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怎样总结先秦哲学的

作者&投稿:磨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荀子是怎样总结先秦哲学的

荀子,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实际上已经开始诸子百家的融合了

论先秦哲学的天命观。

天命观在先秦时期特别盛行。
天命这一名称是由周人提出来的,但它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帝”这一神灵的信仰。周人以“天”来替代此前的“帝”或“上帝”,并从中引发出一些新的有别于“帝”的观念。
三代文化中,天命中“天”的内涵大致有三项内容:一是指独一的最高主宰上帝;二是指泛化的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和祖先亡灵的鬼神;三是指人。三代对“天”的认识,具有一种从一神(帝、天)到泛神(天地鬼神)再到无神(自然现象、人)的下移过程。《礼记·表记》以“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而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信仰发展线索:从敬上帝,到拜鬼神,再到尊人崇德。
 中国上古时期天命观的起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神本到人本的发展过程,这一顺延的选择方向决定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的基本性质,此后的中国儒家文化都是在这一人本主义的方向上延伸与发展的。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这一人文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没有宗教传统的独特特点。

中国先秦哲学特点

第一类是子思所记孔子言论,包括《表记》、《坊记》、《缁衣》全篇和《中庸》以孔子语单独成章的部分,属于《论语》类文献。
《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作《中庸》。”《隋书·音乐志》引沈约曰:“《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对于这种说法,后人多持怀疑态度,以为这几篇不过是后人之假托。现在,郭店竹简的出土,证明上述记载是完全可靠的。首先,《缁衣》就是郭店竹简的一篇。其次,郭店竹简《天降大常》篇的一段文字又见于《坊记》。从行文看,显然是《天降大常》引自《坊记》,这说明《坊记》的成篇早于《天降大常》。
第二类是子思门人所记子思言论。竹简《鲁穆公问子思》为子思与鲁穆公的对话。《穷达以时》杂有孔子语,可能是子思对孔子思想的阐述。故此二篇当为子思所记子思言论,性质相同。它们的竹简形制一样,亦可证之。
第三类为子思的著作。《中庸》以孔子语单独成章之外的部分,则是子思本人的著作。《五行》显然是子思的著作。一则史载子思倡导五行之说,二则此篇的范畴概念和思想与《中庸》多有相合。《唐虞之道》与《穷达以时》思想较为一致;《忠信之道》将忠信归结为仁义,显然与《五行》有内在联络。故这两篇很可能亦为子思言论或著作。
第四类为子思门人的著作。《天降大常》、《尊德义》、《性自命出》和《六德》四篇不但竹简形制一样,而且思想一贯,当出自一人之手。《天降大常》曾引用《坊记》,故作者晚于子思。另从思想上看,此四篇上承子思,下开孟子。故其作者当为子思之后学、孟子之前辈。另外,马王堆帛书《五行》所附《五行说》的作者亦当属子思门人。
从这些文献看,子思学派曾经提出许多不为后人所知的卓识创见。
例如,心、性、情虽然是儒学的重要范畴,但在儒家传统中,一直到宋明理学才直接地、明确地讨论三者关系。现在,这批竹简的发现改写了这段历史。关于性与情的关系,《性自命出》说:“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关于性与心的关系,《性自命出》说:“金石之有声,槌弗击不鸣;人虽有性,心弗取不出。”这与1500年以后朱熹提出的“性,本体也;其用,情也”,“心以性为体”,“须有个心,便收拾得这性,发用出来”之论何其相似。理学家虽无缘见到这批竹简,却提出相似的见解,亦令人叹服。
《论语》、《论语》类文献与孔子自宋人首开疑古之风以来,研究孔子的著作虽不可胜数,但所引据的材料多半没有超出《论语》、《左传》、《史记》等书。人们对其他古籍中所储存的大量有关孔子的记载,或讳莫如深,或斥为赝品。
更有甚者,最近有人提出《论语》到汉代才结整合书,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郭店竹简有助于打消这种疑虑。
关于《论语》的成书,两汉学者如刘向、刘歆、匡衡、王充、郑玄、赵岐等都有记载。被广泛征引的是刘歆的说法:“《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
从《论语》关于子张在听到孔子的教诲后“书诸绅”的情况看,孔子弟子确有作笔记的习惯,这正是日后结集《论语》一书的基础。
刘歆说《论语》的原始资料虽为孔子弟子所记录,但其结集者为孔子门人,是正确的。这从书中曾子、有子、闵子等孔子弟子被称为“子”可得到印证。
具体言之,《论语》是何时结集的呢?该书所记时代最晚的一件事是曾子之死,而曾子死于公元前436年,所以这一年可以定为《论语》结集时代的上限。现存直接提到《论语》其书并引用其文的文献是《坊记》。如上所言,《坊记》确为子思所记孔子语,而子思死于公元前402年,所以这一年可以定为《论语》结集时代的下限。因而,《论语》当结集并命名于公元前436—公元前402这34年之间。从这个时间看,《论语》的结集者当仅限于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
孔子弟子三千,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故当时一定有大量记录孔子语的笔记。而孔子去世后,后学即分化,“儒分为八”,故所谓“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一定只是各小集团之内的事情。
