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等数据库的建设

作者&投稿:华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分为哪六个阶段~

  大致分四个阶段:前期调研,开发产品,实施上线,后期持续维护。
  管理信息由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和信息的使用六个方面组成。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具有以下四个标准:
  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可采集与可加工、可以通过程序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可以对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是MIS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象征着管理信息系统MIS是软件工程的产物.、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组成部分有:
  计算机学科(网络通讯、数据库、计算机语言等).、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线性规划等)、管理学、仿真等多学科。信息是管理上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质量。所以能否有效的管理信息成为企业的首要问题,管理信息系统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得到普及。

1、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
该库是四大基础数据库中建设难度最低的,因为其中的信息收集相对容易,不涉及过多的部门利益分配等敏感问题。目前该库已基本建成,但真正投入使用的省市并不多。

2、人口基础数据库
人口基础信息库的主体包括公民身份号码、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地等基本信息,还包括各部门业务系统在利用人口基本信息过程中产生的、其他部门存在共享需求的人口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3、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
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项甘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通过专家、共建单位和地方法人库筹建单位反应的情况;就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分析;形成“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先行”理念,提出建立“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标准体系”的构想。
目前已经开始了“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共享标准体系”建立的课题研究。
4、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
通过该半台实现对宏观指标包括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完成情况、金融机构信贷情况、各镇办主要经济指标等信息的展示。同时,实现统计部门的宏观经济数据与各局委提供的统计数据进行比对,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统计数据的正确性。
扩展资料
第五大国家基础数据库:
伴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法令、措施的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保护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国内已经初步建立了第五大国家基础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据。
尽管全国各地都在尝试建设非物质文化资源数据库,但到甘前为止,能够做到高效运行的数据库还非常少见,具备资源管理基础和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基础的团队,提供的研究成果较少。
比较突出的只有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中国记忆”资源数据库,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国家名录,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

(一)农用地分等数据的组成

农用地分等数据成果丰富,按照农用地分等的流程可分为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等指数、自然质量等别、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利用等指数、利用等别、经济等指数和经济等别;按照农用地分等数据的性质可分为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文本数据。为使农用地分等成果能够方便、直观地展现国家级、省级、县级、乡级各级农用地的质量与数量特征,实现对农用地分等数据的查询、分析、融合、分发等功能,必须建立一套统一、规范化的数据管理体系。这套体系能够从农用地分等的基础资料、中间成果和农用地分等成果(图、文、表)等海量数据中提取信息,供汇总平衡、调整、分析,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支持,是土地信息化的坚实基础,对各级农用地的数据(包括属性数据和矢量数据)进行更新、查询、检索和集成,建设农用地分等数据库。

农用地分等数据库的建设是实现土地资源数量、质量、产能与生态环境并重管理及国土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基础保障,是实现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必要前提,也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实施耕地占补按等级折算的重要手段。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自治区级与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主要包括文字成果、图件成果、数据成果和电子成果。

1.文字成果

文字成果主要包括自治区级与县级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包含县级农用地分等基础资料汇编等)。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等对象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二是分等技术方法,包括分等参数的确定,分等因素指标区、分等单元、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与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划分方法,分等因素及其分值和权重的确定方法,等别划分方法,分等成果检验与调整方法,计算机技术在分等中的应用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技术问题等;三是分等成果及其分布特点和规律、地域组合特点、差异原因、农用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四是分等成果的应用分析。

2.图件成果

图件成果具体包括分等单元图、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分布图、农用地利用等别分布图、农用地经济等别分布图、标准样地分布图。

3.数据成果

数据成果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用地分等单元原始属性数据表、样点投入产出调查数据表、农用地分等基本参数表、各指标区“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农用地分等各指标区分等因素体系及其权重表、土地利用系数与土地经济系数汇总表、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间表、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间表、自治区级农用地分等单元指定作物计算结果表、自治区级农用地分等单元多作物综合计算结果表、农用地分等结果各乡(镇)面积汇总表、农用地分等结果各地类面积汇总表、自治区级农用地分等单元综合数据表、农用地标准样地属性数据表等,部分表格见附录。

4.电子成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电子成果用光盘或硬盘保存,提交的农用地分等成果包括文字、图件和数据等成果的电子版本。

(二)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建设的依据与内容

1.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建设的依据

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建设首先要依据分等数据的特点:一是信息量巨大;二是数据与信息种类多种多样,按数据的特征分为属性数据和矢量数据,按数据的来源和性质分为农用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这些数据涉及土地学、农业学、地理学、测绘学、信息学和经济学等众多学科;三是成果具有复杂多层次的特征。其次,依据《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标准》,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的内涵、特点及其应用需求,设计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建设方案,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对农用地分等的各个环节及其成果数据进行整合加工标准化处理,把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矢量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关联式数据系统储存、管理、整合在一起,建立统一、规范的农用地分等数据库。

