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省亲为什么要两次更衣,换了三套衣服?

作者&投稿:隆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元春省亲时在刚与亲人见面和与亲人离别时落了两次泪分别体现元春什么心理~

第一次喜悦第二次悲伤被

贾元春省亲是贾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事,背后却隐喻着盛极而衰的道理。之前曾有文写过为什么贾元春的省亲日期在正月十五,就是月盈则亏之意。而元春省亲定的时间为戌时一刻开始到丑时三刻结束,这背后又有什么讲究呢?

贾家轰轰烈烈忙活了一两年,花费数百万,结果全程不过七个小时左右。可谓最昂贵的一场回娘家。那么,贾元春为什么傍晚7:15离开皇宫,凌晨2:45离开呢?说出来不复杂,皆因皇家礼仪,元春省亲的每一个步骤都早早就制定完备。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回来,哪里行,哪里坐,哪里更衣用餐,都提早制定了严密的计划。按步骤实施就行了。


贾元春省亲不光是贾家接待,宫里的司礼监、御马监等都会全员出动,六部中工部加上城防的五城兵马司都出动协助外围管理防卫,辅助省亲。其实还有两个部门的人员不能缺席,就是礼部和钦天监。
像贾元春省亲这么重大的皇家活动,仅次于皇帝出巡。钦天监会专门择定良辰吉日,正月十五就是钦天监的手笔。但礼部也会配合制订礼仪规范。贾家人如何迎接贵妃,如何侍奉,如何对答都需要提前排练。皇家礼仪,臣子礼仪一丝一毫不能错乱。贾家为此年都过不好。一切辛苦都为了贾元春回家这几个小时。只可惜,这次省亲历时不过七个小时,贾元春在丑时三刻就离开了。那么,这个时间又有什么意思呢?
丑时是鸡鸣报晓的时刻,喻示天就要亮了。尤其冬日,天亮得相对晚一点,丑时三刻,属于“阴之极”,也就是说夜里最黑的时刻。此时一过,天就开始转亮。贾元春贵为贵妃,皇家礼仪要求不可以在外过夜。但省亲之事前所未有,算难得恩典,也不能说蜻蜓点水应付了事。所以定在天亮前的最后一刻回宫,是将形成拉到最长,以示恩典。


当然,贾元春省亲并不那么简单。曹雪芹在背后还隐藏了一些事。丑牛、寅虎,丑时的贾家因元春省亲带来了最后的荣耀。随之而来的寅时,代表贾家繁华逝去,很快卷入权力斗争惨被抄家。对此,贾元春的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给了解释。
古人讲究六十年一甲子,以天干纪年,又五年一格,丑时三刻指向辛丑末和癸丑,也就一年多一点时间。从十八回元春省亲到第五十五回老太妃生病薨逝,王熙凤流产,时间正好过去一年。贾家衰败倒计时,曹雪芹借丑时三刻非常隐晦而严谨地给出了具体时间暗示。
属于贾元春荣耀时刻也就这一年,随着老太妃薨逝,贾元春的靠山不再,她在皇宫地位一落千丈。空有个贵妃头衔,不得宠幸,太监开始络绎不绝来贾家打秋风。贾家的末日因此越来越近。

元春省亲两次更衣其中是有寓意的,两次省亲代表的是两次角色转换,第一次是由元妃转化成元春,第二次则是由元春由转换成元妃。而多次换衣则是一种礼节上和生活上的需要。

元春省亲中的多次更衣是礼节需要也是一种人知常情,更衣不一定只是代表换衣服怎么简单,首先古代的礼节众多,地位高的元春作为皇后见自己的家人,但家人首先他是一个臣子,所以他得先作为皇家的身份来见,然后换过衣服之后,才能以晚辈的身份来省亲。第二,元春省亲的时间非常短,只有八个小时,时间过于仓促,但是又礼节众多,难免舟车劳顿,香汗淋漓,所以要频繁的换衣以保证舒适。其三,古代的更衣只是一种礼节的叫法,元春省亲难免要上厕所,但在红楼梦中却没有这一表述,只好以更衣为由头代表了这一环节。

古代的礼节众多,我们来看元妃省亲这一片段的开头就提到“转眼元宵在迩,自正月初八,人曰之次,上弦生意,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所以,更衣是一种比较正式的礼节,必需要实行。我们来看元春第一次更衣的情节,有太监请下车更衣,这是在进园之前的第一次更衣,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次的更衣,第一,元春省亲舟车劳顿,所谓的更衣是一种休整,比如上厕所,洗漱等都在这一环节,第二,元春即将进园省亲见家人,必须要以一种最好的状态来见,第三,她是以一种皇家的身份回来的,她代表的是皇家的礼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她要去见的是臣,所以她极有可能换了更正式的衣服。第二次是在她出园时,在经过了八个多小时的活动安排,祭祀,见家人,园内游走等一系列活动,就会有劳累和汗水,所以第二次同第一次一样,也是一种休整。



在《红楼梦》中,元春省亲是很隆重的,那么元春为什么要换那么多套衣服呢?

