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电源设计的作品目录

作者&投稿:赵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精通开关电源设计的图书目录~

第1章 开关电源的基本原理1.1 简介1.2 概述和基本术语1.2.1 效率1.2.2 线性调整器1.2.3 通过使用开关器件提高效率1.2.4 半导体开关器件基本类型1.2.5 半导体开关器件并非理想器件1.2.6 通过电抗元件获得高效率1.2.7 早期RC型开关调整器1.2.8 基于LC的开关调整器1.2.9 寄生参数的影响1.2.10 高频率开关时产生的问题1.2.11 可靠性、使用寿命和热管理1.2.12 降低应力1.2.13 技术进步1.3 认识电感1.3.1 电容/电感和电压/电流1.3.2 电感电容充电/放电电路1.3.3 能量守恒定律1.3.4 充电阶段及感应电流理论1.3.5 串联电阻对时间常数的影响1.3.6 R=0时电感充电电路及电感方程1.3.7 对偶原理1.3.8 电容方程1.3.9 电感放电阶段1.3.10 反馈能量和续流电流1.3.11 电流必须连续而其变化曲线斜率不必连续1.3.12 电压反向现象1.3.13 功率变换器的稳定状态及不同工作模式1.3.14 伏秒法则、电感复位和变换器占空比1.3.15 半导体开关的使用及保护1.4 电源拓扑的衍生1.4.1 通过二极管控制感应电压尖峰1.4.2 达到稳定状态并输出有用能量1.4.3 buck?boost变换器1.4.4 电路地参考点1.4.5 buck?boost变换器的结构1.4.6 开关节点1.4.7 buck?boost电路分析1.4.8 buck?boost电路的性质1.4.9 为什么只有三种基本拓扑1.4.10 boost拓扑1.4.11 buck拓扑1.4.12 高级变换器设计第2章 DC?DC变换器设计与磁学基础2.1 直流传递函数2.2 电感电流波形的直流分量和交流纹波2.3 交流电流、直流电流和峰值电流的确定2.4 认识交流电流、直流电流和峰值电流2.5 最“恶劣”输入电压的确定2.6 电流纹波率r2.7 r与电感量的关系2.8 r的最佳值2.9 电感量与电感体积的关系2.10 频率对电感量和电感体积的影响2.11 负载电流对电感量和电感体积的影响2.12 供应商标定成品电感额定电流的方式及成品电感选择2.13 在给定应用中我们需要考虑哪些电感电流额定值2.14 电流限制的范围和容限2.15 实际例子(1)2.15.1 设置r时需考虑电流限制2.15.2 确定r需考虑的连续导电模式2.15.3 当用低ESR电容时应将r设置得大于0.42.15.4 设置r时应避免装置不平衡2.15.5 设置r应避免次谐波震荡2.15.6 用“L×I”和“负载缩放比例”法则快速选择电感2.16 实际例子(2、3和4)2.16.1 强迫连续模式(FCCM)中的电流纹波率2.16.2 基本磁学定义2.17 实际例子(5)--不增加线圈匝数2.17.1 “磁场纹波率”2.17.2 与伏秒数相关的受控电压方程(MKS单位制)2.17.3 CGS单位制2.17.4 与伏秒数相关的受控电压方程(CGS单位制)2.17.5 磁心损耗2.18 实际例子(6)--特定场合中产品电感的特性2.18.1 估计必要条件2.18.2 电流纹波率2.18.3 峰值电流2.18.4 磁通密度2.18.5 线圈损耗2.18.6 磁心损耗2.18.7 温升2.19 计算其他最恶劣应力2.19.1 最恶劣磁心损耗2.19.2 二极管最恶劣损耗2.19.3 开关管最恶劣损耗2.19.4 输出电容最恶劣损耗2.19.5 输入电容最恶劣损耗第3章 离线式变换器设计与磁学技术3.1 反激变换器磁学技术3.1.1 变压器绕组极性3.1.2 反激变换器中变压器功能及其占空比3.1.3 等效的buck-boost模型3.1.4 反激变换器电流纹波率3.1.5 漏感3.1.6 齐纳管钳位损耗3.1.7 二次漏感同样影响一次侧3.1.8 有效一次漏感电感测量3.1.9 实际例子(7)--反激变压器设计3.1.10 导线规格与铜皮厚度选择3.2 正激变换器磁学技术3.2.1 占空比3.2.2 最恶劣电压输入3.2.3 窗口面积利用3.2.4 磁心型号与其所通功率3.2.5 实际例子(8)--正激变换器变压器设计第4章 拓扑FAQ问题与解答第5章 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5.1 开关接电阻性负载5.2 开关接感性负载5.3 开关损耗和导通损耗5.4 建立MOSFET简化模型以研究感性负载时的开关损耗5.5 变换系统中寄生电容的表示5.6 门极开启电压5.7 导通转换5.8 关断转换5.9 栅荷系数5.10 实际例子5.10.1 导通时5.10.2 关断时5.11 把开关损耗分析应用于开关拓扑5.12 对开关损耗而言的最恶劣输入电压5.13 