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清朝末期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积极影响

作者&投稿:暨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清朝末期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积极影响。~

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鼎新革故的社会潮流,社会风尚新旧并存,而革命新潮流涉及领域广泛、气势之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2.思想观念的更新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法律,要求民众革除前清腐朽生活习俗,革新礼仪称谓,废除叩拜、作揖、请安、打千、拱手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脱帽、握手、鼓掌等礼节。婚丧礼节也改为新式,废除旧式婚丧的各种落后礼俗。人们的称谓,不再使用“大人、老爷”,一律以“先生”、“女士”、“君”相称。传统观念逐渐被新观念代替,认识到封建君权、神权、族权、夫权是对个人人格的摧残,提倡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打破封建枷锁,给人民平等权利和地位。3.清末民初出现了揭露社会腐朽黑暗的“谴责小说”,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了清朝各级官吏、衙门的腐朽黑暗。还出现了一些反映革命的小说,如《广州乱事记》、《新汉演义》、《血泪黄花》,描写了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4.新闻出版业的进步 清末民初,西学得到很大发展,加上新印刷技术的普遍使用,新闻出版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5. 近代教育的发展 清朝末年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制。规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称为“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础。章程颁布后,各类学堂迅速发展,到1909年,全国各类小学已达5万多所,高等学校123所。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清朝廷还先后派遣青年学生和官员出国留学,民间也大量出现自费留学生。留学生在在国外大大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知识,成为中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民国政府对清末的教育体制又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设置新教育机构。如将学堂改称为学校,男女可以同校,废止读经,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禁止体罚,取消清朝贵胄学堂等。改定教育宗旨。把清学部教育宗旨中关于“忠君、尊孔”的内容取消,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教育的根本宗旨。重订学制。初小4年为义务教育,高小3年,中学4年,大学本科3年或4年,师范学校本科4年等。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补充已公布的《学校系统令》,全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民国初年的教育制度改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

ClassID=327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颁布了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强令男子剪掉发辫,女子停止缠足。同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还规定,民间普遍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还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1、清末到民国初是中国大范围接触西方文化的开始阶段,异种文化的冲击,不同文明的融合,容易产生新的思想、文化。而西方科学、艺术、思想促进中国社会自己发生巨大的变革,变革的时代,容易促成文化的繁荣,比如春秋战国和南北朝时代。2、乱世,政_府_的控制力降低,知识分子的思想空间比较大,学术_自_由_的风气浓郁。3、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高,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时期,大学教授是名利双收、社会、经济地位极高的职业,全社会都非常尊敬学者。清末民初,中国的大门被打开。随着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生活习俗也同时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还是人们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一、照相与电影出现二、剪发辫、改称呼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颁布了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强令男子剪掉发辫,女子停止缠足。同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还规定,民间普遍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还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三、服饰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近代人们的服饰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服是西方人的传统服装。由于设计科学,穿着方便,逐渐被广大中国人接受,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服已经在中国城市中十分盛行了。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由于孙中山的创制和带头穿着而得名。它是西服与中式服装的完美结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革命的象征,其阶级性与西服完全相反。女士高领服装的盛行。是由当时的人们吸取了西洋服装的特点,对满族女子的旗袍加以改良而成。后又经改革发展成为流行至今的旗袍,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女性的代表服饰,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服饰。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使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乐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几个答案请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报纸、电报普及了,老百姓出门可坐火车了,汽车开始多了,铜钱改成银元了,也有纸币了;广告出现了,上面是旗袍美女|||废除了封建制是前所未有的改革皇权成为民权皇族变成民族帝皇制成了民生大清被推翻三民在中国短暂的实行了13年(因为孙中山死后国民党根本都没做到三民如果有一个“民”靠的要进些的话就不会被推翻民国37年13年也就是1912年到1925年那13年时间孙中山在世的时候可能三民还做到了孙中山死后老蒋上任了三民离得老远..国民党的党史上还说那10年内战是建设..哄谁呢)人民开始进入现代化.让人民有信仰.有地位.让备受欺压的人民翻了身.一切以人民为主所以叫民国.可是军阀混战短暂的停止了可是后来有开始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让孙中山先生的理想迟迟没有实现这是孙中山先生得一大遗憾.|||政治方面:形式上的民主共和制出现了,总统和总理内阁这一代表民主宪政的形式占据了中国中央政府的主导,但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转变!经济上: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经济根基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农村的土地所有制依旧保持着,但是在大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现代化的工厂和一些资本主义的手工作坊逐渐地出现,并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接受,成为先进的生产力方式。社会生活上:报纸成为主要的媒介与现代化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的出现,对社会思想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便于近代民主思潮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导;从经济上来讲,他们为资本主义方式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他:旗袍、西装和洋房等的出现,改善了中国城市中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对人的思想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虽然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中国人根本的传统文化依旧保持,并根深蒂固!

