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文归纳

作者&投稿:人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五代史伶官传序议文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翻译: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扔在地上,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为的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结果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智慧、有勇气的人常常会因为沉溺某事物不能自拔而陷入困境,难道只是伶人吗?

2. 伶官传序全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百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度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乃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专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怜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属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3.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品原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1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3,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4;燕王,吾所立5,契丹,与吾约为兄弟6,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7!”庄宗受而藏之于庙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9,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10。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1,函梁君臣之首12,入于太庙,还矢先王13,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14,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15,仑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16,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17?抑本其成败之迹18,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19:“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0,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21;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22,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3,岂独伶人也哉24!作《伶官传》。

4.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注释译文

1、伶(lí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2、原:推究,考查。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同年灭后梁。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

3、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

4、矢:箭。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封为梁王。

5、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

6、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7、与:赐给。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乃:你的。

8、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9、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10、纳之:把箭放好。

11、系:捆绑。组:绳索。

12、函: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

13、先王:指晋王李克用。

14、仇雠(chóu):仇敌。

15、一夫:指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

16、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

17、岂:难道。欤(y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18、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本:考究。迹:事迹,道理。

19、《书》:《尚书》。

20、逸(yì)豫:安逸舒适。忘:亡的通假。

21、举:全、所有。

22、忽微:形容细小之事。忽是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寸的百万分之一。

23、溺:溺爱,对人或事物爱好过分。

24、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乘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文归纳
答:五代史伶官传序1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3,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4;燕王,吾所立5,契丹,与吾约为兄弟6,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7!”庄宗受而藏之于庙8。其...

伶官传序文言文知识归纳
答: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 2.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五: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六:形容词作名词 1.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其:给他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相当于“以...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词多义,五代史伶官传序一词多义
答:五代史伶官传序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五代史伶官传序重点句子
答: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8.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9....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注释及翻译文言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注释及翻译
答:1、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高二上册《伶官传序》知识点
答:五代史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3,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4;燕王,吾所立5,契丹,与吾约为兄弟6,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7!”庄宗受而藏之于庙8。其后...

五代史伶官传序重点字词
答:1、与其所以失之者文库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

五代史伶官传序结构
答:《五代史伶官传序》结构: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

五代史伶官传序重点字词
答:五代史伶官传序重点字词如下:通假字: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雠”同“仇”、仇人。2、及仇雠已灭。名词作动词: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2、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探求,考察。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前:向前。2、仓皇东出东:...

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忧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表达了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在于人事的道理,作者引用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事实,客观分析了唐庄宗的成败得失,强调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励精图治。《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