开关损耗怎样随寄生电容变化5.14 使驱动器相对于MOSFET性能最佳第6章 印制电路板的布线6.1 引言6.2 布线分析6.3 布线要点6.4 散热问题第7章 反馈环路分析及稳定性7.1 传递函数、时间常数与强制函数7.2 理解e及绘制对数坐标曲线7.3 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7.4 复数表示7.5 非周期激励7.6 s平面7.7 拉普拉斯变换7.8 扰动和反馈作用7.9 RC滤波器的传递函数7.10 积分运算放大器(零极点滤波器)7.11 对数平面中的数学7.12 LC滤波器的传递函数7.13 无源滤波器传递函数小结7.14 极点和零点7.15 极点和零点的相互作用7.16 闭环增益和开环增益7.17 分压网络7.18 PWM传递函数(增益)7.19 电压前馈7.20 主电路传递函数7.21 所有拓扑的调节器传递函数7.21.1 buck变换器7.21.2 boost变换器7.21.3 buck-boost变换器7.22 反馈网络传递函数7.23 闭环7.24 环路稳定性判据7.25 带积分器的开环波特图7.26 抵消LC滤波器双重极点7.27 ESR零点7.28 3型运算放大器补偿网络的设计7.29 反馈环路优化7.30 输入纹波抑制7.31 负载暂态7.32 1型和2型补偿网络7.33 跨导运算放大器补偿网络7.34 简化跨导运算放大器补偿网络7.35 电流模式控制补偿第8章 EMI基础--从麦克斯韦方程到CISPR标准8.1 标准8.2 麦克斯韦到EMI 2268.3 敏感度/抗扰性8.4 一些与成本相关的经验8.5 组件的EMI问题8.6 CISPR 22对电信端口的规定--修订意见第9章 传导EMI限值及测量9.1 差模和共模噪声9.2 如何测量传导EMI9.3 传导发射限制9.4 准峰值、平均值和峰值测试第10章 实际的电源输入EMI滤波器10.1 EMI滤波器设计的安全问题10.2 实际的电源输入滤波器10.3 Y电容总容量的安规限制10.4 等效DM和CM电路10.5 一些重要的EMI工程经验第11章 开关电源的DM与CM噪声11.1 主要DM噪声源11.2 主要CM噪声源11.3 地电抗器第12章 电路板EMI解决方案12.1 变压器的EMI问题12.2 二极管的EMI问题12.3 磁珠的工程应用--抑制肖特基二极管的dV/dt12.4 基本布线方案12.5 最后的EMI抑制措施12.6 能否通过辐射测试第13章 EMI滤波器的输入电容和稳定性13.1 DM扼流环是否饱和13.2 DC-DC变换器模块的实用电网滤波器第14章 电磁难题的数学基础知识14.1 数学基础知识之傅里叶级数14.2 矩形波14.3 矩形波分析14.4 梯形波14.5 梯形波的EMI问题14.6 高性价比滤波器的设计14.7 实际DM滤波器设计14.8 实际CM滤波器设计14.8.1 第一种方法(快速)14.8.2 第二种方法(详细法)附录1 聚焦实际问题附录2 设计参考表参考文献

前言第一章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PFC)实例1 基于NCP1601制作的100WPFC升压电路实例2 基于IR1150实现300W PFC单周期控制实例3 基于L4981 PFC控制器实现无整流桥PFC结构实例4 基于MC33260降低功耗的PFC控制方法第二章 电视机与LCD TV电源实例1 基于ICE1 QS01控制器构成的250W电视机电源实例2 基于L6563+L6599组成的200W高效LCD电源实例3 基于TEA1504组成的200W电视机电源实例4 基于TEA1610实现的90W谐振式电视机电源实例5 基于UBA2070构成的LCD TV一体化电源实例6 使用VIPer53设计的LCD显示器电源实例7 用ML4800组成的200W LCD TV电源实例8 由FAN7554构成的26in LCD TV电源实例9  由L6598构成的180W彩电用零电压谐振变换器实例10 基于FSDL0165构成的低成本DVD电源实例11 由TOP233Y构成的35W多路机顶盒电源第三章 适配器电源实例1 基于FAN4803构成的85W适配器实例2 基于ICE3DS01实现待机功耗小于100mW的电源实例3 基于iW2210一次控制模式实现60W适配器电源实例4 基于L6562与UCC38C44构成的120W适配器实例5 基于L6565构成的120W适配器实例6 基于NCP1337实现谐振式60W适配器实例7由ACT30DH构成的15W恒功率型电源实例8 由NCP1050组成的10W适配器实例9 由NCP1200构成的10W电源适配器实例10 由RCC电路组成的13W开关电源实例11 基于UC3845实现超宽输入电压开关电源实例12 基于SG3842GS组成的60W开关电源第四章 充电器电源实例1 基于LNK501构成无Y电容2.75W充电器实例2 基于UC3843构成的80W充电器实例3 