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游小孤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投稿:相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陆游:游小孤山记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桀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老杜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游小孤山记》也是《入蜀记》中的一则。小孤山在今安徽宿松县东南大江中,隔水与南岸的江西彭泽县相望。因状如女子发髻,所以俗名髻山。小孤山,又因音近而讹转为小姑山,并由此产生小姑嫁彭郎的传说。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余尝过小孤山,庙像乃一妇人,而敕额为圣母庙,岂止俚俗之谬哉!”在讹传中衍化为神幻故事,所以苏轼有“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的诗句。

陆游的这篇游小孤山记,看起来是按航程顺次记叙,但仔细揣摩之后,方知作者深得用笔比衬之妙。未写小孤山前,先以烽火矶相衬:“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在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时,还是先不具体写小孤山,而是概述长江中独峙的著名山峰:“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从更广阔的背景上为小孤山作远比和补衬。最后又以澎浪矶对比:“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层层烘衬,以宾拱主。

作者描写小孤山之美,选用各个角度进行透视刻画,既有总体的印象:“峭拔秀丽”;也有较远距离的远眺:“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峰岩的颜色,突起的形貌,高峻接云的气势,在短短十字之中,勾画无余;有近看:“愈近愈秀”;还有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景观变化:“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绿装素裹,晴峰雨髻,姿颜色貌,秀丽动人,当然,更美的是小孤山傍晚的景色:“微雨”天气,“南望彭泽、都昌诣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江水浩茫,南岸远峰隐约连绵,烟雨迷濛,在一片渺阔的银灰色的背景上,偶尔有雪白的鸥鹭飞起隐没,使这一寥寂的境界引起轻微的动荡,显得别有韵味,而最后的“有俊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猛健的鹘鸟扑击水禽,并迅疾地掠过江面飞向东南天空,作者的心绪也随之引向空渺的境界“陆游所创造的这一意象,空寞冷隽而又矫举不凡,尤其是“掠江东南去”,更寓含难以明言的深意。

陆游在感叹小孤山上祠宇荒残时提出:“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这一看法极为精到。自然美景有其独立的美,但如能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建置楼台亭阁,便可以人工美丰富和扩大自然美。明人计成《园冶》中曾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人工建筑所创造的空间,可以与自然山水所本有的空间,相互谐和地组合,“与江山相发挥”,表现出“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沉复《浮生六记》),江山的自然美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集中、变化、延伸和丰富。



陆游《游小孤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答:掠江东南去”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猛健的鹘鸟扑击水禽,并迅疾地掠过江面飞向东南天空,作者的心绪也随之引向空渺的境界“陆游所创造的这一意象,空寞冷隽而又矫举不凡,尤其是“掠江东南去”,更寓含难以明言的深意。陆游在感叹小孤山上祠宇荒残时提出:“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

《游小孤山记》赏析
答: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

《游小孤山记》译文
答:江水绕过小孤山的山脚,这就是彭浪矶。船夫把船停在岸边,等候我游览小孤山。我越过小山包前往小孤山,小孤山上有庙,庙前小院子里有棵杉树,树身中间已腐朽成洞,却仍长得高大而枝叶繁茂。庙里有座彭蠡楼的画像,以及陆游、辛弃疾题写的诗碑和其他的石刻很不少。我登到庙的最高处,向四周眺望,...

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引用郡县沿革和地形防戍等有何作用
答: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大.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屿》,据说就是为小孤山而作.至于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陆游说:“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游小孤山记》).小孤山被诗人们所青眯,最初有...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怎么讲?
答:[编辑本段]原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僵①卧孤村不自哀②, 尚思为国戍③轮台。夜阑④卧听风吹雨, 铁马⑤冰河入梦来。[编辑本段]诗歌注解 ① 僵(jiāng)卧:僵直躺着,不能动。说明天气很冷。②不自哀:不为自己悲伤。③戍(shù)轮台:守卫边疆(jiāng)。轮台,汉代西域地名,即...

过小孤山大孤山 全文翻译
答:原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宋代: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

古诗词课的教学总结语言
答:诗中记一次邻村之游,描写了山阴农村的美丽风光、热闹的节日气氛以及农家的纯朴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农家的深厚情谊。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扣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 【题解】 见《剑南...

陆游资料
答:【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题解】 选自《剑南诗稿》。写于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他一生主张北伐,渴望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终矢志不移。此诗正是作者即景抒情、借梦言志的名作之一。

陆游有写过什么爱国诗?(要著名点的)
答:据《齐东野语》记载,词中描绘的是陆游与唐琬的一段爱情悲剧。 【原文】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地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游小孤山记 【题解】 选自《入蜀记》,一作《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的资料,要少,急需
答:【原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题解】选自《剑南诗稿》。写于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他一生主张北伐,渴望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终矢志不移。此诗正是作者即景抒情、借梦言志的名作之一。【原文】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