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姜维的人物简介?

作者&投稿:潘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介绍~

1、1994电视剧《三国演义》,由张天舒、樊志起饰演。
2、2010年的电视剧《三国》,由叶鹏饰演。
姜维的人物形象: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
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扩展资料:
姜维的轶事典故:
1、不在当归
姜维投降诸葛亮的时候,恰逢马谡兵败街亭,诸葛亮率领大军撤退,而姜维母亲尚在冀县,所以与母亲分开。后来姜维母亲给姜维写信,让姜维回去,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2、胆大如斗
刘禅投降邓艾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投降于钟会。钟会问姜维:“你为什么来迟了?”姜维却神色严正哭着说:“现在来已经是太快了。”钟会对此非常惊讶,非常器重姜维,让姜维继续统领他原来的军队。而姜维却劝钟会拥兵造反。钟会诬陷邓艾造反,司马昭派人将邓艾收押,钟会进据成都,自称益州牧。
钟会想让姜维率领五万人为先锋讨伐司马昭,而姜维想先借钟会之手杀尽魏将,而后再杀钟会,复兴蜀汉。但钟会想要杀魏将的事情败漏,与姜维一同被杀。魏将士对姜维的计策非常愤怒,姜维死后又剖开姜维的尸体,发现姜维的胆如斗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202年到267年。



《三国演义》中,姜维虽然是诸葛亮的衣钵传人,但由于是武将出身,所以与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不同,胆子大,敢冒险,又不免疏忽大意。于是先有阴平之失,后有假投降一计。可惜功败垂成,因为心疼发作,最终自刎身亡。死后被魏军剖腹,“其胆大如鸡卵”。证明他的胆大是有生理基础的。
现在当然知道胆子大和胆囊大是没有关系的。不过如果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分析姜维之死的前前后后,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有趣的结论。那就是,姜维的心疼其实是急性胆囊炎发作的表现。
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症状是上腹部剧烈的阵发性疼痛。中国古代的人体解剖学并不发达,因此往往会将这种上腹痛当作心疼。即使现在,还有不少人把上腹痛说成是心口疼。而姜维当时就是这种症状(《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上写道“维领命,方欲行动,忽然一阵心疼,昏倒在地;左右扶起,半晌方苏。”然后“维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不幸心疼转加。”)。而姜维死后被魏兵剖腹,“胆大如鸡卵”,则是由于急性胆囊炎引起的胆囊肿大。这又恰恰从解剖学的角度证明了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一种推论。而且姜维之死,即使他当时没有得急症,也是无法避免的。姜维死时仰天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其实蜀弱魏强,即使假投降能得一时之逞,蜀国最终也会亡国的。又岂是姜维之力可以扭转。

姜维(202-264)本为魏将,青年降蜀后深为蜀汉丞相诸葛亮赏识,成为其军事方面的传人。姜维好学不倦、朴素清廉,官至大将军,成为蜀汉无人能出其右的最后支柱,尽心尽力北伐二十年,却因成效不彰、耗费国力而招致后世的责难。蜀汉灭亡时,密谋复国失败而被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身世及降蜀(202-238)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姜」是羌人的大姓。姜维的父亲姜冏是天水郡守的佐官,在一次羌、戎叛乱中,姜冏因护卫而阵亡。姜维少年丧父,和母亲一起居住。姜维喜好郑玄的学说,郑玄是畅晓两汉经学的大儒,姜维年少时就深受其影响,因此一心希望功成名就,暗中接纳豪杰死士,做的事不同于常人。

成年后姜维出仕魏国,一开始出任天水郡的上计掾,又被选拔为州的从事,赐官中郎),负责当时天水郡的军事工作。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兵出祁山(位于天水郡南部,),当时天水太守马遵在外巡视,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随行。马遵听说蜀军来攻,而附近好几个郡县望风而降,便怀疑姜维等人也有异心,于是连夜逃往上邽(位于郡府冀县东南,今甘肃省天水市)。姜维等人发觉太守马遵计划逃走,追上去又迟了一步,上邽城门已经关闭,不肯接纳他们;姜维等回到冀县,冀城也不放姜维进去,一行人只好投降诸葛亮。这时蜀军马谡于街亭要地被张合击败,诸葛亮便将西县(位于祁山北麓,冀县之南)千余户与姜维等撤退还蜀,姜维也因此和母亲失散。