由NCP1207构成的60W高精度充电器实例4 由NCP1207构成的脉冲式充电器实例5 由PIC12C671 8位A/D微控制器构成的600W充电器实例6 由L6598构成的240W谐振式充电器第五章 工业与PC电源实例1 基于ICE28765P组成的240W多路输出电源实例2 基于IRIS4015构成的150W开放式电源实例3 基于LM5021构成的50W双路开关电源实例4 基于NCP1012构成的1W双输出转换器实例5 基于PKS606Y组成的打印机电源实例6 基于UCC3895实现高效率、高可靠性300W通信电源实例7 基于UCC28600构成的150W高效绿色电源实例8 用ML4800组成的300W ATX开关电源实例9 由FAN7554构成的150W精密开关电源实例10 由NCP1280构成的300W工业电源实例11 由UC3842A构成的30W通信电源实例12 基于TDA16888构成的200W电源第六章 其他小功率电源实例1 由TOP202Y构成的15w恒功率型电源实例2 由TOP202Y组成的16W截流型开关电源实例3 由TOP221P构成的4W后备式开关电源实例4 由TOP232Y构成的17W双路待机电源第七章 输出功率小于100W的直流-直流电源实例1 基于UC3843A组成高效率低成本直流电源实例2 基于13842构成的15W双路直流电源实例3 基于LM5000实现反激式连续模式电源的设计实例4 基于LM5032实现双隔行扫描直流转换器实例5 基于LT3825构成40W同步反激式无光耦转换器实例6 基于NCP1031构成的2.5W超宽输入双路输出电源实例7 基于:NCP1031实现6.5W POE直流一直流转换器实例8 基于NCP1216A实现36W单端正激直流转换器实例9 基于SG3525A构成50W高压输出直流转换电源实例10 基于STSR2构成的20W同步整流直流转换电源实例11 基于UCC2540实现双整流输出直流转换器实例12 由FS6X1220RT组成的24W反激式通信电源实例13 由RCC电路组成的低压多路输出直流转换电源实例14 由SG3525A构成的60W直流变换器实例15 由UC3843A组成的20W正激式通信电源第八章 输出功率大于100W的直流直流电源实例1 基于SG3525A组成200W倍流同步整流电路实例2 保护功能完善的120W高效直流变换器实例3 基于FAN7554构成的216W电源实例4 基于IR2086构成的330W高效直流转换器实例5 基于LM5041实现125W级联推挽同步整流电路实例6 基于LT1952实现100W正激同步整流电路实例7 基于MAXS069A构成的高效直流转换器实例8 基于NCP1560实现100W直流转换电源实例9 基于SG3525A构成的130W高效直流变换器实例10 基于全桥硬开关组成的160W高可靠性电源参考文献

第1章基本拓扑
1.1引言——线性调整器和Buck、Boost及反相开关型调整器
1.2线性调整器——耗能型调整器
1.2.1基本工作原理
1.2.2线性调整器的缺点
1.2.3串接晶体管的功率损耗
1.2.4线性调整器的效率与输出电压的关系
1.2.5串接PNP型晶体管的低功耗线性调整器
1.3开关型调整器拓扑
1.3.1Buck开关型调整器
1.3.2Buck调整器的主要电流波形
1.3.3Buck调整器的效率
1.3.4Buck调整器的效率(考虑交流开关损耗)
1.3.5理想开关频率的选择
1.3.6设计例子
1.3.7输出电容
1.3.8有直流隔离调整输出的Buck调整器的电压调节
1.4Boost开关调整器拓扑
1.4.1基本原理
1.4.2Boost调整器的不连续工作模式
1.4.3Boost调整器的连续工作模式
1.4.4不连续工作模式的Boost调整器的设计
1.4.5Boost调整器与反激变换器的关系
1.5反极性Boost调整器
1.5.1基本工作原理
1.5.2反极性调整器设计关系
参考文献
第2章推挽和正激变换器拓扑
2.1引言
2.2推挽拓扑
2.2.1基本原理(主/辅输出结构)
2.2.2辅输出的输入—负载调整率
2.2.3辅输出电压偏差
2.2.4主输出电感的最小电流限制
2.2.5推挽拓扑中的磁通不平衡(偏磁饱和现象)
2.2.6磁通不平衡的表现
2.2.7磁通不平衡的测试
2.2.8磁通不平衡的解决方法
2.2.9功率变压器设计
2.2.10初/次级绕组的峰值电流及有效值电流
2.2.11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及漏感尖峰
2.2.12功率开关管损耗
2.2.13推挽拓扑输出功率及输入电压的限制
2.2.14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2.3正激变换器拓扑
2.3.1基本工作原理
2.3.2输出/输入电压与导通时间和匝数比的设计关系
2.3.3辅输出电压
2.3.4次级负载、续流二极管及电感的电流