由此可知,当时一定存在许多结集孔子言行录而成的《论语》类文献。
当然,各小集团在结集孔子言行录的时候,是以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取材的。今本《论语》特别注重道德修养。由此可以推知,此书是由孔子德行科的弟子门人结集的。
那么,《论语》之外那些《论语》类文献的下落如何呢?在现存西汉以前的文献中,常常见到集中记载孔子言行的文字,从上下文看,绝非私家著作的征引。这就是《论语》类文献的佚文,其史料价值与《论语》不相上下,如今本和帛书本《易传》中的有关文献、《孝经》、定县竹简《儒家者言》和《哀公问五义》、《荀子》中的有关文献、大小戴《礼记》中的有关文献、《孔子家语》和《孔丛子》中的有关文献等。现在,《缁衣》出土于战国楚墓,说明这种论断是可靠的。
综上所述,孔子及其思想需要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就孔子思想的发展而言,实由礼学而仁学进而易学,这三个阶段分别属于孔子的早年、中年、晚年。这整个过程就是孔子本人所说“下学而上达”的过程。孔子对易学的最大贡献是,在形式上,将过去的占筮之学转化为哲学;在内容上,将过去的乾坤二元论提升为易一元论。所以,过去那种认为孔子思想中没有形上学甚至没有哲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各学派之间的关系
(1)儒家和道家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儒道对立,势若水火。
竹简《老子》一出,方知两派本是同根生,旨趣亦贯通。从竹简《老子》看,老聃不但没有批评儒家思想,而且对儒家所遵奉的观念如圣、仁、义、礼、孝、慈等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另一方面,从各种史料看,孔子对老子也是非常推崇的。而儒道之间的对立,始于战国时期。
这从太史儋和庄子对儒家的贬黜以及孟子和荀子对道家的攻击中可以清楚地感觉到。
郭店竹简《语丛》四种值得注意。历史上有小简写杂记之说,而《语丛》皆为短简,且言简意赅,其性质为墓主东宫之师的札记,故应更名为《东宫之师札记》或《札记》。这部竹书兼综儒道,内容涉及墓中儒道两家的著作,故当为墓主阅读所藏儒道两家著作的读书札记,其中既有原书抄录,亦有个人感想,而《语丛四》可能抄自别家文献。这是现存最早有意识地将儒道熔为一炉的作品。
(2)道家和兵家的关系。早有学者指出,道家和兵家关系密切。
今观竹简《老子》,并无兵家影响的痕迹。因而,今本《老子》与兵家相通之处,乃太史儋对兵家思想的吸收,而权术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3)道家和法家的关系。有人指出,战国法家出自老子。但他们既没有注意到对法家发生影响的是太史儋而非老聃,也没有意识到两家之密切关系尚有地理上的原因。
权术是道家与法家的接合点,此乃太史儋思想之特色而为老聃所未及,故战国法家实出自太史儋。太史儋入秦后,促进了当地法家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法家活动的主要舞台。因而,韩非子之作《解老》、《喻老》并非偶然,这是法家承继太史儋之统绪的明证。
先秦哲学的特点及其演变
先秦思想的发展有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发生在殷周之际。对这次转变的性质问题,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大致认为这是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我以为,这是一场宗教批判运动。其实质,是摆脱传统宗教,开创人文精神。这不是宗教内部的变化,而是以人文取代宗教的过程。这场宗教批判运动的深层面的思想根源,应该归之于祖先崇拜。一方面,在先民的观念中,天帝的旨意是通过祖先神来传达的,而祖先神当然首先要保佑本族类,这使天命带有一定的任意性。另一方面,祖先神这个中介,拉近了人与天帝之间的距离,使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和性。所以,当一些特殊事件发生,如殷之代夏,周之代殷,便使人们比较容易地对天命发生怀疑并进而肯定人的价值。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质是在殷周之际奠定的。由此看来,中国哲学史的开端问题需要重新考虑。过去,胡适先生从老子写起,冯友兰先生从孔子写起,影响很大。我认为至少应该从文王、周公写起。
第二次转变发生在春秋、战国之际。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先秦时期,儒家侧重于伦理说教,道家侧重於哲学探讨,这已成定论了。
但简本《老子》的出土,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检讨这一成说。尽管简本《老子》中也有一些讨论形上学的段落,但其大部分内容,却是在阐述伦理价值,这正与《论语》相似。此外,这部《老子》的风格相当古雅、朴实,又与《论语》相合。这就是说,侧重伦理价值、风格古朴是当时哲学的共同特点。然而,进入战国,哲学之风大变。就哲学问题而言,人们已由对伦理价值的侧重,转向对天道、心性等深层问题的侧重。其风格也随之由古朴转向高远玄妙。不管是儒家的子思、子思后学、孟子,还是道家的太史儋、关尹,抑或隐逸家的庄子等人,都是如此。因而,侧重天道、心性问题,风格玄奥,是战国哲学的主要特征。这个时期的哲学,更加抽象了,或者说哲学意味更浓了。这是中国人理论思维的一次大飞跃。
从古朴、简易到抽象、精致,符合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进一步印证了本文对简本、今本《老子》时代和作者的推断。先秦哲学这种转向的转折点就是孔子晚年所建立的易学。老聃思想和孔子早期思想皆重人伦而鲜及心性及天道,孔子的易学基本上是一种天道之学。
而战国哲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填补并深入、广泛地挖掘了介于人伦与天道之间的心性这个环节。仅此一点,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就需重新评价。

