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如何资助寒门举子?

作者&投稿:阚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白衣举子是什么意思~

白衣指的是平民 举子是说科举时代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白衣举子是指寒门子弟去参加科举考试。是寒门崛起的社会主流。白衣举子是当官者来源的形势,白衣举子是一种进士社会。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这个我想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的政策对于入京赶考的学子的资金补助,还有一种是那些大家族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来对那些秀才举人进行资金的援助,待到考上的时候,就成为了家族的门客。

科举始于隋朝,在唐宋的时期愈发的发展完善,是国家的重要选拔人才的方式,相比于九品中正制来说,科举对于寒门学子要友好的多,是唯才是举的选拔方式,朝廷对于学子赶考也是有相当的资助的。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十二月敕:“吏部省试其下第人各赐绢五匹,充归粮,各勤修业。”翻译一下就是报销来往的花费的意思,而到了玄宗时期,甚至对于落榜的学子都有补偿的资金。

宋朝的时候,由于乡土间的学子进京赶考,要付出一笔不菲的路费和路间的消费,针对这样的情况,那位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下令特别允许那些偏远地区的学子们免费使用官方驿站的交通工具,并可以在驿站中免费食宿。自此开启了对于学子赶考得特权。还有各个府县间都设有类似于现在的基金一样的组织,“贡士庄”与“贡士库”的存在解决了不少寒门学子学习的问题,为他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学习基本元素。不过后期被士族人士霸占,失去了原有的效果了。

明清的时候,国家方面对于学子的资助和之前相差不大,不过,明清的时候,八股文开始成为科举的主流,一切都开始变得规范化和程序化,科举仿佛也就是走一个形式罢了。甚为可惜。



明清时期,大部分会馆就是为资助学子进京考试而设。

如今全社会对教育都非常重视,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形式的助学活动,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的呢?

我国历史上的教育主要体现在科举上,不仅国家十分重视,而且宗族和地方民众都非常关心。为了促使本地、本宗族中的贫寒学子能够顺利通过科考,除了宗族的义庄外,地方各级也有各种制度,设立了助学助考机构,在卷资、路费、贺金等诸多方面给予贫寒之士种种资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措施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隋代兴起的科举制度,到了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唐代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有对困难学子的资助措施。首先是中央政府资助,一般是针对省试或制举落第者,资助形式是给他们发放回家的路费。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十二月敕:“吏部省试其下第人各赐绢五匹,充归粮,各勤修业。”即是给每个落第举子发放绢五匹作为回家路费。玄宗时期不仅发放财物给这些落第举子以资鼓励,还赐食,并让其享受“公车”回家的待遇。对于那些有举名,因为生病不能参加科考的,朝廷还负责医疗,照顾的也算是周到了。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还免除举子的渡船费。唐代渡船津吏为官方设置,元和年间,地方政府规定津吏不再收取举子的渡船费,对寒门学子无疑也是很大的帮助。

宋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而省试和殿试又都集中在大城市,那些生长在乡村的举子要想参加考试就必须跋山涉水,远离家乡。这样在途中的路资和食宿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针对这一情况,开宝二年(969年)十月,宋太祖下诏:西川、山南、荆湖的读书人进京考试,凭“券”可以免费使用官驿的交通工具,并在官驿借宿。到了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又下令:资助路途偏远的学生进京赶考,学校会以学粮设宴款待,如果路途遥远,还能解决部分费用。

宋代举子主要的资助来自于地方政府的拨款。宋朝各地州县为了资助本地寒门学子赴考,专门设置了资助机构,以提供基本生活所需和旅资。地方政府也相继设立“贡士庄”与“贡士库”,资助参加科考的当地士子。贡士庄是地方政府拨出若干公田放租,以田租为基金,给当地学子提供经济资助;贡士库则是地方政府拨出若干公款设立的基金,再以放贷收取的利息,资助应考举子的旅费等。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专门设立了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的庄田,即义田,资助范围较广,不仅包括州县的贫困学生,而且包括士子,甚至还扩大到士族的后人。所资助的项目甚至包含了士子的婚丧嫁娶。

到了明代,继续实行学田制,学田的来源一般为政府划拨、官绅捐赠和没收的脏产。但是此项经费后来不断被劣绅、奸佃隐冒侵占,明正德丁酉、嘉靖己亥年间官府两次整顿,追回了其中部分田产。

明代的地方官员积极鼓励民间捐资助学,创办了众多义学、宾兴等助学机构。义学是由地方有志官民捐建的学校,主要招收贫寒生童;地处偏远的海南琼山县在天顺年就有义学6所。另外,明朝海南各州县普遍设立了宾兴,各宾兴组织均置有田产,称为“宾兴田”,一般附属于义田、学田内。义学、宾兴的设立,为海南寒门学子提供了读书应试的机会,使明代海南科举及第人数较前朝明显增加。

到了清代,士子从事举业需要的支出一般包括送与学师的束?,岁科小试的卷资、印金,参加乡会试、贡生朝考的盘费等,名目繁多。士子参加乡试会试花费更是一笔很大的数字,对于寒门学子而言,参加考试就耗资巨大。

