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10年大观四年的宋朝,人口竟达到2亿1千万至2.5亿

作者&投稿:东野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国学界大体以每户为5口人为基数统计各朝历史人口(或许稍有变化,唯视各朝具体计算而得,但基本为5)比如南宋史家李心传说:西汉户口至盛之时,率以十户为四十八口有奇,东汉率以十户为五十二日,…唐人户口至盛之时,率以十户为五十八口有奇……《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7;汉代峰值人口:户12233612,总人口59594978《汉书,地理志》;唐代峰值人口:户906.9154万,总人口52880488万。《新唐书-地理志》;于是,自然以5为基数来统计宋朝人口了,根据1110年宋徽宗大观四年户数:20882258(《宋史·地理志》)乘以5得出宋代人口峰值在一亿。

然而问题是宋朝人口基数是5么?本文将否定这个绝对错误的基数。因考虑人口的总量合计算基数,所以可以忽略不计富人的统计,我们只需分析宋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的状况就可以找到线索:

宋朝根据纳税额分主户分为5等,1、2等为上户; 3等为中户;4、5等为下户;所以,我们只分析4、5等的贫困下户,4等户占田30-50亩;5等户占田1-30亩。……下户才有田三五十亩,或五七亩……(《长编》168)

以纳税额度看,第五等户的经济实力是纳税1-500文,(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四,《与魏元履书》:第五等是五百文以下,其间极有得过之人……。)在南宋末年,如果算上第四等户,那就是(税钱)不满-贯文为四五等户(《续古今考》卷2O)。按宋代金属货币紧缺的因素,而一贯大体相当于750文左右,以上可以看到作为下等户的4-5等户纳税1贯文以下,也即1-750文,这个购买力在宋代买一石大米,合今天59.2公斤,放在今天就基本150元人民币不到.说实在的一户一年才上税150块钱,实在不算什么。而上税的数额代表经济实力,一年才交150块钱的人,自然是穷人,然而我们可以领略下他们的养家实力:

蜀民岁增,旷土尽辟,下户才有田三五十亩,或五七亩;而赡一家十数口,一不熟,即转死沟壑。(《长编》168) 如此,就可以惊讶地发现,正常情况下,这种经济实力的人户可以养活十数口人。

一个叫纪生的老圃一锄庇三十口,病笃,呼子孙戒曰:‘此土十亩地,便是青铜海(钞票海)也 (陶谷《清异录》)难道不惊讶么?一个花匠,只需10亩地,绝对是社会底层的5等户,竟然可以养活30口人!而宋朝大概70%的主户田亩数,就大体就如这种老花农的家当。

嘉泰《吴兴志》载:本郡山乡以蚕桑为岁计,富家育蚕有致数百箔,兼工机织富家在宋朝,3等户及以上即可称为富家,而富家育蚕数百箔那贫家呢? 唯借蚕办生事,十口之家养蚕十箔……以此岁计衣食之给,极有准也陈辍杜┦椤氛飧鱿匀恢傅氖4等或者4等以下的贫户,尚能养家10口人。

吴泳在《汉中行》:三人共一碗灯,通夜纺绩衣鬈,八口同半间屋,煮L椎米常不足。这是城市赤贫家,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居住拥挤,可谓至陋极贫,但仍有8口之众。

(苏颂)在馆中时,雇得一婢。问其家何为?云住曹门外,惟*~#%@?石莲。问一家几人各何为?云十口皆然,无他业。(《丞相魏公谭训》卷10《杂事》)全家靠加工果实为生,属于城市的下层,却也能多达10人。

《常山贞石志》卷12提供了河北真定府的情况,所载《段蠲等造石香炉题记》也列具了6 户人家的口数:"真定府行唐县合村使南庄造香炉维G等:段蠲、妻郭氏、男段受、段立、孙段希合家眷属二十二口;张审、妻封氏、男张澄、张济合家眷属一十一口;张思、妻董氏、男张立、张文合家眷属一十六口;张开、妻封氏、男张j、张良合家眷属一十口;张从、妻刘氏、男张珍、张思合家眷属一十二口,张F、妻侠氏、男张秀、张太合家眷属一十一口。 "这个小村庄中的6户人家,户均13.6人。

宋太宗时另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留有户口资料。雍熙北伐后,将伐辽所得云、应、寰、朔4州降民迁往京西河南府、许州、汝州等地,徒者凡八千二百三十六户,七万八千二百六十二口,及牛羊驼马四十余万头(《长编》卷27)指明辽统治区 *** 户均9.5人,那汉统治区户均数则应更多。

诸州县铜匠无虑千百家,家有十数口(《要录》卷173)----所有这些穷打铁的,都无一例外的户均十几口!