先秦哲学存在的价值化

从哲学的定义看,狭义哲学指的是西方哲学,而广义哲学在生活中都有,不分东西
所以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老子道德经是在探讨哲学,而且很浅,很原始
在以后的中国是没有哲学的
老子道教对中国的影响就是其价值
其影响了中国产生了一种向稳的事态,以形成一种平衡
在历朝历代维稳时期大多可以看成是老子思想的影响,也就是其价值

演讲:中国先秦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亲 快哦! )

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
①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②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③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④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⑤名家。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⑥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

求告知 对话先秦哲学 好过么

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

这要看楼主对哲学定义的理解了。
倘若哲学定义顺西方来,是一种依据逻辑、有体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那么中国古代思想就鲜有可称得上哲学的东西了(有还是有,但不是二楼说的儒家思想,而是重逻辑的墨家与名家思想)。
但是哲学重点应该还是对世界与人生终极问题的追问活动(这是我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秦诸子除了兵家、农家等具体技术学派以外,应该都属於哲学。
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来中国时曾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但中国有思想和智慧。”但是包括他自己的现当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已经不断地突破著传统西方哲学体系化的定义了,如果说中国古代思想不属於哲学,那西方最源头的思想、现当代的哲学也会出现“是否是哲学”这样的危险。
因此中国学界一方面强调不要过分重视中国思想是否是“哲学”这样一个资格问题,因为这终究是个文化差异导致的话语权问题,哲学是西方词汇,不应该降低我国古代智慧的价值;另一方面普遍认为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思想包括先秦诸子思想是哲学,起码是能够引发人们哲学性思考的智慧,而且作为与西方哲学传统不一样的、在当代处于边缘地域文化体系,它的时代价值更应值得人们重视。
希望采纳

