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作者&投稿:莘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前提和基础。党员干部要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把理论学习作为立身从政之本,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形成一种常态,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要真抓实干尽责担当。
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树政绩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取得成效。干部能力强不强、作风硬不硬、政绩好不好,关键看重任面前、困难之时、风险之处的表现。
在大是大非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敢于坚持真理,树正气、讲原则,不随波逐流;在急难险重时,不回避、不推诿,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在面临困难问题时,敢抓敢管,敢于碰硬,不怕责难,敢于担当。干部总有更替,任职总有期限,但党的事业是无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没有止境的。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作为党员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应从实际出发,从长远出发,多做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工作,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和格局。
正确的政绩观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熟悉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为条件,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摒弃急功近利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步把事业推向前进。

扩展资料:
政绩观反映的是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政治立场、格局境界。政绩观端正不端正、正确不正确,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事业的成败。所谓政绩,按字面的解释当是指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绩效。
领导干部肩负着党组织的期望和人民的期待,在任期间通过扎实而勤奋的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留下突出政绩,这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事业心的领导干部应该有的追求,同时也是一个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和对其进行评价的依据。
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政绩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引导着我们去该为谁而建立政绩,该追求什么样的政绩,以及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实现政绩。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当前基层干部政绩观偏差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在对待“基层干部政绩观是否存在偏差”的问题上,23.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普遍存在偏差”,52.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存在,但不严重”,13.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不存在”,还有10.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不好说”。据调查分析,基层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避“实”就“虚”,热衷于表面文章。当下,基层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主要在于太过热衷时间短、见效快、形象好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对于一些不易凸显亮点、不在考核范围内的基础性工作能拖就拖。此次问卷调研中,认为干部“热衷政绩工程”、“喜欢玩数字游戏,弄虚作假”、“只顾领导满意,不顾群众满意”分别占49.1%、39.4%、68.5%。
二是重“当前”轻“长远”,追求短期效应。94.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基层干部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有51.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干部“习惯做表面文章”,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为了短期内出成果,盲目上项目、抓工程,寅吃卯粮、涸泽而渔。一些论坛网友反映,在城镇建设方面,一些地区实行剥皮式开发,沿路能卖的卖光、能盖的盖满,即使违章用地也在所不惜;在农业发展方面,盲目搞连片开发,热衷于搞观摩点、造盆景,大肆举债,往往造成“前任风光、后任遭殃”的局面。
三是重“个人”轻“集体”,醉心自我设计。在对“基层干部追求政绩,主要动力是什么”的问题调查中,49.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要“谋求个人职务晋升”,58.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要“得到上级领导重视和肯定”,35.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要“实现个人价值”,只有25.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追求政绩是要“为人民用好权、谋好福祉”。一些干部执政掌权“以自我发展为中心”,追求个人的升迁或其它私利,重领导印象、轻百姓利益,缺乏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福祉的基本观念。有的干部3年不提拔心里就有想法,有的干部为了保住“乌纱”,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