以上是《三国志》对于姜维投降诸葛亮之事的说法,但《魏略》的记载略有出入:姜维等人回到冀县后,冀县的官民大喜,推举他们去拜见诸葛亮,而诸葛亮也非常高兴地接见了他们。后来冀县被魏军收复,魏国官方认为姜维等人本来没有叛变的意向,只是一时情势所逼,因此并没有为难姜维的母亲、妻室与子女,甚至还为他保留了官职,延揽姜维回来。

孙盛《杂记》内记载了另一则有趣的故事:姜维与母亲失散后,得到母亲的来信,要他去找「当归」,也就是暗示姜维应当回归魏国。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意思是说我不回来了。「远志」和「当归」都是中药药材。但《资治通鉴》考异提到姜维粗知学术,应该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加入蜀军的姜维被诸葛亮任命为仓曹掾,同时加封奉义将军、当阳亭侯,当时姜维年仅二十七岁。诸葛亮非常赏识姜维的才干,他写信告诉自己丞相府的留府长史张裔和参军蒋琬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我观察了一下他的才能,李邵、马良都比不上他,这个人真是凉州的上选人才。」又说:「姜维不但在军事上很有见解,而且为人勇敢大胆,计划通明义理,深解兵法。更为可贵的是这个人心存汉室,我打算让他一边操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一边将我平生所学的军事知识传授给他,然后就带他进宫觐见皇上,请皇上予以重用。」可见诸葛亮真的是把姜维当成传人来对待的。计划230年,诸葛亮升姜维为中监军(护军),征西将军。

234年八月诸葛亮病卒于五丈原(位于褒斜谷北口,临渭水,今陕西省扶风县至宝鸡县间),姜维与杨仪号令蜀军撤退,司马懿率大军追击。当时负责殿后的姜维伺追兵临近,突然命大军将旗号逆转,同时擂鼓号令,做出要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担心有伏兵,就没有再行追击,姜维随即和大军一起退还成都。此后姜维担任右监军辅汉将军,负责统领诸军,进封平襄侯。

二、遥遥北伐路(238-262)

238年,姜维跟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次年,蒋琬就任大司马,掌管全国军政,并让姜维担任自己的司马(参谋)。此后蒋琬军数次派偏军向西进展,一边窥探魏军虚实,游击骚扰,一边结交不少羌胡领袖,给当时的雍凉都督郭淮制造了不少麻烦。
242年,姜维率部队回蜀,驻扎在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次年冬十月姜维因功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动十万大军,取道骆谷进军汉中,汉中太守王平依险据势狙击曹爽,而费袆等分别率领驻扎在成都和涪的部队赴援,并于曹爽军撤退时进据三岭拦截,获得大胜。姜维很可能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

247年,姜维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管尚书事。此时陇西、南安、金城、西平一带的羌胡首领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治无戴等相继对魏国发动叛乱,围攻魏国城邑,并且一边积极联系蜀军出兵接应。于是姜维出兵陇右(陇山以西),与魏国前将军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水(黄河支流,流经陇西郡临洮、狄道)之西,根据《华阳国志》校注,此役姜维得胜,《三国志》则未交待胜负。于是姜维主力进攻南方夏侯霸屯军的为翅(今地不详),而北方的郭淮料到了姜维的行动,先放下叛乱的胡人,大军向南直取姜维,姜维退走。同年,汶山平康(今四川省黑水县)蛮夷发动反乱,姜维率部队西向讨伐,平定了叛乱。

248年,郭淮进军讨羌,在西海(即青海)击败叛乱的凉州胡王治无戴。秋季,姜维出石营(位于南安郡南部),从强川(今地不详)接应治无戴举部上下来降,并将他们安置在蜀国境内。姜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今地不详)筑城据险而守,西连羌胡。而郭淮以主力攻击廖化,又让夏侯霸等追姜维于沓中(今甘肃省舟曲县西北),姜维只好放弃进兵,回头救援廖化。

