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山无水亦见山水,有吾之心即是吾心。有是有非不谈是非,无吾之境正是吾境。

作者&投稿:烛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山亦山,水亦水,山亦非山,水亦非水,是山是水凭吾心。~

道亦道,路亦路,道亦非道,路亦非路,是道是路看心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离骚》中的名句。
释义: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后悔。


作品简介: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人物简介:
屈原(前340一前278),名平,楚国人,楚王同姓贵族。早年深得怀王信任,官左徒和三闾大夫。由于贵族保守集团的反对,终遭失败,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当楚国首都郢被秦兵攻破时,他在彷徨苦闷、悲愤忧郁的心情中投汨罗江自沉。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篇,从不同的方面艺术地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怀。

这应该是一句佛家禅语,是说的“本心”与“意识心”的关系。
“无山无水”,是指本心,在宇宙诞生之前,万物都无。正是这个道理。说的是在“本心”之中并无山水存在。
“见山水”,是指意识心,因为我们的确能看见山水的存在。见山水中的“见”正是本心的起用,也就是“意识心”,意识心是本心的一个功能,好比电灯有发光的功能一样。再者,视、听、嗅、尝、触、思正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六识(六个功能),也是本心的功能表现。
上面一句,讲的是本心的“体”与“用”,即万物的本来面目和它所具有的作用。

“有吾之心即是吾心”,说的是意识心,就是我们普通所说的心,也就是可以思考的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的“意”。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思想中把我们的思想当做是本来面目,也就是当别人问“什么是我”时,我们觉得我们的“身体、思想”就是“我”一样。这就是“有吾之心”,是意识心的一种认识,非本心。也就是凡夫的境界。

“有是有非不谈是非”是修学佛法的“行”,就是世界上有善恶、美丑、得失,但是二者并没有相区别的意义,都是本心的一种体现方式罢了,为了修持佛法,明白本心,这种分别对于明白本心是无意义的。好比通过看电视上的画面,不能了知电视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一样。一切都是本心的化现,不可能通过化现知道本心的样子的。所以修行应当放下对立观念,细观本心,体悟本心的运作原理,才能最终明白本心。

“无吾之境正是吾境”,是修行的结果,相对应第二句。就是说当修行人修到一定地步,明白了第二句中所说的“有吾之心”的“吾心”只是意识心,是本心的一个体现,不是万物的本来面目,也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时候达到的一种境界。应该是属于一种“圣境”。

上面四句,第一句是启示,好比一个凡夫突然知道了有一个本心的存在,知道了可以思维的心并不是真实的自己(当然了,身体也不是)。从此想去追求自己的本来面目。
第二句是这个凡夫本来的基础,是没有修行之前的境界。虽然知道有个本心,但是还没找到。
第三句是凡夫追求本心的一种行为,因为之后关掉电视画面,拿着改锥、钳子拆开电视机才能看到电视机的结构、明白电视机的工作原理。同理,事物对立的二元都是本心的作用,只有撇开作用,去真实的修行,才能最终了知本心。
第四句是凡夫通过修行得到的结果,一种有别于第二句的境界,是一种“圣人的境界”。
这四句是一个系统,密不可分,是从了知到“证道”的一个过程。

补充一点:其实这不算是佛家禅语,因为这种认识还不究竟、不圆满。最多是修行有点皮毛功夫的人的“自我牢骚”,或者是某个武侠小说作家所谓的“境界”。真正认识到本心的人是没有“无吾之境”的,因为有和无同样属于二元对立,既然对立,还是本心的作用,所以还没认识到本心。试想宇宙诞生之前和毁灭之后,万物都不存在,还有什么有和无呢?没有人,没有思想,谁来分别有和无呢??
想知道本心是什么吗??嗬嗬,这是秘密,修行到了,自然会明白。。有兴趣的话自己去参究,我就不在这儿浪费口水了。。。^_^