四是追求经济增速增量,虚抓党建民计民生。在对当前基层干部的政绩在哪些方面最容易显现的问卷调查中,52.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是“招商引资”,54.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是“重点工程建设”,仅有36.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是“改善民计民生”,而认为是“党建”的仅占8.5%。一些领导干部目光紧盯GDP硬指标,一味追求增速和增量,却轻视民生、党建等,工作上出现 “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影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的领导干部把管业务还是管党务分得清清楚楚,甚至以“业务型干部”自居,忘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内职务所对应的责任。
二、基层干部政绩观偏差的原因探析
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不仅仅关系干部个人自身成长,更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事业的顺利发展。当前,导致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原因较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干部思想观念存在偏差。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政绩观。一些基层干部对新常态有错误认识,认为经济新常态就是要慢发展,认为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就是要明哲保身,加之工业用地指标萎缩、政府负债控制增长,基层干部抓发展动力下降了,有的甚至无所适从。调查中,有58.2%的被调查对象将“上级领导和组织部门的评价”作为追求政绩的出发点,工作只顾“对上唯上”,不顾“对下唯实”,对地方发展缺乏独立的理性思考,缺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气度和担当。
二是部分干部素质出现“短板”。干部思路眼界不宽,就容易跟不上形势;能力水平不突出,工作就容易跟不上脚步。此次抽样调查,47.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与干部思想僵化、能力不足存在一定关系。一些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满足于已有经验,习惯于走老路,目光紧盯“指示和命令”,唯唯诺诺,修修补补,对当地所处环境的变化与特征审视不清楚,对地方优势与不足分析不透彻,对发展方式与目的反思不深刻,一定程度上缺乏化解发展中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目前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一些领导干部不愿创新思路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能主动外出招引好项目,而是百般寻找不招商的理由。一些副职干部产生“上面有一把手撑天,下面有办事员具体办事,自己高枕无忧”的惰性思想。
三是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存在缺陷。在干部考核中,多头考核、重复考核、繁琐考核、“一票否决”泛化,基层迎考、迎评负担沉重。问卷调查中,被调查对象反映干部政绩考核缺乏科学合理的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抓手,集中反映在以下四个维度上:①考核指标。指标设计上,经济发展类占绝对权重,社会事业类占比偏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建设等指标比例严重失衡。②考核形式。形式过于单一,政绩仅仅体现在数字的完成上,量化考核的同时有绝对化、数值化倾向,仅凭数字说话,容易造成数字政绩、虚假政绩等作弊现象。③考核标准。“一套表”,“一刀切”现象普遍,差异化考评不明显。一方面照顾不到各地客观实际上的差异,体现不出地区和部门工作特色;另一方面,围绕与本单位工作联系不紧密的“考核指标”做文章,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消极应付和敷衍了事。④考核项目。项目过于笼统,缺乏精细化设计,部分工作达标即可,工作考核不出成效,对于副职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调动不足。
四是干部选拔任用体系有待改进。165名被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与当前选人用人体制有一定联系。一是实绩考核与选拔任用脱节。实绩采集—甄别—研判的过程对考核结果有很大影响,在考核过程中缺乏有效抓手,一定程度上存在考不准、考不实现象,无法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有效依据,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干部调整没有严格按任职期限履职。客观上刺激干部追求政绩,争取“挪一挪地方,换一换位置”,不利于干部在现有岗位上作长远打算,扎根一个地方工作。三是干部选用程序不够透明。干部提拔“一把手”说了算,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干部使用的“发言权”和“监督权”虚化,对干部“如何提拔”、“为何提拔”无从知晓。
三、基层干部政绩观偏差的破解路径
关于促进基层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最关键因素是什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0%认为是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理想教育;16.36%认为是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的能力培训;56.36%认为是完善基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44.85%认为是完善基层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16.36%认为是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
(一)坚定理想信念,固守党的宗旨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补钙凝神要时刻抓牢。一方面要加强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要把握重点,突出抓好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教育,真正弄清当官“干什么、为什么、比什么、留什么”的问题,从而增强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行动自觉。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从严从实抓好党建工作。另一方面要以民生改善为己任。千万不能忘记的是发展,万万不能忘记的是百姓。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政绩感受最直接、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任何行政行为,如果不同群众实际的需要相契合,即使是废寝忘食、夙夜在公,也不算政绩。只有经过历史检验、为老百姓所公认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干部要增强群众观念,找准自身角色定位,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程、每一个决策,都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考虑群众承受能力,看能为群众带来多大好处。要把有限的资源、资金、政策最大限度用到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饮水、就学、就医等难题,不能搞任何不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二)精塑干部能力素质,强化干部履职能力
