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理论都有那些?

作者&投稿:蒯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性,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发现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调。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2.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3.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孙子在2500多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

    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有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完)





孙子兵法 “基本理论体系”
答:今天在加速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身逢盛世的我国企业家和经营者,深入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中关于现代企业领导艺术的方法可供借鉴的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时代价值。本文旨在研究探索其中的几个核心思想。一、“择人而任势”孙子在《势篇》中讲道:“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

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孙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 ,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归纳出战争的原理原则,举凡战前之准备,策略之运用,作战之布署,敌情之研判等,无不详加说明,巨细靡遗,周严完备,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二千年多来一直被视为兵家之经典,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对《孙子兵法...

孙武的《孙子兵法》体现了哪些军事思想?
答: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孙子兵法》译成本国的文字。这些国家的军事理论家们,对《孙子兵法》都赞不绝口,认为它的内容“闳廓深远”“诡谲奥深”,是“最早最优秀的著作”;称道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奠定了古代中国军事科学的基础”,亚洲的许多国家,甚至把《孙子兵法》规定为军官训练的必修...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古今中外运用这些军事思想成功的事例有哪...
答:如何概括孙子兵法,其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因观察视角的不同,并无标准的答案。 孙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并经历千年传世而不衰,其重要原因就是: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研究具体战役战术的兵书和军事理论著作,而是结合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战略指导纲领。

孙膑兵法的核心观点有哪些?
答:「所谓善者战,便势利地者也。」(《客主人分》)孙膑认为掌握地形以提高自军能力,是必须的。各派兵家都会有此说,然而孙膑所异於百家之处,并不是得地利的概念,而是用地利的条件。专题论述地形的篇章,在《孙膑兵法》中有《地葆》与《〔雄牝城〕》今略作简介.《地葆》篇言,掌握大路小路、...

《孙子兵法》战略思维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中国的兵学宝典《孙子兵法》成为当代战略理论研究的热点,这在当今东西方思想文化还很难融合的世界里,堪称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和战略思维的不同,中外学者在研究《孙子兵法》的基点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学者研究《孙子兵法》 的基点主要立足于学术问题研究,目的是为了弘扬孙子兵学思想,着重于从...

今存《孙子兵法》的13篇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孙子”石碑:第一《计篇》,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战略运筹和主观指导能力的分析,以求得对战争胜负的预见,提出了“五事”“七计”、“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第二《作战篇》,主要讨论物力、财力、人力与...

孙子兵法主要讲了什么
答: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孙子军事谋略思想有哪些?
答:这些也是《孙子兵法》对战争问题的可贵见解。 二、关于战略原则问题 《孙子兵法》中关于战略原则,包括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等,都体现了军事谋略思想。 在作战方针上,《孙子兵法》主张进攻速胜,强调“兵贵胜,不贵久”(《作战》),认为“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作战》)。这反映了地主阶级在上升时期...

孙子兵法的内容有哪些?
答:他注意到战争与政治关系,把“道”列为战略内容首要因素。《孙子兵法》有大量关于战略战术的分析。它把战略上的胜负判断归结为“道、天、地、将、法”五大因素,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因敌而制胜”“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等有效使用兵力的原则,以及“兵以诈立”“攻其无备,...