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书法高手指点

作者&投稿:督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书法高手请指点~

  学书法基本训练知识

  据说,拳击手一记重拳,可以重达数百公斤,可见其手上有多少力量!但他们写出的毛笔字,却很可能“弱不禁风”。相反的,步履蹒跚的老书法家,却倒能写出苍劲刚健的字!而且看上去并不累人,真可以用“挥洒自如”这个词儿来形容。现在经常能看到一些“书法表演艺术家”,摇头抖身,手舞足蹈,做用劲状,看着叫人喘不过气来。其实,他要么欺骗外行,要么还没入门。
  奥妙在哪里?在笔尖上的力。拳击手的臂力,可以是书法家的一百倍,但真正送到笔尖上的力,书法家却可能是拳击手的一百倍。中国的毛笔,即使是硬毫,总归还是柔软的。妙就妙在这里,“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难也难在这里,不懂身法、手法、笔法,则很不容易把握住它。打个比方,武术中的鞭是软器,但历来被认为是猛烈的武器,不易抵御,“善用者能胜刀剑”。我们看那高手,用力一抖,舞将起来,借助于手臂摇动和身体各部位的转带,或打鞭的某一部位来增加动力和改变圆心及方向,或缠、或抡、或扫、或挂、或抛、或舞花、或地趟,可击、可笞、可勾、可缚,简直游如飞龙!但是,这条鞭子在普通人手里,却疲软如死蛇一般。
  归结到书法上,写字当然要用力,但要用活力,不是下死劲。所谓“活力”,就是要将身上的力,通过手臂、手腕、手指,使到笔尖上。这是检验一个人会不会书法的标准之一。
  所以,学书法,首先应正确掌握其手法、身法、笔法,使动作准确,姿势合度,运笔连贯,力注笔端,眼到、心到、手到,意识和动作相互协调,不断提高驾驭笔毫的能力。
  “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旦错误的或不正确的姿势形成习惯,要想改正就难了。
  下面先说说如何执笔。
  古人在执笔的问题上纠缠了千百年。要么故弄玄虚,要么一辈子没挨着边儿。其实,世界上任何一种工具,最正确的执法,无非就是最自然、最能发挥其功能的执法。
  传说,王献之写字时,其父王羲之偷偷从背后拔他的笔而没能拔掉,于是就断定这个儿子将来一定了不得。如果这成为能否成为书法家的标准,那么书法真是太简单了。事实上,执笔太紧,是不科学的。把力气都放在死死执紧笔杆上(横向),那怎能把力送到笔尖上(纵向)呢?
  这样说来,是不是无需化力气握住笔杆?那肯定不是。执笔,就是要稳稳的把住笔,这样,运腕、送力才能奏效。横向的力,究竟应分配多少?这没有定量。大体的感觉,同执筷子差不多,首先是要不让筷子掉下来,但最关键的问题、最终的目的,是要能夹得起东西来。
  执笔时,作用于横向的力,只要能稳稳地把住笔就行了,如此而已。前人的一切奇谈怪论,我们似不必跟着纠缠。
  手指的功能是执笔。执好了笔,就可以开始写字了。一写字,就要动。这个动,就是所谓“运笔”。运笔主要靠腕、臂和指的协调运动来完成,而活动最多的是腕。
  所以,腕一定要活。腕活,才能使全身之力,通过臂、腕和指贯注到笔尖;腕活,才可以调整笔锋,才能在上下左右提按、顿错、方圆、转折等多变的笔画书写中控制住笔锋,甚至能够随心所欲地指挥笔锋,达到所谓“甩笔头”的地步。尤其是书写行书、草书时,手腕是不断的左右摆动和翻腾起倒的。
  腕活,就是要求写字时,腕部关节不能紧张以至僵硬,“腕随己意左右”,但也不是随便乱动,而是要随着笔势的往来,自然而然地、协调地转动。平时即使不写字的时候,也可以空手练练。看小提琴家演奏,你能领会到运腕的大概。因为在运腕这点上,两者颇有相通之处。
  我们还可以从武术中得到启发。吴图南在《国术概论》中说:“运用气力如何能随心所欲达于敌人之身?”必须视腕之能否灵活而定。盖肩不松而力不能到肘,肘不垂而力不能达于腕,腕不活则不能达于手指。况望其力能达于敌人之身者乎?故腕之灵活,实为练习国术者必须之条件。”这同书法的道理基本相同。我们也可以说,腕之灵活,实为练习书法者必须之条件。
  悬肘,就是要求手臂全部离开桌面。它是书法的基本功之一。其重要性与练拳术的人首先要练“蹲桩”相同。
  为什么一定要练悬肘?道理有三。