真正的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正确的政绩观要靠工作来体现,靠落实来保证。在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大背景下,企业生产、销售低迷,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扩张项目建设速度放缓;国家对土地、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各地普遍面临环保压力和土地瓶颈制约等严峻形势。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局部效益和全局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四个相统一”,才能在此大背景下找准改革发展新路径。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干部能力素质。要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推动改革发展、驾驭复杂局面、创新实践、依法办事、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强干部的执行力。抓落实,既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工作能力问题,更是工作作风问题,落实抓得越彻底,工作成效就越大,政绩就越突出。决策一旦出台,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一个声音传下去,一个调子喊出去,一个标准执行到底,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三)坚持导向引领,建立科学可靠管用的干部考核评价和遴选机制
科学设置政绩考核评价指标是政绩考核工作科学化的基础。一要科学设定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设置既要全面,又要合理确定各类指标的权重。要搞好分类考核,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尤其要增加党建工作质效考核占比,以往考核干部实绩主要看经济发展指标和稳定等因素,今后要将抓党建成效放在考核重要位置,并相应增加考核比重。更加重视人才招引、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幸福指数等方面的考核,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防止急于求成、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二要创新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杜绝考核标准“一刀切”。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需要制度机制做保证,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政绩考核工作实际,简化考核程序,提高考核效率,把年度考核、目标责任考核、绩效考核、任职考察、换届考察以及其他考核考察与日常考核、平时考核结合起来,精简各类专项业务考核,多渠道、多层面、多角度考核干部的“声名”、“实绩”。在整个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要既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重视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的其他指标。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数字,又要坚决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问题发生,同时要减少计生、信访维稳等众多一票否决和的问题。要稳定干部队伍,尤其是“一把手”和班子成员不能随意调整,对一些重点乡镇,要延长“一把手”任期,不预设晋升路线图,让干部能够安心干事创业,不致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盲目求成。三要充分运用政绩考核结果做好选人用人工作。“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要加强对政绩的综合分析,辩证地看待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前任基础与现任业绩、个人贡献与集体作用等等,既看发展成果又看发展成本与代价;既注重考核显绩,更注重考核“潜绩”;既考核尽力而为,又考核量力而行,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要切实纠正简单把经济增长速度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划等号的做法,形成按照好干部标准综合评价干部、凭科学发展实绩选人用人的导向。要探索建立干部实绩公示、公议制度,建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公众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干部实绩档案、双向评议捆绑考核、岗位代理、末位淘汰等制度,明确考核奖惩导向,形成“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正向激励效应,并把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使用、培训教育、评先评优挂钩。对考核排名靠前、群众满意度高的干部在选拔使用、培训教育、评先评优时予以优先考虑;对考核排名靠后的予以诫勉谈话、调整岗位或降职使用,并通过跟踪管理,定期提醒谈话等措施,督促尽快改进。
(四)坚持从严从紧,强化问责追责监督力度
领导干部之所以不计发展成本,敢做“三拍”型干部,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建立起问责追责机制。要建立起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完善的问责体系,对问责的内容、原则、对象、方式、程序和处理作出具体规定。要强化监督问效力度。凡是涉及到重大问题决策、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批准,均应签字背书,做到谁签批谁负责,谁主抓谁负责。对不计后果乱为、“为所欲为”,并因此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生态严重破坏、违法用地激增以及盲目举债留下一摊子烂账的,要记录在案,根据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及时疏通向下的渠道,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已经离任的也要追究责任。要及时进行警示教育,将为官“乱为”“不为”的干部在一定范围内曝光,用反面典型来警示鞭策干部,让庸官、懒官不容易过关;要通过多种形式选树身边典型,努力营造功成不必在我任,一张好蓝图绘到底,一切政绩为了人民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有错是过,无为也是过;有错要问责,无为也要问责”的政绩观。
(作者:李冬冬 闫 颇,宿迁市宿豫区区委组织部)

