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宏观观察

作者&投稿:氐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培养宏观观察和决策能力~

如何培养宏观观察和决策能力
1、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何愁教不好?他们自己也会学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3、教师自己要有文本解读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视教学,培养学生用“我手写我心”.文章不在于技巧,关键在于富有真情实感.
5、掌握一些实用的教学法,多向名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辈的教育家一些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法.

地震宏观观测点主要用于监测动物的行为反应及江面变化异常等情况,为地震部门开展地震监测工作提供数据。
具有两种及以上家禽或家畜的规模养殖,并且周边环境良好,有野生动物等生长以作为宏观补充观测内容。探索这些家禽家畜在地震发生之前出现的异常反应将为地震宏观观测工作提供原始的数据支撑,有助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发展。

所谓“野外宏观观察”,是指在野外对各种地质现象及岩石特征用肉眼(包括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包括观察、思考、总结等内容。即使在各种高科技手段被广泛使用的今天,野外宏观观察仍不失为一种直观的、有效的、能发现问题的研究方法。

在野外进行观察时,往往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如果仅就具溶蚀性水对碳酸盐岩整个岩体,进行溶蚀这一理论来进行思考、研究,很难对这些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将实验室实验结果与野外实际现象比较,也会出现很明显的差异。现将所涉及的一些现象论述如下。

1. 碳酸盐岩露头的观察

野外对碳酸盐类岩石露头进行观察时,石灰岩与白云岩露头的溶蚀现象及其风化产物是不同的。尽管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但很少见到对它们进行探讨和论述。

(1)白云岩的观察

野外观察白云岩露头,常呈现如下现象:①露头表面颜色一般比较深,呈深灰或近黑色;②露头表面常具刀砍状,表面常具“砂感”;③断口粗糙,可具砂糖感;④露头上较少见到沿节理、裂隙形成的沟槽;⑤白云岩分布区域,地面常可见到被“溶蚀”后形成的“白云砂”;⑥强、弱风化带界线明显,强风化带呈砂状,埋深有时可达十几米或几十米;⑦强风化产物为疏松易散的白云砂。

(2)石灰岩的观察

野外观察石灰岩露头,与白云岩有较大的差别:①露头表面颜色一般较浅,常为浅灰、灰,少数可呈深灰;②断口较平,常具“贝壳”状断口;③露头常可见到节理、裂隙形成的溶沟、溶槽、溶缝等;④在中厚层、厚层及块状石灰岩分布地区,可见到圆滑微隆的“羊背石”;⑤强、弱风化带分界线不大明显,常呈突变状;⑥强风化带埋深不大,仅数毫米或十数毫米;⑦露头区域内地面没有砂粒级的石灰岩碎屑颗粒分布;⑧岩石内部的结构不同,呈现的现象不同。内部结构单一的岩石,风化表面较为圆滑。含颗粒较多的岩石,其风化面常常出现沿颗粒边缘的凸起或凹下。现将两者野外风化露头特征列表如表2-9。

表 2-9 石灰岩、白云岩野外风化露头特征表

从以上石灰岩、白云岩风化状况及其产物的分布来看,白云岩在野外的溶蚀强度并不比石灰岩的弱。但野外石灰岩分布区中的岩溶洞穴,确比白云岩分布区中的要多。关于引起这现象的原因,笔者将在相关章节分别给予论述。

2. 岩溶发育岩层的观察

野外观察发现较大规模的岩溶洞穴,常常发育在块状、巨厚、厚层状的碳酸盐岩中。这与上述任美锷等(1983)[3]的描述是一致的。以下地区显现了这种在块状、厚层状石灰岩中,岩溶现象十分发育的客观事实。