2.3.5初级电流、输出功率及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
2.3.6功率开关管最大关断电压应力
2.3.7实际输入电压和输出功率限制
2.3.8功率和复位绕组匝数不相等的正激变换器
2.3.9正激变换器电磁理论
2.3.10功率变压器的设计
2.3.11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2.4双端正激变换器拓扑
2.4.1基本原理
2.4.2设计原则及变压器的设计
2.5交错正激变换器拓扑
2.5.1基本工作原理、优缺点和输出功率限制
2.5.2变压器的设计
2.5.3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参考文献
第3章半桥和全桥变换器拓扑
3.1引言
3.2半桥变换器拓扑
3.2.1工作原理
3.2.2半桥变换器磁设计
3.2.3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3.2.4防止磁通不平衡的隔直电容的选择
3.2.5半桥变换器的漏感问题
3.2.6半桥变换器与双端正激变换器的比较
3.2.7半桥变换器实际输出功率的限制
3.3全桥变换器拓扑
3.3.1基本工作原理
3.3.2全桥变换器磁设计
3.3.3输出滤波器的计算
3.3.4变压器初级隔直电容的选择
第4章反激变换器
4.1引言
4.2反激变换器基本工作原理
4.3反激变换器工作模式
4.4断续工作模式
4.4.1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及导通时间与输出负载的关系
4.4.2断续模式向连续模式的过渡
4.4.3反激变换器连续模式的基本工作原理
4.5设计原则和设计步骤
4.5.1步骤1:确定初/次级匝数比
4.5.2步骤2:保证磁心不饱和且电路始终工作于DCM模式
4.5.3步骤3:根据最小输出电阻及直流输入电压调整初级电感
4.5.4步骤4:计算开关管的最大电压应力和峰值电流
4.5.5步骤5:计算初级电流有效值和导线尺寸
4.5.6步骤6:次级电流有效值和导线尺寸
4.6断续模式下的反激变换器的设计实例
4.6.1反激拓扑的电磁原理
4.6.2铁氧体磁心加气隙防止饱和
4.6.3采用MPP磁心防止饱和
4.6.4反激变换器的缺点
4.7120V/220V交流输入反激变换器
4.8连续模式反激变换器的设计原则
4.8.1输出电压和导通时间的关系
4.8.2输入、输出电流与功率的关系
4.8.3最小直流输入时连续模式下的电流斜坡幅值
4.8.4断续与连续模式反激变换器的设计实例
4.9交错反激变换器
4.9.1交错反激变换器次级电流的叠加
4.10双端(两开关管)断续模式反激变换器
4.10.1应用场合
4.10.2基本工作原理
4.10.3双端反激变换器的漏感效应
参考文献
第5章电流模式和电流馈电拓扑
5.1简介
5.1.1电流模式控制
5.1.2电流馈电拓扑
5.2电流模式控制
5.2.1电流模式控制的优点
5.3电流模式和电压模式控制电路的比较
5.3.1电压模式控制电路
5.3.2电流模式控制电路
5.4电流模式优点详解
5.4.1输入网压的调整
5.4.2防止偏磁
5.4.3在小信号分析中可省去输出电感简化反馈环设计
5.4.4负载电流调整原理
5.5电流模式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
5.5.1恒定峰值电流与平均输出电流的比例问题
5.5.2对输出电感电流扰动的响应
5.5.3电流模式的斜率补偿
5.5.4用正斜率电压的斜率补偿
5.5.5斜率补偿的实现
5.6电压馈电和电流馈电拓扑的特性比较
5.6.1引言及定义
5.6.2电压馈电PWM全桥变换器的缺点
5.6.3Buck电压馈电全桥拓扑基本工作原理
5.6.4Buck电压馈电全桥拓扑的优点
5.6.5Buck电压馈电PWM全桥电路的缺点
5.6.6Buck电流馈电全桥拓扑——基本工作原理
5.6.7反激电流馈电推挽拓扑(Weinberg电路)
参考文献
第6章其他拓扑
6.1SCR谐振拓扑概述
6.2SCR和ASCR的基本工作原理
6.3利用谐振正弦阳极电流关断SCR的单端谐振逆变器拓扑
6.4SCR谐振桥式拓扑概述
6.4.1串联负载SCR半桥谐振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6.4.2串联负载SCR半桥谐振变换器的设计计算
6.4.3串联负载SCR半桥谐振变换器的设计实例
6.4.4并联负载SCR半桥谐振变换器
6.4.5单端SCR谐振变换器拓扑的设计
6.5Cuk变换器拓扑概述
6.5.1Cuk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6.5.2输出/输入电压比与开关管Q1导通时间的关系
6.5.3L1和L2的电流变化率
6.5.4消除输入电流纹波的措施