249年正月,魏国大将军曹爽被司马懿诛杀,右将军夏侯霸惟恐被牵连,投奔蜀汉。姜维假节,出兵西平,再次北伐。姜维先依曲山(位于陇西郡南部)筑起两座城寨,让牙门将军句安、李歆分兵把守,自己联络羌胡首领质任等进逼魏国西部,一边向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进军,一边围攻南安。此时代郭淮为雍州刺史的陈泰率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兵围困曲山,断绝运粮通道和城外的水源。句安等挑战不应,城中将士困窘交加。姜维闻讯,回军牛头山(即曲山所在山区)解围,陈泰坚守不出,同时秘密派人联络讨伐羌人的郭淮策应。于是郭淮率领部队开赴洮水,拦截姜维的退路。姜维发现魏军计划,紧急撤退,曲山城寨牙门将军句安、李歆计划终于粮尽降魏。姜维初战不胜而退,而在郭淮军中的邓艾认为姜维必定再来,于是屯兵白水(今白龙江,嘉陵江支流,流经沓中)北岸。三日后,姜维派廖化在南岸结营,牵制邓艾。姜维想从下游渡河,突击洮城(应是临洮,今甘肃省岷县),而邓艾也算到了这一步,不顾廖化而径赴洮城,使姜维无功而返。

几番领军西进后,姜维认为自己已经相当熟悉雍凉西部的情况,而且经过和魏军的几次较量,也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自信,打算一边联络羌胡呼应,一边投入更多军力,这样有希望一举占领陇右。但是当时掌握军权的大将军费袆却认为,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完成的北伐,自己与姜维更不会成功,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不要抱着佼幸决成败于一举的心理。因此费袆每次都只拨给姜维不超过一万人的军队。

253年正月,大将军费祎被魏国降将郭循于汉寿(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刺杀身亡。少了费祎的阻挠,卫将军姜维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北伐行动。四月,姜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位于南安郡南部),打算围攻南安,而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进驻洛门(南安与天水之间,今甘肃省武山县东)相拒,姜维粮尽退兵。

254年,姜维加督中外军事,统领全国军队。年初,魏国狄道长李简秘密献书请降,于是姜维进围襄武,和魏讨蜀护军徐质交锋,斩杀徐质,击败魏军,但是蜀汉荡寇将军张嶷也在该役中战死。姜维乘胜追击,不少州县闻风而降,于是姜维就将其中河关(今青海省循化县东)、狄道、临洮三县(三县皆属雍州陇西郡)的居民迁入西蜀的绵竹(今四川省绵竹县东南)、繁县(今四川省成都市北)。

255年夏,姜维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及征西大将军张翼再次出征陇西,八月到达枹罕(今甘肃省和政县西),进逼狄道。雍州刺史王经进屯狄道,要和东面的征西将军陈泰会合夹击姜维。王经初战失利,渡洮水退往西面,再次被姜维截住痛击,王经大败,魏军死者数万,不得已率万余残兵退保狄道城,姜维不顾张翼「见好就收」的劝阻,率部队围城。魏征西将军陈泰得知后,不等部队集结完毕就连夜赶往狄道东南高山上,派很多人举烽火、鸣鼓角。狄道城中将士见到救兵来了,士气大振。姜维没料到陈泰军来得那么快,不得已马上率部队攻击山上的陈泰军,却被陈泰击退。九月,姜维见围攻不利,又怕被陈泰截断退路,于是主动退往钟提(今甘肃省临洮县南)驻扎。

256年正月,姜维升为大将军。七月,祁山麦熟,姜维率休整后的部队出祁山,发现魏安西将军邓艾已提前布防,便回师经董亭进攻南安。邓艾占据武城山(位于南安郡南部)的险要进行抵御,姜维无法攻克,于是和镇西大将军胡济兵分两路,想直接攻击雍凉重镇上邽。但是胡济应到未到,姜维自己率领部分军队,连夜渡过渭水,向东直接沿山道进逼上邽,却在段谷(位于上邽以南)遭遇邓艾狙击,部队被完全击溃,大量士兵阵亡。蜀国上下对姜维这次北伐的失败有很多怨言,而原先已平定的部分陇西郡县也骚动不安,于是姜维引咎自行降职为后将军(一说卫将军),行大将军事。