1、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宗旨教育,筑牢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基础。关键是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

2、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衡量政绩必须遵循的科学态度和根本方法。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切忌浮光掠影,主观臆断。要具备尊重客观事实的勇气和无私无畏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始终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官。

3、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端正世界观、地位观和权力观。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是实施正确领导的思想基础。因此,必须摆正领导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一个干部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当领导,最重要的是得到群众的认可和爱戴,这才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4、要完善法规条例,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应建立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监督与广泛的民主监督相配套的有效制度,把制度约束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使形式主义能得到及时的遏制。

扩展资料

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对干部如何从政、如何施政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包括干部的政绩为谁,树立什么样的政绩和怎样树立政绩的认识,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领导干部中的根本体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根据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我理解,共产党人正确政绩观的基本内涵就是为民、发展、求实。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政绩观



第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宗旨教育,筑牢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基础。

关键是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衡量政绩必须遵循的科学态度和根本方法。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切忌浮光掠影,主观臆断。

要具备尊重客观事实的勇气和无私无畏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始终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官。

第三,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端正世界观、地位观和权力观。

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是实施正确领导的思想基础。因此,必须摆正领导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一个干部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当领导,最重要的是得到群众的认可和爱戴,这才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第四,要完善法规条例,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应建立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监督与广泛的民主监督相配套的有效制度,把制度约束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使形式主义能得到及时的遏制。

同时,要完善奖惩制度,加大惩处力度,对搞形式主义造成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与浪费的,要依法依纪从严处理,对有关领导及其上一级领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最后,要把好知人善任、选贤任能的用人关。

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全面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努力建立科学系统的政绩考核标准,并且尽可能将政绩考核内容量化。

要善于发现有“潜绩”的干部,特别是那些在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地方甘当无名英雄的干部。要善于识别热衷“显绩”的干部,特别是那些有一定能力,也做出一定成绩,但有意夸大“政绩”以达到个人升迁目的的干部。

政绩考核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反馈,增强政绩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形成老实人不会吃亏,不老实的人占不了便宜,有实绩的人不会被埋没,投机钻营、弄虚作假的人不会被重用的客观公正的用人导向。

扩展资料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领导干部来说,发展经济,造福百姓,应该也必须干出成绩。通过扎实勤奋的工作,为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建立突出政绩,这是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的应有追求。

这里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真正对党和人民有益的实事?什么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科学发展无从谈起,而且还会急功近利、欺上瞒下,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贻害子孙。

有的干部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还有一些干部,只抓那些容易出成果的“显绩”,不啃“硬骨头”;只关注局部利益,不顾及全局得失。他们树“政绩”的目的,是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官。

这样的干部,不仅办不好事业,还损害了党的形象;这样的“政绩”,不仅对百姓没有益处,还会妨碍国家发展大局。

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百度百科——政绩观(树立方法)



一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求真务实,要求党的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的政绩规,
就是要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求真务实,就是把工作
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去看待政绩,
强调的是扎扎实实地推进发展,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因此,正确的政绩观与求真务实的精神之间具有内
在的一致性,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坚持求真务实。二要坚持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首要位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人
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也要将人民的根本利益
摆在首要位置。中国共产党83年的奋斗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历史。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经受各种考验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关键的一
点就是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执政后,党的地位发生
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死考验减少了,权力增加了,环境和生活也大大改善了,但是,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鱼水不离、血肉相连的联系,仍然是保持党的生命力和获得力量源泉的关键所在。三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人民之所想,
急人民之所急。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在任何情况下,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观都要与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背离,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把爱民、为民之根深
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党的生命之树才会永葆青春。四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重点是以民为本。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入手开展工作,把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落实到人民群众的身上。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
力。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
之事。

