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画怎么欣赏

作者&投稿:员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欣赏毕加索的画?~

探究毕加索的画作!奇形怪状的人物肖像,其实都是有寓意的!

    欣赏毕加索油画
  一、画家生平。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毕加索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毕加索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巴勃罗·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毕加索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毕加索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毕加索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也正因此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毕加索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
  二、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立体主义开始于1908年,由当时居住在 法国巴黎蒙马特区的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和毕加索Pablo Picasso所建立。立体主义的主将是毕加索和布拉克。其中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1907年),被认为是第一幅包含了立体主义因素的作品。
  三、作品欣赏

  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联合国会议大厅里永久陈列的一幅画,完成于1937年。《格尔尼卡》起初是毕加索接受西班牙政府的委托为巴黎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的装饰画,而今天《格尔尼卡》是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代表作品为世人仰慕,并时刻警示人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格尔尼卡》宽350.5厘米,长782.3厘米。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绘画进行分解,以半立体、半剪纸的方法用寓意和象征的手法进行表现,作品仅用黑、白、灰三色来画。《格尔尼卡》很有名,大到美术史,小到中小学的美术课本都有专门介绍。1937年4月的某一天,在巴黎躲避战乱的毕加索听到了一个消息:西班牙美丽的商业小镇格尔尼卡镇被德国轰炸机炸成了一片废墟,当时街上满是人群,镇上无辜的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对这一野蛮暴行感到震惊,使他本来就忧郁的情绪转化为满腔愤怒。毕加索决定用画笔作武器,揭露这一令人发指的野蛮行径。毕加索这幅关于战争题材作品《格尔尼卡》的表现手法,在以前的绘画中找不到相似的例子。如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戈雅的《五月三日的马德里》等表现战争场面的作品,都是用写实手法描绘的,用来记录历史和再现历史。这种现实主义手法是时代公认的手法,是描绘大型战争场面的楷模。可是毕加索一反常态,采用了抽象的象征表现手法。《格尔尼卡》完成后在欧洲巡回展出,没有受到任何指责,而且获得了广泛的赞扬。
  抽象主义和立体主义在当时刚刚流行不久,只有小范围的少数人清楚它是怎么一回事。可以说,立体主义绘画就是毕加索开创的。在这之前毕加索本人也没有用抽象手法或象征手法正式画过如此严肃的题材、如此巨大的作品。直到今天,西方人也不一定完全能够接受抽象绘画。抽象绘画的产生提出了“艺术不一定是美的”命题。这一命题或主张,标志着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彻底决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正是那不折不扣的现代主义的表现意图。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并没有从唤醒或号召人们武装反抗的角度人手,也没有从谴责和抗议的角度去创作,而是从“悲哀”、“悲伤”、“惊恐”、“痛苦”的角度去表现。虽然这样符合毕加索的性格,但是从美术史的范畴来看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举动。毕加索在创作过程中写过一首诗很能说明《格尔尼卡》的基调:“……孩子的哭声,女人的哭声,鸟儿的哭声,花儿的哭声,木料和石头的哭声,还有床、椅子、窗帘、瓶罐、猫、纸等的哭声,相互缠绕的气味的哭声……”毕加索从人情味的诗意的角度,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些都是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在欣赏《格尔尼卡》时,常常想到一些问题。西方人在接受一个文化事件时,确实具有宽容大度的胸怀,他们很尊重艺术家的才华和人格。姑且抛开作品的效果不说,绘画艺术在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画家个人象牙塔中的东西,怎么去表现,怎么去探索是自己的事。立体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更是远离现实生活,作为公众艺术,作为反法西斯的具有政治倾向和针对性的作品,作为一件重要作品,观众还会这样理解?政府还能这样理解?作为画家,谁又能这样表现,谁敢这样表现?如果不是毕加索,确实难以想象。
  毕加索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毕加索清楚他的使命,并且有能力完成他的使命。毕加索只有通过创造才能赢得他作为生存的权利。当然,艺术创造还取决于艺术家的人格和魄力。艺术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做什么?做了什么?艺术家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改变着社会。西方人对艺术的宽容大度其实是尊重艺术规律的表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格尔尼卡》,艺术作品本来就是供人感觉的。西方美术史家贡布里希说:“就艺术的历史而言,我们必须承认艺术史的主题是艺术家本人,而不是某种民族或风格的结合体。”一部绘画史,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可以看做是风格演变的历史。时代在变,文化在变,人的审美趣味在变,绘画艺术自然也在变,因此不必要墨守成规。