257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以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为据点,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马昭,魏国方面不得不分拨部分关中(即长安一带)兵东下平乱。姜维想要乘关中空虚进攻秦川(秦朝中心地带,指关中),于是再次率数万人出骆谷,取道沈岭(骆谷北口,今陕西省周至县南)。当时长城(位于沈岭北麓)积存的粮草较多但守兵较少,听说姜维进逼,相当害怕。魏国征西将军、雍凉都督司马望亲自到长城指挥抵抗姜维,镇西将军邓艾也率军从陇右赶到长城会合。姜维前住芒水(渭水支流,流经沈岭山麓),沿山布下营寨,但司马望和邓艾一直坚守不出。次年,姜维听说诸葛诞败死,于是撤军回到成都,复职为大将军。

262年十月,姜维兵出洮阳(今甘肃省临潭县),却在侯和(今甘肃省卓尼县北)被邓艾击败。姜维作为一名降将客居蜀汉,但十几年 来虽然有胜有负,但是近年的连续作战失利却使得他的威信受到很大挫伤。而在蜀汉朝廷上,宦官黄皓弄权,与右大将军阎宇勾结,一直想要废除姜维的职务,让阎宇替代。姜维很厌恶黄皓的行为,劝后主刘禅诛杀黄皓,但后主对他说:「黄皓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宦官,能干什么呢?以往董允看到黄皓就咬牙切齿,我很看不惯他这种做法,你又何必也和他过不去呢?」眼见后主信任黄皓,而黄皓在朝中枝附叶连,党羽很多,姜维开始害怕自己的一番进谏会招来不测之祸,于是就告谢了几句退出。后主随即让黄皓拜见姜维谢罪,姜维趁机说要去沓中屯田种麦,以此避祸。

三、魏灭蜀战役(263)

详细经过请参考历史大辞典中的「魏灭蜀战役」条。(考证补充尚在进行中)

姜维防御汉中的战策与以往的保守方法不同。以往魏延、王平的做法,是以重兵塞住汉中盆地北方的入口。姜维认为这样子无法大破敌人,所以故意大开汉中北方的入口门户,而重兵镇守汉中盆地的南方出口阳平关(又名阳安关),再屯兵阳平关前的汉、乐二城(注十二),又在外围的汉寿、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等地设围,呼应坚守,以游军袭击攻关不克的敌人。等到敌退之时,诸围军力齐出,力求给敌人最大的损伤。

263年,姜维上表给后主刘禅说:「我听说钟会在关中操练军队,有进攻我们的趋势,应该尽早派遣张翼、廖化率部队守住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黄皓迷信鬼巫,鬼巫说魏军会不战而退,于是黄皓就让后主压下姜维的奏报,不让群臣知道。等到钟会大军开向骆谷,邓艾多路进入沓中,蜀汉朝廷才派遣右车骑将军廖化前往沓中支持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前往阳安关口,支持汉中地区。(注十三)

这时,邓艾已经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接攻击姜维军营,陇西太守牵弘等负责截断姜维前方,金城太守杨欣等前往甘松(位于白水上游,今甘肃省迭部县)狙击,三万魏军和姜维部队在阴平(应指沓中一带)相持不下。不久,由于阳安关口的蒋舒出降、傅佥战死,汉、乐形同孤城,钟会大军遂长驱直入。姜维听说后紧急撤军,在强川口被杨欣等追上而被击败。当姜维得知阴平桥头被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士兵守住,立即取道孔函谷(白水流经之峡谷,今甘肃省舟曲县)入北道,做出要直击雍州后方的架势,诸葛绪急忙退兵三十里阻截姜维;姜维一听说诸葛绪撤守,马上回军绕过阴平桥头,一日之差,姜维得以从容撤退。