明朝也流传着一些官场笑话,《万历野获编·补遗》中就记载了有关钱能的两条。

钱能是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的著名太监,奉成化皇帝之命镇守云南。镇守太监这个岗位是明初的洪熙皇帝设立的。皇上不放心下边的官员,就派那些经常在自己身边工作的太监下去盯着。应该承认,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明朝的官员经常糊弄皇上,皇上也建立过一些监督制度,譬如派遣监察御史下去巡查,奈何这些御史也可能被收买,甚至会逼着人家掏钱收买,然后和被监察者一起糊弄皇上。所以,派遣家奴们下去替皇上盯着,这已经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式博弈的第三回合了。皇上被逼无奈,到此亮出了最后的武器。试想,再派他还能派谁?而且仔细想来,太监不好色,没有老婆孩子,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应该比一般官员的私欲少些。设身处地替皇上想想,我们不能不敬佩皇上选贤任能的良苦用心。

问题在于,钱能之类的最后预备队也乐意被收买。更要命的是,镇守太监的权力极大,有合法伤害众人的能力,下边便不敢不来收买。

当时云南有个富翁,不幸长了癞。富翁的儿子偏偏又是一位有名孝子,很为父亲的病痛担心。于是钱能把这位孝子召来,宣布说:你父亲长的癞是传染性的,要是传染给军队就糟了。再说他又老了。现在,经研究决定,要把他沉入滇池。孝子吓坏了,立刻就想到了收买。他费了许多心思,掏了一大笔钱,反复求情,最后总算取得了领导的谅解,撤消了这个决定。

当时云南还有个姓王的人,靠倒卖槟榔发了财,当地人都叫他槟榔王。钱能听说了,便把这位姓王的抓了起来,道:“你是个老百姓,竟敢惑众,僭越称王!”书上没有仔细描绘这位槟榔王的反应,但我敢肯定,无论是什么季节,他听到这个罪名之后一定汗如雨下。擅自称王就是向皇上宣战。谁抓住这个王,谁的功劳就大得足够封侯了。槟榔王深知这个罪名的厉害,他不惜一切代价消灾免祸,史书上说他“尽出其所有”,才算逃过了这一劫。

明朝的中后期也存在失业问题。人多地少,人口过剩,在生存资源的竞争中失败的人们,最后便沦为流民。追究起来,明朝在很大程度上就亡在流民手里。没有流民,老百姓安居乐业,闯王恐怕只能当个小团伙的头头。甚至闯王李自成本人也不会去闯,他没有土地,又被驿站(邮电局兼招待所)裁员下岗,走投无路才加入了老闯王的团伙。钱能啃净了槟榔王,其作用正是制造李闯王。本来那位槟榔王可以给众多农民和小商贩带来生意,现在其中一些人却要失业甚至成为流民,从这个角度看,钱能啃的是皇上的命根子。考虑到本来还会有很多人愿意学习槟榔王,创造出更多的商业和就业机会,而槟榔王等人的遭遇却将他们吓了回去,钱能的影响就更显得要命了。

性质如此要命,并且影响久远的一个祸害,皇上又是怎么对付的呢?

