亿美元,并有数千人死亡,全世界的大陆都受到了它的影响。1986年接着又发生了一次较弱的厄尔尼诺现象,一直持续到整个1987年。通常,厄尔尼诺过后一年,热带太平洋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更冷的状态,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但最近几年厄尔尼诺现象变得更加频繁。进人90年代后,几乎每年发生。1995年和1996年的厄尔尼诺刚过,1997年春季,热带太平洋以及亚热带北部又出现了海水表层变暖现象,东太平洋海面的温度比正常情况下的温度升高5℃。专家们预测这次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发展成本世纪之最。

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澳大利亚和印尼会发生严重干旱,南亚的夏季季风降雨也会减弱,而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则会发生水灾,渔业资源会受到严重损害,海洋生物分布发生变化。在厄尔尼诺直接侵害的地方,居民住房会被水淹没,森林受到毁坏,农作物和渔业受到摧残。随着厄尔尼诺的涨落,由洪水泛滥造成的水资源污染以及病菌传播而导致的各种疾病也会接通发生。

有关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对于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加快,有些科学家认为与全球温室效应有关,但究竟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还是自然界本身的现象?目前仍是个迷。

是厄尔尼诺现象吧!

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海洋中的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异常的增温现象。

由于热带海洋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多,因此,海水温度相应较高。在热带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东信风牵引,赤道洋流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不断在西太平洋堆积,成为全球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温度达29℃以上,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却较低,一般为23~24℃,由于海温场这种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使热带西太平洋呈现气流上升,气压偏低,热带东太平洋呈现气流下沉,气压较高。
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量极少。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
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不稳定状态下的结果。据统计,每次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997年是强厄尔尼诺年,其强大的影响力一直续待至1998年上半年,我国在98年遭遇的历史旱见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这种现象已成为当今气象和海洋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扼尔尼诺显现”?
答: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

扼尔尼诺
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 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 越来越频繁。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 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 候异常现象的认识。

几个高中地理概念?什么叫做"地形雨","准静止风","扼尔尼诺"现象?
答:地形雨(local rains)地形雨。当潮湿的气团前进时,遇到高山阻挡,气流被迫缓慢上升,引起绝热降温,发生凝结,这样形成的降雨,称为地形雨。地形雨多降在迎风面的山坡(迎风坡)上,背风坡面则因空气下沉引起绝热增温,反使云量消减,降雨减少。地形雨常随着地形高度增高而增加。地形雨如不与对流雨或气...

与扼尔尼诺互称姐妹现象的是...?
答:拉尼娜现象,是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异常降低的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相反,所以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圣婴现象)之后。圣婴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