姜维退还白水(今四川省青川县东)后,会合廖化、张翼、董厥的部队,一起退往剑阁(今四川省剑阁县北)驻守,抵挡钟会大军南下。钟会到达剑阁后就写信招降,夸称姜维有文武之德,胸怀大略,远近驰名;姜维并不回信,只是分兵守住各处险要。钟会屡攻不克,再加上魏军补给线太长,粮运不及,不得已开始商讨撤军。而此时邓艾走阴平险道,过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直达江油(今四川省江油县北),江油城守将马邈投降;邓艾整兵南下,又在绵竹击溃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瞻父子、黄崇、张遵、李球等殉国战死,成都震动。十二月,后主刘禅决定向邓艾投降,邓艾一举占领成都。

姜维等人乍知诸葛瞻被击败,有传闻说后主要固守成都待援,又有传闻说后主要向东去东吴避难,也有传闻说要南入建宁(今云南省曲靖县)。于是姜维就率军从剑阁撤退,经广汉(今四川省广汉县)、郪道(今四川省成都市东)来审视传闻的虚实。而这时后主派遣太仆蒋显来传敕令,命姜维军投戈放甲,到涪向钟会投降。军中将士无不愤怒,纷纷拔刀砍石以发泄心中的悲愤。钟会见到姜维后说:「为什么这么晚才来投降?」姜维神色严正,流泪说道:「今天来此相见已经是太快了!」钟会听了之后很惊讶。

四、大胆复国计(264)

详细经过请参考历史大辞典中的「邓艾、钟会二士之死」条。

蜀军投降后,钟会很器重姜维,对他予以厚待,还将自己的印号节盖都还给姜维等人,并不削去他的军权。两个人出巡时常乘同一辆车,与会时坐同一张席子。钟会对自己的长史杜预说:「将姜维和中土的名士相比,诸葛诞和夏侯玄都及不上他。」而此时姜维心中却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发现钟会这个人很有野心,认为可以借助钟会瓦解蜀中的魏军,而使蜀汉复国。

姜维一边写密函给后主说:「希望陛下能再忍耐数日的屈辱,我有办法使社稷再度恢复,日月再放光芒。」一边游说钟会说:「将军从淮南平乱以来,计策从未失算,晋王全靠你一人之力,才能完成那么大的功业。如今蜀地已经平定,你的威德传于世间,人民都以你的功劳为高,主君也害怕你的谋略,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打算安然回军么?韩信和文种的下场就在眼前,像他们这样的结果难道是因为愚昧的人碰上了昏君吗?这都是利害关系使然啊!如今将军立下大功,成就大德,何不仿效范蠡泛舟太湖隐匿踪迹,功成身退,登峨嵋之岭,从赤松子云游呢?」(注十四)钟会回答说:「你想得太远了,我恐怕做不到,而且现在的情况,或许也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姜维说:「若有其它解决办法的话,就全靠你本身能力来处理,应该用不着我来提示了。」于是钟会和姜维之间更加心照不宣,交往更加密切。

不久之后,钟会等诬陷邓艾谋反成立,邓艾被打入囚车,押赴京城。紧接着,钟会在264年正月十五日抵达成都,独统大军,决意谋反。在钟会的计划中,姜维先率五万人为先锋出斜谷,钟会领大军在后,到长安后兵分两路,骑兵沿陆路东进,步兵下渭河顺流向东入黄河,估计五日到孟津(洛阳北方渡口),可与骑兵会合于魏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攻下洛阳则天下可定。而姜维的意图,则是先怂恿钟会尽杀魏将,然后自己再杀钟会,并将魏兵全数坑杀,迎回后主。但是钟会对姜维杀尽魏将的建议一直犹豫未决。

时值魏国郭太后病逝,正月十六日钟会便请齐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官员及蜀汉遗臣,在成都为郭太后发丧,然后拿出自己伪造的「太后遗诏」给在场人士看,内容是要钟会要起兵讨伐司马昭,愿意共同起事者须当场签名。众人一片错愕之中,钟会更命他的亲信代领诸军,把这些官员、将领软禁在成都官署,紧闭城门宫门,严兵看守。