皇上依靠耳目了解情况,御史和镇守太监都是皇上的制度性耳目,他们之间也是互相监督的义务。成化六年(1470年),巡按云南的御史郭瑞给皇上写报告,专门汇报了镇守太监钱能的情况。郭瑞说:“钱能刚强果敢,大有作为,实现了一元化的领导。如今钱能生了病,恐怕要召还京师休养。乞求皇上圣恩,怜悯云南百姓,永远令他镇守云南。”皇上回答说,知道了。

耳目把皇上糊弄了。《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咬牙切齿地说:“钱能这个大恶棍,为天下人所痛恨,而郭瑞竟以监察官员的身体上奏保他,就是把郭瑞一寸一寸地剁了,也不足以弥补他的罪过。”但这只是气话。郭瑞似乎并没有出什么事,没人去追究他。蒙骗皇上又怎么样?蒙了还不就是蒙了。由此看来,皇上是个容易糊弄的冤大头。
一、花钱挂洋旗
1927年11月26日,重庆富商黄锡滋与法国吉利洋行签定密约,称两家合资的聚福洋行是假合资,法方在名义上拥有的三分之一股份是“虚股”。中方借用法商之名,挂法国国旗,每年支付“挂旗费”三万两白银。
三万两白银不是小数。以1901年至1910年的米价折算,这笔钱可以买五百多吨大米,相当于今天的一百多万人民币。聚福洋行只有三条百吨级的小轮船,在川江上游从事客货运输,总投资不过三十万两白银。每年掏这么一大笔“挂旗费”,相当于总投资的10%,合算吗?
假合资还会带来当真的风险。后来公司做大了,法商果然摆出一副依法办事的嘴脸,非要拿“虚股”当真,狠敲了中方一笔。至于法方挂名经理和船长的私人生活开支,包括云南漂烟和白兰地名酒,20年下来也是一笔很可观的数字。
但是,算上这些代价之后,甚至算上当“假洋鬼子”被嘲骂的屈辱,聚福洋行的总经理黄瑾莹仍然认为这笔交易做得值,“真是值得”。
这可不是个别企业家的糊涂账。在20世纪20年代的四川,大多数轮船都挂着欧美国家的旗帜。据1925年9月26日出版的《中外经济周刊》报道,从事川江航运的16家轮船公司中,未挂洋旗的只有3家。如果以轮船计算,总共36条轮船,32条挂着法国、意大利、美国或瑞典的国旗,比例高达89%。然而,细查这些轮船公司的创办人,我只找到了一个洋名字。
这种现象不仅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四川。据1904年11月号《东方杂志》说,福建厦门每日开往外埠“计商船三百数十余艘,皆各埠华商所有,现均挂英法美各国之旗,由各洋行代为经理。此项利权,终年核计,溢于外人之手者,不下数百兆。”另据《中外日报》1905年10月7日报道,江苏镇江一带,商船多挂洋旗,“最为恶习”,经当地官绅报请商部批准,设立商船公会,普劝改挂龙旗。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广东地方政府甚至下令改革,原定商船挂龙旗要交纳的五十两牌费,一概豁免,劝令华商勿挂洋旗。
全国各地的商人如此大规模地抛弃龙旗,挂上昂贵的洋旗,洋旗到底有什么价值?下面我们就顺着聚福洋行黄瑾莹总经理的思路,看看他每年三万两挂旗费买来了什么东西。这是一笔富于中国特色的交易。古往今来,无论是捐官衔还是送干股,无论是挂洋旗还是戴“红帽子”,这类交易频频发生,这笔费用很有理由列入中国工商业的常规开支。