(1)贵州省独山南部地区

贵州工学院地质系岩溶科研队提到:“在对野外岩溶洞穴发育状况观察时,常常看到,在一套厚层、块状、中厚层或薄层石灰岩同时出现的地层中,岩石的成层厚度影响了岩溶发育的规模。其中以厚层、块状为主的石灰岩,发育的溶洞大而长,而以中厚层、薄层为主的石灰岩,其发育的溶洞小而短。当薄层、中厚层与厚层、块状岩石分布在同一地段时,岩溶往往在厚层、块状的岩石中表现得更为发育。”进一步对岩石的结构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块状、厚层状的石灰岩常常具有颗粒结构、晶粒结构等结构特征。同时提到:“在野外露头上,可以看到海百合、海胆等棘皮动物屑常沿生物屑外形突起;腕足屑常在其断面上沿壳屑凹下;纺锤虫沿个体形态突起;方解石可沿其解理缝形成的两组斜交的平行片状突起。有时颗粒突起,有时颗粒脱落形成凹坑。”

在岩溶发育强烈地段,他们还按岩石特征,对不同时代的碳酸盐岩,进行岩溶发育程度的统计、比较。现将各时代地层岩石特征与岩溶发育程度情况统计如表2-10。

表 2-10 独山南部岩石特征与岩溶发育强度统计表

注:①“个体形态”包括漏斗、落水洞、溶潭、溶井等;②洼地中可包括个体形态;③C1d2、C1b中溶洞小而短;④P1q、P1m岩石出露部位断裂很发育,导致岩溶发育程度偏高。据贵州工学院地质系岩溶科研队(1986)资料整理列表。

资料表明,岩溶发育程度高的岩石,从岩石成层厚度来看,是那些厚层、块状的岩石。从岩石结构来看,是那些具有生物屑,亮、淀晶胶结的岩石。它们的粒基比比值一般较高。这一野外现象,与任美锷等(1983)论述岩性对岩溶发育的影响中的结论是相吻合的。

(2)贵州织金洞

贵州科学院、贵州工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提到:野外观察到织金洞主要洞体,沿下三叠统夜郎组黄村坝段第四层(T1y2-4)石灰岩走向发育。岩性为厚层至块状淀晶鲕粒灰岩,淀晶中“世代”现象明显,晶粒大小0.05~0.07mm。鲕粒以真鲕为主,鲕粒大小1.2~1.8mm。岩层总厚70.88m。野外露头可见部分鲕粒呈浑圆状凸起,部分呈浑圆状凹陷,凹陷为鲕粒脱落而成。

距织金洞洞口NNW方向约3km处的大罗圈,发育了两个大型的岩溶漏斗。发育地层及岩性与织金洞相同。

在织金洞洞口NW方向,下三叠统夜郎组黄村坝段第三层(T1y2-3)上部的厚层亮晶砂屑灰岩中,亦发育了一个较大的岩溶竖井。岩石中砂屑大小0.5mm,胶结物晶粒大小0.05~0.09mm,晶粒为重结晶所致。层岩层总厚141.05m。

现将织金洞地区岩溶发育与岩石的关系归纳于表2-11。

表 2-11 贵州织金洞地区岩石与岩溶发育特征表

注: 相关岩溶未含地下河系统。据贵州科学院、贵州工学院、贵州师范大学等( 1995) 资料整理制表。

以上资料反映出织金洞及其周边,大型岩溶大都发育在厚层至块状的亮(淀)晶颗粒灰岩中,颗粒为鲕粒及砂屑。

(3)贵州省普定县

俞锦标等(1990)提到:“溶洞最发育的层位为下三叠统永宁镇组第一段灰岩,每平方公里可达3个,其次为石炭系、下二叠统栖霞和茅口组灰岩以及大冶组二、三段,每平方公里达2个以上,其他各地层分布较少。溶洞规模以下二叠统茅口组及石炭系最大,下三叠统永宁镇组一段次之,但溶洞的延伸长度以永宁镇组一段最大。落水洞则以中三叠系关岭组三段的第三、四亚段最多,每平方公里可达10个以上,其次为下三叠统永宁镇组一段、二段和石炭系地层,每平方公里5个以上,其余地层中一般为2~4个。漏斗则以石炭系、下二叠统栖霞组与茅口组最多,每平方公里达4个以上,其次是下三叠统大冶组二段和三段,平均为3个,其余地层仅有1个左右。地下河在下石炭统、下二叠统和下三叠统永宁镇组一段碳酸盐岩地层中最发育,每平方公里可达600米以上,其次为中三叠统关岭组三段的第三、四亚段,地下河长度也可达到500米以上。”[15]