但是杀将事机不密,当夜消息走漏。先是钟会商议大事的监军卫瓘脱身,把钟会要杀尽握有兵权的将领的消息告诉钟会的手下丘建,丘建把这消息告诉被软禁的以前上司胡烈,胡烈又设法让手下亲兵把消息传到城外给自己的儿子胡渊,搞得一个晚上城内城外都知道了。于是第二天城外的军队大举登墙涌入城内,姜维率钟会部众力战,手刃五六人后战死,卒年六十三。《魏晋世语》中提到姜维死后身体被剖开,发现胆如斗大。魏兵又争着前去追杀钟会,而钟会还有直属部队数百人跟着他绕殿而走,但最后也通通和钟会一起被蜂拥齐至的魏兵杀死。进城的魏兵在成都四处搜括抢掠,城里死伤惨重,那些现在属于卫瓘的将领,花了几天的时间才终于把乱事平定。许多蜀汉遗臣如太子刘璇、左车骑将军张翼、姜维的妻儿等也在乱中被杀。

孙盛《晋阳秋》说:「我在永和(345-356)初年随部队到达蜀地,见到一些当时的遗老,以及姜维降后给刘禅的密奏,说是假降钟会,然后杀了他恢复蜀汉的领土。可惜这件事最终失败,蜀地的人民至今为之嗟伤不已。」

五、后世评论

关于姜维的性格,可由《三国志》其它几处人物传记看到不同的面向。〈卷45.杨戏〉记载,257年杨戏姜维出军至芒水,但他心里向来不服姜维,酒后言笑,每有傲弄之辞;姜维外表宽厚但内心忌怨,心里一直过不去,等到还军后,有官员猜着姜维的意思参奏杨戏, 朝廷就把杨戏免职了。而〈卷40.廖立〉写道,廖立因恣意批评先主刘备、丞相诸葛亮等人而被免官,放逐汶山郡;后来姜维率偏军经过汶山时,还去拜访这位前辈,则显出他有人情味的一面。

《三国志》〈卷45.邓芝〉说,邓芝任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部属,俭素不治私产,不与官场人物同流;他对当时台面上人物少有敬重,唯有姜维是他特别赏识的,由此记载显出姜维出众的地位。《魏晋世语》说:「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将这句话放在钟会夸赞姜维的招降信之后,虽有溢美之嫌,不过算是相当程度地反映了姜维在时人眼中的形象。

蜀汉学者郄正曾著述评论姜维,其中说道:「姜伯约身负国家上将的重任,位列群臣之首,但屋宅十分简陋,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资财,没有妾室,家中不置声色娱乐之物,穿着的衣服、出行的车马及日常用品,一点也不奢华繁复,饮食上也很节制,官家所给的俸禄,都是随手用光。他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刻意表现自己的清廉高尚,而是本身对这样的待遇已很满足,没有更多祈求。一般人评价一个人,如果他获得成功就赞美他、失败的话就贬低他,吹捧身居高位的人而压抑地位低下的人,所以都认为姜维这个人投奔蜀国,最后落得身死宗灭的下场,而加以批评贬低,却不考虑其它方面,这是有悖于史家春秋褒贬人物之本义的。像姜维这样好学不倦、朴素清廉的人,实在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人物啊。」

但是东晋史家孙盛并不赞成郄正的评价。孙盛说:「世人虽然有百种行径,做万种不一样的事,但是忠孝义节却是百行的冠冕。姜维是魏国人而外奔蜀朝,违魏君徇私利,不可说是『忠』;舍弃老母,不可说是『孝』;加害旧邦魏国,不可说是『义』;国亡而不死难,不可说是『节』;且没有德政而疲累地驱驰人民,身负抵御外侮的任务而使国土失守,又不能说是『智勇』。这六样美德,姜维一个也没有。魏的叛臣,又是亡蜀的乱相,而郄正却说姜维是人物仪表,真不知道为什么。纵使姜维好读书而谦卑,又和强盗分财的义气、因富贵而怕死才投降有什么不一样?」