  一、为了力注笔端。悬肘时能使肩部松开,也便于腕的活动,全身之力由于无所阻碍,才得以集注毫端。所以说,悬肘才能尽力,“悬着空中最有力”(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二、为了挥洒自如。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手腕的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由于肘贴着桌面,大大限制了腕的灵活程度,笔的活动范围很小,要靠手指的运动和笔的上下左右倾斜,才能完成笔画的书写。这样一来,锋必不正,势必不全,轻重便失准,挥运欠圆健,所以,只有悬肘,才能回旋余地大,才能用笔活,才能运转自如。古人说悬肘“笔势无限,否则拘而难运”。这里的“势”,就是指前面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运笔的回旋舒畅而有气势、有力量。
  三、为了锻炼不臂力。练拳的人,第一需要双腿有力,才可以稳如泰山,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有“练拳不练腿,到老冒失鬼”的说法。写字,则需要手臂有力。悬肘,是一种很有效的训练。
  初学写字时,即使把手臂全部搁在桌子上,也可能发颤,悬肘更是颤个不停。任何一个大书法家,开始练字都不会例外。因为手臂上的肌肉还不习惯这种动作。说穿了,这是一种肌肉的训练,只要坚持下去,半年三个月,就会打下基础。一旦练好了悬肘的基本功,则终身受益。所以,初学者一定要下苦功练好它。
  但是,悬肘不等于把肘抬得过高。大体只要不贴着桌面就可以了。臂肘抬高,肩必耸起,关节紧张,运用起来,就不灵活了,反而有害。
  运笔时,肘应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这就是所谓“平肘”。
  写字姿势的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写字,而且影响到身体,所以不可小看。
  写字时,应端坐椅上,与桌子保持一些距离。头颈正直、自然,头略向前倾,含胸拔背,两肩松开,肩不耸,背不弓。双脚踏实,平放地上,与肩等宽。脚和身体稳不稳,关系到字的稳不稳。右手执笔,左手自然平放桌上。(左手不可成为重心的支撑点)。双手之间要开阔,如抱大球状。总之,要端庄平正,关节舒展;精神敛聚,呼吸顺畅;右手轻灵无滞,身体稳重自然。
  身正、脚实,才能稳,才易于发力,所谓“力发手腰,其根在脚”;松肩,力才能达于肘,达于腕,达于指,达于笔,才能不受牵制,灵活往来。
  桌椅对写字姿势也有一定影响。高度、大小都要合适,坐起来感觉自然、舒适、不别扭。
  写大字要用站姿。大体要求与坐姿相似。脚站稳,右脚向前跨出一小步。自腰际发力,腰推动肩,肩带动腕,把腰肩之力或全身之力送到笔尖,通过笔尖送到笔画的每一个部位。凡练好悬肘的人,站着写字不会有困难。
  凡事皆有法。法,就是对规律的认识,是扼要制胜的技巧。要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就必须将技巧训练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高级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千变万化的线条,而这千变万化的线条又依赖于毛笔来表现。因为毛笔富于弹性,伸缩幅度大,最便于表现线条美,可厚可薄,可粗可细,可肥可瘦,可方可圆,可干可润,如此等等。但也正因为如此,对毛笔的驾驭就有很大的难度。古今号称书法家的人多如牛毛,但真正知笔法的人并不多。钟繇为了得到一卷“笔法”,盗开韦诞的墓;颜真卿师事张旭,求笔法而“竟不蒙传授”,最后求得紧了才如愿;张照求王鸿绪授笔法而不得,只好躲在王写字的小楼上,才窥见他如何下笔……这些传说,在今天看来不免神秘了些,但笔法对于古人来说的确是神秘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掌握笔法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不能不讲究笔法。
  笔法,就是如何运笔(用笔)。它是书法最重要的基本功。用笔不得道,终生写不好。
  笔法包括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方、圆,转、折,提、按,驻、行,徐、疾等方面。