一、当前基层干部政绩观偏差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在对待“基层干部政绩观是否存在偏差”的问题上,23.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普遍存在偏差”,52.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存在,但不严重”,13.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不存在”,还有10.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不好说”。据调查分析,基层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避“实”就“虚”,热衷于表面文章。当下,基层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主要在于太过热衷时间短、见效快、形象好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对于一些不易凸显亮点、不在考核范围内的基础性工作能拖就拖。此次问卷调研中,认为干部“热衷政绩工程”、“喜欢玩数字游戏,弄虚作假”、“只顾领导满意,不顾群众满意”分别占49.1%、39.4%、68.5%。
二是重“当前”轻“长远”,追求短期效应。94.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基层干部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有51.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干部“习惯做表面文章”,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为了短期内出成果,盲目上项目、抓工程,寅吃卯粮、涸泽而渔。一些论坛网友反映,在城镇建设方面,一些地区实行剥皮式开发,沿路能卖的卖光、能盖的盖满,即使违章用地也在所不惜;在农业发展方面,盲目搞连片开发,热衷于搞观摩点、造盆景,大肆举债,往往造成“前任风光、后任遭殃”的局面。
三是重“个人”轻“集体”,醉心自我设计。在对“基层干部追求政绩,主要动力是什么”的问题调查中,49.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要“谋求个人职务晋升”,58.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要“得到上级领导重视和肯定”,35.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要“实现个人价值”,只有25.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追求政绩是要“为人民用好权、谋好福祉”。一些干部执政掌权“以自我发展为中心”,追求个人的升迁或其它私利,重领导印象、轻百姓利益,缺乏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福祉的基本观念。有的干部3年不提拔心里就有想法,有的干部为了保住“乌纱”,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
四是追求经济增速增量,虚抓党建民计民生。在对当前基层干部的政绩在哪些方面最容易显现的问卷调查中,52.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是“招商引资”,54.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是“重点工程建设”,仅有36.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是“改善民计民生”,而认为是“党建”的仅占8.5%。一些领导干部目光紧盯GDP硬指标,一味追求增速和增量,却轻视民生、党建等,工作上出现 “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影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的领导干部把管业务还是管党务分得清清楚楚,甚至以“业务型干部”自居,忘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内职务所对应的责任。
二、基层干部政绩观偏差的原因探析
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不仅仅关系干部个人自身成长,更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事业的顺利发展。当前,导致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原因较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干部思想观念存在偏差。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政绩观。一些基层干部对新常态有错误认识,认为经济新常态就是要慢发展,认为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就是要明哲保身,加之工业用地指标萎缩、政府负债控制增长,基层干部抓发展动力下降了,有的甚至无所适从。调查中,有58.2%的被调查对象将“上级领导和组织部门的评价”作为追求政绩的出发点,工作只顾“对上唯上”,不顾“对下唯实”,对地方发展缺乏独立的理性思考,缺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气度和担当。
二是部分干部素质出现“短板”。干部思路眼界不宽,就容易跟不上形势;能力水平不突出,工作就容易跟不上脚步。此次抽样调查,47.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与干部思想僵化、能力不足存在一定关系。一些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满足于已有经验,习惯于走老路,目光紧盯“指示和命令”,唯唯诺诺,修修补补,对当地所处环境的变化与特征审视不清楚,对地方优势与不足分析不透彻,对发展方式与目的反思不深刻,一定程度上缺乏化解发展中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目前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一些领导干部不愿创新思路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能主动外出招引好项目,而是百般寻找不招商的理由。一些副职干部产生“上面有一把手撑天,下面有办事员具体办事,自己高枕无忧”的惰性思想。
三是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存在缺陷。在干部考核中,多头考核、重复考核、繁琐考核、“一票否决”泛化,基层迎考、迎评负担沉重。问卷调查中,被调查对象反映干部政绩考核缺乏科学合理的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抓手,集中反映在以下四个维度上:①考核指标。指标设计上,经济发展类占绝对权重,社会事业类占比偏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建设等指标比例严重失衡。②考核形式。形式过于单一,政绩仅仅体现在数字的完成上,量化考核的同时有绝对化、数值化倾向,仅凭数字说话,容易造成数字政绩、虚假政绩等作弊现象。③考核标准。“一套表”,“一刀切”现象普遍,差异化考评不明显。一方面照顾不到各地客观实际上的差异,体现不出地区和部门工作特色;另一方面,围绕与本单位工作联系不紧密的“考核指标”做文章,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消极应付和敷衍了事。④考核项目。项目过于笼统,缺乏精细化设计,部分工作达标即可,工作考核不出成效,对于副职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调动不足。
四是干部选拔任用体系有待改进。165名被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与当前选人用人体制有一定联系。一是实绩考核与选拔任用脱节。实绩采集—甄别—研判的过程对考核结果有很大影响,在考核过程中缺乏有效抓手,一定程度上存在考不准、考不实现象,无法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有效依据,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干部调整没有严格按任职期限履职。客观上刺激干部追求政绩,争取“挪一挪地方,换一换位置”,不利于干部在现有岗位上作长远打算,扎根一个地方工作。三是干部选用程序不够透明。干部提拔“一把手”说了算,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干部使用的“发言权”和“监督权”虚化,对干部“如何提拔”、“为何提拔”无从知晓。
三、基层干部政绩观偏差的破解路径
关于促进基层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最关键因素是什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0%认为是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理想教育;16.36%认为是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的能力培训;56.36%认为是完善基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44.85%认为是完善基层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16.36%认为是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