他们对岩溶化强度划分的指标是:“根据溶洞、落水洞、漏斗、地下河每平方公里发育的数量作为评价指标,以全区的平均值为标准,四项指标中有三项大于全区平均值者划为强喀斯特化地层,大于平均值的一半划为中等岩溶化地层,不及平均值的划为弱喀斯特化地层。”[15]

现根据他们所叙述的,与岩溶化强度密切相关的地层岩性资料整理如表2-12。

表 2-12 贵州普定岩溶化强度与地层岩性统计表

注:石炭系地层中:溶洞2个/km2;落水洞>5个/km2;漏斗>4个/km2。据俞锦标等(1990)资料整理制表。

以上资料总体反映出,强岩溶化现象一般发生在厚-块状碳酸盐类岩石中,并多具有生物屑、粒屑结构,多为亮晶胶结。中等岩溶化现象一般发生在薄-中厚层碳酸盐类岩石中,地层中常夹其他非碳酸盐类岩石。而弱岩溶化现象一般发生在,非碳酸盐类岩石夹少量碳酸盐类岩石地层中。

(4)贵州普定尚家冲

这是20世纪末期,为争取国际巨大射电天文望远镜在我国建造的,选址阶段岩土工程项目。为了节约底座支架的庞大建造费用,提出采用四周相对等距、等高的山头,作为望远镜底座支架的设想。要求场地内,应具有相对独立的几个岩溶峰丛洼地,它们被相对均匀地地分布于工作区8km2的范围内。几个岩溶峰丛洼地,近圆形的底部面积均在100×80m2以上,四周几个相邻山头平距一般在500~600m之间。洼地底到四周各山头的相对高差,一般在170~200m之间。

能形成如此要求的峰丛和洼地相结合的复合型地貌,从地质学角度来看,必须受到区内岩性、节理、地壳运动等复合因素的影响。就岩性而言,区内岩性应为厚层至块状,无或极少出现层间夹层,使其在溶蚀阶段减少不规则形态发生的可能性。

该工作区内6号洼地出露于下石炭大塘阶上司组;1、2、4号洼地出露于下石炭德坞阶摆佐组地层;3、5号洼地出露于上石炭滑石板阶滑石板组地层。

区内6个岩溶峰丛洼地与相关地层岩性特征的关系如表2-13。

表 2-13 尚家冲岩溶峰丛洼地与岩性特征表

注: 据 FAST 选址组资料综合整理。

资料表明,区内岩溶峰丛洼地,同样具有发育于成层厚度为厚层至块状,岩性以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岩石结构以生物屑、粒屑为主的岩石特征。

以上四地区岩溶发育强度与岩石特征关系的资料显示,野外岩溶强烈发育地段的岩石特征,与任美锷等[3]的相关描述是相吻合的。表现在较大规模岩溶的发育,多“选择”在厚层至块状,具鲕粒、生物屑、颗粒、晶粒,胶结物为亮(淀)晶结构的石灰岩、白云岩或它们之间过渡类型的岩石中。

此外,有必要提出在以上资料的描述中,对“淀晶”、“亮晶”术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差别。有的资料分别同时应用了“淀晶”和“亮晶”,有的只应用了“亮晶”一词,没有出现“淀晶”。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研究区内只出现“亮晶”胶结物,而没有出现“淀晶”胶结物。另一种是研究者将“淀晶”和“亮晶”,统一合并采用“亮晶”这一术语来进行叙述。当然这种将“淀晶”和“亮晶”合并应用方法是有依据的,但笔者倾向于将两者分别采用的观点。因为“淀晶”和“亮晶”在成因上截然不同,它们不但能反映岩石的不同沉积相环境,而且在影响岩溶发育强度方面,也有着明显差别。这一问题笔者将在相关内容中进行论述。