  中锋、侧锋 中锋运笔是笔毫与运行方向一致,毫中所含之墨最易顺着毫尖流注下去,均匀渗开,四面俱到,所以中锋所写出的笔画干净、圆润,有立体感,好比圆形钢筋。
  能否在运笔过程中保持中锋,是检验一个人对笔的控制能力的重要标准。但是,一般来说,除了篆书和其他书体的大部分笔画外,中锋并不是万能的,也就是说,侧锋的运用有其合理因素和美学价值。古人说:“正锋(即中锋)取劲,侧笔取妍”(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侧锋(笔毫与运行方面成45度左右夹角)所形成的笔画,呈现出潇洒灵动的姿态。比如,王羲之的行草中,就很自然的在运笔过程中带有侧锋;相反的,像八大山人的有些行草一味用中锋,显得不够自认和缺乏灵动。(如图)当然,侧锋取势,势成则又回归中锋。与此有关的,还有一种所谓“偏锋”(笔毫与运行方向成丁字形,即90度左右夹角)。偏锋所写出的笔画(实际上是横扫出来的)比较单薄,一般来说,在书法上被视为病笔。但历史上也偶有人用,形成较为乖僻的风格。初学者当然要从平正入手,苦练中锋。
  附带说一下,“拖”肯定是病笔。写字绝不可拖,否则写出的笔划湮漫无力。
  露锋、藏锋 这是起笔和收笔时的笔法。顺势落笔,笔尖外露,或收笔时不回锋,为露锋;起笔和收笔时,逆势回锋,则为藏锋。
  古人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波”;“有锋则耀其神,无锋则含其气。”藏锋笔画圆劲、厚重;露锋笔画,锋利、精神。
  方圆、转折 笔法的方圆,是指运笔书写所形成的笔画形态(不是结构形态)。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般运笔过程中,运用中锋写出的笔画圆浑,有圆形钢筋一样的立体感,就谓之“圆”。运用侧锋写出的笔划,所呈现的形态,谓之“方”;另一个方面则明显地表现在转折处。转则成圆,折则成方。
  除了篆书纯用圆笔外,一般来说,写字都是方圆结合的。内圆外方,内方外圆,亦圆亦方,不方不圆,变化万千。
  提、按 古人往往称运笔为行笔,这很有道理。人行路时,两脚自然一起一落;运笔时,也有提按。就是说,笔画是不能平拖过去的。特别是转换处,更需提和按,笔锋才能顺利的转换再回到适当的笔画中间,不致扭起来,锋如果和副毫扭起来,便失去其功能,就不能“万毫齐力”了。就是说,提和按不仅使笔画有了丰富的变化,同时也是为了调整笔锋。
  所有的笔画都是提与按的连续。每一个笔画的书写过程,都不可能象机械那样用力完全一致(如果这样,产生的线条就成了没有趣味的直线),而始终贯穿着提与按的动作,只是一般的笔画提与按的变化极其细微,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罢了。写字过程中,我们不必,也不可能处处人为地安排,什么地方该提,什么地方该按,除非一些规律性的地方,如起笔的先按后提、折笔的先提后按等。既然不能安排,那么提和按究竟如何掌握呢?答案是,在日积月累的长期训练中培养出一种感觉。就像高明的厨师放佐料,是从来不需要称份量的。但是,有不少人,包括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如李瑞清等,为了追求毛感、金石味,而将提按变为颤抖,很不自然。所以,初学者一定要理解提按与颤抖的区别。写字抖抖的,丑不忍睹!
  驻行、徐疾 驻,就是停、留的意思。如果说提、按是笔的垂直运动的话,那么,驻、行就是笔的水平运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所有的笔画,都是提和按的连续,事实上,同时也是驻和行的连续。既要往前送,又要留得住。笔笔要留,一笔不可滑。打个比方,就好比推车下桥,既要往前走,又要拽得住,才不至失控翻车。
  与此相关的,是运笔的速度问题,即徐、疾。运笔的速度应该快还是慢?运笔快,不容易杀得住,易滑。“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所以,情愿略慢一点,以缓避滑,要笔笔留得住。即使快的地方,也要杀得住。有时甚至要停、要断,但断不是真正的断,而是笔断意连,在有意无意间接得住。常见有些人写隶书和颜字,在转折处无一字不断,十分刺目,十分不自然。当然,过慢同过快一样,都是毛病。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该停的地方停,就是要有节奏感。不仅一笔之间要有节奏,而且一个字、一整幅作品,都要有节奏感。但这节奏感又是无法安排的,也是要靠长期的训练培养出来的,所以,任何一行的高手,抖实际上是有优秀的感觉。感觉很重要!