(一)坚定理想信念,固守党的宗旨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补钙凝神要时刻抓牢。一方面要加强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要把握重点,突出抓好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教育,真正弄清当官“干什么、为什么、比什么、留什么”的问题,从而增强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行动自觉。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从严从实抓好党建工作。另一方面要以民生改善为己任。千万不能忘记的是发展,万万不能忘记的是百姓。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政绩感受最直接、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任何行政行为,如果不同群众实际的需要相契合,即使是废寝忘食、夙夜在公,也不算政绩。只有经过历史检验、为老百姓所公认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干部要增强群众观念,找准自身角色定位,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程、每一个决策,都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考虑群众承受能力,看能为群众带来多大好处。要把有限的资源、资金、政策最大限度用到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饮水、就学、就医等难题,不能搞任何不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二)精塑干部能力素质,强化干部履职能力
真正的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正确的政绩观要靠工作来体现,靠落实来保证。在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大背景下,企业生产、销售低迷,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扩张项目建设速度放缓;国家对土地、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各地普遍面临环保压力和土地瓶颈制约等严峻形势。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局部效益和全局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四个相统一”,才能在此大背景下找准改革发展新路径。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干部能力素质。要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推动改革发展、驾驭复杂局面、创新实践、依法办事、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强干部的执行力。抓落实,既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工作能力问题,更是工作作风问题,落实抓得越彻底,工作成效就越大,政绩就越突出。决策一旦出台,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一个声音传下去,一个调子喊出去,一个标准执行到底,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三)坚持导向引领,建立科学可靠管用的干部考核评价和遴选机制
科学设置政绩考核评价指标是政绩考核工作科学化的基础。一要科学设定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设置既要全面,又要合理确定各类指标的权重。要搞好分类考核,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尤其要增加党建工作质效考核占比,以往考核干部实绩主要看经济发展指标和稳定等因素,今后要将抓党建成效放在考核重要位置,并相应增加考核比重。更加重视人才招引、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幸福指数等方面的考核,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防止急于求成、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二要创新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杜绝考核标准“一刀切”。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需要制度机制做保证,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政绩考核工作实际,简化考核程序,提高考核效率,把年度考核、目标责任考核、绩效考核、任职考察、换届考察以及其他考核考察与日常考核、平时考核结合起来,精简各类专项业务考核,多渠道、多层面、多角度考核干部的“声名”、“实绩”。在整个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要既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重视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的其他指标。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数字,又要坚决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问题发生,同时要减少计生、信访维稳等众多一票否决和的问题。要稳定干部队伍,尤其是“一把手”和班子成员不能随意调整,对一些重点乡镇,要延长“一把手”任期,不预设晋升路线图,让干部能够安心干事创业,不致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盲目求成。三要充分运用政绩考核结果做好选人用人工作。“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要加强对政绩的综合分析,辩证地看待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前任基础与现任业绩、个人贡献与集体作用等等,既看发展成果又看发展成本与代价;既注重考核显绩,更注重考核“潜绩”;既考核尽力而为,又考核量力而行,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要切实纠正简单把经济增长速度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划等号的做法,形成按照好干部标准综合评价干部、凭科学发展实绩选人用人的导向。要探索建立干部实绩公示、公议制度,建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公众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干部实绩档案、双向评议捆绑考核、岗位代理、末位淘汰等制度,明确考核奖惩导向,形成“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正向激励效应,并把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使用、培训教育、评先评优挂钩。对考核排名靠前、群众满意度高的干部在选拔使用、培训教育、评先评优时予以优先考虑;对考核排名靠后的予以诫勉谈话、调整岗位或降职使用,并通过跟踪管理,定期提醒谈话等措施,督促尽快改进。
(四)坚持从严从紧,强化问责追责监督力度
领导干部之所以不计发展成本,敢做“三拍”型干部,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建立起问责追责机制。要建立起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完善的问责体系,对问责的内容、原则、对象、方式、程序和处理作出具体规定。要强化监督问效力度。凡是涉及到重大问题决策、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批准,均应签字背书,做到谁签批谁负责,谁主抓谁负责。对不计后果乱为、“为所欲为”,并因此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生态严重破坏、违法用地激增以及盲目举债留下一摊子烂账的,要记录在案,根据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及时疏通向下的渠道,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已经离任的也要追究责任。要及时进行警示教育,将为官“乱为”“不为”的干部在一定范围内曝光,用反面典型来警示鞭策干部,让庸官、懒官不容易过关;要通过多种形式选树身边典型,努力营造功成不必在我任,一张好蓝图绘到底,一切政绩为了人民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有错是过,无为也是过;有错要问责,无为也要问责”的政绩观。
(作者:李冬冬 闫 颇,宿迁市宿豫区区委组织部)