2.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农用地分等数据的分类编码、农用地分等数据的图形要素分层、农用地分等数据的属性数据结构、分等单元扩展属性结构、外部表格信息和农用地分等数据文件命名6个方面的内容。

农用地分等数据的分类编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土地利用信息分类与编码和分等基础信息分类与编码。

农用地分等数据的属性数据结构内容复杂,主要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类图层属性表、注记属性表结构、县级分等基础层属性表结构、县级分等结果层属性表结构、自治区级分等基础层属性表结构、自治区级分等结果层属性表结构等内容。

分等单元扩展属性结构包括指定作物分等计算结果表结构和县级综合等别计算表结构。

外部表格信息包括指定作物参数表结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分值”说明表结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权重”说明表结构、标准样地属性特征基准分值表结构、“县级-自治区级”农用地分等单元对应表结构、县级文档结果和自治区级文档结果。

农用地分等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包括以行政区为基础的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和文档数据文件命名规则等内容。

(三)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目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和综合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利用该系统,通过对农用地诸多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找出农用地变化的特点与规律,从而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

1.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目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是在充分研究和总结土地利用管理的实际工作需求和吸收目前计算机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而制定的。系统的设计综合了以下几方面的技术:①数字制图技术;②计算机的自动查询、检索分类、计算统计技术;③空间查询和分析技术;④空间信息的存储管理技术;⑤计算机网络技术。配套统一以上技术,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到系统的设计中,形成系统基本的设计思想,即按照农用地分等数据的规范和标准,建立起农用地分等数据管理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按照GIS的要求严格控制入库数据的精度;提供方便、快捷的实用工具,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和满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需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功能,完成对数据库的动态更新,维持数据库的现势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数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农用地分等数据的管理需求,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减轻土地管理工作的劳动强度,最终实现土地管理的信息化,构建“数字国土”工程的基础设施。

2.数据入库

数据入库前要检查采集数据的质量,检查合格的数据方可入库。数据检查主要包括矢量数据几何精度和拓扑检查、属性数据完整性和正确性检查、图形和属性数据一致性检查、接边精度和完整性检查等。数据入库主要包括矢量数据、DEM数据、DOM数据、元数据等数据的入库。最后进行系统测试(图3-17)。

图3-17 入库工作流程图

数据入库前要对采集数据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并对错误进行改正,数据的检查与更正是数据建库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1)按照《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农用地分等规程》等相关标准确定检查项,包括矢量数据几何精度和拓扑检查、属性数据完整性和正确性检查、图形和属性数据一致性检查、接

边完整性检查等。

(2)基于上述检查项,定制检查内容,配置相应的参数。

(3)按照定制的内容,系统自动实现批量检查,也可以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对重点内容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错误及时修正。

(4)自动生成或手工编写检查报告,检查与更正工作结束(图3-18)。

图3-18 数据检查流程图

1)矢量数据入库

(1)数据检查。数据入库前,对矢量数据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对质量不合格的数据应予以返工,质量检查合格的数据方可入库。

(2)参数输入及其数据组织入库。依据参数设置的要求,向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输入各种建库参数,对不同数据层的数据建立索引等,各要素数据可分层入库,也可批量入库。

(3)多尺度空间数据连接设置。对于多尺度空间数据库应设置连接参数,便于不同比例尺数据的显示。

2)元数据入库

利用数据库管理软件,采用人工和自动相结合的方法对各要素元数据内容进行检查和处理,导入各种元数据。

3)属性入库

利用Excel软件输入分等评价单元质量分值表,形成分等评价单元自然属性电子表格文件;再将各评价单元的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进行汇总,划分各等值区;然后,汇总到分等评价单元自然属性表中,计算农用地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利用相关软件将整个Excel总表转换到数据库中,存为DBASE格式文件;最后,根据关键属性字段挂接,使图、表合一,形成统一的空间数据库。

4)系统运行情况

数据入库完成后,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并对测试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处理。

具体测试内容及要求为系统运行无死机现象;系统能对数据库中数据层进行组合查询,且数据结构正确;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并输出相关表格成果;系统能按要求输出相关图件,等等。

(四)系统设计总体框架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评价数据管理系统横向包括农用地调查评价基础业务工作,纵向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其总体框架如图3-19和图3-20。

图3-19 总体框架横向结构图

图3-20 总体框架纵向结构图

(五)数据库系统功能的实现

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和土地利用管理的需求,该系统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系统建库

系统建库是指把农用地分等成果及其涉及的信息用计算机存储起来,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全面进行数字化建库,采用MapGIS的数据结构和几何特征的描述术语,输入农用地分等数据;还可在已有的图形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建库,可利用MapGIS平台提供的数据转换和属性管理工具把图形和属性转换到系统中来;二是变更数据,根据农用地分等进展情况,及时更新农用地分等数据信息系统。