  古人往往“疾涩”并称。其实,“涩”不光是速度问题。逆势快送,同样产生涩感。涩,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毛”。“古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林散之)这种“毛”感,表现出一种力度和韵味。
  概括地说,所谓“涩”,就是笔不从纸面滑过去;应使其发生摩擦,笔划才有力、有味。产生涩感的原因是:一、留。笔在行进过程中不是一滑而过,而是处处留得住,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驻与行的关系。古人所说的“屋漏痕”“锥画沙”,应该就是这种效果。雨水顺着墙流下来,由于墙是不光滑的,所以雨水不时地流下,也不时地受到阻碍,就在这“流”与“留”的矛盾中行进;二、逆。逆就是“送”,与拖相反。简单地说,就是笔杆指向运笔的相反方向。东坡所说的“逆水撑船”,就是指此;三、提按。在运笔过程中,在运笔过程中,对提、按的微秒把握和有效控制,是产生涩感的又一个原因。但提按与颤抖有本质的区别。用颤抖的手法表现涩感,是十分做作、缺乏美感的。当然,除以上三个因素外,中国书法运用毛笔和宣纸,本身也就较容易产生涩感。
  关于用笔,再强调几句,对大家不无好处。要每一笔都不放松,不让劲,尽全力写出。“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特别是笔画中间,要饱满劲健,“不看两头看中间”。
  黄宾虹先生有几句话,概括了用笔的基本要求,值得我们体悟:“用笔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
  虽然汉字的结构较为复杂,但它们都是由一些基本的笔画组成的。这些基本的笔画,就好比造房子所用的砖块。有了它们,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房子。所以,初学者一定要扎扎实实地训练基本笔画,为以后的“造房子”准备优质的“砖块”。
  前人用一个“永”字作代表,分析出这个字包含了八种基本的笔画,这就是所谓“永字八法”。在以前,对于一个善于书法的人,往往称之为“精研八法”。即便对于今人来说,它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1、点(侧)。点的变化不少,基本写法是:①露锋入纸,顺势落笔;②铺毫,向右下作弧形顿笔;③回锋收笔。要点是:头尖,背圆,腹平。头尖,则锋芒露而精神出;背圆、腹平,则饱满劲健,内含张力。点是一个字的眉目,“一点失所,则如美人之眇一目”。同时,在掌握基本点法的基础上,要善于变通,举一反三,根据不同的场合作不同的点,所谓“万点异类”也。
  2、横(勒)。古人称横画为“勒”,是很有道理的。“为画必勒,贵涩而迟”。就是说,写横画时,像勒马缰,不可顺锋滑过,宜涩,宜缓,欲行不行,处处留得住,特别是中间,容易一笔滑过,所以有“不看两头看中间”之说。基本写法:①藏锋起笔;②转锋切下;③铺毫,涩笔右行;④向右上提;⑤转锋下顿;⑥回锋收笔。横画不宜太平,中间略带拱形,精劲内含,充满力感。大家知道,石拱桥是由一块块石头拼接起来的。它之所以能够承受千百吨的压力,奥妙全在拱形上。
  横的变化也很多,切忌象美术字一样机械、单调的排列。“凡平画如算子,终篇展玩,不见横画,始是书法。”(陈铎曾)有的人写字,一眼看去,整幅字最“醒目”的就是一根根横画,就是犯了这个毛病。
  3、竖(努)。基本写法是:①由下向上逆势起笔(藏锋);②转锋向右下顿;③铺毫,逆锋尽力下行;④顿笔于尽头处;⑤回锋向上收笔。要注意:竖不宜太直,太直反而失势;宜稍稍有弧意,在曲势中求直,有张力,才显得挺拔有劲。另有一种常见的悬针竖,起笔同上,只须逆锋向下时,在大约三分之二处缓缓提笔,收成针尖形。悬针竖应直而饱满,收笔时不可急,宜渐渐提起,写得尖、圆、健。
  4、钩(趯)。基本写法是:①行笔至出钩前,先向右下略顿(使右下饱满);②再向左下挫笔;③复往上转笔;④蹲锋蓄势,果断踢出。好比赛跑,须先下蹲蓄势,后猛然跃出,方能成功。因方向不同,还有很多不同形状的钩,如戈钩、心钩、横钩等,大体都可以依此类推。
  5、挑(策)。基本写法是:①藏锋起笔;②切向右下;③提笔出挑。如鞭之策马。