换衣服这件事情在我们的习惯和印象里不算是什么大事,但是在曹雪芹的作品中,这却体现出来了皇家森严的礼仪,同时也体现出君臣和亲人两种身份的无奈,为人物的悲剧性埋下了伏笔。

第一次更衣:元春省亲时,等着太监们都走了,只剩下昭容、彩嫔等伺候着元春。她没有在第一时间去见自己的亲人,而是先更衣。原因主要是这两个:一是由于自己的皇家身份,元春省亲之前陪着皇帝看灯,还没有来得及换上自己的贵妃服饰,然而省亲也算是正规隆重的礼仪,所以她在见亲人之前需要点换上贵妃朝服;二是因为,元春回来省亲的活动安排比较紧张,根本没有时间来处理自己的私事,比如说吃饭和休息等等,所以“更衣”也算是一个代称。

第二次更衣:元春经过了一系列活动之后,终于能够见到自己的亲人,这套衣服元春代表的是皇室的颜面。贾母与王夫人等人向元春行大礼,元春满眼泪水,进了家门却不能其乐融融同家人一起欢乐,反倒叫元春心痛,也呼应了皇家礼仪最先,家礼次之的观念。

第三次更衣:这次,元春终于当回了贾府的儿女,穿上了自己的便服,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她抱怨家里人将她送入皇宫,多次落泪,回家这么高兴的事情,贾元春一晚上哭了多次。

元春省亲的时间是转瞬即逝的,两次更衣,三套衣服便是三种身份的转换,回宫之后再无“家”可言,等待她的是更残酷的日子。



贾元春回贾府省亲,换好几套衣服,是因为在那个年代都这样,这是文化习俗,不这样做,会被认为不懂事。

贾元春省亲第一次更衣是为了上厕所,第二次更衣是为了见一个大人物。两个更衣的意义是不同的。

为了显示自己地位尊贵,为了显示皇家有钱,为了显示自己在朝廷里得宠,为了让别人感觉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红楼梦》元春省亲的时间为何如此诡异?
答:再结合后面王熙凤梦见有一个太监来向她要一百匹锦,而这个来要的太监却不是元春派来的,而是另一个娘娘,其实就是暗示元春会被另一个娘娘所取代,而贾家的百年富贵了也就此烟消云散了。其实从元春省亲这一细节,作者就已经埋下多处伏笔,证明贾府的衰势已经日显了,《红楼梦》里的每个细节都值得...

元春省亲为什么选在晚上
答:元春的曲词里有“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也就是说,贾元春死时,曾像秦可卿一样曾托梦家政王夫人,要托梦给父母,自然是在晚上,且是人人熟睡的半夜。元春省亲时曾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

贾元春省亲的时候,都做了哪些事情?
答:1、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其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2、加封贤德妃,身份更加尊贵,贾府也因此得到荫蔽。元春封妃的消息传到贾府时,合府上下无人不欢欣雀跃、一时言笑鼎沸不绝。不久,贾家便大动土木建起省亲别墅,就为元春省亲做准备。可是,这...

《红楼梦》中,贾元春省亲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为什么?
答:并且,元春在荣国府成长,应该知道府里的经济发展情况,建一个探亲独栋别墅,对贾家的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好处,并且荣国府并没有实职,那点房租和薪水,压根瞎折腾不了。贾元春省亲是贾家最终“两鬓如霜、花束着锦”的盛会,有些人将之称之为回光反照,实际上真摸清元春省亲背后的真相,会清晰并非回光...

《红楼梦》元春省亲是件无比荣耀的事,为什么安排在晚上?
答:《红楼梦》中的贾元春,在宫中默默无闻多年,突然被封为贤德妃,可谓富贵至极。但是,好不容易有富贵还乡的机会,却被安排在晚上。这不就是衣锦夜行吗?那时候没有路灯,虽然打着灯笼,也没办法看得清楚,其繁华热闹都大打折扣。那么问题来了,这么荣耀而适合广而告之大肆宣扬的事情,为什么要安排在...

元春省亲时,为何敢两次吐槽皇家?
答:先是袁淳驾鹤西行,然后贾府的文士审问他。这表明世界是不可预测的。当袁春来看望父母时,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当她遇到贾母这样的家人时,她公开吐槽故宫那是“看不到任何人的地方”。后来,她认为袁淳本身就是一个达官贵人。四王八王贾家,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家族。贾元春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他是贵族...

贾元春省亲回宫的时间,为什么是丑时三刻?
答:可谓最昂贵的一场回娘家。那么,贾元春为什么傍晚7:15离开皇宫,凌晨2:45离开呢?说出来不复杂,皆因皇家礼仪,元春省亲的每一个步骤都早早就制定完备。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回来,哪里行,哪里坐,哪里更衣用餐,都提早制定了严密的计划。按步骤实施就行了。贾元春省亲不光是贾家接待,宫里的司礼监...

皇妃贾元春的悲剧:贾元春省亲为何会泪流满面?
答:贾元春当年是贾府的最大靠山,曾经贵为皇帝的妃子。不过贾贵妃省亲的时候,除了体面以外,似乎心中并不痛快。对此红楼梦里是这样描述的:“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殿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

《红楼梦》里元春省亲要在夜里进行,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可是贾政在听到被传进宫时,是战战兢兢双腿打颤,但凡元春此前被青睐,贾政也不会有此表现。其次,古代无论皇宫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元宵节,而作为妃子贾元春显然要在这一天陪帝王参加各种典礼活动,所有行程排下来,必然已经入夜,可是皇帝明知如此,却仍旧选了这一天作为元春省亲的日子,分明就是逼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