二、作为环境构成的军阀
在算账的时候,黄瑾莹总经理首先强调了军阀。他说:“聚福洋行凭借这块‘法商’的招牌,在那四川军阀混战的防区时代,确(实)减少了许多麻烦。十多年来,船未打过兵差。在那个时期,有所谓营业税、直接税、二五税等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但聚福洋行从成立到结束,从未完纳过任何一项税捐,因而避免了军阀的压榨。”
这段话涉及到两项可能的损失,一是当差,二是苛捐杂税。如何估算这两项损失的潜在数目呢?比照未挂洋旗轮船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损失的影子。
蜀江公司成立于1915年,有一条元济号轮船。由于官府刁难,土匪堵劫,负债累累,股东们都躲了起来,只剩下出资最多的马则卿苦苦支撑。1917年,川军与滇军开战,滇军便把元济号扣下当差,半年后放归。返回重庆后,北军又扣船运送军需。北军撤出四川,元济号刚刚开始在重庆宜昌之间运营,又被宜昌的北军扣用。
无奈之中,马则卿邀请法商麦司洋行入股,投资两万两,在上海登记注册,蜀江公司改称麦公司,元济号也挂上了法国国旗,1919年回到四川。次年,川军和滇军再次开战,重庆卫戍司令王文华又把元济号扣作军用,结果法国领事出面交涉,军阀被迫放船。
当时,由于战事不断,交通断绝,元济号成了唯一安全运营的交通工具,生意红火之极。八个月之间,清偿了以往的债务,还有数千两银子的利润。这时候,以前退避的股东们又回来了,要求购回外股,从大中银行贷款二万两退还麦司洋行。麦司洋行退出后,麦公司改称大中银行航业部。不久,大中银行倒闭,作为大中银行的债权人,军阀杨森没收了元济号,改作兵船。1922年,元济号随杨森部开往宜昌,船只朽坏,不知下落,蜀江公司随之消亡。
由此看来,洋旗是抵御军阀的保护伞,有则兴,无则亡。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四川。
据《关册贸易统计及报告》说,1920年下半年,广州发生战事,“军人纷纷封用轮船,遂令全行如患瘫痪,租金极难追讨,是以船东受亏甚大。”
据湖南岳州口岸(岳阳)报道:“本年(1916年)贸易,有数次因军队运输扣留华商船只,大小火轮及民船全充军用,遂陷于停顿地位。中有一次,被扣之船停泊江岸,延长几及三里,为时有数星期之久。”
1923年,广西梧州口岸报告说:“中国航务中人,因感受军队不时封船之痛苦,遂相率投挂洋旗,藉资保护。于秋季本口商务恢复之际,多数华船,已改隶英葡国籍。”
这些报道大体可以表明,仅仅军阀扣船当差这一项,就足以造成航运公司亏损,甚至可以要公司的命。优胜劣汰,中国的旗帜被淘汰出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黄总经理说,他们挂洋旗十多年,没有向军阀缴纳过苛捐杂税,这项权利又值多少钱呢?我试图计算却算不清楚,只能抄录几段原始资料示意。
据1926年3月《东方杂志》报道:“四川自军兴以来,各种税捐,如云而起,或原有其税,从而加重;或同一税捐,重复征收;或就驻所区段,各立关卡;或藉各种名目,巧为搜括。就其取费之名称言之,有护送费、江防费、送船费、护商费、验放费、船厘、团防费、清乡费、估本费、验船费、统捐费、护农费、红十字费、落地费、临时军费、盖戳费、划子费、公票费、乐捐费、兴学费、出口税、抵岸费,其他名称,不一而足。
“就征费机关言之,有护商事务处、全川江防军征收处、百货统捐局、江防验卡水道警察、禁烟查稽处、国防征费处、保商处、印花验卡、烟酒验卡、船商所、各军护商处、黔军乐捐处等,星罗棋布,到处诈索,商人视为畏途。”
以上抄录的税费名目共有22种,收费机构12类,而且普遍重复征收,加重征收,这已经难以计算了。更何况这些情况还随时变化,与日俱进。据1923年广西南宁口岸报告:“军队假保护之名,抽收保护费,船只每至一地,即有一地之军事长官,从事勒收。春初每船不过共缴小洋六百元,讵知与日俱进,秋间竟有一船须缴三千六百元之多。”
到底要收多少费,当时的商人已经算不清楚了。据广东三水口岸1923年报告:“沿江各处军队设立机关,征收商船保护费……此项征收机关,随时随地均可设置。小轮航行一次,纳费几何,不能预算,盈亏亦难逆料。……倘政局长此不变,必有仅存洋轮数只之一日也。”
说到这里,需要补充几句,为什么挂上洋旗就可以避难消灾?我们知道,最能体现衙门和军阀作派的是这样一句反问:我就这么办了,你能怎么着我?有本事你告去!
洋人确实告。他们的政府替商人告。从各地领事交涉开始,不行就闹到中央政府外交部,实在不行就派兵打。事实上,我们的军阀蔑视任何规则和道理,他们只认打。他们知道打不过洋人,打不过洋人支持的更大的军阀,真打起来得不偿失,于是他们就很听话。
据四川万县口岸报告,1918年,四川棉纱销路渐广,驻万县的田钟谷团长忽然于10月21日下令设立捐局,根据装载棉纱的数量,向挂洋旗的轮船抽收特别军事保险费,不交者扣船。轮船被扣80余只,外国领事和海关及各商家竭力抗议无效。半个月后,英国兵舰介入,舰长直截了当地发出威胁,田团长随即放船。
次年,我们在重庆口岸的报告中看到,田团长发明的办法在省级政府的支持下全面推广,但只对中国商人有效:“凡系华商货物,无论轮船旗船输运,一律征收。至洋商货物,暨真确洋商船只,所装之货,概不收捐,以冀免外交之困难。”