  6、长撇(掠)。基本写法是:①逆势起笔;②转锋下顿;③辅毫用力撇出,如飞燕之掠檐而下,峻快而有斜出之势。运腕,力量一直要送到笔画尖端,才不致有虚尖、漂浮之病。切不可运指扫出。
  7、短撇(啄)。基本写法略同长撇。以逆势起笔切入后,稍一顿挫,即向左下迅速用力撇出。如鸟之啄食,刚而短促,锐而急速。
  8、捺(磔)。基本写法:①藏锋(或露锋)起笔;②转锋向右下行笔,渐次铺毫,到极点(最阔处)时,铺足毫;③略顿,再渐渐提笔捺出,力送尽头。捺,贵在有起伏,故又称“波”,有“一波三折”的说法。
  其实,我个人认为“永”字还隐含第九种笔画,就是“折”。所以实际是“永字九法”。
  初学时,因未精笔法,不明笔意,点画肯定有毛病,最常见的有以下八种:牛头、鼠尾、蜂腰、竹节、鹤膝、棱角、折木、柴担。
  既然笔画是建筑材料,那么,结构就是建筑设计了。当然,建筑设计必须以建筑材料为前提,如果材料是劣质品,那么设计得再漂亮,也迟早要出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设计,或设计得不好,那么,造出来的房子,要么丑不可看,要么千篇一律。
  在结构方面,古人总结出一些规律,虽然大都说得不太科学,但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这里介绍两种流传最广、最简括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从《欧阳询结构三十六法》而来的。下面根据我自己的体会,作一些删改或补充。
  (一)排叠 如“寿、画、笔、丽”等字,横画、直画很多。初学者往往容易写得“出格”;即使不“出格”,字的内部点画也拥挤不堪。须要长短疏密之间,安排停匀,使密处不犯,疏处不离,没有拘苦繁杂之态。又要注意,不能像写美术字那样排得呆板。又如“系”旁、“言”旁之类的字,都须将偏旁安排好。
  (二)避就 例如“庐”,上面的“广”和下面的两撇都向左,须要有轻重长短,彼此相让、映带得宜,又要避免雷同。又如“林”字,左边“木”旁末笔与右边“木”旁之撇,既不能打架(避),又要相互穿插(就)。
  (三)顶戴 是指有些字写起来,像人戴物而行,又像人高妆大髻。正看时,要上下皆正,使其无倾斜之形;旁看时,要玲珑松秀,而见结构之巧。如“台、营、带”等字,就是正势,高低轻重,丝毫不偏,便觉稳重;“耸、驾”等字就是侧势,长短疏密,极意作态,便觉字势峭拔。无论正势、侧势,都必须安排得“上称下载”,不可上轻下重,或上重下轻。
  (四)穿插 穿,就是穿其宽处;插,就是插其虚处。如“中”字以竖穿之,“册”字以横穿之,“爽”字以撇穿之;“曲”字以竖穿之,“尔”以х插之,“密”字以点插之。
  (五)向背 如“好”字两半相向,“北”字两半相背,“治”字左助右,“剔”字右助左,须将这些形势表现出来。
  (六)偏侧 如“心、戈、衣”等字偏向右,“夕、乃、少”等字则偏向左。“亥、女、互”等字好像偏,却又不偏。这些须随各字的形势,或左或右,以求偏而稳定之妙。
  (七)补空 这是说虚实相生的妙理。补其空处,使其四满方正,神完气足。但补空不是取消虚处,有时正是留出空处,而又在空处轻轻着笔,反而显示出虚处,因而气韵生动,空中传神,所谓“虚处藏神”是也。如“少”字虚右,“戈”虚左,等等。
  (八)贴零 如“令、冬、寒”等字,下面都是点,比较零碎,易失势,须将整个字的重心归到最后的点上。
  (九)意连 如“卧、非、门”等字,两边无任何笔画穿插关联,都要设法使其相互间势合,笔断意连,不要毫无照应。“以、小川”等字形状似乎笔笔断了,但写起来要使其前后笔画起落意思相连。
  (十)满密 如“国、圃、四、包、南、目、勾”等字,要四面饱满。
  (十一)复冒 有一些字,形状上面大,如“云”字的两头,如“穷”字的穴头,如“金、食、巷、泰”等字,须写得上面可以笼罩住下面,而又没有头重脚轻之病。
  (十二)垂曳 是说有些字要展一笔以疏宕之。如“都、中”等字的一直要垂,如“水、欠、皮、也”等字末笔要曳。
  (十三)借换 如《醴泉铭》中的“秘”字将“示”字旁的右点,作为右边“必”的左点。又如,“鹅”字写作“”之类,也是借换。但作字必须从正体,借换之法,不得已而用之。
  (十四)撑柱 有一类独立的字如“可、亭、司、矛、弓”等,必须写得撑挺起来。
  (十五)朝揖 这和前面所说的“避就”、“意连”是同一意义的。不过那二类指的多是两半相合成的字,这一类则指的多半是三分合成的字如“谢、锄”等,写时须互相迎接。