南宋时清泉乡受灾以户计者凡千二百六十一,以口计者四万三千九百六十四(《浣川集》卷4 《乞将清泉两管均济摘济札子》)户均竟34人!!

如赵蕃言:我家如陶舍,幼稚有盈室。汝家亦十口,持去何可得。(《淳熙稿》卷3《留别成父弟以贫贱亲戚杂为韵五首》)洪炎言:求田问舍转头空,十口无家寄栗篷。(《西渡集》卷上《次韵公实感寓》)又如周行己上书请解党籍时言朋党之人一身内有九族之众,外有婚姻之党,又有朋游之好。一家十人,十家百人。(《浮集》卷1《上皇帝书》)

如此,不禁遐想,宋代的人口该怎么统计呢?是依旧如汉唐统计一样户数*5呢?但如果宋代4-5等户的人口通常都在10-15口甚至以上,那前三等的中户富户,户均口数只有更多。

但是相信很多人都会对此嗤之以鼻,认为那些个属于个案而不具有普遍性。并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宋代平均户口绝不可能超过5。的确,宋代史料丰富,似乎足可以推翻我的观点:

如李心传就说过:自本朝元丰至绍兴户口率以十户为二十一口,以一家止于两口,则无是理。又指出然浙中率以十户为十五口有奇,蜀中户口率以十户为三十口弱也就是说南宋出现一户2-3口,甚至一户1.5口的记录,远远低于一般一户5口之记录。

再有: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户数是8677677,而口数则仅有19930320;宋仁宗嘉v八年(1063年)的户数是12462317,而口数则仅有26421651,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之26、《通考,户口考二》所载;《长编》所载,户平均不到三口。

宋宁宗时,知抚州陈蕃寿言:本州土瘠民贫,秋苗之数不多。去岁旱歉,抄札到三万九千户,计一十八万五千六百九十口。(《宋会要·食货》68之102)户均4.7人。

佃农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且处于社会底层,最为贫困,家庭人口更少些。据宋末方回言,两浙秀州佃户五口之家,人日食一升,年食十八石(《古今考》卷18《班固计井田百亩岁入岁出》)户均5人。

宋太宗时,江西虔州有3 人犯法,并家属十二人悉诣阙(《长编》卷22)3家共15人,户均5人。

江东徽州:居民其在郡城中者,乾道户千二百八十一,口六千八百五十八(《新安志》卷1《户口》)户均5.3人。宝庆年间,坊廓主户三千九十八,口一万四千一百七十五,户均4.5人; 坊廓客户七百八十九,口三千五百二十七(《弘治徽州府志》卷 2)户均4.4人。

两浙镇江:嘉定年间,府城厢户一万四千三百,口五万六千八百;江口镇户一千六百,口六千九百。府城户均3.9人,江口镇户均4.3人。咸淳年间,在城五隅户八千六百九十八,口三万八千三百八十五(《至顺镇江志》卷3《户口》)户均4.4人。

北宋时,知洋州文同言:(洋州)主客户凡四万八千余户……大率户为五口,亡虑二十四万余口。(《宋会要·食货》24之10)户均5人。

又如《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一文对南宋洪迈《夷坚志》一书透露的家庭人口作过一个统计,该书记录的是宋代社会生活风俗,其中无意间透露的家庭人口数字,应当是真实的。作者就南方地区(全是东南诸路)城乡平民百姓(仅限平民百姓)确切或比较确切的家庭人口数字23例,可作为简单随机抽样调查23家数据,调查结果如下:最多为10余人(按15人计),最少为2人, 总计约111人,户均约4.8人。

宋光宗时,湖北鄂州七县主客户六万六千六百三十二,口三十一万四千八百九十四(《朝野杂记》甲集卷18《荆鄂义勇民兵》)户均4.7人。

宋理宗时,两浙镇江有户一十万八千四百,口六十四万四千一百,户均5.9人;宋度宗时,户七万二千三百五十五, 口三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四(《至顺镇江志》卷3《户口》),户均5.5人。

所以,以上证据凿凿基本为每户2-4人,似乎足以推翻宋代每户超过5人的证据。

再综合宋代北方人口之记录:

宋人曾巩《元丰类稿》卷九《救灾议》的估计,北宋的中户大致为10人,壮者6人,幼者4人。

以下节选程民生《宋朝家庭人口数量初探》一文关于北方户均人数记录:

下等人户的家庭人口资料,数据也相对一致。石介言:京东宣化军(后改为淄州高宛县)清河渡舟从业人员,舟有十五人,十五人为十五家,家率七口,为百五口。百五口之衣与食皆取于舟(《徂徕石先生文集》卷19《宣化军新桥记》)。靠摆渡为生者,当属下等人户,平均每户7人。富弼言河北流民在往京西逃荒的路上, 都约及八九百户,七八千口。并指出这些流民都是镇、赵、邢、场⒋拧⑾嗟戎莸认碌热嘶……即绝无第三等已上之家。(《历代名臣奏议》卷244)河北下户每户平均约8人强。