如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言材料
答:如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言材料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直面问题,敢于担当责任,真正...

公务员的政绩观有哪些标准?
答: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判断政绩观正确与否,其根本尺度就是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第一,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

消防员如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答:该观念可以从以人民为中心、严守纪律和团队合作树立。1、以人民为中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意味着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大的政绩。2、严守纪律:消防员应始终遵守纪律,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3、团队合作:消防员通常是以小组或队伍的形式进行工作,团队合作是取得政绩的重要保障。

信访干部如何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答:信访干部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信访干部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和问题,因此政绩的评价应该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核心指标,而不是简单追求统计数据和表面的成绩。2. 严格遵守法律和政策:信访干部要始终坚持依法行政...

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答:3、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4、完善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综合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成果和群众满意度。5、加强监督问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不正确的政绩观进行监督和纠正,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注意事项:1、...

巡察干部如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答:巡察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这么做:首先要深刻领会政绩观背后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使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

审计工作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答:1、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镜鉴,力戒形式主义,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不管干什么工作、做什么事情都能扎实深入、务求实效,留下深深“痕迹”,决不能“蜻蜓点水”“虎头蛇尾”。2、干事业、做工作有不同的干法、做法,其效果却大不相同,要有开拓创新精神,真干而不是假干,实干而不是...

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答:总结 政绩观念对于公务员来说承载了极为丰富的含义。只有准确、全面地理会政绩观念,才能更准确地来领会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所在,紧紧把握正确的方向感。希望广大公务员能有所收获,认识到当今社会中政绩观念的复杂性与重要性,进而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观念,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看待政绩要用什么的观点
答: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去看待政绩, 强调的是扎扎实实地推进发展,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因此,正确的政绩观与求真务实的精神之间具有内 在的一致性,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坚持求真务实。二要坚持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首要位置。中...

领导干部对待政绩,要坚持实践观点,把什么作为实现政绩的基本途径
答: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关键在于落实》一文中指出:政绩,就是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而政绩观则是指领导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正确政绩观的要义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就必须做到三个“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