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献刀”这一小节主要说明了什么?

作者&投稿:典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的片段概括 100字左右~

曹操一心做大事无奈只是小小的骁骑校尉,便讨好董卓取得董卓信任。曹操从王允那里得到七星宝刀刺杀董卓。趁董卓睡着的时候刺杀他,不料刀子折射光线照到镜子上又折射到董卓脸上把董卓照醒。董卓从镜子中看到曹操将其喝住。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取得董卓的信任。刺杀失败曹操趁董卓未反应过来之际,以看马为理由逃离都城。

1、偷袭成功率比较高,足可见曹操之心狠手辣和处事之冷静
2、通过简单的动作描述来刻画曹操的任务性格

1、这算是报效国家,效忠皇帝的臣子做的事吗?
2、这几天我曹操屈身侍奉董卓,其实是为了寻找机会图谋他(其实就是找机会杀他...)
3、于是董卓命令到处分发文书,画出他的样貌,捉拿曹操。
4、宁可我做对不起天下人的事,也不要天下人做对不起我的事

董卓躺在床上, 曹操如果挥刀乱砍,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乱砍, 是完全有可能令董卓当场毙命的, 即使董卓从镜子里发现了, 也是来不及反攻的, 可曹操为什么不和他拼命呢? 今天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

甲方. 最大势力, 丞相: 董卓,

乙方. 高级官员, 司徒: 王允,

丙方. 下级军官, 校尉: 曹操。

曹操、王允密谋要暗杀董卓, 只要干掉了董卓, 他们就有望成为下一轮重新分配中的最大受益者。

乙方与丙方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甲方才是优选策略, 否则, 任何一方单独去攻击甲方, 都是极其危险 + 愚蠢的。

现在, 他们结盟了, 这是正招, 必须的。结盟之后, 作为乙方的王允, 应该尽全力与甲方董卓相博, 才是合理的, 这样才能更加团结丙方, 加大对甲方的攻击力度。

王允与董卓相博的方式总共只有两种:

1. 明争。即以合法手段, 在朝堂之上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 削弱董卓的势力。

2. 暗斗。即以非法手段, 在僻静之处直接把董卓暗杀掉了事。

由于王允的司徒身份是个虚职, 而朝廷的大多数要职都已被董卓的爪牙占据了, 因此, 王允不具备在朝堂之上以合法手段与董卓相争的条件。

如果采用暗杀手段, 王允也不具备与董卓单独相处的条件。

那么, 王允与董卓之间, 根本就不存在相博了。这也就是说, 作为乙方的王允, 没有条件履行自己的义务。

如果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 那么, 这个合作联盟, 就必将面临解体的可能。

现在, 乙方王允把自己该履行的义务全部交给了丙方曹操, 事败, 则曹操亏损, 事成, 则王允获利。这种合作还能不能继续得下去?

不是说王允这个人没有诚意, 而是他不具备合作的条件。所以, 这次联盟暗杀董卓的计划, 从一开始就是水的。

作为丙方的曹操, 在和乙方结盟的时候, 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能忽视, 那就是“鼓吹”, 这是一步要招, 必须“鼓吹”, 并且还要信誓坦坦地“鼓吹”!

比如, 在前面的密谋杀太监局中, 袁绍就向大将军信誓坦坦地鼓吹: 愿斩关入内, 诛尽阉党。说的将军大喜。至于后来袁绍是不是真的会一次性把太监们斩尽杀绝, 在当时, 谁也不知道。但话一定要这样说。这样说没有任何坏处, 而好处却有三:

1. 取得合作者的信任,

2. 坚定合作者的信心,

3. 鼓吹的成本, 总是为0。

鼓吹之后, 合作者未必就有信心,也未必就完全信任, 但总是比不鼓吹要好。因为空口一句白话, 是没有任何成本的, 既然不付成本, 当然可以狂吹, 怎么好听就怎么说。至于后来没办成, 令人相信的理由多的是。

曹操在这一局中的表现就非常到位。他信誓坦坦地对合作者王允说, 杀一个董卓是很容易的, 你把宝刀借给我, 我马上把董贼的头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 以谢天下, 虽死不恨!