石刻史料丛书甲编之12《陶斋藏石记》卷39,提供了京东潍州的情况,所载宋神宗熙宁元年《潍州昌乐辛展重修平王庙记》,具列了各布施者的名单,皆昌乐县辛展等村庄人氏,或是个人,或是全家, 凡151人、家。由于碑文年代久远,剥泐残缺,有明确家庭人口或家庭成员名单者共53家。碑中所列家庭人口最少者2人,最多者70人。2~4人者5户,5~ 10人者33户,11~15人者8户,16人以上者7户。其中5~10人者约33 户,约占总数的62%,最为普遍,尤以10人者最多。总人口约573人,户均约10.8人。这些有能力捐施财物者, 当以中户为多,其中不乏上户,但以一个或几个村庄而言,上户肯定不会多。其中也会有个别下户。

《宋朝事实类苑》卷8引《魏王别录》载庆历八年, 河北发生大水灾,韩琦竭力营救赈济。次年朝廷下诏嘉奖说:河北都转运司奏,去年河北艰食,人户流亡,卿多方擘画,全活人命及七百万,并归本业。《韩魏公集》卷13《家传》所载略同,只是数字比较含糊:全活人命及五七百万。当时河北户数,据欧阳修庆历五年言为705700户(《欧阳修全集·河北奏草》卷下《论河北财产上时相书》)。 若以700万人计,户均约9.9人;若取五七百万之中数600万人计, 户均约8.5人。实际上,受灾人口不可能是河北总人口, 也即河北人口及户均人口很可能比上述数字多些。

宋真宗天禧四年,京西襄州发生饥荒。知州夏竦全活四十六万余口(《华阳集》卷35《夏文庄公竦神道碑》)。当时襄州户数史缺记载,需借用志书数字推算。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 襄州有26892户;据《元丰九域志》,襄州户数为93027。《太平寰宇记》所载为太平兴国五年至端拱二年(980~989年)情况,取其中断为984 年;《元丰九域志》成书于元丰三年,所用资料应是元丰二年(1079年)的数据。按两书相距约95年计,95年间增长约66135户,平均增长696户,以《太平寰宇记》户数为准,加上至天禧四年(1020年)约36年的增长数25056户,约为51948户。户均约8.8人。

于是传统上,得出北方户均8-10人,而南方2-4人的户均数,可是,究竟为什么史载南北户均差别那么大,却无太多的人深究,于是,人口基数计算就两数相加除以2,得出宋代户均数为5人就完了,但事实上这是错的,没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南方户数偏少的原因。这事情要眉目,就得明白下唐宋以来的社会变迁,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直至唐朝,人依附于土地,这构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的基础,这样的好处在于,人身可以控制在土地,从而户籍安置和户口统计就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人口人丁也可以数个一清二楚,(所以以户均5人为统计汉唐人口或许可以成立)。于是也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关系的经济制度和军事制度,形成一个可以呼吸的政治生态,于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稳定的人与土地关系诞生了如人丁人头为抽税基础的租庸调制度(租庸调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多少,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绢粟)和依附于土地兵农合一的府兵制确保了唐帝国的长达一个半世纪稳定而缓慢的繁荣,于是这样的社会特质是稳定而静态的。

但随着经济规律,贫富的逐渐分化,土地兼并开始出现,就会造成人员流动,就会影响稳定的户籍进而影响国家税收,所以这是破坏社会基础的行为而必然受到抑制,所以,唐天宝以前必然是要抑制土地兼并来确保社会基础不被破坏。而当安史之乱之后,长期的兵灾摧毁了整个社会基础急剧全盘打乱,人民大量地逃亡,人与土地的关系彻底被打破,户籍制度彻底紊乱,于是也无法籍户籍制度而抽税。而府兵制,在唐高宗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失去土地和兵役繁重,府兵征点制因而失去赖以实施的社会基础条件,从而天宝八年(749年)结束府兵制历史。

因此,当前一个社会基础不再存在后,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宰相杨炎主持改变旧税制度,废除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实施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其基本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从此,两税法开启了后世不以人丁而以田产财富的税收思路。实当为中国历史一大变革。

而这开启的却又是另一种模式或是政治生态,既然不以人丁而以田亩资产抽税,则抑制土地兼并则已不合时宜,于是大开土地兼并之门,于是社会财富和人口开始流动,人与土地的关系已经不再必须和稳定。于是,这样的社会开始向工商业社会演化,而工商业社会的性质又反过来导致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它不断 *** 着土地兼并疯狂扩张,也 *** 着商人大地主控遏农奴人身的疯狂欲望而出现,地主为侵夺农民土地而又通过各种不法手段导致大量农民破产而逃亡、有或者依附于庄园主,当赋税逐渐发展到以钱来折变,而货币的量有限,则又开始货币经济规律,于是通货紧缩而农民实际负担的税收不断加重。人民出于生计也为满足发财欲望,于是促成了整个社会财富人口进入疯狂的流动状态。