6.5.5Cuk变换器的隔离输出
6.6小功率辅助电源拓扑概述
6.6.1辅助电源的接地问题
6.6.2可供选择的辅助电源
6.6.3辅助电源的典型电路
6.6.4Royer振荡器辅助电源的基本工作原理
6.6.5作为辅助电源的简单反激变换器
6.6.6作为辅助电源的Buck调节器(输出带直流隔离)
参考文献
第7章变压器及磁性元件设计
7.1引言
7.2变压器磁心材料与几何结构、峰值磁通密度的选择
7.2.1几种常用铁氧体材料的磁心损耗与频率和磁通密度的关系
7.2.2铁氧体磁心的几何尺寸
7.2.3峰值磁通密度的选择
7.3磁心最大输出功率、峰值磁通密度、磁心和骨架面积及线圈电流密度的选择
7.3.1变换器拓扑输出功率公式的推导
7.3.2推挽变换器输出功率公式的推导
7.3.3半桥拓扑输出功率公式的推导
7.3.4全桥拓扑输出功率公式的推导
7.3.5以查表的方式确定磁心和工作频率
7.4变压器温升的计算
7.5变压器中的铜损
7.5.1引言
7.5.2集肤效应
7.5.3集肤效应——定量分析
7.5.4不同规格的线径在不同频率下的交/直流阻抗比
7.5.5矩形波电流的集肤效应[14 ]
7.5.6邻近效应
7.6引言:利用面积乘积(AP)法进行电感及磁性元件设计
7.6.1AP法的优点
7.6.2电感器设计
7.6.3信号级小功率电感
7.6.4输入滤波电感
7.6.5设计举例:60Hz共模输入滤波电感
7.6.6差模输入滤波电感
7.7磁学:扼流线圈简介——直流偏置电流很大的电感
7.7.1公式、单位和图表
7.7.2有磁化直流偏置的磁化曲线特征
7.7.3磁场强度Hdc
7.7.4增加扼流圈电感或者额定直流偏置量的方法
7.7.5磁通密度ΔB
7.7.6气隙的作用
7.7.7温升
7.8磁设计——扼流圈磁心材料简介
7.8.1适用于低交流应力场合的扼流圈材料
7.8.2适用于高交流应力场合的扼流圈材料
7.8.3适用于中等范围的扼流圈材料
7.8.4磁心材料饱和特性
7.8.5磁心材料损耗特性
7.8.6材料饱和特性
7.8.7材料磁导率参数
7.8.8材料成本
7.8.9确定最佳的磁心尺寸和形状
7.8.10磁心材料选择总结
7.9磁学:扼流圈设计例子
7.9.1扼流圈设计例子:加了气隙的铁氧体磁心
7.9.2步骤一:确定20%纹波电流需要的电感量
7.9.3步骤二:确定面积乘积(AP)
7.9.4步骤三:计算最小匝数
7.9.5步骤四:计算磁心气隙
7.9.6步骤五:确定最佳线径
7.9.7步骤六:计算最佳线径
7.9.8步骤七:计算绕组电阻
7.9.9步骤八:确定功率损耗
7.9.10步骤九:预测温升——面积乘积法
7.9.11步骤十:核查磁心损耗
7.10磁学:用粉芯磁心材料设计扼流圈——简介
7.10.1影响铁粉芯磁心材料选择的因素
7.10.2粉芯材料的饱和特性
7.10.3粉芯材料的损耗特性
7.10.4铜耗——低交流应力时限制扼流圈设计的因素
7.10.5磁心损耗——高交流应力时限制扼流圈设计的因素
7.10.6中等交流应力时的扼流圈设计
7.10.7磁心材料饱和特性
7.10.8磁心的几何结构
7.10.9材料成本
7.11扼流圈设计例子:用环形Kool Mμ材料设计受铜耗限制的扼流圈
7.11.1引言
7.11.2根据所储存能量和面积乘积法选择磁心尺寸
7.11.3受铜耗限制的扼流圈设计例子
7.12用各种E形粉芯设计扼流圈的例子
7.12.1引言
7.12.2第一个例子:用#40E形铁粉芯材料设计扼流圈
7.12.3第二个例子:用#8E形铁粉芯磁心设计扼流圈
7.12.4第三个例子:用#60 E形Kool Mμ磁心设计扼流圈
7.13变感扼流圈设计例子:用E形Kool Mμ磁芯设计受铜耗限制的扼流圈
7.13.1变感扼流圈
7.13.2变感扼流圈设计例子
参考文献
第8章双极型大功率晶体管的基极驱动电路
8.1引言
8.2双极型晶体管的理想基极驱动电路的主要目标
8.2.1导通期间足够大的电流
8.2.2导通瞬间基极过驱动峰值输入电流Ib1
8.2.3关断瞬间反向基极电流尖峰Ib2
8.2.4关断瞬间基射极间的-1~-5V反向电压尖峰
8.2.5贝克(Baker)钳位电路(能同时满足高、低β值的晶体管工作要求的电路)
8.2.6对驱动效率的改善
8.3变压器耦合的贝克(Baker)钳位电路
8.3.1Baker钳位的工作原理
8.3.2使用变压器耦合的Baker钳位电路
8.3.3结合集成变压器的Baker钳位
8.3.4达林顿管(Darlington)内部的Baker钳位电路
8.3.5比例基极驱动
8.3.6其他类型的基极驱动电路
参考文献
第9章MOSFET和IGBT及其驱动电路
9.1MOSFET概述
9.1.1IGBT概述
9.1.2电源工业的变化
9.1.3对新电路设计的影响
9.2MOSFET管的基本工作原理
9.2.1MOSFET管的输出特性(Id-Vds)
9.2.2MOSFET管的通态阻抗rds(on)
9.2.3MOSFET管的输入阻抗米勒效应和栅极电流
