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孙中山为什么要掀起反清革命

作者&投稿:段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中山为什么要革命?~

关于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选择走“革命”之路。孙中山何尝不想通过改良的办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孙中山本人曾经讲过:革命是万不得已的事情,而且不能一直革下去。所以他说:“吾因爱平和而愈爱革命,何也?革命、平和。两相对待;无革命,则亦无平和,腐败而已,苦痛而已。”这是孙中山先生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黄兴、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等革命者的革命初衷。 �0�2 孙中山当然知道这样付出的代价和破坏会少些,当我们回到历史的真实情境,就会看到反清革命是必然的。孙中山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过程。甲午战败后,国内兴起过维新派的上书、请愿风潮,寻求政治改良曾经成为社会主流。1894年的孙中山,思想上还很摇摆,处于革命与改良的十字路口。但通过上书李鸿章,通过清政府一个接一个的丧权辱国举动,孙中山看到清政府的腐败已经无可救药,意识到不推翻这样腐败的政府,是难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在和平改良的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孙中山才断然决然地起来革命。 �0�2 有人说孙中山是只会革命,只知破坏,而不知建设。关于革命与建设的关系,孙中山对胡汉民说过几句很重要的话:“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如不存心建设,即不必破坏,更不必言革命。”因此,革命目的是为了实现现代化,那么反过来,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进行一场民主革命。19世纪末的最后五年,国内的社会思潮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特点。当时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认识到要救国就必须推翻清王朝,而是寄希望于清王朝自身的改革维新,以举国之力与列强抗衡,走富国强兵的道路。 �0�2 雅各宾派的罗伯斯庇尔有名言说,“公民们,你们期望一场没有革命的革命吗?”。在和平改良的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不允许你慢慢来的情况下,孙中山才断然决然地起来革命。因此,革命党人走上革命道路是被迫无奈的,孙中山如此,黄兴、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等大批知识精英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都是鉴于清政府之腐败无能而被迫以革命的方式挽救中国危亡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孙中山一度认为,现在革命成功了,应该可以进行和平建设了。他的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许多设想都是在民国初年搞的。他与袁世凯说会谈时说,希望你当了大总统,十年之内可以练十万兵;我在十年之内能够造出二十万里铁路。说明此时孙中山是真想搞现代化建设的。�0�2 �0�2 对于革命,二十世纪初的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尽管并不赞成革命,但对革命的情势又有充分的同情之理解。代表人物胡适就认为,只要政府不许爱国志士以和平手段改造国家,夺其言论自由,绝其生路,逐之国门之外,那么,对方则舍激烈手段别无他道。也就是说,政府手段一日不改,革命则终不能免。韩寒说的国民素质低问题,孙中山当年也有人曾质疑,但他说:“勿谓我国民无理想之资,勿谓我国民无进取之气,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 �0�2 尽管过去了一百年,但很多今人迷惑的问题,都可以在孙中山那里找到答案。例如有人说中国人团结不起来,孙中山解释原因:“中国四万万之众等于一盘散沙,此岂天生而然耶?实异族之专制有以致之也。在满清之世,聚会有禁,文字成狱,偶语弃市,是人民之聚会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皆已削夺净尽,至二百六十余年之久。种族不至灭绝亦云幸矣,岂复能期其人心固结、群力发扬耶!”同时,孙中山强调要靠人伦宗族来恢复中华:“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再然后才是国族。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暴行,使孙中山产生了反清革命的思想。甲午战争以后,孙中山看到腐败的清王朝已无可挽救,便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孙中山发起在日本东京创立了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它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核心。

民族主义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抗满洲贵族的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但不是种族复仇;第二,国内各民族平等平权,实现“五族共和”;第三,改变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状况,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孙中山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危机是“异种残之,外邦逼之”,解决民族压迫问题,就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推翻了清朝,对外既可以打击帝国主义列强,对内又可以实现各族一律平等。因此,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广泛的号召力。它在动员人民群众与清朝政府作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它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资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民主权利。孙中山认为,封建专制制度,“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只有“民主立宪”才是“最为相宜的”政治制度。因此,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刻不容缓。他论证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说,民族主义是要扫尽“现在的恶劣政治”;民权主义是要彻底挖掘“那恶劣政治的根本”,这两个主义是一个完整体系的两个内容;这两种革命是一次行动的两个方面。孙中山根据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学说,结合时代的特点和中国的国情,第一次提出了在中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宪法方案。“五权分立”还包括人民的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其基本精神是直接民权,其中选举权和创制权体现了人民的主权,罢免权和复决权是人民保留期间的收回权。五权分立和直接民权思想反映出孙中山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批判精神,闪耀着革命民主主义的光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不过,究竟怎样才能扫除“恶劣政治的根本”,孙中山没能作出完满的答复。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它的主要内容,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辛亥革命时期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孙中山看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土地为少数人垄断、贫富悬殊的状况,为了避免将来发生第二次革命,他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平均地权的具体办法是“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列宁对孙中山这种主张作过评论:“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是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列宁又指出,孙中山的主张“首先是同社会主义空想、同使中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即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其次是同宣传和实行激进的土地改革的计划结合在一起的”。列宁认为这是小资产阶级空想。但列宁同时也指出孙中山的政治纲领和土地纲领具有“革命民主主义内核”,①因为这是反封建的、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的纲领。由资产阶级实行土地国有,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而恰恰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总之,民生主义的实质是涂上了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资本主义。