我也在找这道题的答案,上课老师讲时没听...
我记得老师是根据表格上的一项一项总结的,我的卷子上就记了一个:改变了交通方式...
自己看的总结下吧,或者问问老师,我准备星期一去了问。
还有啊,你是喜欢柯南吧~看到你的名字了,嘿嘿,咱也是诶~~~
恩,就这样,亲考试加油~我也要加油...= =
----------------------------
新兰永恒哈!

简述清朝末期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积极影响。
答: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鼎新革故的社会潮流,社会风尚新旧并存,而革命新潮流涉及领域广泛、气势之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2.思想观念的更新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法律,要求民众革除前清腐朽生活习俗,革新礼仪称谓,废除叩拜、作揖、请安、打千、拱手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脱...

简述清朝末期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1,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经过千年发展已经走向落没腐朽,其统治体系和社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当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之后,封建制度就已经严重抑制了生产力的进程,成为历史的阻碍,所以变革是必然的,这是历史的必然进程2,二次世界大战的世界形势,战争和侵略迫使中国不得不发生变化 ...

简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方面有哪些变化?
答:回答:ClassID=327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颁布了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强令男子剪掉发辫,女子停止缠足。同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还规定,民间普遍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还规定体现了资产...

清末明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为甚麽会出现._百度...
答: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分不开。 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化情形(图片)近代教育的发展 清朝末年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制。1903年清朝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称为“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础。章程颁布后,各类学堂迅...

简述清朝末期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积极影响
答:社会发生的变化:交通工具,信息传媒,文化生活,发饰,人际成为,礼节变化,服饰,教育制度。有答案的或者会回答的同学请帮帮忙。这是太原... 初二上学期历史试题,共8分,应该答4点。社会发生的变化:交通工具,信息传媒,文化生活,发饰,人际成为,礼节变化,服饰,教育制度。有答案的或者会回答的同学请帮帮忙。这是太原市2008...

清朝末期民国初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答: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简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方面有哪些变化?
答:1、清末到民国初是中国大范围接触西方文化的开始阶段,异种文化的冲击,不同文明的融合,容易产生新的思想、文化。而西方科学、艺术、思想促进中国社会自己发生巨大的变革,变革的时代,容易促成文化的繁荣,比如春秋战国和南北朝时代。2、乱世,政_府_的控制力降低,知识分子的思想空间比较大,学术_自_由...

中国民国时期和清朝中后期是怎样的
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末明初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清末民初,中国的大门被打开。随着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生活习俗也同时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还是人们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一、照相与电影出现 二、剪发辫、改称呼 辛亥革命后,民国...

清未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原因是什么
答:清朝是封建社会 民国是军阀割据社会 意思就是从一个皇帝突然变为很多个土皇帝 人民的选择权多了 假如这个土皇帝对他们不好 他们就可以投奔另一个土皇帝 最终军阀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资源混战 民不聊生 民国只是形式上结束了封建制度 而实际没有本质变化 人民生活反而变得更加困难 所以北伐战争应用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