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投稿:宗圣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开篇明义,“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两句中的“动”字最能体现诗人漂泊异乡的心境。

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让我一步一步解答,希望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好诗共赏,佳作共读,也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


这两句诗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全诗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如问题中所言,诗句中什么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

要回答这个为题,先要看这首诗写于何时?诗人其次还要看诗人讲了一件什么事?

“夜”是晚上的意思;“书”,动词,书写、题写、记录的意思;“所见”,指诗人看到的或者听到的;标题“夜书所见”的整体意思就是:把夜晚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那么诗人在这个晚上的所见所闻指的是什么呢?一起走进诗歌。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开篇两句的大意是说: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迎面出来的这阵秋风明显带有丝丝寒意,江上秋风吹来,这船上的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念起自己的家乡来。


从开头两句诗中,不难看出,诗人是一位游子,他羁旅在外,晚上就在船上过夜。而这也是深秋时节的一个夜晚,一阵瑟瑟的秋风吹过,梧桐树叶飘然从树上落下。

飘落的树叶和秋风吹动树枝的声音,是诗人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诗人正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抓住深秋时节的特点来描写的。

诗人为什么会从视觉和听觉延伸到思念家乡来呢?其实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有着密切的关联的。

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萧瑟的景物,极易触动人们内心的伤怀情愫。

自宋玉之后,萧瑟的秋景也常与文人的触景伤怀联系在一起。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也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在古代,尤其是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长时间的羁旅生活,交通的不便捷,以及通信的不及时,让他们格外想家。尤其是到了深秋这样的时节,气候变化,景物变换,思家的心情也就格外强烈起来。

深秋时节,草木凋零,景物萧条,而开篇句中的“萧萧”一词,是诗人对秋风的声音描摹,诗人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一下子就唤起读者的听觉联想。

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思。这又该从何解读呢?原来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

晋代文学家张翰,在洛阳做官,见洛阳城里秋风吹起,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家乡吴中一带在这个时节的美味莼菜羹和鲈鱼脍了,于是他竟然辞官回家。

叶绍翁在这里明显化用了张翰的典故。他羁旅在外,夜宿船中,听到瑟瑟的秋风声,自然而然地也牵动了羁旅之思,他也想尽快地回到家中。从这里不难看出,诗人叶绍翁其实是想家了。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深秋时节的景物特点和深秋时节的气候:气温明显转凉,萧瑟清冷。对景物的渲染其实衬托出诗人羁旅在外、客居他乡,久久不能回到家中的伤感心情。

而这个“动”字,是一种感触,是对诗人心理活动的描摹,虽然只有一个字,但这个“动”字是对诗人心理活动的体现,这一变化过程是微妙的,是诗人触景生情的结果。“动”字贴切地勾勒出诗人的心境。所以说,“动”字体现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

三四两句也有这个意思,诗人正在想家的时候,忽然看到岸边不远处的有篱笆下的一点灯火,诗人不由得会心一笑,原来是孩子们挑着灯笼在捉蟋蟀呢。

顺带说一下后两句,其实这两句的诗意也是很有深意的。诗人看到孩子们在深夜挑着灯笼捉蟋蟀,孩子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活动场景,在诗人眼中是多么快乐的童年时光啊。

然而客船中的诗人呢?他因为羁旅在外,格外想家,内心是伤感的。孩子们的快乐和诗人的心情在无形中形成了对比。所以说,这首诗读起来也很耐人寻味。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作者对汪伦的深情厚谊,以及与好友离别的不舍。《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全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

春日,咏柳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春日》通过描写春天一派生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1、《咏柳》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下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则无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 ,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其送行之地是渭城。诗人送友人元二远赴安西都护府,从长安一带送到渭城客舍,到了最后分手之地,作这首七绝送别。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_百度知 ...
答:《次北固山下》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其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诗集中体现了这种感情。原文: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文: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题西林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思想感情: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题西林壁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横看成岭侧...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无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觉、感受和感叹,“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联想到人生的变易,止不住产生一种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徒唤“无可奈何”了.这里的“花”,既是指春天一开一落的花,又使人联想到其他许多一兴一...

...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于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原文: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卖炭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卖炭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