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漫谈

作者&投稿:牟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题记:

恰逢端午假期,转发大学老师微信圈里一则关于端午的消息,老师是研究古代文化的学者,近年来成为研究关中文化的著名教授。而这一论断被自称是“陕西民间研究端午第一人”——临潼渭北徐杨赫赫有名的神医王大夫称之为“以讹传讹”,于是不吝赐教,引经据典,从天文学、中医学角度驳斥文中观点,听来颇有道理,受益匪浅。自觉是抛砖引玉。民间果真大有高人在。再次查阅资料,整理如下,为大家的端午节奉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一  端午的概念: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王大夫的观点独特:端,直也。这一天,太阳直照射北回归线,故称“端阳”。这个似乎更容易理解。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

二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

1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所以人们在节日祝愿中若是说“端午节快乐”就显得不妥。相比之下,“端午安康”似乎更合适一点。

2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

3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4 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三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1  关于龙舟: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上海县马桥公社俞塘村的一片古海滩上,原住着一群古越族先民。专家推测,最早是古越祖先将部落图腾绘制在独木舟上,又划着这种舟去探亲访友,有时大家遇到一起,便会趁兴比赛谁划得快。随着龙神观念逐渐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意识后,图腾舟也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龙舟。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每年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在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此后渐渐形成为中国各地的传统风俗。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也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

2  关于纪念屈原: 对于诸“历史人物纪念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尤其是可疑的“屈原”。

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有关,始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学者胡适一直怀疑是否有此人,屈原这个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 (在这里有个疑问:若是没有屈原,《离骚》是何人所作?不知胡适先生怎么认为的。)

为什么要屈原与此节有关,因为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需要榜样。之所以是屈原,因为他能写点诗歌,容易引起老百姓好感;其次,屈原是个楚国官员,能够引起官僚阶层的共鸣;再而,屈原是忠心的臣子,主子都把他放逐了,他还要以死表忠心,实为难得的臣子。 爱国是包装,屈原是标签,忠君是实质。古代统治者利用屈原这符号告诉广大百姓:要爱国(封建时代实质就是忠君),要奉献(就是封建统治阶级)。此后一千多年,传遍神州,相沿迄今。

3  关于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称“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见古人夏至也吃粽子。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杜撰附会之辞。

4    关于夏至养生说。

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

也就是王大夫推崇的观点,而且是他本人研读《黄帝内经》过程中的体会,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从养生方面就要开始讲究了,防止中暑,包括今天所谓的热射病。还有王大夫所讲的粽子所配各种馅料的不同养生功效,也是与屈原无关。

至于南方人门前挂菖蒲,北方人挂艾,都是因为这植物本身的药用价值。其特殊的香味,人们习惯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健脾、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相比之下,这一观点既有科学道理,也充分反映了我国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与丰厚。

河南卫视2022《端午奇妙游》节目单完整版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嘉宾名单...
答:附:河南卫视2022《端午奇妙游》节目单 舞蹈《王风·采葛》 表演者:罗昱文等 舞蹈《飞龙在天》 表演者:胡适等 歌曲《艾草青青》 表演者:吴宣仪 戏曲《三岔口》 表演者:张青民、马海庆等 歌曲《定军山》 表演者:屠洪刚 漫谈《中国人的浪漫究竟有多浪漫》 讲述:意公子 歌曲《屈子吟》 表演...

漫谈节日习俗 的 作文 用15个以上成语 谢谢路过 谢谢思考
答: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

英语漫谈中国文化目录
答:园林、古镇和石窟,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哲思苑中,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并存,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中医领域,如针灸、刮痧和药膳,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健康智慧。而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日常生活的筷子文化、餐桌礼仪和姓氏习俗,都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后人对屈原的评价
答:评价:梁启超: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郭沫若: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

中华民俗礼仪对联大全的目录
答:三、中秋节四、重阳节五、腊八节六、冬至第二章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风情——漫谈中华各民族的民俗民风第一节西部地区的民俗风情第二节北方地区的民俗风情第三节南方地区的民俗风情第三章婚俗漫谈第一节有趣的婚俗一、最奇特的婚俗一抢亲二、汉族婚姻风俗——回门三、彝族泼水迎亲四、先“嫁”后“娶...

经筵陈东教授漫谈中国古代的经筵制度
答:陈东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毕业,师从郭克煜先生、李毅夫先生、骆承烈先生,学术门下还有鲁东大学梁方健教授、社科院郭沂研究员以及曲阜师大杨朝明、修建军等知名学者。2002年,他进入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同时担任孔子文化学院专门史专业硕士生导师,尤其在...

介绍一些台湾的传统民俗,节日婚嫁之类的
答:漫谈 台湾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划龙舟是民间祭祀水神的一种仪式,目的是为了消灾祈福,后来附会到屈原的故事,说是百姓撑船寻找屈原。龙舟经过“开光”仪式才可下水,“开光”就是在五月初一请地方首长拜祭水神,并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

以春节趣话,春联漫谈,当地民俗为探源办一张手抄报,要图和内容
答: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

汪曾祺简介
答: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

汪淇曾有文学作品么
答:《 端午的鸭蛋》被选录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材。著作列表 时间著作出版社1949年4月《邂逅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63年《羊舍的夜晚》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8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北京出版社1985年3月《晚饭花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9月《寂寞和温暖》台湾新地出版社1987年10月《汪曾祺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8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