清政府对士子赴考给予一定的资助,该项支出属于财政岁出部分的“科场之款”,这些经费包括“主考路费银、科场供应银,新举人花红筵燕银、会试盘费银、旗扁银、进士坊价银、帽顶银”。“会试盘费银”就是清政府资助会试士子的旅费。对于会试的旅费补助,清初即作了规定。顺治二年“举人公车由布政使司给与盘费,各按其省份至京之道里远近以为差。”其中规定:“安徽二十两,江西、湖北皆十七两,福建十五两,??直隶、四川皆四两,山东一两,广东二十两,惟琼州府增十两,每名三十两,于领咨日给发。”

政府对云贵两省偏远地区士子的资助除了给盘费外,还赏给驿马,允许驰驿。会试举人凭兵部火牌到驿站领马,一路驰驿赴京考试,不需支付马食;回程照领。中进士回籍者亦准许驰驿。后来,清政府对新疆士子也给与照顾,允准驰驿。

清代,地方的书院和县学、府学采取不同形式资助寒门学子,宗族组织往往也设立专门基金资助本族寒门学子。尤其是嘉庆、道光年间,普遍兴起专门资助士子考试的宾兴会,资助范围包括岁科小试、诸贡朝考、乡会试等。除此之外,很多村庄本着激励和支持本村、本族子弟读书的目的,也通过捐款、捐田的方式,设立“宾兴田”、“宾兴坡”、“宾兴山”等,将它们出租,租金用于资助寒门学子。



古时如何资助寒门举子?
答:这个我想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的政策对于入京赶考的学子的资金补助,还有一种是那些大家族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来对那些秀才举人进行资金的援助,待到考上的时候,就成为了家族的门客。科举始于隋朝,在唐宋的时期愈发的发展完善,是国家的重要选拔人才的方式,相比于九品中正制来说,科举对于寒门学子...

科举盛行的宋朝是怎样补贴那些“有才却无财”的考生的?
答:二、驿券、口券:宋朝政府为举子们开的第一道绿灯 宋朝是一个重文的朝代,统治者本就十分推崇科举考试,在这么多举子因为路费而没法参加考试的时候,宋朝统治者为了笼络住天下读书人的心,增加政权的政治向心力,在立国之初就对偏远地区的举子们给予帮助,以解决他们来往京城参加考试的旅费问题。在开宝二年十月,皇帝曾下...

两宋时期何以“寒门多出贵子”
答:这是“取士不问家世”和“寒门出贵子”的佳话。 两宋时期,读书学习、进京赶考都需要不菲的花销,穷困学子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助;官办学校、书院也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民间有义学,家族有义庄。士人日常生活、婚事丧事如有急需,常可获得政府、 社会 和个人的救助。史料记载,北宋曾给路途遥远的举子发送“公券”...

恩师是什么意思?(古代文学)
答:1.主考官能决定考试名次。考生为要达到及第目的,考试之前,要送作品(包括诗文等)于王公贵人以祈美誉。为了获得主考官的重视,唐代的举子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带到京师,呈送给当时在政治上和社会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考官推荐。这在当时称为“行...

宋朝时期老百姓生活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社会福利?
答:宋代幼儿救助机构主要有福田院,居养院(北宋)和养济院(南宋),南宋中期出现了专门的慈幼机构及婴儿局,慈幼局,举子仓,百姓无论贫富怀孕5个月的孕妇经申报官方给予建立档案,派专门派专人照顾孕妇起居,临盆时有助产大夫接生,所有服务免费,丈夫可以免除一年劳役。宋代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国立教育...

古时考秀才会考到什么
答:南北朝时期,寒门庶族政治势力逐渐扩大。北周时,“选无清浊”。隋朝建立后,九品中正制废弛,但以秀才、明经等科课试选士的做法仍沿袭下来,隋炀帝杨广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并在唐代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一制度,被唐以后各代封建王朝所承袭,并为古代朝鲜和越南所仿效。科举制在清朝末期被废止。 唐 唐初历高祖、...

古代的文化等级是什么?
答:【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

古时下九流是指哪几类人?为什么?
答:中九流则是: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举子也就是中榜的举人,“医”也就是医生,“风水”则是指风水先生,“批”是算命先生,“丹青”就是书画先生,“相”既相士,看相的;“僧”既和尚,道是道士...

古时如何资助寒门举子?
答:科举始于隋朝,在唐宋的时期愈发的发展完善,是国家的重要选拔人才的方式,相比于九品中正制来说,科举对于寒门学子要友好的多,是唯才是举的选拔方式,朝廷对于学子赶考也是有相当的资助的。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十二月敕:“吏部省试其下第人各赐绢五匹,充归粮,各勤修业。”翻译一...

科举盛行的大宋,怎样补贴“有才却无财”的赶考者的?
答:第三便是因为虽然有了政府资助,但是资助力度还是不够,导致有些寒门学子仍然是无力进京赶考。 三、鹿鸣宴:州郡长官对于地方学子的期待 除了宋朝中央政府发放福利之外,州郡长官往往也会给地方举子们提供一些充满着地方政府厚望的福利。在宋代举子通过发解试以后,州郡长官往往招集乡贤,设鹿鸣宴,为获解举子饯行。 有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