2.数据查询和检索

数据查询和检索模块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该系统提供了强大的地图浏览、图层控制、空间索引、查询统计、空间分析和报表输出等功能,为实现统筹数量、质量与生态并重管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同时,也满足公众参与管理农用地分等数据的功能,加大土地科学普及工作,树立全社会关注农用地资源安全、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的意识;通过模糊查询、条件查询、空间查找等具体功能可以快速查询村、国家级基本农田、地类图斑等重要对象的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能对县(市、区)各级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的统计汇总,并可用专题图的形式对不同区域的农用地分等数据按不同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输出各种图形和报表;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设计不同的数据应用分析模型,例如征地分析模型、土地开发整理前后质量评价模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等。通过系统,按这些模型进行处理,输出分析结果,从而有效地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专业化,提高办事效率,避免决策失误。

3.成果输出

依据农用地分等制图规范和土地利用管理需求,输出农用地分等图形和数据成果;还可以按行政区域及任意区域裁剪图件等。

4.系统维护

该系统是按照国家的有关规程和标准进行设计的,可根据土地管理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编码和更新,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分等数据库建立
答:分等数据库的建立包括图形数据库的建立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联接(图4-1)。其具体内容包括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入库要素的选择、图纸的扫描矢量化、图形坐标系变换与数据编辑、属性数据整理编码和输入、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联接等过程。(二)图形数据库的建立 1.图形预处理 图形资...

分等数据库的建设
答: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建设首先要依据分等数据的特点:一是信息量巨大;二是数据与信息种类多种多样,按数据的特征分为属性数据和矢量数据,按数据的来源和性质分为农用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这些数据涉及土地学、农业学、地理学、测绘学、信息学和经济学等众多学科;三是成果具有复杂多层次的特征。其次,依据《农用地分等...

数据库的建立
答:省级分等数据库建设分三步,首先形成县级分等数据库;然后在县级分等数据库基础上,按照《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和《福建省农用地(耕地)分等汇总工作技术方案》的技术要求,建立市级分等数据库;最后在市级分等数据库基础上,再形成省级分等数据库(图 3-8)。图3-8 省级分...

分等数据库建设
答:黑龙江省在农用地分等中,已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电子表格数据库,表格统一采用Excel 格式。在农用地分等数据库中建立图层,绘出标准样地点,形成标准样地空间属性,录入标准样地特性条件,形成标准样地的数据属性,检核、合并数据库文件,建立标准样地数据库。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根据《农用地分等数据...

县级分等数据库的建立
答:县级图形数据库中包括 1∶10 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土壤图、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等工作底图;1∶10 万的分等单元图、自然质量分值图、各等指数图、自然质量等别图、利用等别图、经济等别图以及 1∶50 万的分等因素指标区图、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各分等因素分布图等...

等别划分及数据库建设
答:将 1∶50万省级图斑所对应的所有 1∶10 万县级分等单元的 3 个等指数进行算术平均,计算省级分等单元的 3 个等指数,最终确定省级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综合上述成果,建立甘肃省1∶50万的分等成果数据库,实现对县级成果、省级汇总成果的一体化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
答:在农用地分等中,GIS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数据库建设 1.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 主要用于获取数据,保证农用地分等工作中的数据在内容与空间上的完整性、数据值逻辑上的一致性等。而这一过程的工作量超过全部分等工作量的一半。该过程主要采用自动化扫描输入与遥感数据集成的方法,扫描后的...

数据资料收集整理
答:(三)分等主要工作过程及数据库建设 1.分等主要工作过程 分等工作包括工作准备、资料收集整理、外业调查、数据处理、成果自检、成果整理及报告撰写、省级预检等工作过程。分等工作的基本工作流程如图2-1所示。 2.分等数据库处理 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处理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工作: (1)整理分析外业调查资料与数据:对...

省级汇总数据库的建立
答:综合上述成果,建立甘肃省 1∶50 万分等成果数据库,实现对县级成果、省级汇总成果的一体化管理。空间数据采用 MapGIS 格式,为保证与“金土工程”的数据衔接,可以输出 SHAPE格式数据。农用地分等的外部属性表采用 Excel 格式存放。数据库底层数据以国土资源部提供的 1∶50 万甘肃省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

GIS 技术
答:图形上注解等级信息,由此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数据库的建立。(七)农用地等别面积的汇总统计 根据等别图图形属性数据文件,在MapGIS软件实用服务功能上,打开投影变换菜单,点击工具栏,在属性生成文件文本目录下,打开图元文件,由图形属性库(各单元图形属性)生成文件,存为TXT格式的报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