三民主义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如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希望帝国主义能够赞助中国革命;民权主义没有提出发动人民群众的具体措施,对封建势力有很大的妥协性;民生主义反对农民“夺富人之田为己有”,等等。但是,三民主义是当时亚洲最完整的具有民主思想体系的革命理论,它的本质是进步的、革命的,它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本人曾经讲过:革命是万不得已的事情,而且不能一直革下去。孙中山何尝不想通过改良的办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他当然知道这样付出的代价和破坏会少些,但通过上书李鸿章,孙中山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意识到不推翻这样腐败的政府,是难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因此,革命目的是为了实现现代化,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进行一场民主革命。在和平改良的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不允许你慢慢来的情况下,孙中山才断然决然地起来革命。因此,革命党人走上革命道路是被迫无奈的,孙中山如此,黄兴、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等大批知识精英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都是鉴于清政府之腐败无能而被迫以革命的方式挽救中国危亡的。

对外战争的失败,导致清政府的威信下降。
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最终割让日本,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之后,有百日维新,有庚子国难。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让清政府失去了威信,人心思变。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近代中华民族意识普遍觉醒中的代表人物有( )。_百度...
答: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近代中华民族意识普遍觉醒中的代表人物有孙中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主要原因应该是以下几个:1,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

孙中山,没有领导武昌起义,但为什么说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答:他受到了帝国主义的帮助,同时他也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工具。武昌起义是新军中的革命士兵策划的,这些士兵自己就是同盟会或者其他什么会的成员,所以是受孙领导的,起义之后孙中山就派黄兴去前线指挥战斗了。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甲午战争后,孙中山跑到檀香山,随便一喊“我想革命”就有一批人_百度知...
答:孙中山先生爱国,那时候革命是潮流啊。就算是他不号召,有一个有着很大影响力的人站出来也会有不计其数的爱国者去纷纷响应的。而且那时候中国正逢乱世,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在一个制度健全而且发展较好的国家是不会发生的,而且像美国那样的政府也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白宫政府会把这样的时间...

孙中山对革命推翻清政府的态度
答:广州起义 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春天,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战败,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举国悲痛。10月以香港为中心的兴中会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由陆皓东绘制青天白日旗。10月26日,杨衢云坐镇香港,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到广州,准备一举而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大搜捕,陆皓东在...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中国资产阶级认识到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
答:道路的探索:意识到仅仅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技术已经不可行了,必须进行制度改革,才能挽救危亡的中国,实际上是保住颓危的清政府。主要有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运动:一个是由康有为,梁启超主张的百日维新运动,一个是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前者追求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后者是追求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目的是要把
答: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对瓜分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是遍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甚至在清政府的部分文武官员中,也不乏主张抵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的爱国人士。当时最能显示力量的有三个群体: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康有为领导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洋教力量。谁能挽狂澜...

求,辛亥革命征文1000字
答: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时,孙中山先生组织兴中会,革命组织才成立。从那时候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才一次一次的展开来。 孙中山先生发动的革命前后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黄花岗之役」最为壮烈,牺牲也最惨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华民国的一役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前所未...

兴中会发展历史
答:在1894年清末,由孙中山和志同道合的进步华侨在中国创立了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改革遭拒后,于秋意渐浓的时节赴往檀香山,彼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的紧张时刻,清王朝的海陆军接连失利,民族危机加剧。孙中山深感救国无门,于是向华侨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倡导团结力量,共同谋划...

甲午战争后,孙中山跑到檀香山,随便一喊“我想革命”
答:当年国家积弱,人心思变,思强。故跑到海外在饱受欺负,又有志向基础人群中一喊,人人响应,那叫群众基础。就想现在有人一喊跟我混能发财,一样。当让我们不能忽视老孙的嘴皮子功夫那是一流的。君不见五卅运动,大学生天天在街头演讲,现在上访的只会坐在政府门口哭,要不就跳楼,确实没法比。

甲午海战后"唤起中国大梦者"为实现民族复兴做了哪些努力
答:甲午海战后"唤起中国大梦者"为实现民族复兴做了:1、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2、兴起“实业救国”思潮;3、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4、维新思想转变为政治实践。——常识历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