  《亚维农少女》
  《亚维农少女》是一件意义重大的油画作品,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油画,“恰似打碎了一地的玻璃”。在油画《亚维农少女中》,立体派油画家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油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画家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油画《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画家毕加索这幅油画《亚威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毕加索的画属于抽象画,应该离远去欣赏。仔细的分析它的线条,这样才能看出他的真实的画意。

毕加索的画怎么欣赏
答:1、毕加索的画为什么看不懂,首先上眼界的问题。在艺术界长期的知识储备与欣赏能力。2、毕加索的画作最大的特色上几何图形与色彩的强烈碰撞,以轻快的笔调勾画出画中人物的表情以及简洁利落的身形,构图单纯而富有装饰性,运用白色、黑色、红色塑造出强烈的对比。3、毕加索这个画家十分的多产,且质量很高,...

怎样欣赏毕加索的作品?
答:毕加索一生创作了包括油画、素描、速写、木刻、版画、雕塑等3万多幅作品,这在整个世界近代以来的画家中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有涉及重大事件题材的如《格尔尼卡》,也有反映寻常小事的如《拿着烟斗的男孩》;有表现爱情的,也有表现孤独的;有描述风景的,也有人体艺术的,林林总总,缤纷...

毕加索的画好在哪里
答: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其空间构造,突破了传统绘画,单一的视点观察对象,而是用多视角,多视点来观察表达同一对象荷兰小画派画家维米尔的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采用的是传统的单一固定的视角描绘对象。毕加索拓展到以丑陋,怪诞手法描绘画面。毕加索早年,画风写实,造型严谨,他的画风变得很单纯,平面,...

亲吻婴儿油画毕加索有大佬能帮忙赏析一下吗
答:《亲吻婴儿》本名《母亲和女儿》又名《玛丽·泰蕾兹和玛雅》(Mother and child ,Marie-Therese and Maya)),作于1938年,画中的母亲玛丽·泰蕾兹·沃尔特是毕加索的情人,小女孩则是他们的女儿玛雅。玛雅生于1934年,画上的玛雅应该4岁左右。作为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画家用独 特的手法打破了传统的以...

怎么去鉴赏毕加索 《梦》??
答:《梦》只用线条轮廓勾画女性人体,并置于一块红色背景前,女人肢体没有作更大分析稍作夸张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两幅画是毕加索立体派描绘女人形象和新古典派风格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毕加索用最简单的绘画表现出了一个在梦境和现实中的少女,他独特的表现手法给...

毕家索的画《格尔尼卡》怎样欣赏
答:毕加索是其重要的创始人;1907年《亚威农少女》就是立体派的开端。例如在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5、再次谈感受。通过刚才的合作探究,对于《格尔尼卡》大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画,你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受到—...

如何欣赏毕加索的画?
答:如果你看毕加索只是看他的构图方式或是看线条表现美不美,亦或是看色彩搭配的是否合理的话,那我就很明确的告诉你,你不懂得欣赏毕加索,至少从他的画里你找不到所谓的艺术。 但看了毕加索的作品的经历过二战的犹太人会流泪,懂得那个历史的人会看着作品“发愣”,他的画 发人深省。这就是艺术的魅...

急求毕加索的名画解析!!!200字
答:1.《格尔尼卡》《格尔尼卡》这幅画是毕加索画的油画,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

毕加索哪一幅作品可以代表他的巅峰水准?
答:再说背景,历史的交代是,毕加索不满法西斯恶劣的暴行,德国轰炸这个小城格尔尼卡,愤慨与正义感之下,创作了这幅画,后来因为毕加索的这幅画,格尔尼卡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看着这幅画,能够令人陷入思考,这就是其中的奥妙之处吧。个人认为所谓巅峰之作,都是后人定义的,作者的每一幅画,对于他本人来说都...

毕加索的画怎么欣赏
答:毕加索的画属于抽象画,应该离远去欣赏。仔细的分析它的线条,这样才能看出他的真实的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