  (十六)附丽 如“形、飞、饮、勉”等字或是旁边三撇,或是旁边小点,或是“欠、力”等小偏旁,都要以小附大,以少附多。这类字中,作为正势的偏旁,要写得端正、凝重,而作为附丽的偏旁,要写得有姿有态,或婉转而流动,或拖沓而偃蹇,或作势而趋先,或迟凝而托后,要相体以立势,并因地而制宜,不可拘也。打个比方,就好比建筑物与装饰部分的关系。
  (十八)回抱 如“易”等字弯向左,“包、旭”等字弯向右,都要弯得合式。弯得太大则散漫无归,太小则逼窄而不能容物。古人还提到一种“包裹”法,是指“园、国”等字四围包裹,“尚、向”等字上包下,“幽、函”等字下包上,“匿、匡”等字左包右,“甸、匈”等字右包左,实际与此相近。
  此外还有“小成大”“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短右长”等等说法,皆是就字形加以适当安排的方法,也不胜枚举。总之,在写每一笔时,要考虑到上下左右其他笔画,笔画与笔画之间要相处得和而不同,和谐美观。
  第二种是《黄自元结字九十二法》。
  既然结字好比建筑设计,那么上面这些说法只能是仅供参考。因为一千个人结字就可以有一千种面目,绝没有必须死守而不可改易的方法。所以,如果将结字方法说得太细,说得太死,反倒是没有好处的。其结果必将导致“千人一面”。
  学贴的方法大致有四种,即钩、摹、临、读。
  钩,就是用透明的纸蒙在字帖上,沿笔画边缘双钩下来,再用墨将双钩的字填满,这叫作“双钩廓填”。有一种“描红”的方法,与此相似。这种方法,意在一开始先教人们如何才能把笔毫铺开,如何中锋行笔,务使点画就范,笔笔圆满。否则,空心字就填不满(或超出轮廓线),红字就盖不没(或超出轮廓线)。要求在填墨时,每个笔画一笔写成。没有填满或者超出轮廓线的地方,就可以发现自己在运笔时的毛病。
  摹,就是用透明的纸蒙在字帖上,照着纸下面字帖上的笔画摹写下来。摹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立刻知道自己所写的与字帖相比,有多少不足。
  临,就是把字帖放在前面,照着它写,初临时,往往是看一笔写一笔;到后来看几笔写几笔;进而看一个字写一个字;直至不看字帖,而能将帖中的字背临下来。
  读,就是不用笔临写,而是利用饭后茶余或睡觉之前等闲暇时间,看看帖中的字,把它们记在脑中,“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黄庭坚)
  对于毫无基础的朋友,一开始往往会觉得简直无从下手,则钩、摹两法是十分有效的。
  无论用何种方法,关键是要记到脑子里去。如果不往脑子里去,那么写一万遍也没有用。孙过庭《书谱》中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初学者对帖中的每一字,每一笔,都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弄清来龙去脉,并将字、行与行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熟记心中;对一些不易掌握的字,则要上下左右反复观其下笔、运笔和转折交待处(这些地方往往就是金针度人之处),直至古人挥毫运笔的动态仿佛历历在目,再提笔临写,那么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沈尹默先生在自述学书时,说自己“从来不曾忽略过一点一画极其细微的地方,展玩前贤墨迹影写本时,总是悉心静气地仔细寻求其下笔过笔,牵丝明暗,一切异中之同,同中之异,明确理会得了,方才放手”。
  初临帖,当然要亦步亦趋,力求像,有人将其比作“蚯蚓式”,就是说要专攻一家,越求越深。当然,有了扎实的基础之后,临帖就绝不能专求形似了,“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就能成功了……需要摆脱一切,单刀匹马,直冲直入,此真能成学书者”(林散之语)。
  初学帖,一定要到完全掌握了帖中之字,才可以换帖。掌握不掌握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当你完全脱离这本帖,写出来的字是不是从外形到精神都同帖上的字相像。这是一番苦功夫。怀素在木板上练字,把板都写穿了。林散之先生光是临《张猛龙碑》的日课,订起来的本子就有一部橱高。立志把字写好的朋友,是会下这番苦功夫的。