先秦哲学家,文学家有哪些?

先秦十大哲学家包括: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孙子、惠子、邹衍
先秦文学家包括:
屈原,《离骚》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庄子(庄周),《庄子》玄远、高深的哲学思想迄今无人超越,同时在文学上也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庄子的文章,想像力无比强大,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左丘明,《左传》,一气呵成之势,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
孔子,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此外还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对话先秦哲学 庄子的三言指的是什么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
现存的《庄子》文字是谁整理的?A郭象 B庄子 C孔颖达 D王弼
庄子的三言是什么交流方式 A直接 B间接 C都不是 D都是
孔子的思想具有现代性 是 否
1、A郭象
2、文学上,庄子开创了“寓言”“重言”“卮言”三言并用的手法.
C都不是
3、这与如何看待儒家思想有关.
我个人选否

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庄子•寓言》)。
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
重言: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至于这些前贤古人是否讲过这些话,无从考证,通常都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荀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荀子的政治主张介绍
答: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3、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荀子著作有哪些?
答:《荀子》主要内容:《荀子》内容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哲学思想。其中,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篇〉;阐述认识论的,有〈解蔽篇〉;阐述逻辑思想的,有〈正名篇〉;阐述伦理思想的,有〈性恶篇〉、〈礼论篇〉等;〈非十二子〉是对先秦各学派一个批判性的总结;〈成相篇〉以民间文学形式宣传为君、...

荀子得思想反应得是?
答:因此荀子说:“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在荀子看来,人讲诚信可以通神明,可以起到神妙的作用,即神机。 以上所见,荀子把“信”扩展、延伸到哲学范畴的高度,对先秦儒家信思想做出重要贡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

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答:仁”的思想的补充。2、荀子: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如何理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
答:荀子一生对各家思想均有批判,唯独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 荀子常以孔子继承者自居,与此同时,他广泛学习、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先秦哲学作出了总结 。因此,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同时,荀子也对儒家思想做了批判性的继承,这体现在他作出的各种修正性主张。 例如荀子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恶论”,与孟子主张的“性善论”相悖...

先秦子学总结家荀子是谁?
答: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持续100多年。到战国后期,随着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逐渐形成,开始出现总结各家思想的代表荀况和韩非。荀子虽尊孔兴儒,又近于墨、法各家,善于总结先秦各家子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苟子(约公元前316~前238年)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名况,字卿,也叫苟卿或孙卿,战国...

《荀子》写的是什么内容?
答:荀子的学说立足儒家,兼取道、法,旁收百家,形成了一个博大而又开放的系统,建立起自己集大成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如果说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道互补为主体、以多元并存为特色的整体结构,那么荀子作为一个集先秦诸子之大成的思想家,他对百家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整合,对这种整体结构的形成可以说是功不...

荀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答:荀子学说的核心是主张人性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且如无约束和修炼,恶会不断扩张,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非常重要。

荀子的主张和思想
答:以哲学观而论,荀子乃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之代表。荀子以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又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既揭示了自然规律之不可抗拒,又强调人类之能动性。至如《解蔽篇》之探讨思维原则,《非相篇》之反对相术,亦皆为研究哲学者所当注意者。

荀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直至明末清初以来荀子的学说普遍受到注意,评论虽然有褒有贬,但趋于客观和实事求是。他的《天论》、《解蔽》,《正名》、《性恶》4篇都被认为是其精华所在。荀子的思想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