9.2.4计算栅极电压的上升和下降时间已获得理想的漏极电流上升和下降时间
9.2.5MOSFET管栅极驱动电路
9.2.6MOSFET管rds温度特性和安全工作区
9.2.7MOSFET管栅极阈值电压及其温度特性
9.2.8MOSFET管开关速度及其温度特性
9.2.9MOSFET管的额定电流
9.2.10MOSFET管并联工作
9.2.11推挽拓扑中的MOSFET管
9.2.12MOSFET管的最大栅极电压
9.2.13MOSFET管源漏极间的体二极管
9.3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概述
9.3.1选择合适的IGBT
9.3.2IGBT构造概述
9.3.3IGBT工作特性
9.3.4IGBT并联使用
9.3.5技术参数和最大额定值
9.3.6静态电学特性
9.3.7动态特性
9.3.8温度和机械特性
参考文献
第10章磁放大器后级调节器
10.1引言
10.2线性调整器和Buck后级调整器
10.3磁放大器概述
10.3.1用作快速开关的方形磁滞回线磁心
10.3.2磁放大器中的关断和导通时间
10.3.3磁放大器磁心复位及稳压
10.3.4利用磁放大器关断辅输出
10.3.5方形磁滞回线磁心特性和几种常用磁心
10.3.6磁心损耗和温升的计算
10.3.7设计实例——磁放大器后级整流
10.3.8磁放大器的增益
10.3.9推挽电路的磁放大器输出
10.4磁放大器脉宽调制器和误差放大器
10.4.1磁放大器脉宽调制及误差放大器电路
参考文献
第11章开关损耗分析与负载线整形缓冲电路设计
11.1引言
11.2无缓冲电路的晶体管的关断损耗
11.3RCD关断缓冲电路
11.4RCD缓冲电路中电容的选择
11.5设计范例——RCD缓冲电路
11.5.1接电源正极的RCD缓冲电路
11.6无损缓冲电路
11.7负载线整形(减少尖峰电压以防止晶体管二次击穿的缓冲器)
11.8变压器无损缓冲电路
参考文献
第12章反馈环路的稳定
12.1引言
12.2系统振荡原理
12.2.1电路稳定的增益准则
12.2.2电路稳定的增益斜率准则
12.2.3输出LC滤波器的增益特性(输出电容含/不含ESR)
12.2.4脉宽调制器的增益
12.2.5LC输出滤波器加调制器和采样网络的总增益
12.3误差放大器幅频特性曲线的设计
12.4误差放大器的传递函数、极点和零点
12.5零点、极点频率引起的增益斜率变化规则
12.6只含单零点和单极点的误差放大器传递函数的推导
12.7根据2型误差放大器的零点、极点位置计算相移
12.8考虑ESR时LC滤波器的相移
12.9设计实例——含有2型误差放大器的正激变换器反馈环路的稳定性
12.103型误差放大器的应用及其传递函数
12.113型误差放大器零点、极点位置引起的相位滞后
12.123型误差放大器的原理图、传递函数及零点、极点位置
12.13设计实例——通过3型误差放大器反馈环路稳定正激变换器
12.143型误差放大器元件的选择
12.15反馈系统的条件稳定
12.16不连续模式下反激变换器的稳定
12.16.1从误差放大器端到输出电压节点的直流增益
12.16.2不连续模式下反激变换器的误差放大器输出端到输出电压节点的传递函数
12.17不连续模式下反激变换器误差放大器的传递函数
12.18设计实例——不连续模式下反激变换器的稳定
12.19跨导误差放大器
参考文献
第13章谐振变换器
13.1引言
13.2谐振变换器
13.3谐振正激变换器
13.3.1某谐振正激变换器的实测波形
13.4谐振变换器的工作模式
13.4.1不连续模式和连续模式;过谐振模式和欠谐振模式
13.5连续模式下的谐振半桥变换器
13.5.1并联谐振变换器(PRC)和串联谐振变换器(SRC)
13.5.2连续模式下串联负载和并联负载谐振半桥变换器的交流等效电路和增益曲线
13.5.3连续模式(CCM)下串联负载谐振半桥变换器的调节
13.5.4连续模式下并联负载谐振半桥变换器的调节
13.5.5连续模式下串联/并联谐振变换器
13.5.6连续模式下零电压开关准谐振变换器
13.6谐振电源小结
参考文献
第14章开关电源的典型波形
14.1引言
14.2正激变换器波形
14.2.180%额定负载下测得的Vds和Id的波形
14.2.240%额定负载下的Vdc和Ids的波形
14.2.3导通/关断过程中漏源极间电压和漏极电流的重叠
14.2.4漏极电流、漏源极间的电压和栅源极间的电压波形的相位关系
14.2.5变压器的次级电压、输出电感电流的上升和下降时间与功率晶体管漏源电压波形
14.2.6图14.1中的正激变换器的PWM驱动芯片(UC3525A)的关键点波形
14.3推挽拓扑波形概述
14.3.1最大、额定及最小电源电压下,负载电流最大时变压器中心抽头处的电流和
开关管漏源极间的电压
14.3.2两开关管Vds的波形及死区期间磁心的磁通密度
14.3.3栅源极间电压、漏源极间电压和漏极电流的波形
14.3.4漏极处的电流探头与变压器中心抽头处的电流探头各自测量得到的漏极电流