3. 岩溶与沉积相环境的观察

贵州工学院地质系岩溶科研队,研究了区内石灰岩沉积相带与岩溶发育的关系。提到:“区内自早石炭世岩关期革老河时……以后海域陆续扩展,海水由南东东向北西西侵入,一直延至晚石炭世……(摆佐期)致使上司时所形成的水下隆起雏形已发育形成……中石炭世……水下隆起继续发育……致使岩石呈浅灰及灰白色,块状及厚层……晚石炭世……仍属离岸浅海碳酸盐沉积环境。岩石呈灰、浅灰、白灰色,厚层至块状……晚石炭世末期……发生海退……上升成陆……早二叠世初期又开始了海浸……(至)栖霞期……为黔中水下隆起滨海相……(至)茅口期……为黔中水下隆起浅海相。”

研究区内岩溶发育最为强烈的地层,就是形成于中石炭世、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的浅水台地浅海相的沉积环境之中。

戎昆方等讨论了贵州独山南部架桥、尧花两条地下水系,岩溶发育情况与石炭纪沉积岩相的关系。特征如表2-14。

表 2-14 独山南部地区石炭纪岩相与岩溶发育特征表

注: 据戎昆方、黄蔚国( 1983) 资料。

资料表明:独山南部架桥、尧花两地下水系范围内,岩溶强发育岩层的沉积相环境,集中在台地边缘浅滩相。这一相环境反映出的岩石特征为:①地层厚度巨大,可达150m及260m;②岩层层厚为厚层至块状;③具生物屑及球粒结构,淀、亮晶胶结。

这些特征与任美锷等(1983)提及的“……以生物粒屑亮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或粒屑的泥晶灰岩……岩溶发育较强……地下河以在生物灰岩中最为发育。”[3]相关内容相吻合。

对于岩相与岩溶发育的关系。笔者认为:导致岩溶发育强弱的实质,不是沉积相环境本身,而是这种相环境形成的结构、构造。也就是说,岩石的结构、构造才是影响岩溶发育强弱的直接因素。笔者将在相关章节,对海相沉积物中形成的不同结构、构造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论述。

4. 岩溶水文地质的观察

岩溶地区岩溶水文地质情况,可以间接反映野外不同岩层,对岩溶发育程度的影响。

贵州工学院地质系岩溶科研队,论述了贵州独山南部架桥、尧花、黄后等三条地下水系,不同地层的含水性特征。提到:“石炭系大塘组上段至马平群……岩性主要为……厚层、中厚层亮晶、淀晶灰岩、白云岩、含生物屑灰岩、鲕粒灰岩,层位稳定,厚度大。组成各类溶蚀地貌类型,地下河极为发育。流量大,流程长。地下河径流模数4~5升/秒·平方公里,泉水一般流量3~5升/秒,含水性能好,岩溶地下水多贮存于溶洞和地下河中……二叠系栖霞、茅口组……面积约155平方公里,(总)厚度192~555m,主要岩性为:灰白、灰、深灰色中厚层、厚层含有机质泥晶、亮晶灰岩、生物屑灰岩、团块藻屑灰岩、砂屑灰岩、生物屑泥晶球粒灰岩,下部含燧石、夹钙质、有机质页岩……地下径流模数2~3升/秒·平方公里。地下河发育,泉水流量一般为2~3升/秒,含水丰富,岩溶地下水多贮存于裂隙和溶洞中。”

现将资料列于表2-15。

表 2-15 独山南部地区各地层含水特征表

注:据贵州工学院地质系岩溶科研队(1986)资料综合制表。

资料表明,含水性好和含水性丰富的地层,分别为石炭系大塘组上段至马坪群和二叠系栖霞组及茅口组。地下河发育或极为发育的,同样是这两个地层单元。这说明,独山南部地区岩溶强烈发育在这两个地层单元中。而这两个地层单元,其岩性都是以灰、浅灰,中厚、厚层状淀、亮晶胶结,具生物屑、鲕粒、砂屑结构的石灰岩为主。这一特征,与同一研究课题中,用石灰岩结构-成因理论研究,岩石结构与岩溶发育关系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也与任美锷等[3]、余锦标等[15]的相关结论相一致。



