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七怎么做,尾七呢

作者&投稿:再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叫做“头七”?什么叫做“尾七”?~

“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尾七”指的是丧葬风俗“做七”中最后一个七天。
“做七”即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设斋祭莫死者,依次至七七四十九天而止。烧七之俗南北朝时就已流行。自古以来,烧七成为丧葬礼仪中的一俗,丧家逢七举行道场功德,为亡者修福。
“一七”(“头七”),即人死后七日,丧家举行隆重仪式,设灵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烧纸箱焚楮镪,请僧道诵经、拜忏。
“七七”(“尾七”),又称“满七”, “断七”,祭过此七,烧七即完成。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均来焚楮纸,也有到坟前拜祭的。祭毕,孝子烧孝鞋、丧杖等物,并撤掉灵堂。此日,请僧道建坛祭祷后,烧七礼仪已尽,故也称“尽七”、“封七”。“七七”后,孝子才可“弟头”、“修面”和到亲友家作客。

扩展资料
做七往往在停柩待葬期间进行。1949年以后,停柩陋习基本废除,做七习俗犹存,只是移到下葬后进行。在做七时,以第一、三、五、七个“七日”祭较为隆重,其余略简,有些人家只做首七和尾七。
第一个七日祭又称“头七”或“头旬”。俗传至此时死者方知自己离开人世,亡魂将归宅看望子孙。为此,丧家于是日午夜以后开始哀哭,并延请僧道诵经致祭,焚化纸钱、灵屋等物品。
在福州,做头七时,要用竹竿挑灯于门口作为标志,亲朋若想“寄钱”给阴间的亲人使用,也可到做七的家中烧纸钱,托新亡的人带去。
“七七”又称“满七”、“尾七”等,仪式略同“头七”。有的地方又称“七七”为“起服”,即除去孝服,换上吉服。妇女在头上别一麻布,男性在衣襟上别一黑纱,以示悼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头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烧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做七

头七、三七、四七、五七、尾七是指一种丧殡习俗。
习俗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扩展资料:
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
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头七

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
头七,一种丧殡习俗。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著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一般是"三七"、高雄小林村民众"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此中还有一个"回煞"(又名"回殃")仪式。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具体时间由道士推算。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头七」由儿子办理,「二七」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儿负责,
「四七」也是小七,「五七」为出嫁孙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由儿子办理有始有终,功德圆满。
现代人由於工商业发达工作忙碌,有将七七四十九天缩短的情形,
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
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
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

人死的第一个七天就是头七,最后一个七天就是尾七。这是农村的说法。
做七:死后每隔七日,做七一次,称「做七」。
做七应备牲醴菜肴奠祭。
倘遇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称「撞七」,提前一日半夜做七。
死后第七日称第七日称「头七」,俗以死者此日始知己死,亡灵将归宅哀哭,
故於午夜后即哀哭致祭至中午,前延请道僧诵经,开魂路,举行法忏。
「头七」由儿子办理,「二七」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儿负责,
「四七」也是小七,「五七」为出嫁孙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由儿子办理有始有终,功德圆满。
现代人由於工商业发达工作忙碌,有将七七四十九天缩短的情形,
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
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
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

头七只要很哭就行了呗!死了的老人当天会坐在棺材上一直看你的...谁孝顺谁不孝顺日后会托梦的! 二期的时候老人会到河上面过桥 不用去上坟因为害怕老人看见家人不愿离去 诈尸....三期老人会到一座山下面家里如果有女儿的话女儿是一定要哭的因为山神没有女儿如果山神听见女人的哭泣声就会心软放他过山的....尾7的话就一定要吃最后一顿饺子的.这辈子最后的一次否则遗憾终生啊!还有就是每次去的话敲坟头3声,让老人吃饭的!

头七怎么做,尾七呢
答: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

人死了的第七天就叫头七...那什么叫尾七啊?
答: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

香港鬼片说的头七和尾七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忌讳的吗
答: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

怎样过丧家的头七和尾七呢?
答:1. 头七:家人守灵并迎接亲朋好友,第七天摆上死者爱吃的菜和东西,用白蜡烛引死者回家,并在门口等待其魂魄归来。2. 二七:女儿和女婿主办,做满满一桌死者爱吃的菜,家属喊出逝者的称呼并说出缅怀的话。3. 三七:家人早点休息,避免不吉利的事情,不要哭,让逝者走得安心。4. 四七:女儿和女婿操办...

头七是什么?尾七又何解?
答: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

人死后的第几天称为"头七"?“尾七”呢?
答:头七就是死后第七天 尾七就是五七,弟三十五天

人去世后七七怎么做
答:在做七时,以第一、三、五、七个“七日”祭较为隆重,其余略简,有些人家只做首七和尾七。漳平不做“四七”或只做第一、三、五、七四个七日祭。第一个七日祭又称“头七”或“头旬”。俗传至此时死者方知自己离开人世,亡魂将归宅看望子孙。为此,丧家于是日午夜以后开始哀哭,并延请僧道诵经...

头七 二七 三七 四期 五七 六七 七七要做什么 还有为什么这么做
答:过七这天白蜡烛和香不能停,蜡烛不能吹灭,过晚上12点后可以用勺子把蜡烛压灭,香烧满后自熄。要傍晚在家附近的十字路画圆圈,留缺口,圈内写逝者名字,烧纸钱或银元宝给他作为买路用。纸钱尽量每次都差不多,只能多,不能少。每次烧菜要单数,7、9、11碗都可以。期中头七、三七、五七、七七比较...

“头七”和“尾七”是什么意思?
答: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

头七 尾七 撞七
答: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 “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