裴松之则针对孙盛的评论发表了意见,他认为郄正的评论虽然都是讲好话,但始终没说姜维的所有行事可供天下作准则,「一时仪表」之语也只在好学与俭素两件事上。《三国志》姜维本传及《魏略》皆说姜维本无叛心,是受了情势所逼而投降蜀汉;孙盛讥贬的内容中,顶多可以责备姜维舍弃母亲,其它的都太过刻薄,也不能拿来反驳郄正。

《晋纪》的作者干宝评价说:姜维身为蜀汉的丞相,国家灭亡主公自缚受辱而没有死节,却死于钟会之乱,真是可惜啊!然而这并非是他本人惜于一死,而是难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死。古时候的烈士,遇到危急也不忘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不吝惜自己的名节去完成大业,这并非是他们怕死,而是他们本来就知道自己已经活不长了,担心自己事业未竟而无法死得其所啊!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说:姜维这个人有点文才武略,却一心想建功立业博取功名,不考虑实际情况穷兵黩武,最终因为不明敌情,判断计划不周密而遭横死。老子说:「治理大国就像烧小菜(一样马虎不得)。」更何况像蜀汉这样地域极小的国家,怎能屡屡滋扰,使她不得安生呢?

三国演义中的姜维的人物简介?
答: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

三国演义 求姜维人物形象描述,与他指挥的战役详细,谢谢
答:中文名: 姜维 别名: 伯约 国籍: 中国(三国·蜀汉)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 出生日期: 公元202年 逝世日期: 公元264年 职业: 大将军 目录 人物简介 生平介绍姜维归汉,诸葛亮器重 贼不复出,智退司马懿 走破郭淮,击败曹爽 接应羌胡,击败郭淮 曲城之战,群英斗智 费祎制裁 大举北伐,斩将...

三国中的姜维简介
答:姜维北伐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死于五丈原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随后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三国志》记载,西元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第一次北伐,后主延熙元...

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上马马定乾坤 后面是什么
答: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

求《三国演义》中姜维的详细资料,谢谢!
答: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诸葛亮算无遗策,唯一一次被识破就是姜伯约。姜维与赵云大战于天水城下。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姜维伏兵杀出,赵云奋力...

姜维 生平事迹
答:姜维也乘机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包围南安,司马师令东南守军坚守防吴,派遣郭淮、陈泰悉关中之众,解南安之围。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解围,进至洛门时,姜维因军粮已尽,撤围退走。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主持蜀国内外军事。 动画片《三国演义》中的姜维 二月,魏中书令李丰与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等密谋废易大臣...

三国演义姜维人物分析
答:天水冀县人(甘肃)。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诸葛亮算无遗策,唯一一次被识破就是姜伯约。姜维与赵云大战于天水城下。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姜维...

三国历史上真正的姜维是谁?
答:姜维,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就政治家的操守而言,可以算是三国时期政治家中当之无愧的英雄。总结他的一生,他“恪尽职守,超越极致”蜀国第四代统治者姜维简介姜维,生于公元202年,卒于公元264年,享年62岁。姜子博岳,天水蓟县人,幼时随母生活。父亲姜炯战死后,姜维被郡主任命为中郎将。后期是蜀国有名的大将,受到大将...

三国演义中,姜维咋死的?
答: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姜」是羌人的大姓。姜维的父亲姜冏是天水郡守的佐官,在一次羌、戎叛乱中,姜冏因护卫而阵亡。姜维少年丧父,和母亲一起居住。姜维喜好郑玄的学说,郑玄是畅晓两汉经学的大儒,姜维年少时就深受其影响,因此一心希望功成名就,暗中接纳豪杰死士,做的事不同于常人。 成年后姜...

谁可写出三国“姜维、赵云、马超、张颌、星彩、甄宓、吕布、貂婵”的...
答:1.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原为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将,后降蜀汉,官至凉州刺史、大将军(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陈泰、郭淮、邓艾等多次交手。然而由于蜀汉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