民国大书法家沈尹默说“学书十年,当有小成”,隋代智永禅师学书法四十年不下楼。
学习书法,路是很长的,从楼主的言语判断,应该处于初学阶段。
建议还是继续临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至于临什么贴,主要还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从古代经典作品中选择,先专精一家,再博览遍采。
书法的学习除了技法的学习外,还需要读书法史和书论。
熟读书法史,遍览古代经典作品,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对于什么是书法才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至于书论,古人对于书法有非常详尽的论述,从最基础的执笔、运笔,到作品的风格鉴赏,方方面面都有,读书论,可以随时验证自己对书法的疑惑和思考。
另外还要多读书,宋代黄庭坚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如何去俗,就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学养和内涵,书法到了高阶段,写的其实是思想,是气质,是情绪,是一种精神和人格修养的表达。古代大书法家一般同时也是大学问家。
先说这些,楼主努力。

书法印章分为:迎首章、名章、闲章三类。

迎首章一般是椭圆形、长方形或者一些不规则形状的印章,内容多为一些名言、格言之类的,迎首章是盖在书法字体前,迎首章一般是书法字体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大就行。有很多书法作品的迎首章,可有可无,如果是书法作品的题款有上款的话,就一定要迎首章。

名章:就是创作书法作品的人的名号章,用自己的名字或者字号,再或者笔名之类的印章,这种印章是代表创作者本人的印章。形状多为四方形,有些也可以用圆形。名章是盖在作品的落款之后的印章,名章的大小,大概是作品字体大小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为好。

闲章: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想什么内容就可以刻什么内容,自己想用什么形状的石头就用什么形状的石头的这类印章。迎首章也是闲章之一,但它作为迎首用,也有四方形、圆形、天椭圆形、三角形等等的闲章,内容可以很随意,比如“物华天宝”、“乘风归去”之类的内容。四方形的闲章可以盖在落款处,也可以盖在作品内容里面,比如你写的作品的第二行是4个字,第三行是8个字,你就可以在第二行下面盖一个闲章,以作“补空”的作用,使其增添一些艺术之美。

你可以把分给我了,这些是我一字一字敲出来的。

再补充个问题,我看了你的作品,右边的是迎首章,这种盖法很正确。落款章的盖法也正确,但是对于你的落款我提个意见吧,你的最后一行的落款不用落那么高,如果非要落那么高的话,还不如把所有的落款(前面几行),都写成参差错落,这样会更好看一些,比较有动态。

书法作品中印章的使用

一、印章的艺术作用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

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

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

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

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

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法作品上署名

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

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

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书法作品上常用的几种印章

(一)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

,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

。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

作者。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

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现代书画家

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

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

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

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二)闲章

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

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

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

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

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这时应考虑盖引首

章。

引首章按内容可分为如下几种:

(1) 斋号章 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

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

书屋多起造于印上。”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

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

、乐天庵等。

(2) 雅趣章 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

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

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师法”、“书痴”、

“精于勤”、“艺无涯”、“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

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怀的,

如“恃德”、“明志”、“清趣”、“乐而康”、“苦中乐”、“惜

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

等;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

”、“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有祝

愿吉祥的,如“如愿”、“长乐”、“美不老”、“吉日良辰”、“

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

(3) 年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

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 月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1、 拦边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2、 压角章

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

角的称“押角”。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

“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3、 拦腰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

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

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得当,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

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

、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

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

(三)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

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

用于御藏书画。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

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有些鉴

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三、钤印的艺术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随意钤盖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如若印盖得

不当,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弄巧成拙,破坏整幅作品的艺术效

果。因此,怎样钤印,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斟酌。通常情况可掌握以

下几点:

1、大小适宜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

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

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

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

亦应相当。

2、数量宜少

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

,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印数不宜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喧宾夺主

。如若一幅作品用数印,需择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3、位置恰当

钤印,要慎视位置。一幅作品,总有虚实、疏密之处。密处不够紧凑

,可用印章补之;疏处如觉空荡,可借印章充实,宛如挪动小小的“

秤砣”,使画面均衡熨贴。款尾姓名、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

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在署款之下;若无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