这是属于哲学范畴。当然这个哲学是中国的玄学。
类似的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但是你所提的这句话根本就不能和陶渊明的这句比.....因为你要问的是游戏里面的剑。
给你看一段东西你应该就会有点明白,《道德经》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古代禅宗有两个代表:
神秀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是要修身成佛,即所谓“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偈子中概括的思想,认为如果不付出个人的艰苦努力,难以成佛。也就是成佛要通过持戒,要身体修行,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避免沾染上世间的“杂染”。这是当时禅宗一派的主流思想。

而惠能则嘲笑神秀的不彻底,他的观点是,既然你神秀承认说“万事皆空”,你的身体难道不是“空”吗?既然身体也是“空”,你在“时时勤拂拭”什么呢?所以,慧能认为神秀的观点是错误的。慧能主张“修心”以成佛,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偈子中概括的思想,慧能说,只有解决了心的问题,就可以成佛。因为身是“空”,但“心”是实在的,因而修行只能是修心。慧能的偈子表示的是这样一个理论体系。

惠能偈子的理论意义在于他从禅的角度出发,最圆满地阐述了释迦牟尼佛关于“佛”的真实含义。释迦牟尼佛认为,所谓“佛”就是“觉悟”,人觉悟了就可以成佛。但怎么觉悟,释迦牟尼佛没说。惠能则告诉人们,释迦牟尼佛说的觉悟就在于人心中的一念之间,就是所谓“顿悟”。这确实是最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思想的精髓。

其实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从这个思想而形成的俗语,也是一个最典型的理念表述。
你所要知道的意思,在慧能这可以找到

我心即佛。

无山无水亦见山水,有吾之心即是吾心。有是有非不谈是非,无吾之境正...
答:“无山无水”,是指本心,在宇宙诞生之前,万物都无。正是这个道理。说的是在“本心”之中并无山水存在。“见山水”,是指意识心,因为我们的确能看见山水的存在。见山水中的“见”正是本心的起用,也就是“意识心”,意识心是本心的一个功能,好比电灯有发光的功能一样。再者,视、听、嗅、尝、...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资料,及原文写作背景和译文!
答:又云“放湖即郭内六井无水”,亦妄也。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至竭,而云“井无水”,谬矣。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湖中有无税田约十数顷,...

柳宗元寄情山水的诗句
答:开卷未终还复掩,世间无此最悲音”(《读柳诗》);沈德潜也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唐诗别裁》),都指出了柳宗元的遭遇及创作与屈原的相同之处。柳宗元是怀着巨大的忧愤来到永州的。 永州地处今天湖南南部,与广西相邻,地方虽然荒僻,却有奇丽的山水、绝美的风景;九疑山耸峙其南,衡山余脉盘绕其北...

张岱《西湖梦寻·明圣二湖》赏析
答:(《西湖梦寻·明圣二湖》,第219页)张岱在其代表作《西湖梦寻》第一篇《明圣二湖》里对西湖的评说,堪称奇文,“余以湘湖为处子,眠眼羞涩,犹及见其未嫁之时;而鉴湖为名门闺淑,可钦而不可狎;若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亵之矣。人人得而亵,故人人得而轻慢。” 西湖的美景经过历代...

醉心亭记文言文阅读
答: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科其所睹,耳新科其所...

山水有情的诗句及解释
答:6.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佚名 7.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佚名 8.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

与中国园林艺术相关的中国诗词或者诗文?
答:顺应自然的另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风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祖国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特别是那些经前人评定的传统山水名胜风景区,更是无山不秀,有水皆丽。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

王维的好诗
答: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

求翻译!《东坡先生墓志铭》 翻译内容如下!!急求!!!在线等
答: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译:公子的名字叫轼,姓苏,字子瞻,还有一个字叫和仲。是四川眉山人,曾祖父叫苏杲,被朝廷封为太子太保,曾母亲姓宋,被追封为昌国太夫人...

山水训文言文
答: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馀, 消缩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 低。 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 若士女 人物,小小之笔,即掌中几上,一展便见,一览便尽,此皆画之法也。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