于是,当一个人从停止状态开始跑起来了,你还能抓得住找得着么?于是,当整个社会运动起来,你还能进行有效的户籍制度合人口统计么?你能找得着他们究竟在那里么?这就是宋代面临的人口统计数据几等于废纸一张的根本原因,这是全新社会模式决定的结果。在这样的模式里单纯以数值来计算人口,就是死胡同。



公元1110年大观四年的宋朝,人口竟达到2亿1千万至2.5亿
答:《新唐书-地理志》;于是,自然以5为基数来统计宋朝人口了,根据1110年宋徽宗大观四年户数:20882258(《宋史·地理志》)乘以5得出宋代人口峰值在一亿。 然而问题是宋朝人口基数是5么?本文将否定这个绝对错误的基数。因考虑人口的总量合计算基数,所以可以忽略不计富人的统计,我们只需分析宋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的状况就可...

公元1110年大观四年的宋朝,人口竟达到2亿1千万至2.5亿
答:1. 中国学界在统计历史人口时,通常以每户5口人为基数。例如,西汉和东汉的户均人口分别为48口和52口,而唐代则为58口。根据《汉书》和《新唐书》,汉代和唐代的人口峰值分别为59594978人和52880488人。因此,宋朝的人口峰值也被估计为1亿左右。2. 然而,宋朝的人口基数真的是5吗?本文将否定这个观点。

1110年有科举考试吗?
答:有科举考试,公元1110年是北宋大观四年,宋朝的皇帝是宋哲宗,宋朝时候科举制度存在。科举制度是从唐朝开始的,到清朝结束,共经历了一千二百余年 。在宋朝时期,科举考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先单一的科目变成明经、秀才、进士诸科,具备了定期举行、分级考试、分科取士、择优录用的特征。宋朝的科举制度...

大宋朝的人口有多少?
答:大宋朝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有6418500户、约达3210万人,若加上未列入主客户统计范围的户数则该年有687万户、近3710万人;至大观四年(1110年)全国有20882258户、46734784口,经学者考证宋代户口只统计承担赋役的成年男丁,故认为实际人口达11275万,并提出北宋人口峰值出现在靖康之乱前夕的宣和六年...

中国宋朝时一共有多少人口?
答:1. 宋朝跨越了从960年到1279年的三百一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由十八位皇帝统治。2. 1124年,宋朝的人口达到了1.26亿。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有6418500户,大约3210万人。大观四年(1110年),全国有20882258户、46734784口。3. 学者经过考证认为,...

宋朝人口是多少呢?
答:1. 宋朝初期,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全国户数约为6418500户,人口大约3210万人。若计算未统计的户数,当时全国有687万户,人口近3710万。2. 到北宋末期的大观四年(1110年),全国户数增长至20882258户,人口达到46734784口。学者通过考证认为,由于当时户口统计仅包括承担赋税和兵役的成年男性,实际...

大宋朝的人口有多少?
答: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大宋朝的全国户数达到6418500户,人口大约为3210万。若将未列入主客户统计范围的户数计算在内,该年户数总计687万户,人口接近3710万。到了大观四年(1110年芦宴),全国户数增至20882258户,人口为46734784口。学者经过考证认为,由于宋代户口统计仅包括承担赋役的成年男丁,实际...

宋朝人口破亿,清朝人口增至四亿,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答:2. 宋朝人口首次破亿是在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主要原因是宋朝建立后,特别是与辽国达成“澶渊之盟”后,实现了长达百年的相对和平,百姓生活安定,人口自然增长。尽管后来经历了靖康之变和宋蒙战争等战乱,但人口增长的趋势依然持续。3. 清朝人口从康熙末年的一亿左右激增到雍正末年的三亿,这得益于...

宋朝时期中国的人口统计数据。
答:1. 在宋朝的盛世时期,全国人口达到了1.26亿。2.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有6418500户,大约3210万人。若加上未列入主客户统计范围的户数,该年有687万户,近3710万人。3. 到大观四年(1110年),全国有20882258户,46734784口。然而,由于宋代户口只统计承担慎扰赋役的成年男丁,学者认为实际...

宋朝一个县有多少人口啊
答:人口总数为二千九百零九万余口。5. 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户数激增至二千零八十八万余户,人口达到四千六百七十三万余口。宋朝时期,全国共设有500个军州。要计算一个县的人口数量,可以将上述任一年份的总人口数除以军州数,得出的结果即为平均每个军州的人口数,这也间接反映了县的人口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