很好。

这样说固然很好, 但真要这样做了, 就是极为劣势的选择, 作为丙方最优选的策略是助乙攻甲, 见机行事, 如果单独进攻甲方, 那就是在找死。

曹操如果真的单独去进攻甲方, 刺杀董卓, 那么, 一定会有如下变数发生:

1. 董卓躺在床上, 曹操挥刀上去乱砍, 存在砍死或没砍死两种结果, 曹操有一半的成功机会。若没砍死, 则曹操必死, 这就结束, 没有变数了。若砍死了董卓, 后面还有变数:

2. 曹操砍死了董卓, 吕布牵马过来了, 持戟杀操, 操挥刀再砍吕布, 又有两种结果: 吕布杀死曹操, 或曹操砍死了吕布。曹操哪是吕布的对手, 几乎不可能, 假设他非常幸运, 万一砍死了吕布, 后面还有变数:

3. 曹操砍死了吕布, 被众家丁围住, 曹操挥刀乱砍, 又有两种结果: 曹操被众家丁杀死, 或曹操冲出包围, 逃离了相府。后面还有变数:

4. 曹操逃出了相府, 又有两种结果: 原先的合作者乙方王允以刺杀大臣的罪名杀死曹操, 或王允承认曹操的功劳给他加官。而在这两个结果中, 杀死曹操是乙方王允的优选策略, 这种可能性最大, 故曹操死定了。

因此, 曹操只要去刺杀董卓, 就有可能死在董卓手里。不死在董卓手里, 则死在吕布手里。不死在吕布手里, 则死在众家丁手里。不死在众家丁手里, 则必死在王允手里。没有活路。

如果曹操是个脑子进了水的“死士”, 那还有可能会选择与董卓同归于尽, 可问题是曹操的脑子很正常, 并且很发达, 他是不会做无谓的牺牲的。

所以, 在谋划刺杀董卓这一局中, 从乙方王允的角度看, 不具备合作条件, 从丙方曹操的角度看, 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 先前信誓坦坦的约定, 就必然会变成一个虚假的联盟, 从而无法实施。

也就是说, 刺杀董卓的计划, 从一开始就是个虚假合同, 并不会真正去执行的。

既然无法实施, 就得另做打算。最后, 曹操选择了放弃。他也和袁氏兄弟一样, 逃离了京城。

说明了曹操的有勇有谋,应变能力强和董卓的愚昧。也让曹操更受到人们的关注。

说明曹操反应快 会灵机应变、 不错 值得学习~~

曹操献宝刀?
答:曹操献刀 出处 《三国演义》话说西凉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统帅二十万大军进驻洛阳,废了少帝,立了献帝,自封为相国。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大臣们想除掉他,却没有办法。校尉曹操(字孟德)暗中早有杀董卓之心,经常出入相国府,渐渐取得了董卓的信任。一日,曹操从王司徒处借来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

曹操献刀为了什么
答:曹操献刀:《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三国演义中曹操献刀的上一回和下一回分别是什么?
答:上一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下一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是?
答:简介:董卓专权,欺凌汉室。曹操自告奋勇,求的王允宝刀,假意献给董卓,以谋bai行刺。到了董卓家里,碰到吕布一会儿走了。董卓睡在床上,曹操欲刺董卓,被卓发现,于是假称献刀,骗过董卓,赶紧逃走了。行刺没有成功。本故事并无其事,乃虚构。

请简述一下曹操献刀的故事
答:简介:董卓专权,欺凌汉室。曹操自告奋勇,求的王允宝刀,假意献给董卓,以谋行刺。到了董卓家里,碰到吕布一会儿走了。董卓睡在床上,曹操欲刺董卓,被卓发现,于是假称献刀,骗过董卓,赶紧逃走了。行刺没有成功。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宝刀。想的是什么道理?
答:回答: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刀,说明曹操随机应变能力的,当时的董卓霸占京城,还有武艺超群的吕布在侧,如果曹操不借口献刀,恐怕难以逃出董府

《三国演义》中“曹操献刀”这一小节主要说明了什么?
答:丙方. 下级军官, 校尉: 曹操。曹操、王允密谋要暗杀董卓, 只要干掉了董卓, 他们就有望成为下一轮重新分配中的最大受益者。乙方与丙方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甲方才是优选策略, 否则, 任何一方单独去攻击甲方, 都是极其危险 + 愚蠢的。现在, 他们结盟了, 这是正招, 必须的。结盟之后, 作为乙方的王允...

三国演义中曹操献刀是哪集
答:《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中

曹操献刀的故事梗概
答:曹操献刀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梗概为: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从王允处借来了七星刀来刺杀董卓。不料却因为镜子的反光而被发现。因为董卓力大,加上此时吕布也已赶来,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糊弄了过去。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请结合《三国演义》中曹操向董卓“献刀”的情节简要分析曹操的性格
答:1.董卓专权,群臣无奈,曹操自告奋勇谋杀董卓,体现了曹操的勇敢。曹操趁董卓睡觉之际,用王允借给他的七星宝刀行刺董卓,不料被董卓从镜子里发现,曹操即刻改口说“献刀”,体现了曹操的机智,奸诈。2.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和丁原商量谋杀董卓,曹操拿七星宝刀来到董卓家,见吕布在旁,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