波形的比较
14.3.5输出纹波电压和整流器阴极电压
14.3.6开关管导通时整流器阴极电压的振荡现象
14.3.7开关管关断时下降的漏极电流和上升的漏源极间电压重叠产生的交流开关损耗
14.3.820%最大输出功率下漏源极间电压和在变压器中心抽头处测得的漏极电流的波形
14.3.920%最大输出功率下的漏极电流和漏极电压的波形
14.3.1020%最大输出功率下两开关管漏源极间电压的波形
14.3.11输出电感电流和整流器阴极电压的波形
14.3.12输出电流大于最小输出电流时输出整流器阴极电压的波形
14.3.13栅源极间电压和漏极电流波形的相位关系
14.3.14整流二极管(变压器次级)的电流波形
14.3.15由于励磁电流过大或直流输出电流较小造成的每半周期两次“导通”的现象
14.3.16功率高于额定最大输出功率15%时的漏极电流和漏极电压的波形
14.3.17开关管死区期间的漏极电压振荡
14.4反激拓扑波形
14.4.1引言
14.4.290%满载情况下,输入电压为其最小值、最大值及额定值时漏极电流和漏源极间
电压的波形
14.4.3输出整流器输入端的电压和电流波形
14.4.4开关管关断瞬间缓冲器电容的电流波形
参考文献
第15章功率因数及功率因数校正
15.1功率因数
15.2开关电源的功率因数校正
15.3校正功率因数的基本电路
15.3.1用于功率因数校正的连续和不连续工作模式Boost电路对比
15.3.2连续工作模式下Boost变换器对输入网压变化的调整
15.3.3连续工作模式下Boost变换器对负载电流变化的调整
15.4用于功率因数校正的集成电路芯片
15.4.1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nitrode UC3854
15.4.2用UC3854实现输入电网电流的正弦化
15.4.3使用UC3854保持输出电压恒定
15.4.4采用UC3854芯片控制电源的输出功率
15.4.5采用UC3854芯片的Boost电路开关频率的选择
15.4.6Boost输出电感L1的选择
15.4.7Boost输出电容的选择
15.4.8UC3854的峰值电流限制
15.4.9设计稳定的UC3854反馈环
15.5Motorola MC34261功率因数校正芯片
15.5.1Motorola MC34261的详细说明(图15.11)
15.5.2MC34261的内部逻辑及结构(图15.11和图15.12)
15.5.3开关频率和L1电感量的计算
15.5.4MC34261电流检测电阻(R9)和乘法器输入电阻网络(R3和R7)的选择
参考文献
第16章电子镇流器——应用于荧光灯的高频电源
16.1引言:电磁镇流器
16.2荧光灯的物理特性和类型
16.3电弧特性
16.3.1在直流电压下的电弧特性
16.3.2交流驱动的荧光灯
16.3.3带电子镇流器荧光灯的伏安特性
16.4电子镇流器电路
16.5DC/AC逆变器的一般特性
16.6DC/AC逆变器拓扑
16.6.1电流馈电式推挽拓扑
16.6.2电流馈电式推挽拓扑的电压和电流
16.6.3电流馈电拓扑中的“电流馈电”电感的幅值
16.6.4电流馈电电感中具体磁心的选择
16.6.5电流馈电电感线圈的设计
16.6.6电流馈电拓扑中的铁氧体磁心变压器
16.6.7电流馈电拓扑的环形磁心变压器
16.7电压馈电推挽拓扑
16.8电流馈电并联谐振半桥拓扑
16.9电压馈电串联谐振半桥拓扑
16.10电子镇流器的封装
参考文献
第17章用于笔记本电脑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低输入电压变换器
17.1引言
17.2低输入电压芯片变换器供应商
17.3凌特(Linear Technology)公司的Boost和Buck变换器
17.3.1凌特LT1170 Boost变换器
17.3.2LT1170 Boost变换器的主要波形
17.3.3IC变换器的热效应
17.3.4LT1170 Boost变换器的其他应用
17.3.5LTC其他类型高功率Boost变换器
17.3.6Boost变换器的元件选择
17.3.7凌特Buck变换器系列
17.3.8LT1074 Buck变换器的其他应用
17.3.9LTC高效率、大功率Buck变换器
17.3.10凌特大功率Buck变换器小结
17.3.11凌特低功率变换器
17.3.12反馈环的稳定性
17.4Maxim公司的变换器芯片
17.5由芯片产品构成的分布式电源系统



开关电源设计的作品目录
答:7.11.3受铜耗限制的扼流圈设计例子7.12用各种E形粉芯设计扼流圈的例子7.12.1引言7.12.2第一个例子:用#40E形铁粉芯材料设计扼流圈7.12.3第二个例子:用#8E形铁粉芯磁心设计扼流圈7.12.4第三个例子:用#60 E形Kool Mμ磁心设计扼流圈7.13变感扼流圈设计例子:用E形Kool Mμ磁芯设计受铜耗限制的扼流圈7.13.1...