木材从宏观构造观察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树皮,木质部,木髓 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溶蚀试验
答:这种用岩石结构进行观察、统计的方法,是他们的一种有益尝试,其结果则与野外宏观观察的结果极为一致。其形成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笔者将在以下相关章节中给予讨论、阐述。 (2)贵州普定 俞锦标等[15]对贵州普定南部的碳酸盐岩,进行了室内及野外溶蚀试验。 1)室内溶蚀试验:提到:室内溶蚀试验是“对实测的碳酸盐岩地层...

宏观形态特征
答:地层的接触关系、构造形迹的物理性质和几何性质、变质核杂岩的发育等均有很好的显示,从元古宙至新生代大体经历了武陵、加里东、印支及燕山等明显的造山作用,其中加里东造山运动的整个过程(变形结果)在野外均可观察到。图5-2 横穿雪峰隆起的综合构造变形剖面略图 Pt2—冷家溪群;Pt3—板溪群;Z...

野外观察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岩石特性:沉积岩是指成层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曾称水成岩。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 (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一。沉积物指陆地或水盆地中的松散碎屑物,如砾石、砂、粘土、灰泥和生物残骸等。主要是母岩风化的产物,其次是火山喷发物、有机物和宇宙物质等。沉积岩分布在地壳的表层。在...

沉积岩薄片鉴定要点
答:③对生物碎屑要详细研究,主要根据生物骨骼的显微结构特征确定其所属门类及其相对含量,结合野外的宏观观察,了解生物组合及其相对丰度、生态特征等。最后,研究碳酸盐岩的成岩后生作用。对于白云岩,应确定其生成时期,是准同生期、成岩期还是后生期,通常以其粒度大小和晶形特征,结合野外产状和其他因素加以...

第四纪沉积物
答:由于砾石(砾径大于 2mm)比较粗大,在野外易于宏观观察,因此砾石的沉积学成因标志研究多数在野外完成。观察的主要内容有砾石的成分、结构(大小、形态、表面特征)、构造(排列形式)等。砾石的观察要选择在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剖面或层位中进行,其方法是在新鲜的露头上划出大约 1m ×1m 的范围,再以 10cm ×10...

在野外,根据哪些标志可以确定断层的存在
答:① 断层面与断层带的特征标志:观察到断层擦痕、断层滑面、阶步、断层构造岩以及构造透镜体;② 岩层的指示标志:岩层出现不连续现象、岩层重复或缺失、岩层产状发生变化;③ 断层两侧的伴生构造:呈现拖拉褶皱现象、伴生节理;④ 宏观地貌与地质现象标志:可见断层崖或断层三角面、山脉位置错开或中断、形成...

观察岩石的办法是什么
答:野外识别沉积岩,其最显著的宏观标志就是成层构造,即层理。据此,很容易与岩浆岩、变质岩相区别。根据沉积岩成因、结构和矿物成分,可进一步区分出次一级的类别。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岩浆岩类似,主要根据...

红色风化壳剖面特征
答:从宏观上观察,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凹凸不平,常构成颇为壮观的土中石林(图版Ⅰ-6),突起的部分称之为“埋藏石芽”,凹下部分称之为“溶沟”或“溶槽”。在几米的范围内,突起和凹下的高差就可达10多米。半风化层上部的粘土层常具层纹状构造和色带及晕圈构造,白云岩发育风化壳多为浅紫色至...

宏观 微观是什么意思?
答:宏观和微观是两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不同层次的观察和研究。宏观指的是全局、整体的角度,通常涉及到大范围的现象、关系或趋势,并要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和互动。比如,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需要从宏观的层面去理解和解决。而微观则是从局部、个体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通常涉及到个人的行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