章要保持适当间隔,既忌拥挤,亦防松散。一幅作品同时钤用引首章

和压角章,忌排放在一边。压角章宜放在左下角,与引首章成对角之

势。

4、轻重权衡

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较轻,白文印份量较重。墨色淡雅之作,

宜钤朱文印,保持两者和谐一致;墨色浓重之作,宜钤白文印,使红

彤彤的朱色与乌黑的墨色产生强烈对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钤用

数印,印色应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变化,

又协调一致。

5、风格一致

印章的风格,应与作品的书体,风格相协调一致。如单刀直入的急就

印章,不宜钤盖在工整秀丽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书法作品,不

宜钤盖娟秀工丽的铁线印章,否则,便格格不入,直接影响书法作品

的艺术效果。钤用闲章,不仅要注意使其内容与作品正文浑然一体,

不可违悖,而且应注意保持印章内容与风格的协调一致,如“祖国河

山”印不能刻得支离破碎,“一代英豪”印不能刻得纤细无力。如此

等等。

四 、印泥的使用与保养

一枚精美的印章,如果没有质地细腻厚重光洁的印泥,就不能将其风

神充分地显现出来,效果就会大为逊色。一般说,大字多用殷红印泥

。小字多用朱红印泥。尤其在字帖黑底上钤印,则必须用朱红印泥。

清朝以来红色加重,甚至为求古雅效果而多用古印泥,以求其深沉凝

重。更有讲究者,钤盖一遍,惟恐其色过浅,遂重盖一遍,以增其厚

重。当然需相重如一,这只能借助印规才能办到。钤印时下面的垫物

,可用胶皮或其他较软物,但不能过软,过软易失印迹。

印泥的材料是由朱砂、油脂和艾绒三者混合一起组成的。朱砂质重、

油脂质轻,若长期不调和,两者会分离,朱砂下沉,油脂上浮到表面

,甚至沾结变质,不好使用。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要用骨制的桨(

不可用金属制品)把印泥翻拌一下,使三者匀和。翻拌时,要顺一个

方向,不要来回倒。印泥要经常保持清洁。印章蘸泥前,应先揩擦干

净;特别是新制石印要注意清除笔道内的石屑,以免污染印泥。蘸泥

时,用力不宜过重,忌在印泥中央猛揿,可顺印泥的丝缕,用推拉的

手法,多蘸几次,使印泥均匀地沾在印面上。钤盖时,要持正按下,

用力均匀,勿动摇,勿偏重一侧或一角,这样,钤印效果就会比较理

想。

如图示



请别人对自己的书法作品提出意见该说什么?雅正吗?
答:雅正、斧正、正笔、正腕……都是赠送他人书法作品时,上款所用的谦词。如果是在口语、书信中,请人提意见,则应该说“请您指教/指正/指点”。

书法高人请给我简单说以下颜体、欧体、柳体的各种特点。
答:1、颜体的特点:楷法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结字方圆,笔法肥劲。颜字结体平整,正面视人,体型丰满犹如山东大汉危襟正坐,这是吸取了篆隶书正面结体的特点。笔画对称匀整,横轻竖重,方框的两竖笔写成圆弧形,犹如...

我的书法参赛总不能入展,请高人指点一下方向,可以吗?
答:的书法本身没什么问题,完全可以够入展的资格。问题出在你不懂得参赛的潜规则。第一,你必须要拜名师,最好是市书协主席或其他重要领导,因为这些人有可能就是书法赛事的评委,即使不是评委,也可能和评委说得上话,海选或...

书法毛笔问题求高手指点!!
答:选笔上,对于初学者宜选兼毫。至于笔径,只是蓄墨能力如何。大小上,如果是3厘米左右的,选小楷笔,出锋3厘米以内的。6厘米以内的字,选择中楷笔就行,出锋6厘米以内的。总之,这只是相对的。由于每个人的用笔习惯不太...

请毛笔书法高手指点:
答:建议先从楷书入手,颜柳欧赵都是楷书大家,但赵体属于行楷,不适合初学,对于打基础,颜体和欧体是最好的。开始练字不要图快,严格控制中锋行笔,手要实,笔要虚。行笔慢一些,做到笔画规范饱满,提顿转折都要到位,不要...

我请书法老师给指点我写的字,我是自学,无任何技巧和行规及专业知识,肯...
答:还有一些字不到位,如门,孤,望等,这是你的随手字,非草书字帖里的,要有章法呀。对,兰字你写成了“台”字。你不妨多看名家书法,多看多思多领悟,对你会有帮助的。另有于佑任的草书你要多看,祝你早成功。

有一幅书法手稿请各位高手指点!
答:1、行距过宽,看起来不很舒服;2、一些行不直,破坏了整体美感;3、中国书法用印,用得好增强了作品美观高雅。而该作品三个大章,实在是十分难看,增加丑感。那三枚章,尤其是文中的两枚大章,为什么用?两个宽行距,...

请书法高手指点
答:迎首章一般是椭圆形、长方形或者一些不规则形状的印章,内容多为一些名言、格言之类的,迎首章是盖在书法字体前,迎首章一般是书法字体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大就行。有很多书法作品的迎首章,可有可无,如果是书法作品...

有位书法大师想给本人写几个字,不知道写什么,请高人指点?
答:或者用,孙子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就是: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从自己创造的有利作战态势中去追求胜利,而不苛求部属以苦战取胜,所以他能够选择智能之才去利用和创造破敌的有利态势...

请书法高手进
答:1、可行书楷书同时练习,但根据你的基础应偏重楷书,下功夫几个月或几年。2、根据你的图片,可能你练楷书的方法欠妥。首先:初学楷书一定要正规矩、正字形。为什么说楷书是基础呢?就是因为楷书打牢你写字的笔法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