开关电源设计目录
答:开关电源设计目录概览第1章:涵盖了线性与开关调整器,Buck、Boost和反相拓扑,讨论了它们的效率与主要缺点。第2章:推挽和正激变换器,重点在于磁通平衡与功率设计,确保稳定性。第3章:半桥和全桥变换器,磁设计与限制是核心内容,确保变换器的性能和安全性。第4章:详细阐述反激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设计...

开关电源原理与应用设计的目录
答:第16章 双驱动变压器推挽变换器的设计16.1 概述16.1.1 线路结构16.1.2 工作原理16.1.3 各点波形16.2 开关功率管的缓冲环节16.3 推挽变换器中变压器的设计第17章 H7C1为材质PQ磁心高频变压器的设计17.1 损耗及设计原则简介17.1.1 设计原则17.1.2 满足设计原则的条件17.2 表格曲线化的设计方法17.2.1 表17.1的形成与...

开关电源典型设计实例精选的书籍目录
答:由TOP202Y组成的16W截流型开关电源实例3 由TOP221P构成的4W后备式开关电源实例4 由TOP232Y构成的17W双路待机电源第七章 输出功率小于100W的直流-直流电源实例1 基于UC3843A组成高效率低成本直流电源实例2 基于13842构成的15W双路直流电源实例3 基于LM5000实现反激式连续模式电源的设计实例4 基于...

开关电源设计(第二版)目录
答:以下是开关电源设计(第二版)的详细目录,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拓扑分析、磁路程与电路程设计,以及开关电源的典型波形和新技术。第一部分,拓扑分析,包含五个章节:第1章介绍了基本开关型调整器,如buck、boost和反相型拓扑,详细讲解了各种拓扑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第2章探讨了推挽和正激变换器拓扑,包括...

现代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设计及应用目录
答:如电压调整、电流模式控制等。第4章至第6章,分别讨论了DC/DC变换器、DC/AC变换器以及开关电源的均流技术,这些是保证电源稳定和效率的关键环节。以上内容只是目录概述,实际研究中包含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际电路设计实例,为开关电源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实用开关电源设计的目录
答:1.1 电源1.1.1 实验室电源1.1.2 交流电源1.1.3 蓄电池(I)1.1.4 太阳能电池1.2 负载1.2.1 高速的要求1.2.2 低噪音要求1.2.3 蓄电池(II)1.2.4 电话机1.2.5 日光灯管1.2.6 其他变换器1.3 安全第二章 电路拓扑的实用选择2.1 引言:电路拓扑多达上百种2.2 一般性考虑2.2.1 升压或者降压2.2.2 占空比的...

电器开关电源电路图集的目录
答:(1)LG CF-25H84彩电开关电源(2)LG MC-007A机心彩电开关电源(3)LG MC-009A机心彩电开关电源(4)LG MC-019A机心彩电开关电源(5)LG MC-01GA机心彩电开关电源(6)LG MC-022A机心彩电开关电源(7)LG MC-51B机心彩电开关电源(8)LG MC-71A/B机心彩电开关电源(9)LG MC-74A机心彩电开关电源(10)LG MC-8AA...

开关电源入门目录
答:第3章,电源输入级:涉及离线运行,RF干扰抑制,安全规范,功率因数校正,浪涌电流管理和输入整流等细节。第4章,非隔离电路设计:通用设计方法和各类变换器如Buck、Boost等的具体设计,电荷泵和布线技术的介绍。第5章,变压器隔离型变换器:详细讲解反馈原理,反激和正激电路设计,以及推挽和半桥/全桥电路...

新型开关电源优化设计与实例详解图书目录
答:新型开关电源优化设计与实例详解本书分为两篇,详细探讨了开关电源的各个方面。第一篇主要关注电源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包括电路拓扑、元器件选择、仪器使用和磁性元件设计。第一章概述电源的基本概念,涉及负载和安全考虑。第二章深入探讨电路拓扑的选择,涵盖各种变换器类型如Buck、反激、正激和复合变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